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囊型包虫病(CE)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囊肿生物活性判断的价值。方法:将33例CE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按WHO的囊型包虫病B超分类原则共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21例,Ⅰ、Ⅱ型包虫病组14例,Ⅲ型包虫病组10例,Ⅳ、Ⅴ型包虫病组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10的表达。结果:Ⅲ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型包虫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38.57±3.83) pg/mL]与Ⅳ、Ⅴ型包虫病组[(40.22±5.15) pg/mL]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14.65±2.15) pg/mL]显著高于Ⅰ、Ⅱ型包虫病组[(11.38±0.71) pg/mL],Ⅰ、Ⅱ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Ⅳ、Ⅴ型包虫病组[(7.60±0.4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3.44±1.04)与Ⅲ型包虫病组(4.60±2.40)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7/IL-10与Ⅳ、Ⅴ型包虫病组(5.39±1.95)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显著低于Ⅳ、Ⅴ型包虫病组(P<0.05)。结论:IL-17、IL-10相互协同在促进CE自然病程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IL-17和IL-10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包虫囊肿活性的指标;IL-17/IL-1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包虫囊肿的活性,但作为判断各型肝囊型包虫囊肿的活性指标有待进一步讨论验证。
作者:马欣;吴向未;彭心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G(PK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THP-1单核细胞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再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形成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PKG激动剂100μmol/L 8-Br-cGMP和抑制剂2μmol/L KT-5823分别处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同时设立巨噬细胞正常对照组和泡沫细胞模型对照组,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6、IL-10、TNF-α的分泌。结果:ox-LDL处理巨噬细胞48 h后,成功构建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中IL-6、TNF-α分泌显著增加(P<0.05)。8-Br-cGMP处理巨噬细胞后,IL-6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巨噬细胞后,IL-10分泌显著减少(P<0.05)。8-Br-cGMP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KG可能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PKG可作为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作者:李红艳;诸葛祥真;张弭;黄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在热性惊厥附加症(FS+)中的临床特征及与SCN1A突变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103例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上认可的标准诊断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PEFS+)、Dravet综合征(DS)和孤独症。收集FS+患者血样,测序SCN1A基因并分析结果。结果:53.8%的GEFS+和69.2%的PEFS+患者有智力发育障碍,所有的DS患者均存在智力障碍。 GEFS+和PEFS+患者中各有1例孤独症,DS患者有9例孤独症(P<0.01)。FS+伴孤独症的患者中,PEFS+中有1例SCN1A突变,而DS则有6例。结论:大部分GEFS+和PEFS+患者存在智力发育障碍,而DS均有智力发育障碍。DS伴孤独症的几率高于GEFS+和PEFS+。孤独症与SCN1A突变没有明确相关性。
作者:张美品;孟珩;何娜;高曲文;秦兵;陈勇军;石奕武;陈亮;易咏红;廖卫平;黎冰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皮肤缺损手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收治的6例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患者,探讨胸壁皮肤缺损重建手术方法的可行性。结果:4例患者行皮肤扩张器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2例行射频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无重大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胸壁复发,1例出现肝转移及对侧乳房转移。结论:背阔肌联合组织扩张器及联合射频治疗是修补晚期乳腺癌术后胸部缺损的有效手段,手术修复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小戊;章乐虹;夏婷;曹腾飞;贾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10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结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结构各项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改善HFpEF患者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逆转左室重构,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继锋;林炳钦;林宝珠;蔡建生;彭志坚;许锦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针对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2)UL29基因构建短发夹RNA重组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SV-2的干扰效应。方法:针对HSV-2 UL29基因筛选出4条拟干扰靶位点序列,分别设计、合成4组靶向UL29基因shRNA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到HEK293细胞。再将HSV-2接种到HEK293细胞中。采用终点滴定法检测病毒滴度,RT-PCR检测shRNA对转录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hRNA对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终点滴定法结果显示UL29shRNA各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病毒感染滴度,与空白组(未转染重组表达载体)比较差异显著(P<0.01)。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4组抑制率分别为28.80%、59.95%、66.08%、36.2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hRNANC(不针对任何基因的序列)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中以UL29shRNA1461组效果为佳。 Western-blot检测表明UL29shRNA各组ICP8蛋白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UL29shRNA能有效干扰HSV-2UL29基因的表达,抑制HSV-2在HEK293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黄畅;潘晓瑜;袁俊杰;吕延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剂量递增靶中靶放疗(TIT)与常规放疗脊柱转移癌的治疗结果。方法:采用放射治疗90例椎体转移癌患者(病灶118处),靶中靶放疗52例(病灶63处),计划靶体积(PTV)30~40 Gy,大体靶体积(GTV)50~60 Gy,15~25次。常规放疗38例(病灶55处),PTV 30~40 Gy,10~20次。结果:两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4%、81.6%,但止痛疗效无差异。近期治疗部位改善分别为31处(49.2%)、25处(45.5%),稳定状态28处(44.4%)、20处(36.3%),恶化4处(6.35%)、10处(18.1%)。1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4.7%、68.6%,49.4%、32.2%,差异均有显著性。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毒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中靶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癌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副反应少的特点。
作者:张立娜;韩婷婷;李宏奇;王颖杰;吴伟章;夏廷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及其与铂类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晚期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TUBB3高表达率分别为34.8%(23/66)、48.5%(32/66);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30.4%(7/23),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7.4%(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UBB3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9.4%(19/32),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50.0%(17/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表达可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有利于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而TUBB3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接受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阮芳芳;姜维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52例初治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4例常规接受R-CHOP方案,治疗组28例采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注射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d1,8;注射用奥沙利铂130 mg/m2,d1;注射用甲强龙500 mg,d1~5),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化疗4个周期,每21或28天为1个周期,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5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CR 13例(46.4%),PR 11例(39.2%),SD 2例(7.1%),PD 2例(7.1%),总有效率(ORR)85.7%,5年生存率57.1%;对照组CR 7例(29.2%),PR 6例(25.0%),SD 4例(16.7%),PD 7例(29.2%),总有效率(ORR)54.2%,5年生存率29.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全组无化疗毒性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对套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是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案。
作者:谢美强;吴光兴;习大林;宋源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多功能CD8 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核患者(TB)、潜伏感染者(LTBI)、健康对照(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FMCs)结核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多功能性CD8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非特异性抗原(PMA+I)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IL-2+ IFN-γ+ TNF-α+ CD8 T细胞)频率[(5.72±4.32)%]显著低于HC [(22.3±15.7)%(q=7.455,P<0.001)]和LTBI[(14.2±7.72)%,(q=3.110,P<0.05)];结核菌特异性抗原(MTB裂解液)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频率[(0.33±0.83)%]高于HC[(0.017±0.03)%(q=3.97,P<0.05)]和LTBI[(0.019±0.035)%,(q=3.39,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FMCs多功能CD8 T细胞频率[(0.623±1.033)%]显著高于相应的PBMCs[(0.034±0.066)%,(P<0.001)];结核患者PBMCs多功能性CD8 T细胞表达水平和其HRCT评分呈负相关(r=-0.2658,P=0.0158)。结论:多功能CD8 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者,其与结核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先发;黄才斌;张明霞;邱振纲;陈心春;何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靶向抑制原癌基因Bmi-1表达,观察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针对Bmi-1不同位点构建4个miRNABmi-1重组质粒,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mi-1 mRNA和蛋白表达,选择干扰效果明显组质粒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48 h后采用BrdU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RT-PCR显示miRNABmi-1重组质粒1、3、4组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miRNABmi-1重组质粒2、3、4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第4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效果强)质粒转染GBC-SD细胞,BrdU显示mRNA-Bmi-1-4组细胞增殖抑制明显,增殖率为46.63±5.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显示miRNA-Bmi-1-4组G0/G1期细胞增加(72.20±1.71),G2/M和S期细胞减少(18.30±7.21,9.50±6.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Bmi-1可能成为胆囊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魏东;邹浩;王琳;吴雪松;骆志玲;王滔;张小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 matosus, 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难治性SLE随机分成两组,1组糖皮质激素加CTX治疗,2组在此基础上移植UC-MSCs,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患者SLEDAI评分降至<10分者1组12例(60%),2组18例(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619,P=0.006);治疗1年后观察结果显示:PLT、ALB、C3均数2组较1组高(P<0.05),SLEDAI、U-Pro、ESR、hs-CRP 1组较2组高(P<0.05),WBC、Cr、C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复发率为45%,2组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结论:难治性SLE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加CTX治疗的基础上移植UC-MSCs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桂鲜;潘丽萍;宋薇;周巧艳;陈志琴;汪成孝;吴艳波;王晞;陈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 TopoⅡα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1A受体C(-1019)G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和伴有抑郁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6例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组)、72例伴有抑郁症状的AD患者(AD组)和150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5-HT1AC(-1019)G多态性。结果:老年抑郁症组5-HT1A(-1019)C/G基因型(39.6%)、G/G基因型频率(24.5%)、G等位基因频率(44.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5.3%、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分别为7.9549、9.5157,均P<0.05)。伴有抑郁症状的AD组5-HT1A(-1019)G等位基因频率(41.0%)高于正常对照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879,P<0.05),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6506,P>0.05)。老年抑郁症组5-HT1A (-1019)G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分布频率与AD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值分别为0.3656、0.3957,均P>0.05)。结论:5-HT1A受体C(-1019)G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老年抑郁症及伴有抑郁症状的AD患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G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风险因子之一。
作者:饶冬萍;陈建华;温全球;黄杏笑;沐楠;陈建平;徐世超;韩海英;刘文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已构建稳定过表达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iam1)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株,探讨Tiam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考马斯亮蓝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Tiam1基因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周期、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结果:相对于HT29/mock细胞,HT29/Tiam1细胞多呈梭形,伪足增多、纤长;HT29/Tiam1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更高(t=19.546, P=0.00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177.125,P=0.000),克隆形成率增高(t=3.222,P=0.032),HT29/Tiam1细胞穿过微孔膜(t=4.832,P=0.001)和Matrigel(t=3.779,P=0.005)的细胞数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HT29/Tiam1和HT29/mock两组细胞的裸鼠体内生长差异从第15天开始出现,到第30天时,HT29/Tiam1细胞组的肿瘤体积是HT29/mock细胞组的2.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3.040,P=0.002)。结论:Tiam1稳定过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运动及侵袭能力,提示Ti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于莉娜;张庆玲;肖雨;丁彦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对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治疗组选择骨性反颌病例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8~12岁,平均10.3岁),均戴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5~8个月(平均6.5个月);对照组选择16例前来就诊,仅有轻度Ⅲ类面型,咬合关系Ⅰ类,但是不需要处理,随诊观察的患者。拍前后头颅侧位片,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前牙覆合覆盖正常,骨性Ⅲ类侧貌改变较明显。结论:铸造连冠式磁力功能矫治器对早期骨性Ⅲ类错合的矫治是有效的。
作者:王丽艳;张自清;施亮;张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TopoⅡa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TopoⅡa和Ki-67在25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0,P=0.000)。 luminal A型乳腺癌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组织(P=0.007,P=0.005;P=0.035,P=0.002)。乳腺癌患者TopoⅡa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r=0.446,P=0.000)。结论:TopoⅡa和Ki-67均可作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标记物,对于预测各分子亚型乳腺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况丽平;王媛媛;管慧红;郑晓璇;沈金辉;王少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59岁,农民,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缓解,近半月来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以腰椎肿物入院骨外科,入院体温36.6℃。患者主诉:无放牧史,从未密切接触牛、羊、猪等畜类,家中未有患布病者,但近年居住地患有布病的邻居出现并有增多趋势,患者曾出现过反复发热,按照感冒处理症状消失,患者去放过羊的山林里采摘过蘑菇并食用。
作者:于海东;王勇;王英;张文陆;马雷;王芳;辛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