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辉;陶丽丽;陈伟燕;江子欣;刘卫江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2013年南方医院诊治的54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发病中位年龄53.5岁,男女比例1.6∶1。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额叶为常见发病部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93%)。中位随访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4.6个月。年龄≥60岁、初发时LDH>220 U/L是预后不良因素。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较单独放疗或化疗可延长OS,以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较单用MTX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结论:年龄≥60岁、初发LDH>220 U/L是PCNSL的预后不良因素。以MTX为基础多药联合化疗并化放疗结合可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
作者:岳春燕;朱阳敏;高雅;洪佳琼;吴彬;平宝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寻一种全尿路贯通的手术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行经皮肾穿刺,减少肾组织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40头整体猪随机平均分组,A组20头猪40只肾实施超声引导肾穿刺,B组20头猪40只肾实施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肾穿刺,置入引导导丝,沿导丝筋膜扩张器扩张。解剖实验猪,观察两组肾穿刺通道通过的路径及肾组织损伤情况。结果:A、B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分别为65%、20%、15%及95%、5%、0%。比较A组与B组穿刺成功率、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行肾盂穿刺,建立PCNL操作通道,在猪肾PCNL模型的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而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低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提示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提高通道建立的成功率,有效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雷振;许海峰;闫兵;陈树波;魏俊利;姬东辉;赵海臣;张海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PF)是发生于皮下深部组织、体积小、存在分带状结构以及细胞疏松生长的一种良性假肉瘤样病变,临床少见。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08-2012年诊断PF病例5例,对其进行临床表现、大体特征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代海平;李化敏;代海兵;姚慧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30例,用丙泊芬、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通气5 min(T2)、手术结束(T3)和拔除喉罩自主呼吸5 min (T4)4个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作血气分析,记录T2和T3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dy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数值和压力-容量环(P-V环)、PETCO2波形。结果:4个时间点的PaO2、PaCO2、PH值和SpO2都在正常范围, T2和T3的PaO2明显高于T1和T4(P<0.05),术中喉罩间歇正压通气时T2和T3的Ppeak、MV、Cdyn和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V环、PETCO2波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行输尿管软镜术通气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赵子良;龚婷;岑燕遗;杨凤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及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胃组织中STK15和MCM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表达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检验对二者表达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STK1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1.326±0.072,在癌旁正常胃组织为0.655±0.053,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为0.703±0.072,除癌旁正常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CM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0.864±0.038,正常组织为0.553±0.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为0.796±0.055,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在胃组织中STK15和MCM5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结论:中心体扩增和微小染色体的维持是细胞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MCM5能很好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中心体的异常扩增是细胞恶性克隆的关键环节,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侵袭能力。
作者:高峻;杨勇;陈霖;杨宏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外科发展使手术预后得到了改善,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例,使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后30 d死亡率从3.4%降低到1.7%,术后并发症也从14.8%降低到12.4%[1]。但2012年一份欧洲498家医院的调查发现,非心脏手术后7 d死亡率为4%,明显高于预期[2]。高危患者的预后改善更不理想,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高达22.1%,并发症发生率达52.1%,80岁以上高龄患者术后死亡率为14.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因此,2013年有评论指出[3],重大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高得不成比例,其原因固然与术前疾病、患者年龄及手术种类有关,也与手术期生理扰乱有关。有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近期提出要求麻醉医师参与研究制定老年或重症手术治疗计划及预后观测[4]。上述提示,改善预后仍是当今外科领域重要目标之一,麻醉医生除关注疼痛及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麻醉外,还须关注患者的预后。而近年来有关麻醉与预后的话题一直在热议,诸如麻醉中低血压、麻醉药物及深度麻醉对预后的影响等,明晰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介体19(Med19)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介导的Med19小分子干扰RNA(siRNA)感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KD组),并设置空载体转染组(NC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效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ed19蛋白表达,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慢病毒效率达90%以上。与NC组及CON组细胞相比,KD组Med19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72.3%、72.1%,Med1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85.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在0、6、12、24 h比较迁移的距离,KD组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较CON组、NC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NC组、CON组MCF-7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分别为23.8±4.32、43.4±3.65、45.8±5.81,KD组较CON组、NC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组与CON组相比,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19基因沉默抑制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王晓艳;郭子健;吴小红;李莉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myeoid cell leukemin-1,Mcl-1)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的表达,并筛选出有效的siRNA序列。方法: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cl-1基因的表达;设计针对Mcl-1的4对干扰序列(Mcl-1siRNA 1~4)及1对阴性对照(Mcl-1siRNA NC)。瞬时转染胃癌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24、48、72 h后细胞中Mcl-1含量。结果:2种胃癌细胞均存在Mcl-1基因的表达。综合分析,SGC7901及MGC-803细胞转染48 h后达到佳抑制效果;以Mcl-1siRNA1为好, Mcl-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73.8%、67.6%;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9.3%和96.1%。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并筛选出能够同时有效抑制2种胃癌细胞Mcl-1表达的siRNA1序列。
作者:刘金禄;王震;陈俊强;崔希刚;马鹏飞;黎伯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 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庆状;朱宁;林继宗;王艳;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农牧区高血压患者实施A、B两种降压模式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以期探索出一套农牧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模式。方法:入选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14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A、B两种降压模式治疗。随访和记录两种模式干预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A、B两种降压模式实施效果。结果:(1)87.07%的患者选择了A降压模式治疗(A组),仅12.93%的患者选择了B降压治疗模式(B组)。(2)A、B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0.71%、6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降压治疗第12个月,A、B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9.09±20.33)、(14.14±17.85)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17±13.23)、(8.17±11.17)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降压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作者:李南方;周玲;洪静;祖菲亚;张德莲;王红梅;姚晓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心梗的青年患者(年龄≤44岁)72例为青年心梗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外冠心病的青年患者79例为青年对照组。研究患者的HbA1c及空腹血糖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心梗组血浆空腹血糖、HbA1c明显升高(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与青年急性心梗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1.365)。(3)在青年急性心梗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的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升高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能为青年心梗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赟赟;李彤;刘迎午;刘博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同一手术观察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40例行中间入路法CME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1.0±2.5)枚、(18.5±3.2)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期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为(25.8±3.1)枚,对照组为(21.7±3.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Ⅲ期淋巴结阳性数观察组为(34.4±3.3)枚,对照组为(2.0±1.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中间入路法CME优于传统手术方式,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江庆斌;陈白丽;李东松;武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泛素化是体内蛋白质翻译后重要修饰之一,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体内需要降解的蛋白首先被泛素化修饰,然后再被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泛素化过程中需要三种功能不同的酶: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依次催化完成。 Cullin(CUL)蛋白家族成员作为支架参与泛素连接酶(E3)的构成,在蛋白泛素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Cullin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存在密切关系,但所担负的作用迥异,有些起促进作用,有些则起抑制作用,机理各异。本文综述Cullin蛋白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铭生(综述);李洪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卵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及喷雾吸入,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和超微粉组(C组)。记录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1)与D组相比,A组EOS计数升高(P<0.01),HE染色示黏膜上皮肿胀,毛细血管扩张,EOS浸润,电镜示黏膜不完整,纤毛、微绒毛畸形稀松,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脊丢失;(2)EOS计数:B、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P<0.01)。 C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9);HE染色:B组黏膜毛细血管轻微扩张,散见EOS,C组黏膜上皮轻微肿胀,无毛细血管扩张;电镜:B、C组黏膜完整,纤毛等结构排列均匀,细胞连接正常,C组还可见正常线粒体及内质网。结论: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可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减缓甚至逆转鼻黏膜重塑。
作者:陈静;张嘉玲;甘忠源;吴春晓;李求实;王升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液体治疗是围术期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由于其在围术期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液体治疗受到了临床相关科室医生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围术期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的必要性、方法及其局限性、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李楠;王东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对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效果。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同时对4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以传统罗氏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对基因芯片技术和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46例菌株中,分别用探针熔解曲线和基因芯片法进行异烟肼耐药基因检测,与罗氏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为91.3%和80.43%;对38例进行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符合率为84%和89.4%。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针熔解曲线和基因芯片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性与罗氏药敏试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两种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对临床及时准确进行抗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娟;孙炳奇;孙娇;孙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术后患者84例,其中临床可疑膀胱癌复发者16例,可疑转移者24例,无临床症状者44例。18F-FDG PET/CT检查时间为术后0.5~240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40 mg呋塞米并多饮水,多次排尿,服呋塞米后约2 h憋尿充盈膀胱,再进行18F-FDG PET/CT盆腔延迟显像。膀胱癌复发病灶和转移灶的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或6个月以上的病例随访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膀胱癌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22/24)、95.0%(57/60)、94.0%(79/84)、88.0%(22/25)、96.6%(57/59);诊断膀胱癌转移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7/30)、96.3%(52/54)、94.0%(79/84)、93.1%(27/29)、94.5%(52/5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灵敏地检出膀胱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灶,对膀胱癌术后随访及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洪生;吴湖炳;王巧愚;韩彦江;王全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