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术中的通气效果

赵子良;龚婷;岑燕遗;杨凤泉

关键词:喉罩, 全身麻醉, 间歇正压通气, 输尿管软镜
摘要:目的:评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30例,用丙泊芬、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通气5 min(T2)、手术结束(T3)和拔除喉罩自主呼吸5 min (T4)4个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作血气分析,记录T2和T3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dy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数值和压力-容量环(P-V环)、PETCO2波形。结果:4个时间点的PaO2、PaCO2、PH值和SpO2都在正常范围, T2和T3的PaO2明显高于T1和T4(P<0.05),术中喉罩间歇正压通气时T2和T3的Ppeak、MV、Cdyn和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V环、PETCO2波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行输尿管软镜术通气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按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两种基因诊断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效果比较

    目的:评价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对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效果。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同时对4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以传统罗氏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对基因芯片技术和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46例菌株中,分别用探针熔解曲线和基因芯片法进行异烟肼耐药基因检测,与罗氏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为91.3%和80.43%;对38例进行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符合率为84%和89.4%。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针熔解曲线和基因芯片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性与罗氏药敏试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两种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对临床及时准确进行抗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娟;孙炳奇;孙娇;孙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术中的通气效果

    目的:评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30例,用丙泊芬、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通气5 min(T2)、手术结束(T3)和拔除喉罩自主呼吸5 min (T4)4个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作血气分析,记录T2和T3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dy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数值和压力-容量环(P-V环)、PETCO2波形。结果:4个时间点的PaO2、PaCO2、PH值和SpO2都在正常范围, T2和T3的PaO2明显高于T1和T4(P<0.05),术中喉罩间歇正压通气时T2和T3的Ppeak、MV、Cdyn和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V环、PETCO2波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行输尿管软镜术通气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赵子良;龚婷;岑燕遗;杨凤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胺碘酮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快室率房颤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快室率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使用胺碘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AMI并快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复律及维持、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30 d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治疗,96例中82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5.4%(P<0.01);8例未转复;6例死亡(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用药后15 min、l h、2 h、24 h、48 h心室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歇,2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静脉炎,均经调整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AMI并快速心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对控制心室率及复律安全有效。

    作者:郭宝亮;李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国内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新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纳入31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和R0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83(95%CI:2.29~3.5)和1.66(95%CI:1.16~2.37);新辅助化疗组的姑息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OR=0.53,95%CI:0.39~0.74),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1、2、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崔海滨;张维;白希永;葛怀娥;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促进TopoⅡα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TopoⅡα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云贵高原地区老年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130例的近期效果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65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合理抗凝治疗的应用情况,研究老年生物瓣膜置换后抗凝治疗的标准。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近期资料,对130例≥65岁的心脏生物瓣膜置换后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INR(1.5~2.5),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对不同术式患者的华法林剂量、抗凝标准进行比较;研究INR均值频数、华法林剂量均值频数;比较高危因素患者与常规患者INR值、华法林剂量差异。结果:在患者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不同手术组间INR值、华法林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频数图显示INR值为1.94±0.50,每日华法林剂量为(2.45±0.82) mg;高危患者抗凝稳态下INR值、华法林日平均剂量与非高危患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栓塞和一般性出血发生率均为0.77%。结论:近期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抗凝INR值(1.5~2.5)可作为云贵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生物瓣膜置换后合理抗凝的标准,观察抗凝效果满意。

    作者:刘寅强;陶杰;杨百晖;夏健明;张学玉;张桂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癌细胞Mcl-1基因有效siRNA序列筛选的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myeoid cell leukemin-1,Mcl-1)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的表达,并筛选出有效的siRNA序列。方法: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cl-1基因的表达;设计针对Mcl-1的4对干扰序列(Mcl-1siRNA 1~4)及1对阴性对照(Mcl-1siRNA NC)。瞬时转染胃癌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24、48、72 h后细胞中Mcl-1含量。结果:2种胃癌细胞均存在Mcl-1基因的表达。综合分析,SGC7901及MGC-803细胞转染48 h后达到佳抑制效果;以Mcl-1siRNA1为好, Mcl-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73.8%、67.6%;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9.3%和96.1%。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并筛选出能够同时有效抑制2种胃癌细胞Mcl-1表达的siRNA1序列。

    作者:刘金禄;王震;陈俊强;崔希刚;马鹏飞;黎伯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农牧区人群高血压防治模式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对农牧区高血压患者实施A、B两种降压模式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以期探索出一套农牧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模式。方法:入选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14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A、B两种降压模式治疗。随访和记录两种模式干预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A、B两种降压模式实施效果。结果:(1)87.07%的患者选择了A降压模式治疗(A组),仅12.93%的患者选择了B降压治疗模式(B组)。(2)A、B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0.71%、6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降压治疗第12个月,A、B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9.09±20.33)、(14.14±17.85)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17±13.23)、(8.17±11.17)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降压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作者:李南方;周玲;洪静;祖菲亚;张德莲;王红梅;姚晓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小隐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导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已成为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治疗的首选方法,研究证明CDT可以显著提高血栓溶解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 PTS)的发生,提高该类患者的中远期生活质量[1]。 CDT的常用置管途径有:经腘静脉、大隐静脉、对侧股静脉及小隐静脉途径等。本中心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经小隐静脉入路CDT治疗下肢DVT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创伤性大脑中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头痛约3h”入院。患者入院3h前骑摩托车与小汽车相撞,枕部先着地,伴有短暂的神志不清,清醒后感头痛,伴恶心无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耳道及鼻腔流血等。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 GCS评分:15分,左枕部见一约1.0 cm的头皮裂伤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无受限,脑膜刺激征可疑,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无异常,病理征未引出。第1次头颅CT(图1)提示:右侧外裂池出血。入院后动态头颅 CT 扫描及行头颈CTA检查示右侧颞叶小范围的脑挫裂伤和未见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疾病。伤后第21天患者突发头痛加剧,无神志、瞳孔的变化及肢体活动障碍。复查头颅CT (图2)提示:右侧颞叶脑内大血肿。脑血管DSA检查(图3)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大小约0.6 cm ×0.4 cm,考虑创伤性动脉瘤。在全麻下经右侧翼点入路行脑内血肿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见动脉瘤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成圆形,壁厚为纤维组织,与周围蛛网膜粘连致密,予2个动脉瘤夹夹闭。手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再次复查脑血管DSA检查(图4),动脉瘤无残留。

    作者:龙青山;余永强;张锦祥;饶强;黄国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在鼻颅底病变观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采用秩和检验统计。结果:采用MPR处理后,在病变轮廓、病变与骨质关系方面评分高于PACS终端上的图像,在观察血管和神经方面无明显优势;多技术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部分病例的观察评分。结论: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有助于准确评估鼻颅底病变,明确周围毗邻。

    作者:王瑾瑜;谢民强;万良财;张涛;许熠铭;陈婧;舒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分为:认知正常组,60例,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64例,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较两组病灶直径、不同区域病灶数量、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量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损害组额区与基底核区的病灶数目、病灶直径、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评分较高(P<0.05),认知损害组改良Bathel指数评分较低(P<0.05),而颞区、顶枕区和幕下区的病灶数目无差异(P>0.05)。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白质病变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正相关性(OR=4.705,P=0.009)。结论:脑出血患者白质缺血性病变程度能有效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作者:周为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TK15、MCM5在胃癌前病变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及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胃组织中STK15和MCM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表达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检验对二者表达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STK1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1.326±0.072,在癌旁正常胃组织为0.655±0.053,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为0.703±0.072,除癌旁正常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CM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0.864±0.038,正常组织为0.553±0.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为0.796±0.055,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在胃组织中STK15和MCM5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结论:中心体扩增和微小染色体的维持是细胞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MCM5能很好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中心体的异常扩增是细胞恶性克隆的关键环节,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侵袭能力。

    作者:高峻;杨勇;陈霖;杨宏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促纤溶治疗对IgA肾病患者肾脏保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同时出血1例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紧急被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 检查示右侧岛叶及双侧外侧裂出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于8月11日送至本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未坚持服用降血压药。无头部外伤史。入院体检:T 36.8℃,P 71次/min,R 19次/min,BP 181/110 mmHg(1 mmHg=0.133 kPa)。昏睡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颈项抵抗,颏胸距三横指,双侧克氏征(+)。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发现。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及深浅感觉检查不合作,四肢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入院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脑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复查头颅CT示:右侧岛叶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可见水肿低密度影,中线受压移位,双侧外侧裂可见高密度影。头颈CTA检查示双侧颈总动脉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可见钙化性斑块影。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可见节段性狭窄,狭窄以远轻度扩张。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内膜不光滑,远端分支纤细,分叉部可见一囊状突起,长约3.3 mm,瘤颈宽约2.6 mm,瘤顶指向上方。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可见一瘤样突起,大小约1.9 mm ×2.3 mm,瘤顶指向外上方,双侧大脑前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变细,显影较淡,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内膜不光滑,有节段性狭窄。血常规、血生化基本正常。凝血四项检查:凝血酶原时间24.8 s(正常值10~14),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3.5%(正常值60~125),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2.11 INR (正常值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8.7 s(正常值21~37)。梅毒及艾滋病检查阴性。入院后给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尼膜同预防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止血及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意识障碍仍在进行性加重,其家属于8月12日签字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吴凌峰;曹文锋;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诊断急性心梗的青年患者(年龄≤44岁)72例为青年心梗组,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外冠心病的青年患者79例为青年对照组。研究患者的HbA1c及空腹血糖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1)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心梗组血浆空腹血糖、HbA1c明显升高(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与青年急性心梗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1.365)。(3)在青年急性心梗组中,单支病变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的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升高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能为青年心梗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赟赟;李彤;刘迎午;刘博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不同他汀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或阿托伐他汀钙对肝功能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379例,分为4组,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及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52周肝功能的变化、乙肝DNA量及两组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随访52周,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8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2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4);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7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25)。结论:对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这类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贾红坚;陈新军;郑若龙;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本刊优先处理、录用课题论文的启事

    为及时反映全国各地临床医学新成果,新技术,本刊继续对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及立项课题的相关医药论文稿件,予以优先处理及录用,请您踊跃赐稿。投稿可上本刊网站(www.syyxzz.com),并补寄相关证明材料、单位介绍信。稿件需在首页左下方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