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孙炳奇;孙娇;孙秀华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皮质下缺血性病变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不同分为:认知正常组,60例,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64例,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较两组病灶直径、不同区域病灶数量、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量表评分、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损害组额区与基底核区的病灶数目、病灶直径、白质病变程度及NIHSS评分较高(P<0.05),认知损害组改良Bathel指数评分较低(P<0.05),而颞区、顶枕区和幕下区的病灶数目无差异(P>0.05)。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白质病变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正相关性(OR=4.705,P=0.009)。结论:脑出血患者白质缺血性病变程度能有效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作者:周为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冠心病位列全球死因首位。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取决于斑块类型而非其大小,其中易损斑块(VP)导致了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鉴于冠心病通常起病急骤且大部分无法预知,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栓塞之前及早检测识别VP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今高速发展的冠脉成像技术使其成为可能。本文对VP的病理学特征及目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对VP的早期识别的新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及早发现VP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林霖;刘映峰;缪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术后患者84例,其中临床可疑膀胱癌复发者16例,可疑转移者24例,无临床症状者44例。18F-FDG PET/CT检查时间为术后0.5~240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40 mg呋塞米并多饮水,多次排尿,服呋塞米后约2 h憋尿充盈膀胱,再进行18F-FDG PET/CT盆腔延迟显像。膀胱癌复发病灶和转移灶的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或6个月以上的病例随访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膀胱癌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22/24)、95.0%(57/60)、94.0%(79/84)、88.0%(22/25)、96.6%(57/59);诊断膀胱癌转移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7/30)、96.3%(52/54)、94.0%(79/84)、93.1%(27/29)、94.5%(52/5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灵敏地检出膀胱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灶,对膀胱癌术后随访及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洪生;吴湖炳;王巧愚;韩彦江;王全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WHO西太平洋地区期刊评审委员会审核,《实用医学杂志》获准加入WPRIM,为2013年度被遴选进入该索引的41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之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特异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伐地那非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MSCs,以终浓度为10μmol/L伐地那非预处理hAMSCs,观察伐地那非处理hAMSCs组(Vard-hAMSCs)生长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hAMSCs细胞免疫表型、增殖能力及抗氧化损伤能力;免疫双荧光染色计数阳性表达细胞数,计算hA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百分率。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AMSCs、Vard-hA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CD73,不表达CD45、CD34、CD19、CD11b及HLA-DR;Vard-hAMSCs组细胞S期细胞比率及增殖指数为(0.57±0.40)%和(2.20±1.60)%,与hAMSCs组[分别是(0.62±1.33)%,(1.90±1.4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显示,经250μmol/L H2O2作用4 h后,Vard-hAMSCs组细胞凋亡率为(7.67±0.82)%,明显低于hAMSCs组(18.72±2.92)%和特异性Vardenafil阻断剂组(15.90±1.69)%(均P <0.05);(3)免疫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相同诱导条件下,Vard-hAMSCs组细胞MAP-2及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49.8±6.42)%和(55.2±6.10)%,均高于hAMSCs组[分别为(29±3.94)%,(32.2±3.03)%,P<0.05]。结论:伐地那非处理一定时间可明显提高hAMSCs抗氧化损伤效应和hA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但短时间内不明显影响hAMSCs生长形态、增殖能力和免疫表型。提示伐地那非处理可能作为hA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选预处理方案。
作者:喻皇飞;冯吉梅;方宁;赵玉洁;余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隧道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短期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健康状况量表对28例行室间隔隧道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价。结果:经皮室间隔隧道化学消融术治疗后3个月的生存质量在各个维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对生存质量有影响的因素有性格、合并其他疾病、6 min步行试验。结论:经皮室间隔隧道化学消融术治疗能改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短期生存质量,术后及时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能切实地提高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贺;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柴爽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肌酐水平上升的不同程度,探讨不同程度对比剂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2~3 d肌酐水平变化分为:正常组;肾损害1组:肌酐上升0%~10%;肾损害2组:肌酐上升10%~25%;CIN组:肌酐上升≥25%。分析不同肾损害各组间的危险因素,检测各组术后12 h尿NGAL,及观察尿NGAL的变化。结果:157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8.9%。在4组间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射血分数(字2=13.3,P=0.004)、白蛋白水平(F =2.76,P =0.044)、术前肌酐值(字2=10.14,P=0.017)、术后肌酐值水平(字2=28.96,P<0.01)、对比剂用量(字2=26.2,P<0.01)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N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分别为OR=13.47,95%CI 3.33~54.48,P=0.001;OR=0.32,95%CI 0.003~0.314,P=0.003)。尿NGAL测定显示CIN组术后12 h与术前比较,尿NGAL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t=5.14,P<0.01),前3组术前、术后尿NGAL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 h尿液NGAL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评估CIN发生的一个指标。
作者:邢晓娜;王丽;陈国春;管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抗氧化和螯合性能的次生植物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提高记忆的获取、巩固、存储和重现。它们通过作用于记忆相关脑区的细胞和分子结构来有效地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它们可能涉及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ERK1/2)和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产生海马区血管效应,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力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志强;王伟;徐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农牧区高血压患者实施A、B两种降压模式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以期探索出一套农牧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模式。方法:入选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14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A、B两种降压模式治疗。随访和记录两种模式干预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A、B两种降压模式实施效果。结果:(1)87.07%的患者选择了A降压模式治疗(A组),仅12.93%的患者选择了B降压治疗模式(B组)。(2)A、B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0.71%、6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降压治疗第12个月,A、B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9.09±20.33)、(14.14±17.85)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17±13.23)、(8.17±11.17)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降压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作者:李南方;周玲;洪静;祖菲亚;张德莲;王红梅;姚晓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可分为1型(HIV-1)和2型(HIV-2),其中HIV-1分布广泛,是造成全世界AIDS流行的主要原因,HIV-2多局限于西非[1]。目前 AIDS 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患者的数量在快速的增长,因此AIDS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已经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C(human leukocyte antigen-C, HLA-C)在HIV-1感染以及AIDS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HLA-C从固有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两方面对HIV-1的感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宁;徐丽丹;于景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家庭功能的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通过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方法,对67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6.82±2.889)分,自我效能总分为(62.61±19.158)分;家庭功能良好组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得分均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家庭功能中的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亲密度均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呈正相关(r=0.077~0.289,P<0.05)。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家庭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游书秋;杜茜倩;李胜玲;刘国莲;张德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国内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新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纳入31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和R0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83(95%CI:2.29~3.5)和1.66(95%CI:1.16~2.37);新辅助化疗组的姑息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OR=0.53,95%CI:0.39~0.74),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1、2、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崔海滨;张维;白希永;葛怀娥;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估对侧睾丸增生预测不能触摸到的隐睾是否单睾丸症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单侧不可触摸到的隐睾33例,统计分析手术探查情况和超声测量对侧睾丸长径结果。结果:21例单睾丸症组中,对侧睾丸长径(16.8±1.8)mm;12例发现腹腔内睾丸组中,对侧睾丸长径(14.0±1.5)mm(t=4.628,P<0.001)。 ROC曲线下面积(0.889±0.060),与0.5相比P<0.001,提示对侧睾丸增生与单睾丸症有明确的相关性。如果取对侧睾丸长径大于等于15.5 mm时,预测单睾丸症的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83.3%。结论:单侧不能触摸到的婴幼儿隐睾病例中,单侧睾丸缺如时对侧睾丸增生,通过测量对侧睾丸长径来预测是否单睾丸症,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李培强;黄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8例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40)和常规剂量组(n=38),所有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两组分别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观察PCI术后7 d及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CI术后7 d,小剂量组发生1例心绞痛;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术后30 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再发2例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全部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牙龈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并且具有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作者: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外科发展使手术预后得到了改善,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例,使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后30 d死亡率从3.4%降低到1.7%,术后并发症也从14.8%降低到12.4%[1]。但2012年一份欧洲498家医院的调查发现,非心脏手术后7 d死亡率为4%,明显高于预期[2]。高危患者的预后改善更不理想,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高达22.1%,并发症发生率达52.1%,80岁以上高龄患者术后死亡率为14.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因此,2013年有评论指出[3],重大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高得不成比例,其原因固然与术前疾病、患者年龄及手术种类有关,也与手术期生理扰乱有关。有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近期提出要求麻醉医师参与研究制定老年或重症手术治疗计划及预后观测[4]。上述提示,改善预后仍是当今外科领域重要目标之一,麻醉医生除关注疼痛及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麻醉外,还须关注患者的预后。而近年来有关麻醉与预后的话题一直在热议,诸如麻醉中低血压、麻醉药物及深度麻醉对预后的影响等,明晰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9例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心肌梗死、死亡情况。结果:49例患者,其中80岁以上21例,70~80岁28例。共植入支架66枚,其中颅外支架共55枚,包括锁骨下动脉2枚,无名动脉1枚,椎动脉开口23枚,颈内动脉C1段29枚;颅内支架共11枚,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5枚,颈内动脉C3段2枚,椎动脉V3~V4段2枚,小脑后下动脉1枚,基底动脉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脑卒中,均为颈内动脉开口支架植入者,其中1例经治疗完全恢复,1例遗留右侧肢体无力,搀扶下可缓慢行走。术后30 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无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技术可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该类患者预防中风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段金海;徐书雯;莫建伟;肖豪;向绍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制定双弧RA与5野dIMRT 2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T)。结果:PTV1(64):RA与d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除了其CI明显优于dIMRT(P<0.05)。PTV2(54):RA的V93、V95比dIMRT覆盖更好,V105亦明显高于dIMRT(P<0.05)。脊髓计划区和脊髓的Dmax RA与dIMRT无明显差异,RA的肺V5、V10、V13高于dIMRT (P<0.05),V20、V30、MLD则明显比dIMRT低(P<0.05)。 MU:RA(345±16)较dIMRT(663±71)减少48%(P<0.05)。TT:RA(137±0.5)s较dIMRT(174±20.4)s减少21%(P<0.05)。结论:2组计划均能满足计划要求,RA在很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有效保护脊髓及脊髓计划区的同时降低肺V20、V30、MLD,MU减少,TT缩短,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同时器官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放疗的影响亦减小。因此,RapidArc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作者:张武哲;黄宝添;吴丽丽;陈志坚;陈创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