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细胞Mcl-1基因有效siRNA序列筛选的实验研究

刘金禄;王震;陈俊强;崔希刚;马鹏飞;黎伯培

关键词:胃肿瘤, siRNA, Mcl-1
摘要:目的:检测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myeoid cell leukemin-1,Mcl-1)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的表达,并筛选出有效的siRNA序列。方法: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cl-1基因的表达;设计针对Mcl-1的4对干扰序列(Mcl-1siRNA 1~4)及1对阴性对照(Mcl-1siRNA NC)。瞬时转染胃癌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24、48、72 h后细胞中Mcl-1含量。结果:2种胃癌细胞均存在Mcl-1基因的表达。综合分析,SGC7901及MGC-803细胞转染48 h后达到佳抑制效果;以Mcl-1siRNA1为好, Mcl-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73.8%、67.6%;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9.3%和96.1%。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并筛选出能够同时有效抑制2种胃癌细胞Mcl-1表达的siRNA1序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麻醉需更多关注患者的预后

    外科发展使手术预后得到了改善,以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例,使择期结直肠癌切除术后30 d死亡率从3.4%降低到1.7%,术后并发症也从14.8%降低到12.4%[1]。但2012年一份欧洲498家医院的调查发现,非心脏手术后7 d死亡率为4%,明显高于预期[2]。高危患者的预后改善更不理想,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死亡率高达22.1%,并发症发生率达52.1%,80岁以上高龄患者术后死亡率为14.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因此,2013年有评论指出[3],重大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高得不成比例,其原因固然与术前疾病、患者年龄及手术种类有关,也与手术期生理扰乱有关。有鉴于此,英国有关部门近期提出要求麻醉医师参与研究制定老年或重症手术治疗计划及预后观测[4]。上述提示,改善预后仍是当今外科领域重要目标之一,麻醉医生除关注疼痛及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麻醉外,还须关注患者的预后。而近年来有关麻醉与预后的话题一直在热议,诸如麻醉中低血压、麻醉药物及深度麻醉对预后的影响等,明晰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不同他汀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或阿托伐他汀钙对肝功能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379例,分为4组,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及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52周肝功能的变化、乙肝DNA量及两组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随访52周,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8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2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4);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7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25)。结论:对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这类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贾红坚;陈新军;郑若龙;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Wnt5a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Wnt5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Wnt5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及胃腺癌细胞SGC7901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GES-1细胞及SGC7901细胞Wnt5a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0例胃腺癌及3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Wnt5a蛋白的表达,分析Wnt5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Wnt5a基因与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GES-1细胞;Wnt5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越晚的胃癌组织Wnt5a表达越高(P<0.05)。结论:Wnt5a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样作用。

    作者:李亚兰;刘秋雨;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的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抗氧化和螯合性能的次生植物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提高记忆的获取、巩固、存储和重现。它们通过作用于记忆相关脑区的细胞和分子结构来有效地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它们可能涉及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ERK1/2)和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产生海马区血管效应,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力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志强;王伟;徐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心房静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1例

    患儿男,12岁。因“发现心率慢6年,晕厥1次”于2013年3月7日入院。6年前在我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时家属拒绝起搏治疗。3年前患儿有晕厥1次伴头晕,无气促、无发绀、无心悸、无胸闷、无头痛、无抽搐。持续约4 min后自行缓解,平时活动耐量无明显下降。本次入院体检:生命体征:T 36.7℃,P 48次/min,R 20次/min, Bp 111/63 mmHg;体质量38 kg,身高144 cm。神清,呼吸不促,唇红,咽无充血。颈软,双肺呼气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律不齐,心率慢48次/min,腹软,肝脾肋下未及。2013年3月3日外院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窦性停搏,长RR间期达8 s,心率慢20次/min,平均心率46次/min。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床边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考虑患儿窦性停搏时间长达8 s,有猝死风险。

    作者:陈晶;曾国洪;曾少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通过PPARβ/δ途径下调老年大鼠心肌细胞IL-1β表达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下调老年大鼠心肌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作用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β/δ,PPARβ/δ)信号途径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24月龄大鼠心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PPARβ/δ拮抗剂GSK0660+阿托伐他汀组。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GSK0660处理。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L-1β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溶剂对照组细胞的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的IL-1βmRNA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3)阿托伐他汀+GSK0660组的IL-1β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或P<0.01),但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激活PPARβ/δ信号通路来下调衰老心肌细胞IL-1β的表达。

    作者:韩磊;叶平;李鸣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和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Treg细胞比例为4.76±2.24,较健康对照组(2.46±0.80)明显升高;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组Treg细胞比例(6.90±1.74)显著高于存活组(3.33±1.05),且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1(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呈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赵磊;陈炜;李丽娟;盛博;牛素平;古旭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尿NGAL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肌酐水平上升的不同程度,探讨不同程度对比剂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2~3 d肌酐水平变化分为:正常组;肾损害1组:肌酐上升0%~10%;肾损害2组:肌酐上升10%~25%;CIN组:肌酐上升≥25%。分析不同肾损害各组间的危险因素,检测各组术后12 h尿NGAL,及观察尿NGAL的变化。结果:157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8.9%。在4组间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射血分数(字2=13.3,P=0.004)、白蛋白水平(F =2.76,P =0.044)、术前肌酐值(字2=10.14,P=0.017)、术后肌酐值水平(字2=28.96,P<0.01)、对比剂用量(字2=26.2,P<0.01)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N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分别为OR=13.47,95%CI 3.33~54.48,P=0.001;OR=0.32,95%CI 0.003~0.314,P=0.003)。尿NGAL测定显示CIN组术后12 h与术前比较,尿NGAL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t=5.14,P<0.01),前3组术前、术后尿NGAL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 h尿液NGAL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评估CIN发生的一个指标。

    作者:邢晓娜;王丽;陈国春;管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增生性筋膜炎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PF)是发生于皮下深部组织、体积小、存在分带状结构以及细胞疏松生长的一种良性假肉瘤样病变,临床少见。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08-2012年诊断PF病例5例,对其进行临床表现、大体特征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代海平;李化敏;代海兵;姚慧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患者治疗前人乳头瘤病毒L1(human papillomavirus late 1, HPV-L1)壳蛋白的表达能否成为预测治疗后疾病转归的指标。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DNA的表达。结果:(1)CIN患者3种治疗方法比较,HR-HPV持续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CINⅠ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CINⅡ~Ⅲ的涂片中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阳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5.97%;而治疗前HPV-L1壳蛋白阴性的CIN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中HR-HPV持续感染率为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表达与治疗后12个月HR-HPV持续感染呈负相关。结论:CIN患者治疗前HPV-L1壳蛋白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评估CIN患者治疗后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作者:刘丽;陈育梅;张庆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9例诊疗分析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详细分析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IC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共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共47例;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 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1)。经直肠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DIC,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患者(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并发DIC等严重并发症;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切除术易诱发DIC;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抗感染、重建凝血-抗凝平衡机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李又空;周家杰;张先觉;钟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总天数及费用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住院总天数及费用的因素。结果:研究包括4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8(26~88)岁。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后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肺部感染、NIHSS评分、脑梗死的治疗及分型。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付费方式、脑梗死分型、患者年龄、NIHSS评分和治疗方法。结论:年龄、肺部感染、NIHSS评分、脑梗死的治疗及分型为影响患者住院天数的重要因素;付费方式、脑梗死分型、患者年龄、NIHSS评分和治疗方法为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

    作者:万宇;张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本刊优先处理、录用课题论文的启事

    为及时反映全国各地临床医学新成果,新技术,本刊继续对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及立项课题的相关医药论文稿件,予以优先处理及录用,请您踊跃赐稿。投稿可上本刊网站(www.syyxzz.com),并补寄相关证明材料、单位介绍信。稿件需在首页左下方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胺碘酮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快室率房颤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快室率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使用胺碘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AMI并快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复律及维持、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30 d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治疗,96例中82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5.4%(P<0.01);8例未转复;6例死亡(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用药后15 min、l h、2 h、24 h、48 h心室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歇,2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静脉炎,均经调整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AMI并快速心室率Af患者静脉加口服胺碘酮对控制心室率及复律安全有效。

    作者:郭宝亮;李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家庭功能的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通过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方法,对67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6.82±2.889)分,自我效能总分为(62.61±19.158)分;家庭功能良好组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得分均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家庭功能中的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亲密度均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呈正相关(r=0.077~0.289,P<0.05)。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家庭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游书秋;杜茜倩;李胜玲;刘国莲;张德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ullin 蛋白与恶性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化是体内蛋白质翻译后重要修饰之一,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体内需要降解的蛋白首先被泛素化修饰,然后再被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泛素化过程中需要三种功能不同的酶: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依次催化完成。 Cullin(CUL)蛋白家族成员作为支架参与泛素连接酶(E3)的构成,在蛋白泛素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Cullin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存在密切关系,但所担负的作用迥异,有些起促进作用,有些则起抑制作用,机理各异。本文综述Cullin蛋白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铭生(综述);李洪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在鼻颅底病变观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采用秩和检验统计。结果:采用MPR处理后,在病变轮廓、病变与骨质关系方面评分高于PACS终端上的图像,在观察血管和神经方面无明显优势;多技术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部分病例的观察评分。结论: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有助于准确评估鼻颅底病变,明确周围毗邻。

    作者:王瑾瑜;谢民强;万良财;张涛;许熠铭;陈婧;舒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削弱淀粉样β蛋白介导的炎症对神经干细胞的凋亡作用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 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庆状;朱宁;林继宗;王艳;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