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空;周家杰;张先觉;钟雯
目的:观察自体DC/CIK细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自体DC/CIK细胞联合TACE治疗(n=32),单纯TACE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n=2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1)经过治疗,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7.50%,单纯TACE组有效率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治疗两组血清AFP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治疗组治疗0.5年生存率96.88%,1年生存率84.38%,2年生存率65.63%,中位生存期21个月;单纯TACE组治疗后0.5年生存率92.85%,1年生存率64.29%,2年生存率42.86%,中位生存期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联合TACE治疗能够控制肿瘤大小、降低AFP,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中晚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程小珍;彭大为;王美清;谢宗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及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胃组织中STK15和MCM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表达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检验对二者表达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STK1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1.326±0.072,在癌旁正常胃组织为0.655±0.053,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为0.703±0.072,除癌旁正常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CM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0.864±0.038,正常组织为0.553±0.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为0.796±0.055,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在胃组织中STK15和MCM5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结论:中心体扩增和微小染色体的维持是细胞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MCM5能很好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中心体的异常扩增是细胞恶性克隆的关键环节,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侵袭能力。
作者:高峻;杨勇;陈霖;杨宏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2013年南方医院诊治的54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发病中位年龄53.5岁,男女比例1.6∶1。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额叶为常见发病部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93%)。中位随访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4.6个月。年龄≥60岁、初发时LDH>220 U/L是预后不良因素。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较单独放疗或化疗可延长OS,以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较单用MTX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结论:年龄≥60岁、初发LDH>220 U/L是PCNSL的预后不良因素。以MTX为基础多药联合化疗并化放疗结合可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
作者:岳春燕;朱阳敏;高雅;洪佳琼;吴彬;平宝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冠心病位列全球死因首位。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取决于斑块类型而非其大小,其中易损斑块(VP)导致了大多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鉴于冠心病通常起病急骤且大部分无法预知,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栓塞之前及早检测识别VP并进行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现今高速发展的冠脉成像技术使其成为可能。本文对VP的病理学特征及目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对VP的早期识别的新进展等做一综述,以期及早发现VP并进行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林霖;刘映峰;缪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头痛约3h”入院。患者入院3h前骑摩托车与小汽车相撞,枕部先着地,伴有短暂的神志不清,清醒后感头痛,伴恶心无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耳道及鼻腔流血等。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 GCS评分:15分,左枕部见一约1.0 cm的头皮裂伤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无受限,脑膜刺激征可疑,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无异常,病理征未引出。第1次头颅CT(图1)提示:右侧外裂池出血。入院后动态头颅 CT 扫描及行头颈CTA检查示右侧颞叶小范围的脑挫裂伤和未见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疾病。伤后第21天患者突发头痛加剧,无神志、瞳孔的变化及肢体活动障碍。复查头颅CT (图2)提示:右侧颞叶脑内大血肿。脑血管DSA检查(图3)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大小约0.6 cm ×0.4 cm,考虑创伤性动脉瘤。在全麻下经右侧翼点入路行脑内血肿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见动脉瘤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3段,动脉瘤成圆形,壁厚为纤维组织,与周围蛛网膜粘连致密,予2个动脉瘤夹夹闭。手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再次复查脑血管DSA检查(图4),动脉瘤无残留。
作者:龙青山;余永强;张锦祥;饶强;黄国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详细分析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IC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共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共47例;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 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1)。经直肠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DIC,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患者(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并发DIC等严重并发症;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切除术易诱发DIC;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抗感染、重建凝血-抗凝平衡机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李又空;周家杰;张先觉;钟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30例,用丙泊芬、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通气5 min(T2)、手术结束(T3)和拔除喉罩自主呼吸5 min (T4)4个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作血气分析,记录T2和T3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dy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数值和压力-容量环(P-V环)、PETCO2波形。结果:4个时间点的PaO2、PaCO2、PH值和SpO2都在正常范围, T2和T3的PaO2明显高于T1和T4(P<0.05),术中喉罩间歇正压通气时T2和T3的Ppeak、MV、Cdyn和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V环、PETCO2波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行输尿管软镜术通气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赵子良;龚婷;岑燕遗;杨凤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肌酐水平上升的不同程度,探讨不同程度对比剂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2~3 d肌酐水平变化分为:正常组;肾损害1组:肌酐上升0%~10%;肾损害2组:肌酐上升10%~25%;CIN组:肌酐上升≥25%。分析不同肾损害各组间的危险因素,检测各组术后12 h尿NGAL,及观察尿NGAL的变化。结果:157例患者中CIN发生率为8.9%。在4组间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射血分数(字2=13.3,P=0.004)、白蛋白水平(F =2.76,P =0.044)、术前肌酐值(字2=10.14,P=0.017)、术后肌酐值水平(字2=28.96,P<0.01)、对比剂用量(字2=26.2,P<0.01)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N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分别为OR=13.47,95%CI 3.33~54.48,P=0.001;OR=0.32,95%CI 0.003~0.314,P=0.003)。尿NGAL测定显示CIN组术后12 h与术前比较,尿NGAL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t=5.14,P<0.01),前3组术前、术后尿NGAL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剂用量,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 h尿液NGAL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评估CIN发生的一个指标。
作者:邢晓娜;王丽;陈国春;管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或阿托伐他汀钙对肝功能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379例,分为4组,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及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52周肝功能的变化、乙肝DNA量及两组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随访52周,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8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2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4);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7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25)。结论:对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这类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贾红坚;陈新军;郑若龙;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予卵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及喷雾吸入,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和超微粉组(C组)。记录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1)与D组相比,A组EOS计数升高(P<0.01),HE染色示黏膜上皮肿胀,毛细血管扩张,EOS浸润,电镜示黏膜不完整,纤毛、微绒毛畸形稀松,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脊丢失;(2)EOS计数:B、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P<0.01)。 C组较B组显著下降(P<0.05),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9);HE染色:B组黏膜毛细血管轻微扩张,散见EOS,C组黏膜上皮轻微肿胀,无毛细血管扩张;电镜:B、C组黏膜完整,纤毛等结构排列均匀,细胞连接正常,C组还可见正常线粒体及内质网。结论: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可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减缓甚至逆转鼻黏膜重塑。
作者:陈静;张嘉玲;甘忠源;吴春晓;李求实;王升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70例OSAH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CPAP治疗,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值、凝血系统相应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的AHI和LSaO2低于对照组,ESS量表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中,对照组各个指标均升高,唯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的变化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的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数量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而观察组中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CPAP和手术治疗OSAHS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CPAP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改善凝血系统及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孙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ICAM-1在PIS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收集PIS患者60例(进展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47例(非进展组),分别测定起病后1、3、7、14 d的血清ICAM-1含量,然后分析它与PIS、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烟、饮酒的关系。结果:进展组ICAM-1水平更早达高峰,在起病后1、3、7、14 d 4个时间点也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 <0.05);进展组合并糖尿病、吸烟的患者ICAM-1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在进展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的患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其余患者(P<0.05)。结论:ICAM-1水平在PIS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与糖尿病、高血压、抽烟相关。
作者:潘剑罡;刘洲;柯俊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和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Treg细胞比例为4.76±2.24,较健康对照组(2.46±0.80)明显升高;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组Treg细胞比例(6.90±1.74)显著高于存活组(3.33±1.05),且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1(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呈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赵磊;陈炜;李丽娟;盛博;牛素平;古旭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中介体19(Med19)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介导的Med19小分子干扰RNA(siRNA)感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KD组),并设置空载体转染组(NC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效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ed19蛋白表达,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感染慢病毒效率达90%以上。与NC组及CON组细胞相比,KD组Med19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72.3%、72.1%,Med1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85.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在0、6、12、24 h比较迁移的距离,KD组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较CON组、NC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NC组、CON组MCF-7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分别为23.8±4.32、43.4±3.65、45.8±5.81,KD组较CON组、NC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组与CON组相比,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19基因沉默抑制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王晓艳;郭子健;吴小红;李莉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TopoⅡα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同一手术观察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40例行中间入路法CME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1.0±2.5)枚、(18.5±3.2)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期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为(25.8±3.1)枚,对照组为(21.7±3.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Ⅲ期淋巴结阳性数观察组为(34.4±3.3)枚,对照组为(2.0±1.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中间入路法CME优于传统手术方式,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江庆斌;陈白丽;李东松;武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 (cTnI)、B型利钠肽(BNP)及血乳酸(Lac)对脓毒症心功能障碍(septic myocardial dysfunction, SMD)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61例脓毒症患者分成SMD组及非SMD组,并将SMD组再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cTnI、BNP及Lac值,并使用ROC曲线评价cTnI、BNP及Lac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SMD组患者的cTnI、BNP及LAC较非SM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D患者中死亡组患者的血BNP、cTnI及Lac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cTnI、BNP及Lac对预测SMD患者28 d病死率均有一定的价值。结论:血BNP、cTnI及Lac有助于评估SMD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张振辉;陶丽丽;陈伟燕;江子欣;刘卫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pDCPs)数量。根据脑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评估梗死灶的大小,进一步将AIS组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梗死组、大梗死组,并比较不同亚组脑梗死患者pDCPs水平;并将AIS组患者pDCPs与NIHSS、CRP做相关分析。结果:AIS组与Control组相比,pDCPs占外周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大梗死组患者pDCPs水平显著下降(P=0.001);且NIHSS评分和CRP与pDCPs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DCPs数量减少,可能与募集到梗死的脑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王建平;周晨光;蒋超;余列;韩伟;王新新;付晓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Wnt5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Wnt5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及胃腺癌细胞SGC7901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GES-1细胞及SGC7901细胞Wnt5a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0例胃腺癌及3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Wnt5a蛋白的表达,分析Wnt5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Wnt5a基因与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GES-1细胞;Wnt5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越晚的胃癌组织Wnt5a表达越高(P<0.05)。结论:Wnt5a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样作用。
作者:李亚兰;刘秋雨;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 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庆状;朱宁;林继宗;王艳;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