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的机制研究进展

刘志强;王伟;徐丽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改善记忆力,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信号通路, binding protein, 苏氨酸蛋白激酶, protein kinase, 与年龄相关, 磷脂酰肌醇, 记忆力减退, 炎症反应, 血管效应, 结合蛋白, 酚类物质, 分子结构, 螯合性能, 丝氨酸, 抗氧化, 海马区, 综述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抗氧化和螯合性能的次生植物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提高记忆的获取、巩固、存储和重现。它们通过作用于记忆相关脑区的细胞和分子结构来有效地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它们可能涉及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ERK1/2)和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产生海马区血管效应,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记忆力的机制进行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不同他汀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或阿托伐他汀钙对肝功能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CS患者379例,分为4组,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携带乙肝病毒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及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12及52周肝功能的变化、乙肝DNA量及两组间肝功能的差异。结果:随访52周,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8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2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4);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中,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7例,非乙肝病毒携带的AC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例,乙肝病毒携带组高于非乙肝病毒携带组(P=0.025)。结论:对携带乙肝病毒的AC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这类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十分必要。

    作者:贾红坚;陈新军;郑若龙;钱惠东;李伟章;蒋文龙;魏峰;徐卓文;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9例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心肌梗死、死亡情况。结果:49例患者,其中80岁以上21例,70~80岁28例。共植入支架66枚,其中颅外支架共55枚,包括锁骨下动脉2枚,无名动脉1枚,椎动脉开口23枚,颈内动脉C1段29枚;颅内支架共11枚,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5枚,颈内动脉C3段2枚,椎动脉V3~V4段2枚,小脑后下动脉1枚,基底动脉1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脑卒中,均为颈内动脉开口支架植入者,其中1例经治疗完全恢复,1例遗留右侧肢体无力,搀扶下可缓慢行走。术后30 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无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技术可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该类患者预防中风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段金海;徐书雯;莫建伟;肖豪;向绍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请选用规范医学名词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在鼻颅底病变观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采用秩和检验统计。结果:采用MPR处理后,在病变轮廓、病变与骨质关系方面评分高于PACS终端上的图像,在观察血管和神经方面无明显优势;多技术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部分病例的观察评分。结论: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有助于准确评估鼻颅底病变,明确周围毗邻。

    作者:王瑾瑜;谢民强;万良财;张涛;许熠铭;陈婧;舒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作者校对稿校对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和效率,我刊自2012年第1期起已停止邮寄纸质版校对稿,改为使用E-mail将PDF格式校对稿发送至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我刊投稿系统中所登记的E-mail邮箱中。请各位作者收到邮件后自行打印PDF校对稿并仔细校对,核对无误后由第一作者签名,并争取于收到PDF校样后2天内将校对好的纸质版校对稿寄回给本部(地址:510180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ullin 蛋白与恶性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化是体内蛋白质翻译后重要修饰之一,是蛋白质降解的信号。体内需要降解的蛋白首先被泛素化修饰,然后再被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泛素化过程中需要三种功能不同的酶: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转移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依次催化完成。 Cullin(CUL)蛋白家族成员作为支架参与泛素连接酶(E3)的构成,在蛋白泛素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Cullin蛋白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存在密切关系,但所担负的作用迥异,有些起促进作用,有些则起抑制作用,机理各异。本文综述Cullin蛋白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铭生(综述);李洪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TK15、MCM5在胃癌前病变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及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胃组织中STK15和MCM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表达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检验对二者表达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STK1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1.326±0.072,在癌旁正常胃组织为0.655±0.053,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为0.703±0.072,除癌旁正常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CM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0.864±0.038,正常组织为0.553±0.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为0.796±0.055,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在胃组织中STK15和MCM5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结论:中心体扩增和微小染色体的维持是细胞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MCM5能很好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中心体的异常扩增是细胞恶性克隆的关键环节,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侵袭能力。

    作者:高峻;杨勇;陈霖;杨宏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40例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同一手术观察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40例行中间入路法CME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1.0±2.5)枚、(18.5±3.2)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期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为(25.8±3.1)枚,对照组为(21.7±3.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Ⅲ期淋巴结阳性数观察组为(34.4±3.3)枚,对照组为(2.0±1.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中间入路法CME优于传统手术方式,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江庆斌;陈白丽;李东松;武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PDE5抑制剂伐地那非预处理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特异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伐地那非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AMSCs,以终浓度为10μmol/L伐地那非预处理hAMSCs,观察伐地那非处理hAMSCs组(Vard-hAMSCs)生长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hAMSCs细胞免疫表型、增殖能力及抗氧化损伤能力;免疫双荧光染色计数阳性表达细胞数,计算hA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百分率。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AMSCs、Vard-hA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CD73,不表达CD45、CD34、CD19、CD11b及HLA-DR;Vard-hAMSCs组细胞S期细胞比率及增殖指数为(0.57±0.40)%和(2.20±1.60)%,与hAMSCs组[分别是(0.62±1.33)%,(1.90±1.4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2)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显示,经250μmol/L H2O2作用4 h后,Vard-hAMSCs组细胞凋亡率为(7.67±0.82)%,明显低于hAMSCs组(18.72±2.92)%和特异性Vardenafil阻断剂组(15.90±1.69)%(均P <0.05);(3)免疫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相同诱导条件下,Vard-hAMSCs组细胞MAP-2及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49.8±6.42)%和(55.2±6.10)%,均高于hAMSCs组[分别为(29±3.94)%,(32.2±3.03)%,P<0.05]。结论:伐地那非处理一定时间可明显提高hAMSCs抗氧化损伤效应和hA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但短时间内不明显影响hAMSCs生长形态、增殖能力和免疫表型。提示伐地那非处理可能作为hAM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选预处理方案。

    作者:喻皇飞;冯吉梅;方宁;赵玉洁;余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杂志征稿启事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主管,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专业电子学术期刊。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894,国内统一刊号:CN 61-9000/R。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农牧区人群高血压防治模式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对农牧区高血压患者实施A、B两种降压模式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以期探索出一套农牧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模式。方法:入选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14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A、B两种降压模式治疗。随访和记录两种模式干预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A、B两种降压模式实施效果。结果:(1)87.07%的患者选择了A降压模式治疗(A组),仅12.93%的患者选择了B降压治疗模式(B组)。(2)A、B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0.71%、6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降压治疗第12个月,A、B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9.09±20.33)、(14.14±17.85)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17±13.23)、(8.17±11.17)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降压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作者:李南方;周玲;洪静;祖菲亚;张德莲;王红梅;姚晓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围术期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

    液体治疗是围术期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由于其在围术期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液体治疗受到了临床相关科室医生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围术期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的必要性、方法及其局限性、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李楠;王东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术中的通气效果

    目的:评价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应用于输尿管软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30例,用丙泊芬、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麻醉前(T1)、喉罩置入后通气5 min(T2)、手术结束(T3)和拔除喉罩自主呼吸5 min (T4)4个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作血气分析,记录T2和T3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肺顺应性(Cdy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数值和压力-容量环(P-V环)、PETCO2波形。结果:4个时间点的PaO2、PaCO2、PH值和SpO2都在正常范围, T2和T3的PaO2明显高于T1和T4(P<0.05),术中喉罩间歇正压通气时T2和T3的Ppeak、MV、Cdyn和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V环、PETCO2波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全身麻醉下喉罩间歇正压通气行输尿管软镜术通气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赵子良;龚婷;岑燕遗;杨凤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术后患者84例,其中临床可疑膀胱癌复发者16例,可疑转移者24例,无临床症状者44例。18F-FDG PET/CT检查时间为术后0.5~240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40 mg呋塞米并多饮水,多次排尿,服呋塞米后约2 h憋尿充盈膀胱,再进行18F-FDG PET/CT盆腔延迟显像。膀胱癌复发病灶和转移灶的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或6个月以上的病例随访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膀胱癌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22/24)、95.0%(57/60)、94.0%(79/84)、88.0%(22/25)、96.6%(57/59);诊断膀胱癌转移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7/30)、96.3%(52/54)、94.0%(79/84)、93.1%(27/29)、94.5%(52/5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灵敏地检出膀胱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灶,对膀胱癌术后随访及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洪生;吴湖炳;王巧愚;韩彦江;王全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增生性筋膜炎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 PF)是发生于皮下深部组织、体积小、存在分带状结构以及细胞疏松生长的一种良性假肉瘤样病变,临床少见。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08-2012年诊断PF病例5例,对其进行临床表现、大体特征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代海平;李化敏;代海兵;姚慧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在食管鳞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分析并讨论血浆循环DNA含量检测在食管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血液微量DNA抽提试剂盒提取血浆循环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分别检测49例食管鳞癌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循环DNA含量,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循环DNA水平在食管鳞癌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食管鳞癌组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54.41±31.23)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03±7.24)n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以29.43 ng/mL为食管鳞癌诊断临界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9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95%CI 0.870~0.967)。 TNMⅢ期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76.52±34.51)ng/mL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40.40±18.76) ng/mL(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66.25±35.60)ng/mL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02±18.31)ng/mL(P<0.05)。食管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在食管鳞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分期相关。

    作者:蒋春雨;李许锋;孙瑶;何克菲;郑燕芳;张积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促纤溶治疗对IgA肾病患者肾脏保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促进TopoⅡα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TopoⅡα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9例诊疗分析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与DIC的关系,分析DIC发生与手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关系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经直肠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详细分析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IC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双侧睾丸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共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共47例;前列腺癌组患者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P<0.01)。 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1)。经直肠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DIC,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患者(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容易并发DIC等严重并发症;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DIC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切除术易诱发DIC;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抗感染、重建凝血-抗凝平衡机制及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李又空;周家杰;张先觉;钟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