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Wnt5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Wnt5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及胃腺癌细胞SGC7901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GES-1细胞及SGC7901细胞Wnt5a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0例胃腺癌及3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Wnt5a蛋白的表达,分析Wnt5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Wnt5a基因与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GES-1细胞;Wnt5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越晚的胃癌组织Wnt5a表达越高(P<0.05)。结论:Wnt5a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样作用。
作者:李亚兰;刘秋雨;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家庭功能的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通过便利抽样入户调查方法,对67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6.82±2.889)分,自我效能总分为(62.61±19.158)分;家庭功能良好组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及足部护理得分均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家庭功能中的合作度、成熟度、情感度、亲密度均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及饮食控制、遵医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呈正相关(r=0.077~0.289,P<0.05)。结论: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家庭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游书秋;杜茜倩;李胜玲;刘国莲;张德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ICAM-1在PIS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收集PIS患者60例(进展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47例(非进展组),分别测定起病后1、3、7、14 d的血清ICAM-1含量,然后分析它与PIS、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烟、饮酒的关系。结果:进展组ICAM-1水平更早达高峰,在起病后1、3、7、14 d 4个时间点也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 <0.05);进展组合并糖尿病、吸烟的患者ICAM-1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在进展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的患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其余患者(P<0.05)。结论:ICAM-1水平在PIS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与糖尿病、高血压、抽烟相关。
作者:潘剑罡;刘洲;柯俊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是否有利于鼻颅底病变的观察。方法:鼻内镜下鼻颅底手术的患者26例,共34组CT图像,由1名耳鼻喉科医师观察PACS终端原始图像、OsiriX软件MPR处理的图像及多技术综合处理的图像,并从病变轮廓、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采用秩和检验统计。结果:采用MPR处理后,在病变轮廓、病变与骨质关系方面评分高于PACS终端上的图像,在观察血管和神经方面无明显优势;多技术综合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部分病例的观察评分。结论: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的CT综合后处理,有助于准确评估鼻颅底病变,明确周围毗邻。
作者:王瑾瑜;谢民强;万良财;张涛;许熠铭;陈婧;舒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myeoid cell leukemin-1,Mcl-1)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的表达,并筛选出有效的siRNA序列。方法: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cl-1基因的表达;设计针对Mcl-1的4对干扰序列(Mcl-1siRNA 1~4)及1对阴性对照(Mcl-1siRNA NC)。瞬时转染胃癌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24、48、72 h后细胞中Mcl-1含量。结果:2种胃癌细胞均存在Mcl-1基因的表达。综合分析,SGC7901及MGC-803细胞转染48 h后达到佳抑制效果;以Mcl-1siRNA1为好, Mcl-1 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73.8%、67.6%;蛋白抑制率分别为79.3%和96.1%。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并筛选出能够同时有效抑制2种胃癌细胞Mcl-1表达的siRNA1序列。
作者:刘金禄;王震;陈俊强;崔希刚;马鹏飞;黎伯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丙型肝炎为全球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起病隐匿,约5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感染后转为慢性感染,据估计全球 HCV 感染者超过1.7亿[1],每年约35万[1]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 HCV慢性感染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
作者:李薇(综述);曹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国内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新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结果:纳入31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和R0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83(95%CI:2.29~3.5)和1.66(95%CI:1.16~2.37);新辅助化疗组的姑息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OR=0.53,95%CI:0.39~0.74),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新辅助化疗组1、2、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崔海滨;张维;白希永;葛怀娥;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8例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40)和常规剂量组(n=38),所有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两组分别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 h],观察PCI术后7 d及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CI术后7 d,小剂量组发生1例心绞痛;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术后30 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再发2例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全部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牙龈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并且具有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作者: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WHO西太平洋地区期刊评审委员会审核,《实用医学杂志》获准加入WPRIM,为2013年度被遴选进入该索引的41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之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农牧区高血压患者实施A、B两种降压模式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以期探索出一套农牧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模式。方法:入选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14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A、B两种降压模式治疗。随访和记录两种模式干预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A、B两种降压模式实施效果。结果:(1)87.07%的患者选择了A降压模式治疗(A组),仅12.93%的患者选择了B降压治疗模式(B组)。(2)A、B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0.71%、6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降压治疗第12个月,A、B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9.09±20.33)、(14.14±17.85)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1.17±13.23)、(8.17±11.17)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降压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疆农牧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作者:李南方;周玲;洪静;祖菲亚;张德莲;王红梅;姚晓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住院总天数及费用的因素。结果:研究包括4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38(26~88)岁。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后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肺部感染、NIHSS评分、脑梗死的治疗及分型。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付费方式、脑梗死分型、患者年龄、NIHSS评分和治疗方法。结论:年龄、肺部感染、NIHSS评分、脑梗死的治疗及分型为影响患者住院天数的重要因素;付费方式、脑梗死分型、患者年龄、NIHSS评分和治疗方法为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
作者:万宇;张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或纤溶酶冲击治疗对IgA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84例IgA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使用促纤溶药物及使用药物的种类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尿激酶组(n=32)和纤溶酶组(n=29),比较分析治疗6个月、1年3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肾小球滤过率、凝血像。结果:3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6个月和1年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尿激酶组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年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年时,尿激酶组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重度IgA肾病患者,促纤溶治疗有独立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的减少蛋白尿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方明;林洪丽;谢华;陈吉林;孙艳玲;刘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寻一种全尿路贯通的手术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行经皮肾穿刺,减少肾组织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40头整体猪随机平均分组,A组20头猪40只肾实施超声引导肾穿刺,B组20头猪40只肾实施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肾穿刺,置入引导导丝,沿导丝筋膜扩张器扩张。解剖实验猪,观察两组肾穿刺通道通过的路径及肾组织损伤情况。结果:A、B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分别为65%、20%、15%及95%、5%、0%。比较A组与B组穿刺成功率、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行肾盂穿刺,建立PCNL操作通道,在猪肾PCNL模型的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而轻度损伤率、重度损伤率低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提示全尿路会师贯通技术提高通道建立的成功率,有效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雷振;许海峰;闫兵;陈树波;魏俊利;姬东辉;赵海臣;张海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在我院已开展多年;此手术要求麻醉深浅适宜,过深低血压影响脑灌注,过浅术中体动呛咳影响手术操作或加重病情。本研究观察并探讨SLIPA喉罩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时,其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翟金林;王丽丽;范俊东;王思明;姜长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和效率,我刊自2012年第1期起已停止邮寄纸质版校对稿,改为使用E-mail将PDF格式校对稿发送至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我刊投稿系统中所登记的E-mail邮箱中。请各位作者收到邮件后自行打印PDF校对稿并仔细校对,核对无误后由第一作者签名,并争取于收到PDF校样后2天内将校对好的纸质版校对稿寄回给本部(地址:510180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和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两组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Treg细胞比例为4.76±2.24,较健康对照组(2.46±0.80)明显升高;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组Treg细胞比例(6.90±1.74)显著高于存活组(3.33±1.05),且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1(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呈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赵磊;陈炜;李丽娟;盛博;牛素平;古旭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儿男,12岁。因“发现心率慢6年,晕厥1次”于2013年3月7日入院。6年前在我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时家属拒绝起搏治疗。3年前患儿有晕厥1次伴头晕,无气促、无发绀、无心悸、无胸闷、无头痛、无抽搐。持续约4 min后自行缓解,平时活动耐量无明显下降。本次入院体检:生命体征:T 36.7℃,P 48次/min,R 20次/min, Bp 111/63 mmHg;体质量38 kg,身高144 cm。神清,呼吸不促,唇红,咽无充血。颈软,双肺呼气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律不齐,心率慢48次/min,腹软,肝脾肋下未及。2013年3月3日外院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窦性停搏,长RR间期达8 s,心率慢20次/min,平均心率46次/min。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床边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考虑患儿窦性停搏时间长达8 s,有猝死风险。
作者:陈晶;曾国洪;曾少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灶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术后患者84例,其中临床可疑膀胱癌复发者16例,可疑转移者24例,无临床症状者44例。18F-FDG PET/CT检查时间为术后0.5~240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后,口服40 mg呋塞米并多饮水,多次排尿,服呋塞米后约2 h憋尿充盈膀胱,再进行18F-FDG PET/CT盆腔延迟显像。膀胱癌复发病灶和转移灶的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或6个月以上的病例随访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膀胱癌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22/24)、95.0%(57/60)、94.0%(79/84)、88.0%(22/25)、96.6%(57/59);诊断膀胱癌转移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7/30)、96.3%(52/54)、94.0%(79/84)、93.1%(27/29)、94.5%(52/55)。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以灵敏地检出膀胱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灶,对膀胱癌术后随访及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洪生;吴湖炳;王巧愚;韩彦江;王全师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自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先后公布了多批医学名词,但不少作者在来稿中仍采用已淘汰的旧名。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选用正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有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对照组、Aβ1-42作用组和CsA预处理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β1-42作用小胶质细胞96 h后, IL-6和TNF-α分别为对照组的7.92和1.22倍。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凋亡率达到41.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后,凋亡率明显降低,同时caspase-3的激活也显著性被抑制。结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可显著性降低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率,极大地削弱了炎症对神经干细胞造成的凋亡效应,提示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庆状;朱宁;林继宗;王艳;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