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113例

曾甜;莫丹;李新宁;石群峰;苏乃伟;罗树友

关键词: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 现报告如下, 先天因素, 临床表现, 高位梗阻, 新生儿, 常见病, 诊治, 外科, 患儿
摘要: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为新生儿外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高位梗阻,多为先天因素所致。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113例,诊治及时,预后情况好,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自体血回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安全性、实用性、有效性。方法:门脉高压症断流手术治疗患者23例,术中采用Cell 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行自体血回输;另选取23例类似患者,术中无自体血回输,作为对照。结果:23例患者术中行自体血回输后均无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和溶血反应,无特异性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围手术期中ALT、AST、K+、Na+、PT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术后急查血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与术前相比,分别升高17%、18%、17%,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23例无自体血回输患者,围手术期共输入异体红细胞45 U,血浆4000 mL,4例出现输血反应,5例出现过敏反应,3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应用,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平稳,且经济、实用。

    作者:郭国校;许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对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凝血指标的影响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应用维生素K1(Vitamin K1,Vit K1)、新鲜冰冻血浆(血浆)和冷沉淀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1134例,按照胎龄28-31+6周、32-33+6周、胎龄34-36+6周、胎龄≥37周进行分组,每组均分析使用Vit K1、Vit K1联合血浆以及Vit K1联合冷沉淀等干预措施前后PT、APTT、Fbg、TT的变化。结果:(1)各胎龄组使用Vit K1治疗后, PT、APTT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胎龄组使用Vit K1联合血浆后,PT、APTT、Fbg、TT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胎龄组使用Vit K1联合冷沉淀后,PT、APTT、Fbg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it K1联合血浆对PT、APTT改善大,Vit K1联合冷沉淀对Fbg改善大。结论:使用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能有效干预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凝血指标。

    作者:张涛;廖嘉仪;张费通;谭小华;崔其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肌钙蛋白-I均相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采用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血清肌钙蛋白-I(cTnI)均相免疫检测方法。方法:使用兔抗人cTnI多克隆抗体包被受体微球,羊抗人cTnI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素化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供体微球共同构成检测试剂,优化反应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本方法快速、敏感,检测时间为17.5 min;分析灵敏度为0.045 ng/mL,功能灵敏度为0.053 ng/mL;回收率为104.96%~108.21%;批内精密度为3.88%~5.53%,批间精密度为7.60%~8.75%;特异性分析中各种内源性物质的干扰率均<10%;本方法测得的cTnI正常参考值上限为1.05 ng/mL。与直接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7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用于定量检测血清cTnI,该方法具有均相、免清洗分离等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敏的检测平台。

    作者:李玉芹;牛文彦;朱黎娜;周宇捷;相平;侯丽英;贾克刚;李会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孕酮诱导阻断因子剪接体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孕酮诱导阻断因子(progesterone-induced blocking factor,PIBF)剪接体在正常人和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Western bolt检测3例正常肝组织和8例HCC癌及癌旁组织中PIBF剪接体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48例HCC患者癌及癌周组织中PIBF剪接体的表达;ELISA检测103例正常人及109例HCC患者术前和其中15例术后第5天血清中PIBF剪接体浓度;使用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PIBF剪接体在HCC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正常人血清PIBF剪接体浓度较HCC患者高;HCC患者术前血清PIBF剪接体浓度较术后低。结论:PIBF剪接体在HCC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低表达,可以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吴双;雷舜;周杰;周荣斌;曾瑞;梁后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致痫区与症状区侧别不一致的颞叶癫痫1例

    患者女,25岁,右利手。癫痫病史15年,发作表现为:双眼呆滞,呼唤无反应,继而双手摸索,持续约2~3 min。无先兆,发作频率约10次/月。有时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频率约4~5次/年。先后服用苯妥英钠、德巴金,奥卡西平等多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发作,于2012年4月入我院行术前评估。7岁有“高热惊厥”史,家族史及出生史无特殊。神经心理评估(韦氏智力量表):语言量表(VIQ)82、操作量表(PIQ)80、全量表(FIQ)79,智力水平处于边界值;记忆智商(MQ)59,中度缺损。头颅MRI示双侧海马硬化,以左侧稍显著。间期FDG-PET检查提示:双侧颞叶内外侧代谢减低,左侧颞叶新皮层低代谢范围较右侧广泛。

    作者:高志莹;王逢鹏;李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依托考昔超前镇痛用于皮肤扩张器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托考昔应用于皮肤扩张器植入术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托考昔超前镇痛组(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常规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均于1h内完成。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1、2、4、8、16 h 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β-内啡肽(β-EP)水平,同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超前镇痛组患者在术后4 h内各时间点Cor、ATCH、β-E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超前镇痛组患者在术后1、2、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时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托考昔对皮肤扩张器植入术超前镇痛的疗效良好,且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作者:张鑫;邱平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行脊柱手术20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了38例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长期使用药物史等11项因素与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更密切。结论: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青松;钟招明;陈建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EZH2表达及其与髓外浸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究EZH2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表达及其与髓外浸润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42例AML患者骨髓细胞EZH2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例AML患者髓外浸润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EZH2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2例AML患者骨髓细胞EZH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EZH2 mRNA表达水平与男性、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60%、WBC≥35×109/L及发病时伴有髓外浸润显著相关,且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WBC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9、P=0.023),另外伴有髓外浸润组EZH2 mRNA表达显著高于无髓外浸润组(P=0.001)。16例AML髓外浸润组织中,10例患者阳性表达EZH2蛋白,且其中7例患者中至强阳性程度表达EZH2。结论:EZH2在AML患者中高表达,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参与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的过程。

    作者:张灵秀;王治香;阴常欣;江雪杰;蒋玲;黄凯凯;钟清秀;丁冰洁;田一茗;梁爽;孟凡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肺癌骨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0%~40%,骨转移发生后,患者出现的骨痛及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研究肺癌骨转移的发生机制,是寻找有效抑制或治疗骨转移方法的理论关键,本文就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分子生物学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东来;李雅琪;常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Tir基因的原核表达

    目的:高效表达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转位紧密黏附素受体Tir (translocation inti min receptor)的C末端蛋白,并初步鉴定其活性。方法:对EHEC O157:H7标准株EDL933 Tir完整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C末端基因(命名为Tir-C),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Tir-C,转至E.coli 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相对分子质量,Western blot鉴定免疫原性。结果:PCR扩增出675 bp的目的片段,构建的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与预期一致。目的蛋白在裂解上清中有表达,纯化浓度达500μg/ mL,并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成功表达了有抗原活性的重组Tir-C蛋白,为研究0157:H7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芳;龙北国;王金辉;王芮宁;吴娴波;范宏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常规全麻下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期间应激反应的变化

    目的:观察临床常规静吸全麻下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期间气管插管、切皮、探查时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ASAⅠ或Ⅱ级常规静吸全麻行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患者30例,于诱导后气管插管前1min、插管后3min、切皮前1min、切皮后3min、切皮后10min、探查后10min(或电切分离外囊与外膜时)抽取右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Cor)浓度和血糖(BG)含量,并记录各个时间点MAP、HR及BIS值。分别以插管前、切皮前作对照。结果:Cor浓度:切皮后10min较切皮前、插管前降低(P<0.05)。MAP:切皮后10min、探查后10min较切皮前、插管前升高(P<0.01)。HR:探查后10min较切皮前增快(P<0.01)、较插管前减慢(P<0.01)。结论:临床常规静吸全麻对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期间气管插管和切皮探查时的应激反应有抑制作用;术中切皮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提前反映出应激反应的变化趋势。

    作者:姜红;彭心宇;吴向未;张示杰;代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淫羊藿苷对钛颗粒作用下的成骨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钛(titanium,TI)颗粒作用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和表型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进行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钛颗粒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筛选出半数致死浓度。在此浓度作用下分别加入10-5、10-6、10-7、10-8、10-9、10-10 mol/L的淫羊藿苷进行干预,观察淫羊藿苷对钛颗粒作用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找出佳药物浓度。以佳药物浓度干预钛颗粒作用下的成骨细胞,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ALP活性,茜素红法钙化结节染色,观察药物对成骨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均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P<0.05),0.5 mg/mL为钛颗粒的半数致死浓度。淫羊藿苷可以促进钛颗粒作用下的成骨细胞增殖(P<0.05),佳药物浓度为10-9 mol/L。在此浓度下的淫羊藿苷可以显著增加成骨细胞ALP活性(P<0.05)和钙化结节形成。结论:淫羊藿苷可以促进钛颗粒作用下的成骨细胞增殖和表型表达,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药物。

    作者:林绵辉;史占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和PEG10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MAT)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对PEG10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MAT作用HepG2细胞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对PEG10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MAT质量浓度≥0.1 g/L时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且作用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而加强(P<0.01);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显示MAT作用前后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明显(P<0.01);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经MAT处理后,PEG10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苦参碱能有效抑制PEG10的表达,且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孟凡;张自翔;谢军;黄才斌;刘瑶;廖跃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生物羊膜在外伤性鼓膜穿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应用瑞济生物羊膜修复外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耳内镜下对6个月未愈合的外伤性鼓膜穿孔38例患者进行修复手术,术中分别采用外置法,术后观察穿孔修复情况。结果:除1例创面感染,穿孔未一期愈合,其余全部成活,成功率为97.37%。结论:生物羊膜对外伤性鼓膜穿孔修补手术疗效确切,耳内镜下应用外置法行鼓膜修补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作者:李军政;陈伟南;金红;邓丽芳;高翔;李荣需;田文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甲状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误诊分析

    近年来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在逐年增多,而甲状腺癌起病隐匿,无特殊表现,极易忽视。我们对甲状腺癌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

    作者:温建平;金有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肺结核肺组织干扰素-γ表达与其病理损伤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肺组织病理损伤间的相互关系,为肺结核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毒性结核分枝杆菌H37Rv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建立肺结核动物模型,分别于感染后0(未感染)、2、4、6、8周末,进行肺组织细菌载荷量计数及组织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N-γ、IL-2及TNF-α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MTB感染后2周末,IFN-γ、IL-2及TNF-α的阳性细胞百分比较0周时均显著升高,感染后6周末(9.25%)至8周末(5.67%),IFN-γ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而该时期TNF-α及IL-2的表达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感染后2周或4周时无明显差异(P >0.05)。感染后8周末,肺组织细菌载荷量(8.43)及肺组织病理分数(17)较感染6周时均显著升高(P <0.01)。结论:MTB感染早期,肺组织IFN-γ、TNF-α及IL-2均呈较高表达,对肺组织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MTB持续感染期,IFN-γ表达量下降明显加剧肺组织损伤。

    作者:邓仪昊;何红云;唐茂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钩钢板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解剖重建喙锁韧带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和单纯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II型锁骨远端骨折和TossyⅢ~V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73例NeerII型锁骨远端骨折和TossyⅢ~V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钩钢板组41例,钩钢板锚钉组32例,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术后1、6个月肩关节VAS评分行组间比较,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定法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钩、肩锁关节再脱位和伤口感染。住院时间5~14 d (平均10 d),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两组VAS、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钩钢板取出术后6个月VAS、Constant评分钩钢板锚钉组较单纯钩钢板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松军;王兆杰;安荣泽;谭伟源;方存迅;陈军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EGCG通过抑制SIRT1表达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0、10、25、50、100μmol/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鼻咽癌细胞株C666-1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10、25、50、100μmol/EGCG作用C666-1细胞24 h后或50μmol/L的EGCG作用不同时间(0,6,12,24 h), 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其增殖情况;0、25、50、100μmol/L的EGCG作用24 h后,TUNEL法检测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IR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0、10、25、50、100μmol/L的EGCG处理C666-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50μmol/L EGCG分别作用0、6、12、24 h时,12 h~24 h细胞增殖抑制明显被抑制(P<0.05)。0、25、50、100μmol/L的EGCG处理C666-1细胞24 h后,50μmol/L的EGCG即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P<0.05),细胞内SIRT1的表达亦被明显抑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EGCG通过诱导鼻咽癌细胞C666-1凋亡抑制其增殖, SIRT1可能参与该过程。

    作者:赵莉;覃媛;何艳华;侯敬申;蔡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完全腹腔镜微创保留胆囊取石(息肉)56例

    胆囊良性病变(结石/息肉)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被认为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法。然而,因胆囊具备其特有的功能,胆囊切除术后导致的功能丧失及对患者的影响再次成为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微创保胆手术近年来亦成为热门课题。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选择性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术5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德礼;刘树清;吴云光;张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电子支气管镜联合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经电子支气管镜确诊并镜下联合介入治疗的45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采用镜下介入治疗显效28例(62.2%),有效12例(26.7%),有效率为88.9%。结论:电子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是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的首选途径。

    作者:黄洪;余奕慧;李静;林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