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3-3γ蛋白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罗宇晨(综述);吴正蓉(审校)

关键词:蛋白家族, 肺癌, 发生发展, 细胞信号转导, 异常表达, 细胞周期, 细胞恶变, 生物体内, 牛脑组织, 调控, 凋亡
摘要:14-3-3蛋白家族于1967年首次被Moore 和 Perez 在牛脑组织中发现[1],随后研究发现其几乎表达于所有真核生物体内。14-3-3γ蛋白作为该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信号转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引起细胞恶变。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15, ADAM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ADAM15蛋白在65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30例乳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ADAM15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0/65,61.54%)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6/30,20%)(χ2=14.181,P <0.01)。 ADAM15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P =0.029)、淋巴结转移(P =0.020)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 =0.040),而与患者年龄不相关(P =0.116)。结论:ADAM15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升高,且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欧小波;王海青;王章奇;靳俊峰;阮媛;郭瑞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机械通气对 ICU 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 ICU 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无创组及有创组2组,每组25例。无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统计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2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浆 BNP 含量及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治疗24 h 后2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有创组较无创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略低;两组血浆 BNP 含量及肺动脉压力均明显降低(P <0.05),有创组患者较无创组患者下降明显(P <0.05)。结论:机械通气可以降低 BNP 浓度,其浓度变化有创机械通气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

    作者:周小曼;李全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 EPCs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患者 EPCs 比例为(0.11±0.04)%,治疗后 EPCs 比例升高为(5.32±1.06)%(P <0.01)。治疗前2组 LVEF、LVEDD 和6MWT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 <0.05和 P <0.01),但治疗后上述指标在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G-CSF 可以高效动员 EPCs,有利于心梗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梁少兰;杜作义;李自成;靳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12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sham 组、KA 癫痫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大鼠随机抽取6只左额及海马植入电极。注药后立即观察非植入电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24 h 后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1周后描记各组植入电极大鼠脑电图并记录30 min 内癫痫发作总次数及总时间。结果:与 KA 癫痫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5),发作程度显著减轻(P <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 <0.01),SOD 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1);在记录30 min 时间内,别嘌呤醇组发作总时间和总次数均显著减少(P <0.01)。结论:别嘌呤醇在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和抗氧化作用。

    作者:杨永辉;王新军;谢井伟;武跃辉;王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临床阶段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的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 HBV 感染患者血清,其中慢性 HBV 携带患者(HBV 携带组)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组)99例,乙肝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70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患者36例。结果:在 HBV 携带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 HBsAg 定量值的中位数(4分位数间距)分别是135280.00(1788.80~51820.00)IU / mL,8218.00(1644.60~266700.80) IU / mL,1280.38(265.70~2375.00) IU / mL,925.10(135.05~2381.8)IU / mL。 HBsAg 与 HBV DNA 定量水平呈正相关性(rs =0.332,P =0.000),HBsAg 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性(rs =-0.496,P =0.000)。结论:HBV 携带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 HBsAg 定量值 HBV DNA 逐渐下降,且 HBsAg 定量值与血清 HBV DNA 水平呈正相关性,HBsAg 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性。

    作者:王晓琳;邹桂舟;叶珺;孙秋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 FSCN1 mRNA 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3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结果:FSCN1 mRNA 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5.1%,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90.0%,差异有显著性(P <0.05)。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ER、PR、核分裂计数、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TNM 分级及 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乳腺癌中 FSCN1 mRNA阳性患者总生存率为92.3%,阴性患者总生存率为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FSCN1 mRNA 和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 =0.315,P <0.05)。结论:FSCN1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过程有关。

    作者:王弦;吴正升;昂琳;吴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肠道拟杆菌属变化的研究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研究艾滋病患者及正常人肠道拟杆菌属的变化,揭示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各30例的粪便。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粪便细菌 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测定拟杆菌属中6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艾滋病组粪便中脆弱拟杆菌为[3.23±1.59;4.05±1.65(单位:logN /0.5 g 湿便,下同)],单形拟杆菌为(5.69±0.95;6.70±2.18),多形拟杆菌为(5.01±1.61;6.41±2.34),卵形拟杆菌为(5.78±1.03;7.07±1.75),吉氏拟杆菌为(4.21±1.21;5.53±2.46),普通拟杆菌为(2.92±1.30;4.48±1.32),艾滋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肠道拟杆菌较正常对照组增多,提示了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为下一步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郭世奎;陈嘉勇;王昆华;龚昆梅;包维民;雷毅;龚方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在 T1WI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低信号,T2WI 及 FLAIR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内均可见轻度条索样强化,并可见病灶内有血管穿行。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MRI 特征性表现,除了典型的“条纹征”之外,增强后的“血管穿越征”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沈健;潘锋;黄小燕;祝跃明;顾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残留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一期经皮肾镜取石后结石残留情况,共93例患者结石残留,需进一步处理,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因鹿角形结石或多发肾结石,或肾盂肾盏结构复杂,或结石体积大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或需增加通道,拟二期手术继续处理;1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视野欠清而中止手术;3例患者有>5 mm 的结石下移至输尿管中下段;4例患者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需中止手术;9例患者因术中未用 C 臂检查结石情况致结石残留。其中,鹿角形肾结石结石清除率为59.6%(87/146),多发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3.3%(115/138),单发肾盂或肾盏结石的清除率为96.4%(190/197),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为98.4%(187/190),肾盏憩室结石的清除率为91.6%(11/12)。结论:结石负荷重(鹿角形肾结石、多发肾结石)、肾脏集合系统复杂、术中出血、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结石移位、术中未用 X 线复查结石是否残余是经皮肾镜取石结石残留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东亮;郑少斌;单炽昌;刘冠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管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管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纳入研究,行内镜 ERCP 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并常规放置胆道内金属支架。观察患者术后的肝功能情况、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并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胆道感染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均较术前下降;术后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黄疸再发,其中3例行再次腔内射频治疗,1例行鼻胆管引流后好转,1例仅行保守治疗;3个月支架通畅率为100%,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8.9%(16/18),1年支架通畅率为72.2%(13/18);3个月存活率为100%,6个月存活率为94.4%(17/18),1年存活率为83.3%(15/18)。结论:内镜下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联合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胆管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强;张大伟;薛平;卢海武;温子龙;曹良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作者: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异丙酚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

    七氟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但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可以高达45%[1]。术后躁动的发生不能通过良好的镇痛得以完全避免[2],它的发生还与镇静深度成负相关[3]。研究显示异丙酚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合适的给药方案尚存在争议[4]。本文拟选择9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并接受七氟醚全麻的患者,采用术毕前单次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观察它们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是否有预防作用,并对两者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董晓西;夏海杰;吴安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本刊近日从 Google 学术搜索统计查询到《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肿瘤抑制因子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良性肿瘤或正常体检员各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 A、对照组 B,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PML 在各组患者细胞核及胞浆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PML 表达位点的差异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 A、B 比较,细胞核、细胞胞浆中 PML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PML 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患者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细胞核中 PML 的表达下调以及细胞浆中 PML 表达上调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秀晶;龙惠东;林晓东;何萍;林云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外周血 CD8+ T 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获取 MSCs,并多方面对 MSCs 进行鉴定;检测 MSCs 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MSCs 对 PHA 诱导 CD8+ T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Transwell 方法探索 MSCs 抑制 PHA 刺激 CD8+ T 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培养获得 MSCs;当 MSCs ∶ PBMCs≥1∶5时,MSCs 可抑制 PHA 引起的 CD8+ T 细胞的增殖,且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Transwell 培养组(MSCs ∶ PBMCs =1∶1),MSCs 对 PHA 诱导的 CD8+ T 细胞仍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与非 Transwell组作用相似。结论:MSCs 可通过抑制 CD8+ T 细胞增殖而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作者:廖龑;李明芬;陈罡;邝晓聪;李海滨;罗殿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报告

    目的:研究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40例生后3~5 d 的新生儿,检测 GJB2、线粒体12S rRNA 及 SLC26A4等3个基因8个突变位点;同时进行听力筛查,复筛仍不通过者行听力学诊断。结果:GJB2基因235delC、299-300delAT、线粒体12S rRNA 1555A > G、 SLC26A4基因IVS7-2A > G、2168A > G 等位点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1.46%、0.35%、0.42%、0.42%及0.14%,3个基因突变的总体携带率为2.78%;听力筛查及诊断确诊听力损失10例(检出率为6.94‰),其中重度以上听力损失5例(检出率为3.47‰);32例聋病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论: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能及时发现常规通过听力筛查但具有耳聋高危因素和迟发性聋病遗传因素的新生儿,对早期干预、定期随访、减少聋病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章;范联;余凤慈;刘莹;李振安;戴怡蘅;吴雪丽;罗伟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内外段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 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特征。结果:实验组斑块总数为195个,检出率为90.0%,对照组斑块总数为85个,检出率为55.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实验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42.1%、31.3%;对照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10.6%、23.5%、65.9%;两组中各类型斑块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实验组颅外段血管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占69.4%,颅内段血管稳定斑块(钙化斑块)占91.8%。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以不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内段血管以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可能是引起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作者:韩新生;裘丽红;杨成森;徐建可;张洪阳;张军鸽;韩苗;钱伟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四川省少数民族 HIV pol 基因分型和耐药研究

    目的:调查四川少数民族的 HIV 亚型,分析 pol 区变异度、系统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在分子水平上为艾滋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应用巢式 RT-PCR 扩增 HIV pol区聚合酶基因,经过 DNA 测序后,登陆 HIV database 数据库确定 HIV 病毒亚型,并分析 HIV pol 区突变情况。用 BioEdit、DNASTAR 和 MEGA5.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62份,终扩增得到47份样品的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扩增率为75.8%)。测序成功的45份HIV-1病毒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中 CRF01-AE 重组亚型占13.3%(6/45),CRF08-BC 亚型占8.8%(4/45), CRF07-BC 亚型占77.8%(35/45)。对样品的耐药情况进行基因检测,在 PR 区没有发现有关蛋白酶抑制剂(PIS)的主要耐药性突变位点,耐药性突变位点均为 PIS 次要耐药性突变位点,RT 区的药物敏感性资料表明该地区的 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结论:四川少数民族中 HIV-1毒株存在亚型多样性,CRF07-BC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倍,但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对 HIV-1毒株重组亚型变异的监测。

    作者:范俊丽;徐献群;毕晓辉;王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盆腔肿瘤图像引导放疗计划靶区外放的研究

    目的:利用锥型束 CT(CBCT)研究盆腔肿瘤的摆位误差,并探讨计划靶区边界(MPTV)。方法:对13例盆腔肿瘤患者,每次照射前行锥形束 CT 扫描(CBCT),将获取的 CBCT 图像和计划 CT 图像进行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腹背(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在线校正误差后治疗。治疗后再次行 CBCT 扫描,分析治疗前后的误差数据并计算 MPTV。结果院校正前摆位误差在 x、y、z 轴分别为(0.4±1.3)、(-0.2±3.4)、(-1.7±1.7)mm,MPTV 分别为5.4、12.1、7.0 mm;校正后误差分别为(0.1±0.7)、(-0.1±1.4)、(-0.3±1.0)mm, MPTV 分别为2.2、3.1、2.7 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建议 x、y、 z 轴 MPTV 分别为8、15、10 mm,使用 CBCT 引导可使 MPTV 缩小至4 mm。

    作者:徐久宏;张军宁;王建平;郭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食管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而 Barrett 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常见的癌前病变,BE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因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治疗 BE 至关重要。200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将 BE 定义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出现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化生的黏膜,并经活检证实存在肠化生[1]。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桑海威;朱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