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曼;李全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口、眼干燥症状,其他腺外器官如肺、肾、皮肤、关节、血管等也可受累[1]。本病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而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则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S)。本研究分析2008-2013年间我科诊断为 pSS 累及皮肤血管损害2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梁俊琴;唐英;伊力努尔;普雄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检测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TKTL1)和组织蛋白酶 D(Cath-D)的表达,观察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胶质瘤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正常的脑组织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组中 TKTL1和 Cath-D 的表达,观察二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观察组 TKTL1和 Cath-D 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 TKTL1和 Cath-D 的表达与肿瘤的大直径、Ki67增殖指数及分级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 TKTL1与 Cath-D 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胶质瘤中 TKTL1和 Cath-D 高表达,对病变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二者与肿瘤的生长、增殖及血管密度相关。但是 TKTL1与 Cath-D 之间无协同作用。
作者:贾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卵巢胚胎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6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卵巢胚胎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 BEP、CAP 等方案化疗。除2例Ⅰa 期患者术后失访外,其余10例均随访至今。5例死亡,5例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卵巢胚胎癌虽少见,但临床上遇到中老年妇女合并盆腔巨大包块,排除卵巢腺癌的同时,应考虑卵巢胚胎癌的可能性;首次手术要彻底,术后辅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庞晓燕;张颐;孟祥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危重症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与氨基末端 B 型脑钠肽(NT-pro BNP)的关系。方法:收集儿科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超声心动图肺体循环血流比大小划分为大分流组与小分流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划分为无心衰(HF)组与 HF 组。同时选取健康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 NT-pro BNP 水平,分析 NT-pro BNP 水平与 HF、分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分流组 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小分流组及对照组(P <0.05,P <0.01)。 HF 组 NT-pro BNP 水平明显高于无HF 组及对照组(P <0.05,P <0.01)。患儿 NT-pro BNP 水平与 LVEF、LVSF、HF 呈正相关性。结论:NT-pro BNP水平与危重症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存在相关性,且 NT-pro BNP 水平可作为评估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水平的可靠指标。
作者:俞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肿瘤抑制因子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良性肿瘤或正常体检员各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 A、对照组 B,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PML 在各组患者细胞核及胞浆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PML 表达位点的差异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 A、B 比较,细胞核、细胞胞浆中 PML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PML 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患者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细胞核中 PML 的表达下调以及细胞浆中 PML 表达上调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秀晶;龙惠东;林晓东;何萍;林云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外周血 CD8+ T 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获取 MSCs,并多方面对 MSCs 进行鉴定;检测 MSCs 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MSCs 对 PHA 诱导 CD8+ T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Transwell 方法探索 MSCs 抑制 PHA 刺激 CD8+ T 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培养获得 MSCs;当 MSCs ∶ PBMCs≥1∶5时,MSCs 可抑制 PHA 引起的 CD8+ T 细胞的增殖,且该作用呈浓度依赖性。Transwell 培养组(MSCs ∶ PBMCs =1∶1),MSCs 对 PHA 诱导的 CD8+ T 细胞仍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与非 Transwell组作用相似。结论:MSCs 可通过抑制 CD8+ T 细胞增殖而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作者:廖龑;李明芬;陈罡;邝晓聪;李海滨;罗殿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前国内各省市“血荒”现象越发常见,主要表现为稀有和常见血型血液出现短缺甚至供给匮乏。围术期患者的血液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血荒的紧迫,但伴随的问题也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作者:陶红;余奇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不同脑区局部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认知功能的损害,探讨 SIVD 局部 CVR 的改变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定 SIVD 患者与对照组吸入5% CO2前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和白质局部血流量(rCBF),CVR 采用前后2次各兴趣区 rCBF 的增加率表示。结果:(1) SIVD 组额叶皮质及白质、颞叶白质、枕叶白质的 CVR 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2) SIVD 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和无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相比额叶皮质、额叶白质 CVR 下降明显(P <0.01)。结论:SIVD 患者存在广泛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并且额叶皮质、白质的 CVR 下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作者:舒敏;章军建;高永哲;张洪;吴光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食管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而 Barrett 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常见的癌前病变,BE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因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治疗 BE 至关重要。200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将 BE 定义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出现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化生的黏膜,并经活检证实存在肠化生[1]。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桑海威;朱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 MRI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在 T1WI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低信号,T2WI 及 FLAIR 表现为条纹样间隔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内均可见轻度条索样强化,并可见病灶内有血管穿行。结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具有一定的 MRI 特征性表现,除了典型的“条纹征”之外,增强后的“血管穿越征”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沈健;潘锋;黄小燕;祝跃明;顾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救治率。方法:总结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病时间:术后3~6个月12例,术后8个月1例,术后18个月1例。3例检测到混合感染,3例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检测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另7例未检出致病原。12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治疗必须采取包括减用抗排斥药、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综合措施。按照早期强联合、全覆盖、后期降阶梯、明确病原后针对性治疗的方案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可极大提高治愈率。
作者:廖贵益;赵奇;唐亮;朱道方;方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颈动脉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以80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同期6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行64层螺旋 CTA,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内、外斑块性质特征。结果:实验组斑块总数为195个,检出率为90.0%,对照组斑块总数为85个,检出率为55.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实验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42.1%、31.3%;对照组软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10.6%、23.5%、65.9%;两组中各类型斑块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实验组颅外段血管不稳定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占69.4%,颅内段血管稳定斑块(钙化斑块)占91.8%。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以不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内段血管以稳定斑块分布为主,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可能是引起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作者:韩新生;裘丽红;杨成森;徐建可;张洪阳;张军鸽;韩苗;钱伟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促炎/抗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 CBP 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CBP 组加用 CBP治疗,持续治疗72 h。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记录28 d 生存率和重症病房(ICU)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 各时点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辅助性 T 细胞1/2(Th1/ Th2)比值;酶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治疗后 CBP 组 APACHEⅡ、SOFA 评分均下降(P <0.05)。两组28 d 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BP 组 ICU 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 <0.05)。治疗72 h 后,CBP 组患者外周血 IL-1、IL-10、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1/ Th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同期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BP 能通过清除炎症介质,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Th1/ Th2的平衡,从而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总体病情。
作者:付素珍;孙杰;董云;赵琪;关炳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安全性。方法:收集住院的90例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其中合并Ⅰ、Ⅱ型呼吸衰竭27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心动过速38例,给予改良诱导痰,诱导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并每间隔5 min 行床边肺功能检查,记录FEV1、HR、SpO2。结果:90例患者共进行了224次诱导痰,其中222次安全完成诱导痰过程,取得合格痰标本216次,诱导痰成功率为96.43%;诱导痰过程中 HR 上升、SpO2下降主要发生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FEV1在整个诱导过程无变化。结论:Ⅰ、Ⅱ型呼吸衰竭的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在密切监测下通过改良的诱导痰技术进行诱导痰是比较安全的,但患者若同时合并有冠心病及快速型心率失常,进行诱导痰的风险将稍有增加,特别是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 内。
作者:魏立平;康闪闪;何晟;林敏;朱恬华;梁伟强;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患者男,3岁,因行走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摔倒在地,无法自行爬起,于2014年2月8日急诊入院。查体:无咳嗽、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神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行头颅CT、MR(图1、2)示:急性脑梗死表现。为排除外伤行胸部 CT(图3、4)检查:右侧胸腔内见一巨大肿块影,大直径约10 cm,边缘光滑,密度稍欠均匀,CT值约9~57 HU,平均 CT 值约30 HU,肿块旁见小结节影,纵隔及肺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胸部 MRI(图5~7)检查:右侧胸腔内见巨大分叶状肿块,呈混杂长 T1长 T2信号,与邻近胸膜分界欠清。诊断:右侧胸腔内巨大占位,性质待排。
作者:任文;卞佳;李波;杨明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研究艾滋病患者及正常人肠道拟杆菌属的变化,揭示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各30例的粪便。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粪便细菌 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测定拟杆菌属中6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艾滋病组粪便中脆弱拟杆菌为[3.23±1.59;4.05±1.65(单位:logN /0.5 g 湿便,下同)],单形拟杆菌为(5.69±0.95;6.70±2.18),多形拟杆菌为(5.01±1.61;6.41±2.34),卵形拟杆菌为(5.78±1.03;7.07±1.75),吉氏拟杆菌为(4.21±1.21;5.53±2.46),普通拟杆菌为(2.92±1.30;4.48±1.32),艾滋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肠道拟杆菌较正常对照组增多,提示了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为下一步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郭世奎;陈嘉勇;王昆华;龚昆梅;包维民;雷毅;龚方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非诺贝特[100 mg /(kg·d)]灌胃治疗4周。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析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油红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肝匀浆测定总 SOD、GSH和 T-AOC 等氧化应激指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 分析肝组织 GRP78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经非诺贝特治疗后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空腹血胰岛素、TG、TC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肝脏组织切片中脂滴的数目和大小均明显减少,T-SOD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H 和 T-AO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GRP78的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非诺贝特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脂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氧化应激进而降低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周卫凤;沈馨如;汪凌云;章秋;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寻找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以开发新型结核性胸膜炎实验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 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早中期(7 d 与14 d)培养滤液及其血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并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有蛋白质组分。结果:培养滤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远多于胸腔积液和血清蛋白质组,4例患者胸腔积液蛋白质组蛋白质种类数量多于血清蛋白质组;5例患者3类样本蛋白质组中,存在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的培养滤液-胸腔积液、培养滤液-血清、血清-胸腔积液和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共有蛋白质,但在所有患者培养滤液、胸腔积液、血清中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2660的蛋白质具备结核性胸膜炎特异性体液蛋白质标志物的表征,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予以证实。
作者:刘志辉;彭德虎;孟繁荣;谢贝;牛群;雷杰;高俊文;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 EPCs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患者 EPCs 比例为(0.11±0.04)%,治疗后 EPCs 比例升高为(5.32±1.06)%(P <0.01)。治疗前2组 LVEF、LVEDD 和6MWT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 <0.05和 P <0.01),但治疗后上述指标在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G-CSF 可以高效动员 EPCs,有利于心梗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梁少兰;杜作义;李自成;靳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