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关键词:痛风,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别嘌呤醇
摘要: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本刊近日从 Google 学术搜索统计查询到《实用医学杂志》入选 Google 学术统计指标之100种中文热门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14-3-3γ蛋白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14-3-3蛋白家族于1967年首次被Moore 和 Perez 在牛脑组织中发现[1],随后研究发现其几乎表达于所有真核生物体内。14-3-3γ蛋白作为该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信号转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引起细胞恶变。

    作者:罗宇晨(综述);吴正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作者: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非诺贝特[100 mg /(kg·d)]灌胃治疗4周。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析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指标,油红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肝匀浆测定总 SOD、GSH和 T-AOC 等氧化应激指标,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 分析肝组织 GRP78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高脂血症大鼠经非诺贝特治疗后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空腹血胰岛素、TG、TC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肝脏组织切片中脂滴的数目和大小均明显减少,T-SOD 水平明显升高(P <0.05),GSH 和 T-AOC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GRP78的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非诺贝特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脂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氧化应激进而降低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周卫凤;沈馨如;汪凌云;章秋;鲁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12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sham 组、KA 癫痫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大鼠随机抽取6只左额及海马植入电极。注药后立即观察非植入电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24 h 后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1周后描记各组植入电极大鼠脑电图并记录30 min 内癫痫发作总次数及总时间。结果:与 KA 癫痫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5),发作程度显著减轻(P <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 <0.01),SOD 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1);在记录30 min 时间内,别嘌呤醇组发作总时间和总次数均显著减少(P <0.01)。结论:别嘌呤醇在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和抗氧化作用。

    作者:杨永辉;王新军;谢井伟;武跃辉;王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精神科专科医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263例用药分析

    双相障碍是高复发率的常见心境障碍[1],近年来双相障碍的诊治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临床的重视。目前比较不同亚型双相障碍患者用药情况的国内外文献不多,本文从这一角度对我院精神科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李春阳;陈超;苗国栋;朱意平;杨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与顺铂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24)和对照组(n =24),观察组给予 CIK 细胞心包腔内灌注,观察组给予顺铂心包腔内灌注,两组均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3例,非完全缓解/非进展(non-CR / non-PD)6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5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mPFS)3.3个月;对照组 CR 15例,non-CR / non-PD 7例,PD 2例,中位 PFS 3.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谱不同,均未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CIK 细胞腔内灌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能有效控制恶性心包积液,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陈传军;吕亚莉;刘笑笑;杨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肾移植后肺部感染14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救治率。方法:总结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发病时间:术后3~6个月12例,术后8个月1例,术后18个月1例。3例检测到混合感染,3例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检测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另7例未检出致病原。12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治疗必须采取包括减用抗排斥药、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综合措施。按照早期强联合、全覆盖、后期降阶梯、明确病原后针对性治疗的方案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可极大提高治愈率。

    作者:廖贵益;赵奇;唐亮;朱道方;方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减半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在高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采用减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入住我院、年龄>70岁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 PCI 的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14例)和减半剂量组(110例)。行介入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本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剂量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 / kg 静脉推注,然后以0.1μg /(kg·min)静脉泵入维持至术后36 h,减半剂量组替罗非班用量减半。比较两组心肌灌注(TMPG)和1个月内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减半剂量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两组心肌血流灌注、围手术期 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中度及严重出血并发症,亦无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减半剂量替罗非班与常规量相比同样有效,且能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

    作者:黄翠娟;李平;甘剑挺;梁祥文;陈坚;王正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脑出血并发假性腹泻1例

    患者女,55岁。入院前24 d 因左侧基底节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卧床住院2周后出现不自主排便,为黄色稀便,10余次/ d,每次量少。给予抗炎、止泻支持治疗,腹泻次数未见减少,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轻瘫。腹平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便常规、便真菌涂片及培养均未见异常。故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周后腹泻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再请神经内科会诊除外神经性大便失禁。行肛门指诊,进指7 cm 后,可触及质硬粪块,退指大量粪便残余。腹部 CT 检查提示结肠、直肠肠腔内容物较多。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术后出现便秘,多次给予开塞露通便后出现腹泻,遂诊断为假性腹泻,立即给予导泻灌肠,促进胃肠动力药等病因治疗2周后,患者排便次数稳定为2次/ d,大便成形,腹泻治愈。

    作者:刘凯;杨志清;马程远;关毅;李毅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临床阶段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的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 HBV 感染患者血清,其中慢性 HBV 携带患者(HBV 携带组)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组)99例,乙肝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70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患者36例。结果:在 HBV 携带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 HBsAg 定量值的中位数(4分位数间距)分别是135280.00(1788.80~51820.00)IU / mL,8218.00(1644.60~266700.80) IU / mL,1280.38(265.70~2375.00) IU / mL,925.10(135.05~2381.8)IU / mL。 HBsAg 与 HBV DNA 定量水平呈正相关性(rs =0.332,P =0.000),HBsAg 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性(rs =-0.496,P =0.000)。结论:HBV 携带组、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 HBsAg 定量值 HBV DNA 逐渐下降,且 HBsAg 定量值与血清 HBV DNA 水平呈正相关性,HBsAg 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性。

    作者:王晓琳;邹桂舟;叶珺;孙秋林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流式细胞术结合TCR基因重排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结合 PCR 技术检测 TCR 基因重排在 T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组织学确诊的32例 T-NHL 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FCM 免疫表型、细针穿刺细胞学形态及 TCR 基因重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18例反应性增生和1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结果:组织学诊断的32例 T-NHL 及19例对照组中,经 FCM / TCR 基因重排确诊的分别有23例和17例。 FCM /TCR 基因重排诊断与组织学诊断比较,敏感性为71.9%,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78.4%。结论:FCM 免疫表型结合 TCR 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 T-NHL 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尤其对于不能取活检的,需行细针穿刺诊断的患者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王冠男;张丹丹;赵武干;高献争;李文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 VEGF 和PF4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新生及部分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 组)、模型组(B 组)、泼尼松组(C 组)、辛伐他汀组(D 组),建模后,于7、14、28 d 随机处死8只,取肺组织为检测标本,消化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免疫组化法测血管新生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蛋白的表达,RT-PCR 法测 VEGF 及 PF4 mRNA 表达。结果:(1)C、D 组 HYP 较 B 组减轻(均 P <0.01);(2)B、C、D 组 MVD 及 VEGF 表达高于 A 组,PF4表达低于 A 组(均 P <0.01);D 组 MVD 及 VEGF 表达低于 B 组,PF4表达高于 B 组(均 P <0.05)。结论:辛伐他汀有改善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肺组织内 VEGF 及 PF4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陈伟;欧阳劭;何振华;谭小武;张秀峰;谢建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皮肤血管病变29例临床分析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口、眼干燥症状,其他腺外器官如肺、肾、皮肤、关节、血管等也可受累[1]。本病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而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则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S)。本研究分析2008-2013年间我科诊断为 pSS 累及皮肤血管损害2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梁俊琴;唐英;伊力努尔;普雄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内镜辅助下早期喉癌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初步疗效观察

    早期喉癌的治疗原则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喉功能,尤其是发声功能。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目前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但在喉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对5例早期喉癌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在早期喉癌治疗中的疗效,以期为早期喉癌的微创治疗方式提供更多选择。

    作者:杨蕾;李帅;卢颖深;张孝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瘦素基因启动子 C2549A 多态性位点基因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瘦素(leptin)基因启动子区 C2549A 的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是否具有相关性,了解leptin 基因多态性与血浆 leptin 水平之间的关系,阐明该类患者 leptin 基因特点。方法:选取1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为观察对象,以同期住院排除冠心病者95例为对照。所有患者测定 leptin 启动子 C2549A的基因型及 leptin 水平。结果:(1)早发冠心病组的血清 leptin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早发冠心病组 AA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与其他基因型相比,2组中 AA 基因型人群的血清 leptin 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1)leptin 基因启动子 C2549A 基因多态性位点 AA 基因型与早发冠心病的易感性有关,可能是早发冠心病发病的风险基因。(2)早发冠心病组中,AA 基因血清 leptin 水平明显高于 AC、CC,可能是高瘦素血症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之一。

    作者:郑权秀;刘庆利;倪崇庆;张文艳;白杰;邢晓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诱导痰技术在中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安全性。方法:收集住院的90例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其中合并Ⅰ、Ⅱ型呼吸衰竭27例,合并冠心病18例,合并心动过速38例,给予改良诱导痰,诱导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并每间隔5 min 行床边肺功能检查,记录FEV1、HR、SpO2。结果:90例患者共进行了224次诱导痰,其中222次安全完成诱导痰过程,取得合格痰标本216次,诱导痰成功率为96.43%;诱导痰过程中 HR 上升、SpO2下降主要发生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FEV1在整个诱导过程无变化。结论:Ⅰ、Ⅱ型呼吸衰竭的中重度、极重度 AECOPD 患者在密切监测下通过改良的诱导痰技术进行诱导痰是比较安全的,但患者若同时合并有冠心病及快速型心率失常,进行诱导痰的风险将稍有增加,特别是在诱导痰开始的5 min 内。

    作者:魏立平;康闪闪;何晟;林敏;朱恬华;梁伟强;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糖尿病合并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药物支架术与搭桥术疗效的 Meta 分析

    目的:对随机对照试验(RCTs)及观察性试验(OCTs)行 Meta 分析,了解在糖尿病合并复杂冠脉病变人群中药物支架术(PCI-DES)及冠脉搭桥术(CABG)的安全性及总体疗效。方法:系统检索 PubMed、EMBASE、CENTRAL、Google Scholar 和 SinoMed 等数据库。用 Revman5.2软件行数据统计。结果:死亡率(DES 11.7% vs. CABG 9.1%,RR 1.23,95%CI:1.00~1.53,P =0.06),心肌梗死率(DES 8.5% vs. CABG 4.6%,RR 1.68,95%CI:1.20~2.37,P =0.003),再次血运重建率(DES 19.0% vs. CABG 6.3%,RR 2.95,95%CI:2.46~3.55,P <0.00001),脑血管事件发生率(DES 2.0% vs. CABG 3.9%,RR 0.51,95%CI:0.39~0.67,P <0.00001)。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中,CABG 在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方面优于 PCI-DES,在脑血管事件方面处于劣势。

    作者:黄福美;陈彩玲;赖雯苑;彭辉;张飞飞;滕树恩;黄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切除一侧肾上腺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一侧肾上腺切除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75例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其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20~74岁,平均47岁。随访其术后临床症状、血压改善情况及降压药服用情况,综合评估手术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报告皮质弥漫性增生占56.00%(42/75),皮质结节性增生占34.67%(26/75),皮质、髓质混合性增生占9.33%(7/75)。术后随访11~21个月,平均15.6个月。治愈占31.2%(23/75),改善占56.2%(42/75),无效占13.3%(10/75)。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血压对疗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是影响疗效的因素;而性别、病变侧别、术后随访时间、病理类型及术前影像学改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结论:一侧肾上腺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使大部分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受益的治疗方法。患者年龄、高血压级别、术前病程可能对患者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作者:徐培元;张君;林师帅;宋东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患 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1]。对于 TBI 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 TBI 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 TBI 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