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蒋兰兰;金星;沈赟;马建华;吴锦丹

关键词:痛风,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别嘌呤醇
摘要: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非布司他40 mg / d 治疗组(A1)、非布司他80 mg / d 治疗组(A2)和别嘌呤醇300 mg / d 治疗组(A3),对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尿酸水平、肝肾功能、不良事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尿酸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 <0.05),其中A2、A3组较 A1组下降更明显(P =0.000),A2和 A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 =0.095)。 A2组后3个月血清尿酸持续<357μmol / L(6 mg / dL)的病例数多于 A1组,与 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高于 A1、A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A3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布司他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清尿酸作用,非布司他80 mg / d 临床疗效优于非布司他40 mg / d,但早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 FSCN1 mRNA 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3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 FSCN1 mRNA 的表达。结果:FSCN1 mRNA 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5.1%,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90.0%,差异有显著性(P <0.05)。 FSCN1 mRNA 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ER、PR、核分裂计数、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TNM 分级及 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乳腺癌中 FSCN1 mRNA阳性患者总生存率为92.3%,阴性患者总生存率为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FSCN1 mRNA 和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 =0.315,P <0.05)。结论:FSCN1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过程有关。

    作者:王弦;吴正升;昂琳;吴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右室心尖部起搏 QRS 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 QRS 波时限(pQRSd)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因Ⅲ度房室阻滞而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根据起搏 QRS 波时限把患者分为 A 组(pQRSd <190 ms, n =52)、B 组(pQRSd≥190 ms, n =24),术前及术后12、24个月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及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LAD、LVEED、LVESD、LVEF),以心衰事件为终点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2个月,与 A 组比较,B 组 LVEF 明显降低(P <0.05),两组间 LAD、LVEDD、LVESD、血 BNP 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与 A 组比较,B 组的 LAD、LVSED、LVDED 明显增高(P <0.05),血 BNP 明显增高(P <0.001),LVEF 明显降低(P <0.001),整个随访期间,B 组比 A 组心衰再入院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室心尖部 pQRSd 的延长可致心脏功能的受损。

    作者:陆铭;蔡振荣;王志华;庄晓华;凌佳;阚丽虹;罗心平;王静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14-3-3γ蛋白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14-3-3蛋白家族于1967年首次被Moore 和 Perez 在牛脑组织中发现[1],随后研究发现其几乎表达于所有真核生物体内。14-3-3γ蛋白作为该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信号转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可能引起细胞恶变。

    作者:罗宇晨(综述);吴正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 磺酸钠对冠心病(CHD)外周血 T 淋巴细胞表面 Fas(CD95)、FasL(CD17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治疗 CHD 患者12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4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在常规CHD 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酮注射液60 mg,1次/ d,共2周。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表面 Fas (CD95)、FasL(CD178)表达。结果:治疗前后4组外周血 T 细胞及亚群 FasL 的表达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丹参酮治疗前 CHD 组患者外周血 T 细胞及亚群 Fas 表达上调(P <0.05),与 SAP 组相比,UA 组和 AMI 组的Fas表达上调(P <0.05),与 UA 组相比,AMI 组的 Fas 表达上调(P <0.05)。3组 CHD 患者治疗后外周血 T 细胞及亚群表达下调,SAP 组和 AMI 组、UA 组和 AMI 组的 T 细胞及亚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丹参酮可能通过阻断 Fas-FasL 结合,从而抑制活化的 CHD 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凋亡,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苑芳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清热休克蛋白70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0例突发性聋患者为观察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 HSP70含量,并在治疗过程中对 HSP70含量进行监测;与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血清 HSP70检测水平(0.432±0.023)ng / mL,低于观察组治疗前水平;治疗前观察组中不同耳聋程度患者血清 HSP70检测水平呈递增趋势变化,重度者为(0.575±0.053)ng / mL,高于轻、中度患者。治疗过程中,轻、中度耳聋患者血清 HSP70降低明显,重度患者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不同听力恢复程度血清 HSP70水平不同,痊愈者 HSP70水平明显低于有效者和无效者,并且低于治疗前。结论:HSP70与突发性聋发病有关,耳聋程度、听力恢复程度不同则 HSP70表达也不同,HSP70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指标。

    作者:马丽华;刘萱;卢满存;刘雅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皮肤血管病变29例临床分析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口、眼干燥症状,其他腺外器官如肺、肾、皮肤、关节、血管等也可受累[1]。本病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而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则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S)。本研究分析2008-2013年间我科诊断为 pSS 累及皮肤血管损害2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梁俊琴;唐英;伊力努尔;普雄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治疗只能短时间内缓解进食梗阻症状,并不能阻止癌细胞向周围器官、组织的扩散。因此,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提高中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关键[1]。临床上,化疗是癌症辅助治疗方法中的重要一种。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成为近年来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的新热点[1]。西妥昔单抗则是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同时也是一种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2]。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目前,临床上关于化疗联合分子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中晚期食管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于食管癌术后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东;王远东;李晓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减半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在高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采用减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入住我院、年龄>70岁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 PCI 的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14例)和减半剂量组(110例)。行介入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本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剂量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 / kg 静脉推注,然后以0.1μg /(kg·min)静脉泵入维持至术后36 h,减半剂量组替罗非班用量减半。比较两组心肌灌注(TMPG)和1个月内发生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减半剂量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两组心肌血流灌注、围手术期 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中度及严重出血并发症,亦无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减半剂量替罗非班与常规量相比同样有效,且能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

    作者:黄翠娟;李平;甘剑挺;梁祥文;陈坚;王正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内镜辅助下早期喉癌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初步疗效观察

    早期喉癌的治疗原则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喉功能,尤其是发声功能。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目前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但在喉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对5例早期喉癌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在早期喉癌治疗中的疗效,以期为早期喉癌的微创治疗方式提供更多选择。

    作者:杨蕾;李帅;卢颖深;张孝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食管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而 Barrett 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常见的癌前病变,BE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因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治疗 BE 至关重要。200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将 BE 定义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出现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化生的黏膜,并经活检证实存在肠化生[1]。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桑海威;朱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精神科专科医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263例用药分析

    双相障碍是高复发率的常见心境障碍[1],近年来双相障碍的诊治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临床的重视。目前比较不同亚型双相障碍患者用药情况的国内外文献不多,本文从这一角度对我院精神科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李春阳;陈超;苗国栋;朱意平;杨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残留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一期经皮肾镜取石后结石残留情况,共93例患者结石残留,需进一步处理,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例患者中,58例患者因鹿角形结石或多发肾结石,或肾盂肾盏结构复杂,或结石体积大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或需增加通道,拟二期手术继续处理;1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视野欠清而中止手术;3例患者有>5 mm 的结石下移至输尿管中下段;4例患者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需中止手术;9例患者因术中未用 C 臂检查结石情况致结石残留。其中,鹿角形肾结石结石清除率为59.6%(87/146),多发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3.3%(115/138),单发肾盂或肾盏结石的清除率为96.4%(190/197),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清除率为98.4%(187/190),肾盏憩室结石的清除率为91.6%(11/12)。结论:结石负荷重(鹿角形肾结石、多发肾结石)、肾脏集合系统复杂、术中出血、术中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先兆、结石移位、术中未用 X 线复查结石是否残余是经皮肾镜取石结石残留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东亮;郑少斌;单炽昌;刘冠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四川省少数民族 HIV pol 基因分型和耐药研究

    目的:调查四川少数民族的 HIV 亚型,分析 pol 区变异度、系统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在分子水平上为艾滋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应用巢式 RT-PCR 扩增 HIV pol区聚合酶基因,经过 DNA 测序后,登陆 HIV database 数据库确定 HIV 病毒亚型,并分析 HIV pol 区突变情况。用 BioEdit、DNASTAR 和 MEGA5.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集 HIV-1抗体阳性感染者血标本62份,终扩增得到47份样品的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扩增率为75.8%)。测序成功的45份HIV-1病毒 pol 基因 RT-PR 区序列中 CRF01-AE 重组亚型占13.3%(6/45),CRF08-BC 亚型占8.8%(4/45), CRF07-BC 亚型占77.8%(35/45)。对样品的耐药情况进行基因检测,在 PR 区没有发现有关蛋白酶抑制剂(PIS)的主要耐药性突变位点,耐药性突变位点均为 PIS 次要耐药性突变位点,RT 区的药物敏感性资料表明该地区的 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结论:四川少数民族中 HIV-1毒株存在亚型多样性,CRF07-BC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倍,但耐药发生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对 HIV-1毒株重组亚型变异的监测。

    作者:范俊丽;徐献群;毕晓辉;王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的临床效果。方法:UC-MSCs 移植治疗20例 LN 患者,每例患者移植3×107个 MSCs 2次,观察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2周、1、2、3、6、9、12个月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失访,移植后1个月内患者 SLE 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尿蛋白(U-Pro)、血沉、高敏C 反应蛋白、血肌酐明显下降,白蛋白、补体 C3、补体 C4升至正常,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后1~6个月上述指标较稳定,移植后9~12个月 SLEDAI、U-Pro 数值有所回升,但仅2例复发,与移植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前后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中患者无不适,随访期间未发现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UC-MSCs 移植治疗难治性 SLE、LN 能明显改善病情,复发率低,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随访时间有限,故其疗效及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桂鲜;潘丽萍;陈志琴;宋薇;周巧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肿瘤抑制因子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良性肿瘤或正常体检员各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 A、对照组 B,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PML 在各组患者细胞核及胞浆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PML 表达位点的差异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 A、B 比较,细胞核、细胞胞浆中 PML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PML 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患者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细胞核中 PML 的表达下调以及细胞浆中 PML 表达上调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秀晶;龙惠东;林晓东;何萍;林云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脑出血并发假性腹泻1例

    患者女,55岁。入院前24 d 因左侧基底节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卧床住院2周后出现不自主排便,为黄色稀便,10余次/ d,每次量少。给予抗炎、止泻支持治疗,腹泻次数未见减少,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轻瘫。腹平软,未触及压痛及反跳痛。便常规、便真菌涂片及培养均未见异常。故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周后腹泻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再请神经内科会诊除外神经性大便失禁。行肛门指诊,进指7 cm 后,可触及质硬粪块,退指大量粪便残余。腹部 CT 检查提示结肠、直肠肠腔内容物较多。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家属诉患者术后出现便秘,多次给予开塞露通便后出现腹泻,遂诊断为假性腹泻,立即给予导泻灌肠,促进胃肠动力药等病因治疗2周后,患者排便次数稳定为2次/ d,大便成形,腹泻治愈。

    作者:刘凯;杨志清;马程远;关毅;李毅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胶质瘤中原癌基因转酮醇酶1(TKTL1)和组织蛋白酶 D(Cath-D)的表达,观察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胶质瘤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正常的脑组织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组中 TKTL1和 Cath-D 的表达,观察二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观察组 TKTL1和 Cath-D 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 TKTL1和 Cath-D 的表达与肿瘤的大直径、Ki67增殖指数及分级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 TKTL1与 Cath-D 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胶质瘤中 TKTL1和 Cath-D 高表达,对病变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二者与肿瘤的生长、增殖及血管密度相关。但是 TKTL1与 Cath-D 之间无协同作用。

    作者:贾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脓毒血症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寻找预测脓毒血症并发 AKI 的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脓毒血症住院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脓毒血症并发 AKI 患者61例为病例组(AKI 组),脓毒血症无 AKI 患者90例为对照组(Non-AKI 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身炎症反应评分(SIRS)、白细胞计数(WBC)、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等指标。通过 ROC 曲线评价研究指标在预测脓毒血症并发 AKI 中的价值。结果:AKI 组与 Non-AKI 组临床资料比较:性别、血培养阳性、胸腹部合并感染、SI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AKI 组 WBC 计数、PCT 和 IL-6水平明显高于 Non-AKI 组(P <0.05)。PCT、IL-6、WBC 计数 ROC 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32、0.663、0.651(P <0.05),PCT 在预测脓毒血症并发 AKI的价值优于 IL-6和 WBC 计数。 PCT 的临界诊断节点(cut-off)为28.7 ng / mL 时,预测脓毒血症并发 AKI 灵敏度为62.3%,特异度为80.0%,阴、阳性预测值和似然比分别为84.7%、67.9%和0.47、3.12,Youden 指数为0.423。结论:PCT 水平是预测脓毒血症患者并发 AKI 的佳指标。

    作者:苗强;唐江涛;蔡蓓;聂鑫;黄华兰;贺勇;李贵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2012年度,《实用医学杂志》影响因子为0.898,总被引频次为11873次,这是本刊总被引频次首次突破1万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Solitaire AB 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溶栓禁忌急性脑梗死1例

    患者男,63岁,因“突发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缘于上午10:00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活动,15:00急诊至我院,行颅脑 CT 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脑实质密度稍低;(2)多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骨髓瘤。既往有“甲亢伴房颤”病史2年余,“多发性骨髓瘤”病史1年余,长期口服沙利度胺片。入院查体:体温:36℃,血压:169/111 mmHg。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意识朦胧,言语含糊,双侧眼球向右侧活动凝视,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肢体疼痛刺激未见反应,右侧肢体疼痛刺激可见逃避,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NIHSS 评分16分。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49×109/ L,Hb 85 g / L,PLT 80×109/ L。生化全套、凝血四项基本正常。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左心室高电压;(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见右颈内动脉(RICA)C7段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代偿差。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予行 Solitaire AB 支架(EV3,美国)动脉取栓术,取出破碎血栓3枚,复查造影见 RICA 再通,右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右侧大脑中动脉部分再通,术后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他汀、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清醒,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2级, NIHSS 评分9分,随访1个月言语基本恢复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

    作者:吴美娜;傅懋林;廖丽红;戴为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