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彦;刘洪芳;庄娘妥;廖坚松;吴静;梁丽宁;李琼华;武兴杰
目的:调查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达标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221例患者的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及iPTH的水平、达标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1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和 iPTH 的达标率分别为43.89%、34.84%、59.27%、24.89%,4项指标均达标占11.31%(25例),4项指标均不达标占10.41%(23例)。分析显示,iPTH与透析龄、残余尿量、透析剂量相关。结论: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钙、磷及iPTH 达标率很低,以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尤其突出,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控制。
作者:牟爱华;赵建明;庞玉洪;张小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不断涌现,如激光、射频、硬化剂、静脉曲张旋切术及内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笔者于2012年8-12月对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腔内激光消融术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结合外周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法,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晔青;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李承龙;王孝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不同表型对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式,将2012年雨季到马拉博地区医院就诊的2690名比奥克岛当地居民纳入研究。用显微镜镜检、荧光定量 PCR 结合熔解曲线法检测疟原虫。用荧光斑点法及 PCR-DNA 测序鉴定 G6PD 缺陷症。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该人群的 G6PD 缺陷症的总发生率为9.22%,基因型均为G6PD*A-(c.202 G>A/c.376 A>G)。G6PD缺陷症体现出强烈的疟疾保护作用(P<0.05);不同性别和表型的 G6PD 缺陷者中,只有男性半合子对疟疾有保护作用(P<0.05),而女性杂合子组与女性纯合子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6PD 缺陷症的男性半合子表型能够减低恶性疟疾感染的风险,但是其机制尚未明确,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江涛;林敏;刘配芬;钟德善;谢东德;Santiago-m Monte-Nguba;Juan Carlos Salas Ehapo;Urbano Monsuy Eyi;杨立业;杨辉;詹小芬;杨惠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1];需行冠脉搭桥、外周血管移植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加。与大口径人工血管不同,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 mm )近期血栓形成率高、远期通畅率低,无法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口径血管多取自患者体内,有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围网膜动脉、桡动脉等,一方面,取自体血管时对机体损伤大,且自体血管的质量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或二次搭桥手术后的患者,取得的血管无法移植,或勉强移植后很快出现堵塞,甚至没有合适的自体血管作为桥血管。所以,小口径血管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尤其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目前对小血管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张家庆;王武军;闫玉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前额叶质子波谱(1H-MRS )的特点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1H-MRS 检查,检测前额叶代谢产物 N-乙酰天冬门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复合物(Cr),系统自动完成 NAA/Cr、Cho/Cr、NAA/(Cho+Cr)值的计算。应用言语流畅性测验(动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汉诺塔(TOH)对受试者进行执行功能评定。结果:研究组左侧前额叶NAA/Cr、NAA/(Cho+C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言语流畅总数、WSCT分类数、WSCT总错误数、WSCT持续错误数、TOH平均执行时间、TOH总分显著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言语流畅总数(r =0.66,P <0.05)、WSCT 分类数(r =0.54,P <0.05)、TOH 总分呈正相关(r =0.58,P <0.05),与WSCT总错误数(r=-0.53,P<0.05)、WSCT持续错误数(r=-0.47,P<0.05)、TOH 平均执行时间呈负相关(r=-0.67,P<0.05)。结论: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左额叶NAA明显下降,NAA下降可能是导致患者执行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训;彭彪;谢清;秦明筠;罗冬冬;成友军;邹文锦;赵海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作者:梁维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降低(IG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EH 合并IGT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EH 合并IGT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 组(生活方式组)、B 组(生活方式加二甲双胍组),检测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 HRV 及 C 肽、胰岛素、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B 组干预前后比较 C肽、胰岛素、hsCRP 均下降(P <0.01);干预后 B 组与 A 组比较胰岛素、hsCRP、C 肽升高(P <0.05或 P <0.01)。 A组干预前后比较, rMSSD、SDNNi、PNN50升高(P<0.05或P<0.01)。 B 组干预前后比较,SDNN、SDANN、SDNNi、rMSSD、PNN50均上升(P <0.05或 P <0.01);干预后 B 组与 A 组比较 SDNN、SDANN、rMSSD、PNN50均上升(P <0.01)。结论:EH 合并 IGT 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 HRV 指标升高,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加服二甲双胍后对HRV改善作用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hsCRP有关。
作者:庞胜峰;何胜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可视化技术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患者21例,使用Mimics软件于置钉前对椎弓根的完整性进行观察,对置钉之前、置钉之后2周以及8个月时患者伤椎的前缘椎体高度比值以及Cobb′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后患者骨折的复位状况和随访期内固定失败以及复位丢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解。结果:21例患者行过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00%的患者对于知情同意的评分是非常满意;置钉方式和内植物的选择更加合理;螺钉位置、手术时间和患者失血量得到改善;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效果更佳;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可视化技术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作者:申练兵;谭俊铭;王金鑫;张颉峰;方良勤;吴福政;邢顺民;何翔;来津;陈德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定量在细菌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实验要求的细菌血流感染及非细菌血流感染患者各100例,以 C 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对比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估PCT诊断细菌血流感染及区分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PCT、CRP、ANC 诊断细菌血流感染AUROCC分别为0.951、0.747、0.688,PCT诊断细菌血流感染OOP为1.83 ng/mL,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分别为83%、93%、92%、85%。PCT、CRP、ANC区分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 AUROCC 分别为0.946、0.663、0.581,PCT 区分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 OOP 为2.96 ng/mL,灵敏度、特异性、PPV、NPV 分别为97%、78%、92%、74%。结论:血清 PCT定量可作为诊断细菌血流感染及区分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实验室指标。
作者:温伟洪;李介华;钟国权;杨祥;陈军;肖靖华;梁大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夫尔-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的[1],作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中介体,起识别、呈递抗原等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调控及维持等各环节。 DC作为疫苗治疗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历史,至今,多数 DC 疫苗都是由患者体内分离而来的 DC 或 DC 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扩增后负载各种肿瘤相关抗原组成,再回输患者体内。目前, DC 疫苗的研究已进入对传统方法治疗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展开临床Ⅰ期试验阶段,并证明这种新治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多数恶性肿瘤有效;(2)耐受性好且毒副作用小;(3)可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就 DC 疫苗与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子清;刘琼荣;曹家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HP-CagA)毒力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5例冠心病患者组和76例对照组的血清HP特异性IgG抗体及其CagA特异性IgG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 HCY 水平,并比较 HP 感染的冠心病患者与非HP感染者之间的差异,以及HP-CagA-IgG 阳性组与HP-CagA-IgG 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HP-IgG 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2.3%和35.5%;冠心病组,冠心病HP-IgG 阳性组和冠心病HP-CagA-IgG 阳性组中Hs-CRP、TNF-α、IL-6与HCY 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冠心病 HP-IgG 阴性组和冠心病HP-CagA-IgG 阴性组(以上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CagA阳性的HP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因子和HCY ,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加大。
作者:沈云峰;胡远贵;张洪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随着癫痫外科治疗的广泛开展,完善的术前评估仍是保证其疗效的基础,传统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PET、脑磁图等为癫痫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临床中新近开展及研究的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作者:程立冬;舒凯;张华楸;李龄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 TS 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 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 TO 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 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 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傅鸣郁;安新江;牛玲;朱磊;田静;何秀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外周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预防组、防治组,除模型组外,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20 mL/kg)造模。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分别检测造模后6、24、72 h及7 d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结果:造模后24 h,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P<0.05);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并持续到7 d (P<0.05)。应用丹参酮ⅡA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变快、潜伏期变短(P<0.05),特别是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围化疗期运用丹参酮ⅡA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病变持续时间,发挥保护外周神经的作用。
作者:成薇婷;许凯;胡作为;王珊;夏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765G/C和COX-1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50C/T和COX-2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作者:池万章;易兴阳;黄雪融;周强;池丽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药物洗脱支架(DES)自2001年问世以来,明显降低金属裸支架(BM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但 DES 术后晚期(LST)及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形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可导致灾难性的临床后果甚至死亡,因而一直是DES 设计和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LST 发生机制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深入。本文对近年来 LST 及VLST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福美;陈彩玲(综述);黄铮(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1期
1993年O′Dowd 发现了APJ 受体,是7次跨膜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因未找到相应配体,故命名为孤儿受体(oGPCR)。直到1998年Tatemoto等从牛胃中分离提取出了其内源性配体Apelin。 Apelin/APJ 系统存在于多种器官和细胞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淋巴细胞、胰岛细胞等,具有抗炎、调节血管张力、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血管发生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Apelin/APJ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近几年对于Apelin/APJ系统与肺癌、结肠直肠癌、口腔癌、乳腺癌、神经胶质瘤等几种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Apelin/APJ系统与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邓卫平;舒宽勇;肖仲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 )是近年来受关注的心血管功能性标志物,研究发现 NT-ProBNP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预测密切相关[1]。本研究通过测定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 AF 患者手术前后血清 NT-proBNP 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正刚;刘小斌;向道康;龚启华;张大国;朱西安;罗洪波;高鲁方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