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张晔青;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李承龙;王孝运

关键词:腔内激光, 泡沫硬化剂, 硬化剂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交通静脉离断术, 现报告如下, 激光消融术, 注射疗法, 微创治疗, 微创技术, 曲张静脉, 疗效满意, 方法, 大隐静脉, 旋切术, 内镜下, 外周, 射频, 患者, 闭合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不断涌现,如激光、射频、硬化剂、静脉曲张旋切术及内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笔者于2012年8-12月对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腔内激光消融术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结合外周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法,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致颅内感染后共济失调1例

    患儿女,11岁,因“行走不稳2 d,伴呕吐头晕”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上学时突然出现行走不稳,伴呕吐、头晕,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视物模糊及头痛,无发热及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意识障碍,就诊于我院收住。患儿既往体健。

    作者:刘静;卞广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一步核酸扩增法与病理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诊断效能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和比较一步核酸扩增法(OSNA)与病理法在术中前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在 Pubmed、Embase、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于 OSNA 与病理在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数据,采用Stata、Medcal 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1项,入组患者1782例,有4505个前哨淋巴结接受了OSNA和病理的检测,采用随机模型的Meta 分析。 OSNA在前哨淋巴结宏转移的阳性率与病理法相似(458 vs.3671、476 vs 3671, OR=0.9597,95%CI:0.8365~1.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在与病理法的拟合度分析中,OSNA对宏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0.87,即有13%的前哨淋巴结被OSNA法诊断为宏转移,但是病理法则为非宏转移。另外,OSNA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特异的检测效能,阳性率较病理法高(OR=1.69)。结论:OSNA法是一种敏感、特异的分子诊断方法,可作为病理法的辅助方法,更准确地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

    作者:林晓榕;朱李玲;陈静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水平变化及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的表达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102例SLE 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s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症状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Gas6表达水平为54.59(2.41~614.93) 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9.22(15.06~384.93)ng/mL(P<0.05)。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发现,dsDNA阳性以及出现皮疹、肾脏损害和脉管炎的SLE患者Gas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该种症状者(P<0.05)。且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69,P<0.01)。结论:Gas6是一种监测SLE病情活动性的有效临床标记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斌涛;许文貌;万琦兵;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DO )和色氨酰-tRNA 合成酶( TTS )的表达、血浆中色氨酸( Trp )和犬尿氨酸( Kyn )浓度的变化,探讨 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 ITP 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诊或复发 ITP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40 mg/d ×4 d 的标准方案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 LC-MS/MS )检测血浆中 Trp 和 Kyn 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CD8+ T 细胞中 IDO 和 TTS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 患者治疗前血浆Trp、Kyn 浓度、Kyn/Trp 比值明显增高( P <0.05);CD4+、CD8+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明显减低( P <0.05),而 TTS 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05)。治疗有效组血浆 Trp 浓度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 Kyn 浓度和Kyn/Trp 比值较治疗前都升高( P <0.05);CD4+、CD8+ 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高于治疗前( P <0.05),而TTS 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无效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与 ITP 的发病有关,通过检测 IDO 与 TTS 的水平可以了解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秋杰;曾玉;高云龙;马艳;吴新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外周神经病变神经传导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外周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预防组、防治组,除模型组外,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20 mL/kg)造模。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分别检测造模后6、24、72 h及7 d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结果:造模后24 h,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P<0.05);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并持续到7 d (P<0.05)。应用丹参酮ⅡA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变快、潜伏期变短(P<0.05),特别是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围化疗期运用丹参酮ⅡA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病变持续时间,发挥保护外周神经的作用。

    作者:成薇婷;许凯;胡作为;王珊;夏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结肠脾曲癌致非创伤性脾破裂1例

    患者男,41岁,主因“左上腹痛3 d,加重9 h”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可自行缓解,1 d 前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 mL。9 h前疼痛加重,转为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稍好转。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无肝硬化表现。查体: T:37.4℃ P:76次/min, R:19次/min, Bp:125/87 mmHg,腹稍隆起,左上腹明显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6次/min,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血常规:WBC:11.87×109/L, NEU%:78.8%, RBC:4.29×1012/L, HBG:130 g/L。腹部彩超:肝周、盆腔少量积液(深22 mm)。立位腹平片:左中腹部肠管积气。腹部CT:结肠脾曲占位,伴周围浸润及腹膜内、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脾上极梗死可能。入院后考虑结肠癌所致肠梗阻、脾梗死,予以胃肠减压、补液、通便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体征逐渐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腹腔积液较前增多,彩超定位下可抽出不凝血。复查血常规:RBC 2.24×1012/L, HBG 67 g/L。考虑失血性休克,出血来源于腹腔,脾破裂、结肠癌破裂、肠系膜血管破裂可能,予以输血、抗休克治疗,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脾门处血管破裂,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肠脾区肿瘤,侵透浆膜,与周围小肠粘连,腹膜、网膜、系膜、肝脏多发转移结节,考虑结肠癌(cT4N3M1)合并自发性脾破裂。遂行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造瘘术(单腔)。术后予以对症治疗,12 d出院。病理回报:结肠溃疡型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透肠壁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淋巴结广泛转移23/23,脾15×12×8 cm ,其内可见广泛印戒细胞癌浸润,伴充血、坏死。

    作者:刘建;刘春庆;冯艳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进展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不中断华法林较传统停用华法林并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显著降低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不中断华法林成为目前指南所推荐的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1]。达比加群酯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的新型抗凝药,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此进行综述。

    作者:魏永燕;汤日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继续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肥厚型心肌病伴发晕厥的机制及其防治研究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发晕厥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皮介入治疗7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梗阻组),术后口服ACEI/ARB,半年后改为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LVOTPG<50 mmHg 或术中药物激发(PST)后<70 mmHg 的29例(对照组),一直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观察:(1)对照组晕厥发生率与PST阳性率的差别;(2)对照组服药半年、1年晕厥发生率与入院时比较;(3)梗阻组术前、后晕厥发生率比较;(4)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5)梗阻组术后1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结果:对照组PST阳性率高达55.5%;半年后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梗阻组病史中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ST阳性发生率(P<0.05);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改服β受体阻滞剂半年后较前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HOCM 晕厥原因除梗阻外,还有神经反射参与;PST对筛选介入适应证、分析其机制及指导用药均有帮助;β受体阻滞剂对 HCM伴发晕厥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30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发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组),101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再发脑梗死患者(未抗血小板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分型,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吸烟的比例高于未抗血小板组LI患者(P<0.05);抗血小板组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抗血小板组AT患者(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LI合并冠心病、吸烟是其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P=0.027);抗血小板组再发AT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3,P=0.010,P=0.002)。结论:合并冠心病、吸烟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A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多血管床病变会增加LI和AT的复发。

    作者:张晓丹;姚源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PCI治疗的AMI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将AMI患者PCI术后按血管造影血流分级(TIMI)、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AMI无复流组(为TIMI小于3级或TIMI等于3级但MBG 小于2级)19例和AMI再灌注组41例;按AMI患者PCI治疗结果分为AMI死亡组11例和AMI 生存组49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结果:PCI治疗AMI患者术前无复流组[(45.92±19.87)%]、再灌注组[(17.94±5.71)%]血小板 CD36和 CD63双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6.73±3.6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且无复流组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 <0.05);AMI 死亡组[(56.95±18.36)%]显著高于 AMI 生存组[(20.04±7.85)%](P <0.05);AMI 生存组行 PCI 术后1周[(15.15±6.08)%]显著低于术前[(20.04±7.85)%](P<0.05); AMI患者PCI术后发生 MACE 组血小板 CD36和CD63双阳性率[(52.80±18.32)%]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 组[(18.89±6.44)%](P<0.05)。结论:PCI 治疗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的动态检测对其 PCI 术后判断 AMI 无复流发生、MACE 的发生及其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徐杰;钱忠萍;凌晨;顾国浩;王琳;陆士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EB病毒诱发淋巴瘤中EB病毒核抗原-1的表达

    目的:检测EB病毒(EBV)诱导正常人淋巴细胞发生肿瘤前后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差异表达情况,为研究EBV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SCID小鼠体内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NA-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复制EBV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EBNA-1基因在6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和3例诱发淋巴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116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组相比,EBNA-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EBV诱发淋巴瘤中EBNA-1的表达上调,EBNA-1在EB病毒诱发淋巴瘤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素丽;何洁;唐运莲;甘润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术前可视化技术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分析

    目的:对可视化技术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患者21例,使用Mimics软件于置钉前对椎弓根的完整性进行观察,对置钉之前、置钉之后2周以及8个月时患者伤椎的前缘椎体高度比值以及Cobb′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后患者骨折的复位状况和随访期内固定失败以及复位丢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解。结果:21例患者行过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00%的患者对于知情同意的评分是非常满意;置钉方式和内植物的选择更加合理;螺钉位置、手术时间和患者失血量得到改善;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效果更佳;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可视化技术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多节段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作者:申练兵;谭俊铭;王金鑫;张颉峰;方良勤;吴福政;邢顺民;何翔;来津;陈德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极晚/晚期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药物洗脱支架(DES)自2001年问世以来,明显降低金属裸支架(BM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但 DES 术后晚期(LST)及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形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可导致灾难性的临床后果甚至死亡,因而一直是DES 设计和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LST 发生机制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深入。本文对近年来 LST 及VLST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福美;陈彩玲(综述);黄铮(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同期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 )是近年来受关注的心血管功能性标志物,研究发现 NT-ProBNP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预测密切相关[1]。本研究通过测定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 AF 患者手术前后血清 NT-proBNP 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正刚;刘小斌;向道康;龚启华;张大国;朱西安;罗洪波;高鲁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贵州省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与醛固酮合成酶基因(-344T/C)多态性及获得性因素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与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 多态性的关系及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CYP11B2基因-344T/ 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经χ2检验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P<0.05),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5)。 CT和CC基因型对于患病具有较高风险,且CC基因型较TT基因型患病风险提高2倍,获得性因素中,血糖、甘油三酯及体质量指数指标达到肥胖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肥胖者较对照组患病风险提高3倍。结论:CYP11B2基因-344T/ C 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其中主要为C等位基因有较高风险,肥胖人群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作者:刁晓艳;何燕;周黔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分析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 PRES )是近年来逐步被认识的一种脑病综合征,临床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意识模糊和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 MRI 表现为主要见于双侧顶叶、枕叶信号异常。目前临床对PRES还没有量化的诊断标准,特征性的 MRI 表现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间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6例PRES 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翁保慧;李涛;潘丽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及活化

    目的:检测 mTOR/p70S6K 信号通路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中的表达及活化情况,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 Western blot 及 RT-PCR 法检测冠心病组( AMI、UAP 及 SAP )及胸痛综合征( CPS )对照组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中 mTOR 及其下游分子 p70S6K 基因及蛋白表达以及 p70S6K 磷酸化水平。结果:RT-PCR 结果示 mTOR、p70S6K 基因在 AMI、UAP 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SAP 及 CPS 组( P <0.05);Western blot 结果表明, mTOR、p70S6K 蛋白表达及 p70S6K磷酸化水平在 AMI、UAP 组均显著高于 SAP 及 CPS 组( P <0.05)。结论:冠心病尤其是 AMI 及 UAP 组患者 T 细胞中存在异常活化的 mTOR 信号, mTOR/p70S6K 信号通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艳;李志樑;胡春玲;袁建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突发性耳聋合并贝尔面瘫1例

    患者女,3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7 d,加重3 d,口角歪斜6 h”入院。发病前患者有受凉及上感史。发病后伴有高调耳鸣,左耳刺痛,伴左侧颜面部放射痛,略眩晕,伴恶心,无呕吐。发病1周后晨起出现左眼睑无力,口角右歪,进食时左侧口角略流涎。无言语不利,无四肢活动障碍。1个月前患者曾发生头部外伤,无昏迷及耳漏,未就医及处理。入院查:患者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颞骨CT 未见骨折,核磁未见内听道及其周肿瘤。纯音听阈测定示左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为“A”型图。血常规、凝血象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纤溶酶”、“前列地尔”、“地塞米松”及“阿昔洛韦”静点治疗,3 d后停“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患者左耳平均听阈降低15分贝,面瘫略改善,停“纤溶酶”、“前列地尔”、“阿昔洛韦”治疗,改用“长春西汀”静点治疗。2周后面瘫完全恢复,复查纯音听阈测定左耳听力恢复正常,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李爱君;宋任东;肖跃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随着癫痫外科治疗的广泛开展,完善的术前评估仍是保证其疗效的基础,传统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PET、脑磁图等为癫痫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临床中新近开展及研究的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作者:程立冬;舒凯;张华楸;李龄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