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钱忠萍;凌晨;顾国浩;王琳;陆士奇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现巩膜黄染5d入院。该患者曾于1周前自述“感冒”伴有发热,在当地诊所静点头孢类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2 d,静点5次,发热症状消失,5 d 前开始出现黄疸,伴有尿黄,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急诊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既往患2型糖尿病病史1年,血糖高达14.0 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体格检查:T 36.6℃,P 84次/min,R 19次/min,BP 104/79 mmHg,一般状态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呼吸平稳,查体合作。全身体检: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部触诊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回报正常。尿分析 pH 6.00,比重1.030,隐血25 cell/μL,尿胆原阴性,胆红素100μmol/L ,亚硝酸盐(+),酮体(-),白细胞15 cell/μL,尿沉渣红白细胞略高。肝功11项(血清):γ-谷氨酸转移酶(γ-GT)173 U/L、白球比(A/G)1.36,胆碱酯酶(CHE)457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892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51 U/L,腺苷脱氨酶(ADA)23.7 U/L,直接胆红素(DBIL)158.5μmol/L,总胆红素(TBIL)193.2μmol/L,总胆汁酸(TBA)206μmol/L,总蛋白(TP)58.1 g/L。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抗体均阴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滴度试验(TRUST 滴度)(血清):1∶32阳性(+)异常。免疫三项(血清):TP-PA 阳性(+)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3.44 ng/mL,甲胎蛋白(AFP)5.76 IU/mL 及糖类抗原均正常。上腹部CT:腹腔多发小淋巴结。肝脏形体规则,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裂增宽,肝脏密度较均匀减低,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脾增大,增厚,密度均匀。临床诊断:肝梅毒,中毒性肝炎,给予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 U,肌注,每周1次,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治疗3周,复查肝功:γ-GT 43 U/L、A/G 1.6,CHE 6352 U/L,ALT 56 U/L,AST 35 U/L,ADA 21.7 U/L, DBIL 12μmol/L,TBIL 14μmol/L,TBA 10μmol/L,TP 63.5 g/L,肝功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临床治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 TRUST 滴度:1∶8(+)。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765G/C和COX-1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50C/T和COX-2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作者:池万章;易兴阳;黄雪融;周强;池丽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应该权衡于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和复发率低之间。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 PBC )由 Mullan 等人于1983年首先报道,此术式的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损伤传导痛觉的有髓神经纤维,而保留了传导角膜反射的无髓神经纤维,因而在治疗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的疼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与开颅微血管减压、半月节射频热凝和甘油阻滞等其他外科手段相当。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有效,以及患者在全麻无痛下治疗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重视,对于部分顽固复发、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PBC 可取代微血管减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1-2]。但文献中对影响 PBC 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预后因素认识不一,本文拟将笔者的经验和认识与同道分享,着重对 PBC 术中可以调节的参数如球囊形状、球囊容积、球囊内压力、压迫时间、球囊位置作一阐述。
作者: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又称 Moschcowit 综合征,临床上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肾脏损害五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内科急重症。 TTP 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些患者可以中枢神经症状为首发或突出表现,极易误诊。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具有神经系统损害的21例急性 TTP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常文广;高绚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 PBC 方法治疗的452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125例,疼痛累及第Ⅰ支70例;PBC在X线监视下应用Hartel前入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Fogarty 球囊进入Meckel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 d,平均6.1 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32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8%,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385例(85.2%),张口咀嚼略乏力248例(54.9%),口角疱疹139例(30.8%),复视2例(0.4%),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3.5个月,本组疼痛复发率约为10.2%(46例)。结论:PBC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尤其对于高危或疼痛累及第Ⅰ支、各种手段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更有优势。
作者:俞文华;朱强;董晓巧;张祖勇;车志豪;刘群杰;王昊;杜权;杨定博;沈永锋;杜垣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 PRES )是近年来逐步被认识的一种脑病综合征,临床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意识模糊和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 MRI 表现为主要见于双侧顶叶、枕叶信号异常。目前临床对PRES还没有量化的诊断标准,特征性的 MRI 表现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间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6例PRES 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翁保慧;李涛;潘丽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72 h 内同步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试验和血小板计数,并选择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危重烧伤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明显升高,血小板(PLT)明显降低;反应时间(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呈正相关性;凝血时间(K 值)与 PLT 呈负相关性;α角、综合凝血指数(CI)与PLT呈正相关性;MA 与 FIB、PLT 呈正相关性。结论:TEG 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危重烧伤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而且与常规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三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
作者:王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发晕厥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皮介入治疗7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梗阻组),术后口服ACEI/ARB,半年后改为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LVOTPG<50 mmHg 或术中药物激发(PST)后<70 mmHg 的29例(对照组),一直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观察:(1)对照组晕厥发生率与PST阳性率的差别;(2)对照组服药半年、1年晕厥发生率与入院时比较;(3)梗阻组术前、后晕厥发生率比较;(4)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5)梗阻组术后1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结果:对照组PST阳性率高达55.5%;半年后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梗阻组病史中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ST阳性发生率(P<0.05);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改服β受体阻滞剂半年后较前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HOCM 晕厥原因除梗阻外,还有神经反射参与;PST对筛选介入适应证、分析其机制及指导用药均有帮助;β受体阻滞剂对 HCM伴发晕厥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外周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预防组、防治组,除模型组外,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20 mL/kg)造模。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分别检测造模后6、24、72 h及7 d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结果:造模后24 h,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P<0.05);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并持续到7 d (P<0.05)。应用丹参酮ⅡA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变快、潜伏期变短(P<0.05),特别是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围化疗期运用丹参酮ⅡA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病变持续时间,发挥保护外周神经的作用。
作者:成薇婷;许凯;胡作为;王珊;夏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的表达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102例SLE 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s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症状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Gas6表达水平为54.59(2.41~614.93) 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9.22(15.06~384.93)ng/mL(P<0.05)。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发现,dsDNA阳性以及出现皮疹、肾脏损害和脉管炎的SLE患者Gas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该种症状者(P<0.05)。且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69,P<0.01)。结论:Gas6是一种监测SLE病情活动性的有效临床标记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斌涛;许文貌;万琦兵;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与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 多态性的关系及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CYP11B2基因-344T/ 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经χ2检验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P<0.05),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5)。 CT和CC基因型对于患病具有较高风险,且CC基因型较TT基因型患病风险提高2倍,获得性因素中,血糖、甘油三酯及体质量指数指标达到肥胖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肥胖者较对照组患病风险提高3倍。结论:CYP11B2基因-344T/ C 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其中主要为C等位基因有较高风险,肥胖人群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作者:刁晓艳;何燕;周黔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调查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达标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221例患者的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及iPTH的水平、达标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1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和 iPTH 的达标率分别为43.89%、34.84%、59.27%、24.89%,4项指标均达标占11.31%(25例),4项指标均不达标占10.41%(23例)。分析显示,iPTH与透析龄、残余尿量、透析剂量相关。结论: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钙、磷及iPTH 达标率很低,以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尤其突出,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控制。
作者:牟爱华;赵建明;庞玉洪;张小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 TS 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 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 TO 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 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 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傅鸣郁;安新江;牛玲;朱磊;田静;何秀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随着社会发展,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多发伤逐渐增加[1]。多发伤伤情危重,误诊率和死亡率高,合并腹膜后血肿者死亡率更高。建立规范合理快速的救治流程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救治多发伤的关键[2-3]。我院专门打造多发伤救治路径,成立多发伤救治小组,对伴发腹膜后血肿的患者按损伤控制原则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行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廖煜;赵志强;朱帅科;高建凯;连鸿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女,64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心肌酶升高1d 入院。患者1个月前查体发现空腹血糖高,Glu 6.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示6.9%,伴轻度心前区憋闷、周身困重、食欲较差、乏力明显。就诊我科门诊查:LDH 504 IU/L,CK 2306 IU/L,CK-MB 51 IU/L, HBDH 377 IU/L,AST 62 IU/L,CHO 5.4 mmol/L,TG 2.24 mmol/L,Glu 6.78 mol/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ST-T 改变,急查心梗五项:TNI未示异常。门诊以“糖耐量低减?心肌酶升高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目前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 mmHg。查体:血压130/80 mmHg ,心率75次/min ,颜面轻度浮肿,心尖搏动位置正常,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min ,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余查体阴性。入院后完善检查,24 h血压监测示:血压波动在110~125/60~80 mmHg ,心率波动在58~72次/min;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结钙化;腹部 B 超示:脂肪肝,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未示异常;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心梗五项示:TNI 正常;甲状腺功能示:血清总 T 40.78μg/dL,血清总 T 30.296 ng/mL,血清游离 T40.113 ng/dL,血清游离T31 pg/mL,TSH >100μIU/mL;甲状腺B 超示:甲状腺弥漫肿大,回声减低,左右颈部可见淋巴结,TG>3000 IU/mL,TPO>1900 IU/mL;超声心动示:EF 66%,左室舒张功能Ⅱ级减低;行糖耐量实验示:糖耐量低减;血管 B超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明确诊断糖耐量低减、桥本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高血压病,考虑心肌酶升高原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给予优甲乐50μg ,每日1次治疗,同时辅助立普妥稳定斑块、二甲双胍口服降糖、拜新同30 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 mg,1次/d+富马酸比索洛尔5 mg,1次/d 降压治疗,1周后双下肢水肿较前减退,周身困重、乏力较前好转。复查心肌酶示:CK 546 IU/L,CK-MB 16 IU/L,LDH 334 IU/L,HBDH 250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T42.24μg/dL,总T30.438 ng/mL,游离 T40.358 ng/dL,游离 T31.55 Pg/mL,TSH >100 u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给予优甲乐加量至75μg,每日1次,1周后感觉食欲正常,双下肢不肿,基本无乏力、周身困重。复查心肌酶示:CK 281 IU/L,CK-MB 12 IU/L,LDH 274 IU/L,HBDH 195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 T43.36μg/dL,总 T30.553 ng/mL,游离 T40.71 ng/dL,游离T32.19 pg/mL,TSH 56.37μ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维持目前治疗方案。2周后出院并门诊随访,出院3周后复查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达标。
作者:王思轩;段军;李爱国;王艳梅;武曦蔼;徐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儿女,11岁,因“行走不稳2 d,伴呕吐头晕”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上学时突然出现行走不稳,伴呕吐、头晕,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视物模糊及头痛,无发热及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意识障碍,就诊于我院收住。患儿既往体健。
作者:刘静;卞广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不断涌现,如激光、射频、硬化剂、静脉曲张旋切术及内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笔者于2012年8-12月对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腔内激光消融术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结合外周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法,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晔青;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李承龙;王孝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作者:梁维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p15和p73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的方法检测43例ALL患者骨髓p15和p7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同时以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卡方检验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ALL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ALL中p15和p73基因甲基化频率分别为41.9%(18/43)和25.6%(11/43),两基因同时甲基化频率为18.6%(8/43)。p15和p73基因同时甲基化的B-ALL患者比未甲基化者有较高的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字2=6.431,P=0.011)。单一p15或p73基因甲基化与完全缓解(CR)率无相关性(均P>0.05),但两基因同时甲基化的患者CR率明显低于未甲基化者(25.0%vs 86.4%,字2=10.52,P=0.001)。 p15和p73基因甲基化在不同年龄、不同细胞谱系、标危和高危组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15和p73基因甲基化是成人 ALL 的常见事件, p15和 p73甲基化与初诊白细胞总数、治疗反应等临床预后指标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可作为ALL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廖于峰;戴金华;马建波;竺展坤;徐瑾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