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5和p7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及临床意义

廖于峰;戴金华;马建波;竺展坤;徐瑾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15基因, p73基因, DNA甲基化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p15和p73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的方法检测43例ALL患者骨髓p15和p7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同时以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卡方检验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ALL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ALL中p15和p73基因甲基化频率分别为41.9%(18/43)和25.6%(11/43),两基因同时甲基化频率为18.6%(8/43)。p15和p73基因同时甲基化的B-ALL患者比未甲基化者有较高的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字2=6.431,P=0.011)。单一p15或p73基因甲基化与完全缓解(CR)率无相关性(均P>0.05),但两基因同时甲基化的患者CR率明显低于未甲基化者(25.0%vs 86.4%,字2=10.52,P=0.001)。 p15和p73基因甲基化在不同年龄、不同细胞谱系、标危和高危组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15和p73基因甲基化是成人 ALL 的常见事件, p15和 p73甲基化与初诊白细胞总数、治疗反应等临床预后指标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可作为ALL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DO )和色氨酰-tRNA 合成酶( TTS )的表达、血浆中色氨酸( Trp )和犬尿氨酸( Kyn )浓度的变化,探讨 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 ITP 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诊或复发 ITP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40 mg/d ×4 d 的标准方案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 LC-MS/MS )检测血浆中 Trp 和 Kyn 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CD8+ T 细胞中 IDO 和 TTS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 患者治疗前血浆Trp、Kyn 浓度、Kyn/Trp 比值明显增高( P <0.05);CD4+、CD8+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明显减低( P <0.05),而 TTS 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05)。治疗有效组血浆 Trp 浓度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 Kyn 浓度和Kyn/Trp 比值较治疗前都升高( P <0.05);CD4+、CD8+ 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高于治疗前( P <0.05),而TTS 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无效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与 ITP 的发病有关,通过检测 IDO 与 TTS 的水平可以了解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秋杰;曾玉;高云龙;马艳;吴新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回顾性分析5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X线表现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tu,DCIS)是一种导管内病变,有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风险[1],乳腺 X 线检查是发现、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 DICS 患者乳腺 X 线检查特征,探讨 X 线检查对 DCIS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徐锦;郭慕红;姜鹏;殷信道;沈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盐酸法舒地尔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静脉滴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ET-1、AngⅡ水平及收缩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5),两组 NO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后舒张压及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ET-1(135.55±14.32)ng/L vs.(165.91±22.36)ng/L, AngⅡ(67.15±15.30)ng/L vs.(78.95±17.65)ng/L;NO (160.27±37.64)μmol/L vs.(157.47±35.44)μmol/L;收缩压(134.8±17.4) mmHg vs.(146.1±21.8)mmHg,舒张压(82.0±16.1)mmHg vs.(85.7±18.2)mmHg,心率(76.3±4.4)次/min vs (77.0±4.5)次/min。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抑制 ROCK 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成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G6PD缺陷症对恶性疟疾感染风险的影响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不同表型对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式,将2012年雨季到马拉博地区医院就诊的2690名比奥克岛当地居民纳入研究。用显微镜镜检、荧光定量 PCR 结合熔解曲线法检测疟原虫。用荧光斑点法及 PCR-DNA 测序鉴定 G6PD 缺陷症。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该人群的 G6PD 缺陷症的总发生率为9.22%,基因型均为G6PD*A-(c.202 G>A/c.376 A>G)。G6PD缺陷症体现出强烈的疟疾保护作用(P<0.05);不同性别和表型的 G6PD 缺陷者中,只有男性半合子对疟疾有保护作用(P<0.05),而女性杂合子组与女性纯合子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6PD 缺陷症的男性半合子表型能够减低恶性疟疾感染的风险,但是其机制尚未明确,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江涛;林敏;刘配芬;钟德善;谢东德;Santiago-m Monte-Nguba;Juan Carlos Salas Ehapo;Urbano Monsuy Eyi;杨立业;杨辉;詹小芬;杨惠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结肠脾曲癌致非创伤性脾破裂1例

    患者男,41岁,主因“左上腹痛3 d,加重9 h”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可自行缓解,1 d 前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 mL。9 h前疼痛加重,转为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稍好转。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无肝硬化表现。查体: T:37.4℃ P:76次/min, R:19次/min, Bp:125/87 mmHg,腹稍隆起,左上腹明显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6次/min,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血常规:WBC:11.87×109/L, NEU%:78.8%, RBC:4.29×1012/L, HBG:130 g/L。腹部彩超:肝周、盆腔少量积液(深22 mm)。立位腹平片:左中腹部肠管积气。腹部CT:结肠脾曲占位,伴周围浸润及腹膜内、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脾上极梗死可能。入院后考虑结肠癌所致肠梗阻、脾梗死,予以胃肠减压、补液、通便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体征逐渐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腹腔积液较前增多,彩超定位下可抽出不凝血。复查血常规:RBC 2.24×1012/L, HBG 67 g/L。考虑失血性休克,出血来源于腹腔,脾破裂、结肠癌破裂、肠系膜血管破裂可能,予以输血、抗休克治疗,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脾门处血管破裂,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肠脾区肿瘤,侵透浆膜,与周围小肠粘连,腹膜、网膜、系膜、肝脏多发转移结节,考虑结肠癌(cT4N3M1)合并自发性脾破裂。遂行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造瘘术(单腔)。术后予以对症治疗,12 d出院。病理回报:结肠溃疡型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透肠壁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淋巴结广泛转移23/23,脾15×12×8 cm ,其内可见广泛印戒细胞癌浸润,伴充血、坏死。

    作者:刘建;刘春庆;冯艳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根与血管的关系,解除责任血管压迫,再行感觉根的定位毁损。对15例(68.2%)患者完成了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根减压微电凝定位毁损术适用于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杨定博;杜权;董晓巧;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Gs蛋白α亚基T393C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 Gs 蛋白α亚基 T393C 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的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PCR-RFLP方法进行Gs蛋白α亚基多态性分型后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卡维地洛治疗。卡维地洛以12.5 mg/d开始,每1~2周递增6.25 mg,连续使用12个月,大剂量为50 mg/d。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和心功能改善的程度为指标,分析Gs蛋白基因多态性对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NYHA 心功能分级与 LVEF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均明显改善(P <0.05)。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突变型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P<0.01)和 LVEF 的增加程度(P<0.01)更为显著。结论:Gs蛋白α亚基第393位遗传多态性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相关,393位突变纯合子和杂合子心功能改善和LVEF的提高更为显著。

    作者:李宝群;李海艳;孙立贤;王瑞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致颅内感染后共济失调1例

    患儿女,11岁,因“行走不稳2 d,伴呕吐头晕”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上学时突然出现行走不稳,伴呕吐、头晕,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视物模糊及头痛,无发热及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意识障碍,就诊于我院收住。患儿既往体健。

    作者:刘静;卞广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PCI治疗的AMI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将AMI患者PCI术后按血管造影血流分级(TIMI)、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AMI无复流组(为TIMI小于3级或TIMI等于3级但MBG 小于2级)19例和AMI再灌注组41例;按AMI患者PCI治疗结果分为AMI死亡组11例和AMI 生存组49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结果:PCI治疗AMI患者术前无复流组[(45.92±19.87)%]、再灌注组[(17.94±5.71)%]血小板 CD36和 CD63双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6.73±3.6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且无复流组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 <0.05);AMI 死亡组[(56.95±18.36)%]显著高于 AMI 生存组[(20.04±7.85)%](P <0.05);AMI 生存组行 PCI 术后1周[(15.15±6.08)%]显著低于术前[(20.04±7.85)%](P<0.05); AMI患者PCI术后发生 MACE 组血小板 CD36和CD63双阳性率[(52.80±18.32)%]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 组[(18.89±6.44)%](P<0.05)。结论:PCI 治疗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的动态检测对其 PCI 术后判断 AMI 无复流发生、MACE 的发生及其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徐杰;钱忠萍;凌晨;顾国浩;王琳;陆士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30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发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组),101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再发脑梗死患者(未抗血小板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分型,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吸烟的比例高于未抗血小板组LI患者(P<0.05);抗血小板组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抗血小板组AT患者(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LI合并冠心病、吸烟是其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P=0.027);抗血小板组再发AT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3,P=0.010,P=0.002)。结论:合并冠心病、吸烟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A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多血管床病变会增加LI和AT的复发。

    作者:张晓丹;姚源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2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4年度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的变化特点,探讨艾滋病合并HCV感染对患儿HAART的影响。方法:13例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43例单纯艾滋病患儿为对照组,均接受HAART治疗,平均疗程2.06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肝损害发生率(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4.0%,P<0.05)。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ALT、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对照组ALT、AST、TBIL、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增加了肝损害发生率,但HAART治疗效果并没有因为合并HCV感染受到影响。

    作者:饶和平;王炜;姚水洪;叶剑华;余新;卢伟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磁共振成像在肛门直肠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门直肠瘘(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方位、多序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将 MRI 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53例肛瘘中,术前 MRI 检查共发现原发主瘘管57条,继发分支瘘管32条,内口61个,外口60个,肛周脓肿23个。按Morris 分类方法,53例肛瘘中,Ⅰ级肛瘘15例,Ⅱ级肛瘘9例,Ⅲ级肛瘘10例,Ⅳ级肛瘘14例,Ⅴ级肛瘘5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RI对原发主瘘管、继发分支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显示的灵敏度分别为96.6%(56/58)、90.9%(30/33)、92.2%(59/64)、98.4%(60/61)、100%(23/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2%(56/57)、93.8%(30/32)、96.7%(59/61)、100%(60/60)、100%(23/23)。结论:MRI可准确显示肛瘘的数目、位置、走行、支管、内口、脓肿和瘘管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肛瘘准确分级,为外科手术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作者:曾文彦;刘洪芳;庄娘妥;廖坚松;吴静;梁丽宁;李琼华;武兴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CagA 毒力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血清炎性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HP-CagA)毒力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5例冠心病患者组和76例对照组的血清HP特异性IgG抗体及其CagA特异性IgG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 HCY 水平,并比较 HP 感染的冠心病患者与非HP感染者之间的差异,以及HP-CagA-IgG 阳性组与HP-CagA-IgG 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HP-IgG 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2.3%和35.5%;冠心病组,冠心病HP-IgG 阳性组和冠心病HP-CagA-IgG 阳性组中Hs-CRP、TNF-α、IL-6与HCY 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冠心病 HP-IgG 阴性组和冠心病HP-CagA-IgG 阴性组(以上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CagA阳性的HP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因子和HCY ,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加大。

    作者:沈云峰;胡远贵;张洪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 TS 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 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 TO 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 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 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傅鸣郁;安新江;牛玲;朱磊;田静;何秀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胃黏膜白斑910例的胃镜表现与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胃黏膜白斑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胃黏膜白斑患者的胃镜表现与白斑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胃镜诊断胃黏膜白斑910例,总检出率为0.94%,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8.8%)。白斑好发于胃窦部(65.5%),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增生总检出率为24.7%,幽门螺杆菌阳性265例(29.1%)。胃镜诊断伴糜烂性胃炎433例(47.6%),非糜烂性胃炎477例(52.4%);伴糜烂性胃炎白斑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比例高于非糜烂性胃炎(P<0.05)。白斑直径≤0.4 cm 者779例(85.6%),>0.4 cm者131例(14.4%);白斑数量单发674例(74.1%),多发者236例(25.9%);白斑直径、数量与白斑病理是否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均无关(P>0.05)。结论:胃黏膜白斑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胃窦部好发,胃黏膜白斑伴糜烂性胃炎发生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性高于非糜烂性胃炎。

    作者:何志钧;蒋艳娟;韦宗萍;梁志海;唐国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72 h 内同步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试验和血小板计数,并选择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危重烧伤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明显升高,血小板(PLT)明显降低;反应时间(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呈正相关性;凝血时间(K 值)与 PLT 呈负相关性;α角、综合凝血指数(CI)与PLT呈正相关性;MA 与 FIB、PLT 呈正相关性。结论:TEG 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危重烧伤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而且与常规凝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三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

    作者:王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 PBC 方法治疗的452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125例,疼痛累及第Ⅰ支70例;PBC在X线监视下应用Hartel前入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Fogarty 球囊进入Meckel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 d,平均6.1 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32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8%,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385例(85.2%),张口咀嚼略乏力248例(54.9%),口角疱疹139例(30.8%),复视2例(0.4%),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3.5个月,本组疼痛复发率约为10.2%(46例)。结论:PBC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尤其对于高危或疼痛累及第Ⅰ支、各种手段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更有优势。

    作者:俞文华;朱强;董晓巧;张祖勇;车志豪;刘群杰;王昊;杜权;杨定博;沈永锋;杜垣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叉神经痛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由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程度非常剧烈,所以患者的治疗愿望很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然而并不能根治,而且疗效逐渐下降;药物毒副作用也很大,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有证据[1]表明,三叉神经痛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手术后更容易复发,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AAN-EFNS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指出,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应尽快手术治疗[2]。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治疗有经皮三叉神经节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术、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4类,以下就各类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述。

    作者:李世亭;郑学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连续1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