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练兵;谭俊铭;王金鑫;张颉峰;方良勤;吴福政;邢顺民;何翔;来津;陈德纯
2006年 WHO 将癌症列为慢性病的范畴,家庭照顾成为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顾模式。研究表明[1],长期的照顾工作会给照顾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有研究发现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也会产生积极感受,包括创伤后成长、与患者的关系改善[2]、自尊提高、满意度和成就感[3]等。然而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于照顾者负担研究,缺乏对照顾感受积极方面的认知,这将无法充分、全面地理解照顾感受[4-6]。为更全面的了解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感受,现就国内外对癌症患者照顾者积极感受的概念、理论框架、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芷;姜喆;王文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 )是近年来受关注的心血管功能性标志物,研究发现 NT-ProBNP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预测密切相关[1]。本研究通过测定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 AF 患者手术前后血清 NT-proBNP 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正刚;刘小斌;向道康;龚启华;张大国;朱西安;罗洪波;高鲁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PCI治疗的AMI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将AMI患者PCI术后按血管造影血流分级(TIMI)、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AMI无复流组(为TIMI小于3级或TIMI等于3级但MBG 小于2级)19例和AMI再灌注组41例;按AMI患者PCI治疗结果分为AMI死亡组11例和AMI 生存组49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变化。结果:PCI治疗AMI患者术前无复流组[(45.92±19.87)%]、再灌注组[(17.94±5.71)%]血小板 CD36和 CD63双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6.73±3.6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且无复流组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 <0.05);AMI 死亡组[(56.95±18.36)%]显著高于 AMI 生存组[(20.04±7.85)%](P <0.05);AMI 生存组行 PCI 术后1周[(15.15±6.08)%]显著低于术前[(20.04±7.85)%](P<0.05); AMI患者PCI术后发生 MACE 组血小板 CD36和CD63双阳性率[(52.80±18.32)%]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 组[(18.89±6.44)%](P<0.05)。结论:PCI 治疗AMI患者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的动态检测对其 PCI 术后判断 AMI 无复流发生、MACE 的发生及其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徐杰;钱忠萍;凌晨;顾国浩;王琳;陆士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 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 =90):Mimics 组(M组)和CT组(C组)。 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态;M组通过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患者头颅CT影像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M组穿刺成功率为100%,C组为92%(P<0.05)。穿刺过程中C组6例发生血肿,1例误入口腔,M组无一例出现穿刺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 组术后 VAS 评分(1.6±0.3)分,M 组术后 VAS 评分(1.3±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mics 有限元分析软件能提高颅底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故能安全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丁卫华;汪荣;俞一歆;孙建良;邓芳;俞文华;王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因而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建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女,64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心肌酶升高1d 入院。患者1个月前查体发现空腹血糖高,Glu 6.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示6.9%,伴轻度心前区憋闷、周身困重、食欲较差、乏力明显。就诊我科门诊查:LDH 504 IU/L,CK 2306 IU/L,CK-MB 51 IU/L, HBDH 377 IU/L,AST 62 IU/L,CHO 5.4 mmol/L,TG 2.24 mmol/L,Glu 6.78 mol/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ST-T 改变,急查心梗五项:TNI未示异常。门诊以“糖耐量低减?心肌酶升高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目前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 mmHg。查体:血压130/80 mmHg ,心率75次/min ,颜面轻度浮肿,心尖搏动位置正常,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min ,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余查体阴性。入院后完善检查,24 h血压监测示:血压波动在110~125/60~80 mmHg ,心率波动在58~72次/min;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结钙化;腹部 B 超示:脂肪肝,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未示异常;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心梗五项示:TNI 正常;甲状腺功能示:血清总 T 40.78μg/dL,血清总 T 30.296 ng/mL,血清游离 T40.113 ng/dL,血清游离T31 pg/mL,TSH >100μIU/mL;甲状腺B 超示:甲状腺弥漫肿大,回声减低,左右颈部可见淋巴结,TG>3000 IU/mL,TPO>1900 IU/mL;超声心动示:EF 66%,左室舒张功能Ⅱ级减低;行糖耐量实验示:糖耐量低减;血管 B超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明确诊断糖耐量低减、桥本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高血压病,考虑心肌酶升高原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给予优甲乐50μg ,每日1次治疗,同时辅助立普妥稳定斑块、二甲双胍口服降糖、拜新同30 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 mg,1次/d+富马酸比索洛尔5 mg,1次/d 降压治疗,1周后双下肢水肿较前减退,周身困重、乏力较前好转。复查心肌酶示:CK 546 IU/L,CK-MB 16 IU/L,LDH 334 IU/L,HBDH 250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T42.24μg/dL,总T30.438 ng/mL,游离 T40.358 ng/dL,游离 T31.55 Pg/mL,TSH >100 u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给予优甲乐加量至75μg,每日1次,1周后感觉食欲正常,双下肢不肿,基本无乏力、周身困重。复查心肌酶示:CK 281 IU/L,CK-MB 12 IU/L,LDH 274 IU/L,HBDH 195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 T43.36μg/dL,总 T30.553 ng/mL,游离 T40.71 ng/dL,游离T32.19 pg/mL,TSH 56.37μ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维持目前治疗方案。2周后出院并门诊随访,出院3周后复查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达标。
作者:王思轩;段军;李爱国;王艳梅;武曦蔼;徐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7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资料完整的446例住院肺癌患者中7例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占同期新发肺癌住院患者的1.57%,占同期新发中央型肺癌患者的6.48%,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支气管镜下改变缺乏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曲菌5例(5/7),G实验阳性2例(2/7),血清GM测定阳性4例(4/6)。结论:中央型肺癌并发气道曲霉菌病临床并不少见,预后差。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并行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外周血清或BALF的G实验和GM测定对早期诊断帮助较大。
作者:陈雪平;白晶;何志义;梁毅;唐海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的变化特点,探讨艾滋病合并HCV感染对患儿HAART的影响。方法:13例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43例单纯艾滋病患儿为对照组,均接受HAART治疗,平均疗程2.06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肝损害发生率(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4.0%,P<0.05)。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ALT、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对照组ALT、AST、TBIL、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增加了肝损害发生率,但HAART治疗效果并没有因为合并HCV感染受到影响。
作者:饶和平;王炜;姚水洪;叶剑华;余新;卢伟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检测EB病毒(EBV)诱导正常人淋巴细胞发生肿瘤前后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差异表达情况,为研究EBV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SCID小鼠体内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NA-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复制EBV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EBNA-1基因在6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和3例诱发淋巴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116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组相比,EBNA-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EBV诱发淋巴瘤中EBNA-1的表达上调,EBNA-1在EB病毒诱发淋巴瘤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素丽;何洁;唐运莲;甘润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一步核酸扩增法(OSNA)与病理法在术中前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在 Pubmed、Embase、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于 OSNA 与病理在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数据,采用Stata、Medcal 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1项,入组患者1782例,有4505个前哨淋巴结接受了OSNA和病理的检测,采用随机模型的Meta 分析。 OSNA在前哨淋巴结宏转移的阳性率与病理法相似(458 vs.3671、476 vs 3671, OR=0.9597,95%CI:0.8365~1.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在与病理法的拟合度分析中,OSNA对宏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0.87,即有13%的前哨淋巴结被OSNA法诊断为宏转移,但是病理法则为非宏转移。另外,OSNA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特异的检测效能,阳性率较病理法高(OR=1.69)。结论:OSNA法是一种敏感、特异的分子诊断方法,可作为病理法的辅助方法,更准确地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
作者:林晓榕;朱李玲;陈静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的表达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102例SLE 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s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症状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Gas6表达水平为54.59(2.41~614.93) 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9.22(15.06~384.93)ng/mL(P<0.05)。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发现,dsDNA阳性以及出现皮疹、肾脏损害和脉管炎的SLE患者Gas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该种症状者(P<0.05)。且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69,P<0.01)。结论:Gas6是一种监测SLE病情活动性的有效临床标记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斌涛;许文貌;万琦兵;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 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2例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分析血小板减少与PDA大小、封堵器大小、突入主动脉部分的多少及有无残余分流的关系。结果:249例患者中,并发血小板减少12例,发生率为4.82%。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1~3 d内,其中鼻出血6例,皮肤淤血1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内脏出血,无1例嗜酸粒细胞升高。11例为巨大PDA,7例术后造影显示降主动脉伞面突入降主动脉内,占据降主动脉内径的1/4。8例术后即刻造影有明显残余分流。输血小板等治疗后1周~1个月血小板几乎恢复正常,均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巨大PDA且封堵伞突入降主动脉部分较多或(和)合并残余分流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血小板过多消耗和机械性破坏有关。该并发症可以防治,预后好。
作者:岳峰;刘晓桥;张萍;续自灵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门直肠瘘(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方位、多序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将 MRI 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53例肛瘘中,术前 MRI 检查共发现原发主瘘管57条,继发分支瘘管32条,内口61个,外口60个,肛周脓肿23个。按Morris 分类方法,53例肛瘘中,Ⅰ级肛瘘15例,Ⅱ级肛瘘9例,Ⅲ级肛瘘10例,Ⅳ级肛瘘14例,Ⅴ级肛瘘5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MRI对原发主瘘管、继发分支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显示的灵敏度分别为96.6%(56/58)、90.9%(30/33)、92.2%(59/64)、98.4%(60/61)、100%(23/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2%(56/57)、93.8%(30/32)、96.7%(59/61)、100%(60/60)、100%(23/23)。结论:MRI可准确显示肛瘘的数目、位置、走行、支管、内口、脓肿和瘘管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肛瘘准确分级,为外科手术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作者:曾文彦;刘洪芳;庄娘妥;廖坚松;吴静;梁丽宁;李琼华;武兴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根与血管的关系,解除责任血管压迫,再行感觉根的定位毁损。对15例(68.2%)患者完成了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根减压微电凝定位毁损术适用于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杨定博;杜权;董晓巧;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男,7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 d,发作性意识不清1 d”入院。患者入院4d前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至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等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至1d前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间歇、短暂性抖动(类似肌阵挛样发作),持续5~10 min自行缓解,上述症状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含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无受限,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右歪,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我院门诊 CT 提示:脑干梗死,脑萎缩。入院后颅脑 MRI 提示:脑干急性梗死;2H 视频脑电图示:额颞区大量中低波幅θ波;入院当天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抖动,考虑继发性癫痫,给予苯巴比妥(0.1 g,每8小时1次,肌注),另按脑梗死治疗原则治疗脑梗死。至入院后第2天,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由10 min 延长至20 min ),发作时查体:神志不清,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针尖样大小,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意识恢复后查体:瞳孔恢复正常大小,对光反射恢复。颅脑CT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远端粥样硬化、钙化斑块形成并局部管腔狭窄,右侧椎动脉远段软斑块形成并局限狭窄,基底动脉软斑块形成并节段性管腔狭窄,脑干梗死。结合病史、发作前后查体及颅脑CTA结果,考虑“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抖动”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立即停用苯巴比妥,予阿司匹林加量(300 mg,每天1次),同时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每晚1次)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加量至40 mg ,每晚1次,此后患者无再发,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
作者:周璐;刘志强;曾红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女,3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7 d,加重3 d,口角歪斜6 h”入院。发病前患者有受凉及上感史。发病后伴有高调耳鸣,左耳刺痛,伴左侧颜面部放射痛,略眩晕,伴恶心,无呕吐。发病1周后晨起出现左眼睑无力,口角右歪,进食时左侧口角略流涎。无言语不利,无四肢活动障碍。1个月前患者曾发生头部外伤,无昏迷及耳漏,未就医及处理。入院查:患者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颞骨CT 未见骨折,核磁未见内听道及其周肿瘤。纯音听阈测定示左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为“A”型图。血常规、凝血象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纤溶酶”、“前列地尔”、“地塞米松”及“阿昔洛韦”静点治疗,3 d后停“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患者左耳平均听阈降低15分贝,面瘫略改善,停“纤溶酶”、“前列地尔”、“阿昔洛韦”治疗,改用“长春西汀”静点治疗。2周后面瘫完全恢复,复查纯音听阈测定左耳听力恢复正常,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李爱君;宋任东;肖跃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 TS 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 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 TO 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 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 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傅鸣郁;安新江;牛玲;朱磊;田静;何秀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DO )和色氨酰-tRNA 合成酶( TTS )的表达、血浆中色氨酸( Trp )和犬尿氨酸( Kyn )浓度的变化,探讨 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 ITP 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诊或复发 ITP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40 mg/d ×4 d 的标准方案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 LC-MS/MS )检测血浆中 Trp 和 Kyn 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CD8+ T 细胞中 IDO 和 TTS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 患者治疗前血浆Trp、Kyn 浓度、Kyn/Trp 比值明显增高( P <0.05);CD4+、CD8+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明显减低( P <0.05),而 TTS 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05)。治疗有效组血浆 Trp 浓度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 Kyn 浓度和Kyn/Trp 比值较治疗前都升高( P <0.05);CD4+、CD8+ 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高于治疗前( P <0.05),而TTS 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无效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与 ITP 的发病有关,通过检测 IDO 与 TTS 的水平可以了解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秋杰;曾玉;高云龙;马艳;吴新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作者:梁维邦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