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变化观察

饶和平;王炜;姚水洪;叶剑华;余新;卢伟力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儿童, HAART, 肝功能, HIV-RNA, CD4+T细胞
摘要: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的变化特点,探讨艾滋病合并HCV感染对患儿HAART的影响。方法:13例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43例单纯艾滋病患儿为对照组,均接受HAART治疗,平均疗程2.06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肝损害发生率(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4.0%,P<0.05)。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ALT、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对照组ALT、AST、TBIL、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增加了肝损害发生率,但HAART治疗效果并没有因为合并HCV感染受到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降低(IG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EH 合并IGT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EH 合并IGT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 组(生活方式组)、B 组(生活方式加二甲双胍组),检测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 HRV 及 C 肽、胰岛素、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B 组干预前后比较 C肽、胰岛素、hsCRP 均下降(P <0.01);干预后 B 组与 A 组比较胰岛素、hsCRP、C 肽升高(P <0.05或 P <0.01)。 A组干预前后比较, rMSSD、SDNNi、PNN50升高(P<0.05或P<0.01)。 B 组干预前后比较,SDNN、SDANN、SDNNi、rMSSD、PNN50均上升(P <0.05或 P <0.01);干预后 B 组与 A 组比较 SDNN、SDANN、rMSSD、PNN50均上升(P <0.01)。结论:EH 合并 IGT 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 HRV 指标升高,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加服二甲双胍后对HRV改善作用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hsCRP有关。

    作者:庞胜峰;何胜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梅毒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现巩膜黄染5d入院。该患者曾于1周前自述“感冒”伴有发热,在当地诊所静点头孢类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2 d,静点5次,发热症状消失,5 d 前开始出现黄疸,伴有尿黄,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急诊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既往患2型糖尿病病史1年,血糖高达14.0 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体格检查:T 36.6℃,P 84次/min,R 19次/min,BP 104/79 mmHg,一般状态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呼吸平稳,查体合作。全身体检: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部触诊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回报正常。尿分析 pH 6.00,比重1.030,隐血25 cell/μL,尿胆原阴性,胆红素100μmol/L ,亚硝酸盐(+),酮体(-),白细胞15 cell/μL,尿沉渣红白细胞略高。肝功11项(血清):γ-谷氨酸转移酶(γ-GT)173 U/L、白球比(A/G)1.36,胆碱酯酶(CHE)457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892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51 U/L,腺苷脱氨酶(ADA)23.7 U/L,直接胆红素(DBIL)158.5μmol/L,总胆红素(TBIL)193.2μmol/L,总胆汁酸(TBA)206μmol/L,总蛋白(TP)58.1 g/L。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抗体均阴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滴度试验(TRUST 滴度)(血清):1∶32阳性(+)异常。免疫三项(血清):TP-PA 阳性(+)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3.44 ng/mL,甲胎蛋白(AFP)5.76 IU/mL 及糖类抗原均正常。上腹部CT:腹腔多发小淋巴结。肝脏形体规则,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裂增宽,肝脏密度较均匀减低,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脾增大,增厚,密度均匀。临床诊断:肝梅毒,中毒性肝炎,给予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 U,肌注,每周1次,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治疗3周,复查肝功:γ-GT 43 U/L、A/G 1.6,CHE 6352 U/L,ALT 56 U/L,AST 35 U/L,ADA 21.7 U/L, DBIL 12μmol/L,TBIL 14μmol/L,TBA 10μmol/L,TP 63.5 g/L,肝功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临床治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 TRUST 滴度:1∶8(+)。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外周神经病变神经传导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外周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预防组、防治组,除模型组外,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20 mL/kg)造模。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分别检测造模后6、24、72 h及7 d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结果:造模后24 h,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P<0.05);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并持续到7 d (P<0.05)。应用丹参酮ⅡA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变快、潜伏期变短(P<0.05),特别是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围化疗期运用丹参酮ⅡA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病变持续时间,发挥保护外周神经的作用。

    作者:成薇婷;许凯;胡作为;王珊;夏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进展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不中断华法林较传统停用华法林并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显著降低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不中断华法林成为目前指南所推荐的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1]。达比加群酯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的新型抗凝药,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此进行综述。

    作者:魏永燕;汤日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ALOX5AP基因SG13S114A/T和COX-2基因765G/C交互作用增加脑梗死的易感性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765G/C和COX-1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50C/T和COX-2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作者:池万章;易兴阳;黄雪融;周强;池丽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突发性耳聋合并贝尔面瘫1例

    患者女,3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7 d,加重3 d,口角歪斜6 h”入院。发病前患者有受凉及上感史。发病后伴有高调耳鸣,左耳刺痛,伴左侧颜面部放射痛,略眩晕,伴恶心,无呕吐。发病1周后晨起出现左眼睑无力,口角右歪,进食时左侧口角略流涎。无言语不利,无四肢活动障碍。1个月前患者曾发生头部外伤,无昏迷及耳漏,未就医及处理。入院查:患者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颞骨CT 未见骨折,核磁未见内听道及其周肿瘤。纯音听阈测定示左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为“A”型图。血常规、凝血象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纤溶酶”、“前列地尔”、“地塞米松”及“阿昔洛韦”静点治疗,3 d后停“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患者左耳平均听阈降低15分贝,面瘫略改善,停“纤溶酶”、“前列地尔”、“阿昔洛韦”治疗,改用“长春西汀”静点治疗。2周后面瘫完全恢复,复查纯音听阈测定左耳听力恢复正常,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李爱君;宋任东;肖跃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征订启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继续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结肠脾曲癌致非创伤性脾破裂1例

    患者男,41岁,主因“左上腹痛3 d,加重9 h”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可自行缓解,1 d 前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 mL。9 h前疼痛加重,转为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稍好转。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无肝硬化表现。查体: T:37.4℃ P:76次/min, R:19次/min, Bp:125/87 mmHg,腹稍隆起,左上腹明显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6次/min,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血常规:WBC:11.87×109/L, NEU%:78.8%, RBC:4.29×1012/L, HBG:130 g/L。腹部彩超:肝周、盆腔少量积液(深22 mm)。立位腹平片:左中腹部肠管积气。腹部CT:结肠脾曲占位,伴周围浸润及腹膜内、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脾上极梗死可能。入院后考虑结肠癌所致肠梗阻、脾梗死,予以胃肠减压、补液、通便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体征逐渐加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腹腔积液较前增多,彩超定位下可抽出不凝血。复查血常规:RBC 2.24×1012/L, HBG 67 g/L。考虑失血性休克,出血来源于腹腔,脾破裂、结肠癌破裂、肠系膜血管破裂可能,予以输血、抗休克治疗,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证实脾门处血管破裂,可见活动性出血,结肠脾区肿瘤,侵透浆膜,与周围小肠粘连,腹膜、网膜、系膜、肝脏多发转移结节,考虑结肠癌(cT4N3M1)合并自发性脾破裂。遂行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造瘘术(单腔)。术后予以对症治疗,12 d出院。病理回报:结肠溃疡型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透肠壁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淋巴结广泛转移23/23,脾15×12×8 cm ,其内可见广泛印戒细胞癌浸润,伴充血、坏死。

    作者:刘建;刘春庆;冯艳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应用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1];需行冠脉搭桥、外周血管移植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加。与大口径人工血管不同,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 mm )近期血栓形成率高、远期通畅率低,无法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口径血管多取自患者体内,有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围网膜动脉、桡动脉等,一方面,取自体血管时对机体损伤大,且自体血管的质量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或二次搭桥手术后的患者,取得的血管无法移植,或勉强移植后很快出现堵塞,甚至没有合适的自体血管作为桥血管。所以,小口径血管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尤其是新材料的应用方面。目前对小血管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张家庆;王武军;闫玉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Mimics 有限元分析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 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 =90):Mimics 组(M组)和CT组(C组)。 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态;M组通过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患者头颅CT影像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M组穿刺成功率为100%,C组为92%(P<0.05)。穿刺过程中C组6例发生血肿,1例误入口腔,M组无一例出现穿刺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 组术后 VAS 评分(1.6±0.3)分,M 组术后 VAS 评分(1.3±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mics 有限元分析软件能提高颅底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故能安全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丁卫华;汪荣;俞一歆;孙建良;邓芳;俞文华;王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作者:王昊;俞文华;刘群杰;朱强;车志豪;杜权;董晓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多发伤及腹膜后血肿救治体会

    随着社会发展,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多发伤逐渐增加[1]。多发伤伤情危重,误诊率和死亡率高,合并腹膜后血肿者死亡率更高。建立规范合理快速的救治流程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救治多发伤的关键[2-3]。我院专门打造多发伤救治路径,成立多发伤救治小组,对伴发腹膜后血肿的患者按损伤控制原则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行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廖煜;赵志强;朱帅科;高建凯;连鸿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DO )和色氨酰-tRNA 合成酶( TTS )的表达、血浆中色氨酸( Trp )和犬尿氨酸( Kyn )浓度的变化,探讨 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 ITP 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诊或复发 ITP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40 mg/d ×4 d 的标准方案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 LC-MS/MS )检测血浆中 Trp 和 Kyn 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CD8+ T 细胞中 IDO 和 TTS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 患者治疗前血浆Trp、Kyn 浓度、Kyn/Trp 比值明显增高( P <0.05);CD4+、CD8+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明显减低( P <0.05),而 TTS 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05)。治疗有效组血浆 Trp 浓度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 Kyn 浓度和Kyn/Trp 比值较治疗前都升高( P <0.05);CD4+、CD8+ T 细胞中 IDO 的表达高于治疗前( P <0.05),而TTS 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无效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DO/TTS 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与 ITP 的发病有关,通过检测 IDO 与 TTS 的水平可以了解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秋杰;曾玉;高云龙;马艳;吴新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叉神经痛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由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程度非常剧烈,所以患者的治疗愿望很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然而并不能根治,而且疗效逐渐下降;药物毒副作用也很大,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有证据[1]表明,三叉神经痛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手术后更容易复发,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AAN-EFNS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指出,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应尽快手术治疗[2]。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治疗有经皮三叉神经节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术、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4类,以下就各类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述。

    作者:李世亭;郑学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EB病毒诱发淋巴瘤中EB病毒核抗原-1的表达

    目的:检测EB病毒(EBV)诱导正常人淋巴细胞发生肿瘤前后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差异表达情况,为研究EBV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SCID小鼠体内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NA-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复制EBV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EBNA-1基因在6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和3例诱发淋巴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116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组相比,EBNA-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EBV诱发淋巴瘤中EBNA-1的表达上调,EBNA-1在EB病毒诱发淋巴瘤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素丽;何洁;唐运莲;甘润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的变化特点,探讨艾滋病合并HCV感染对患儿HAART的影响。方法:13例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为研究组,43例单纯艾滋病患儿为对照组,均接受HAART治疗,平均疗程2.06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结果:研究组肝损害发生率(46.2%)明显高于对照组(14.0%,P<0.05)。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ALT、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对照组ALT、AST、TBIL、CD4+T细胞均显著升高,HIV-RNA则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肝功能、病毒载量、CD4+T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HCV感染患儿增加了肝损害发生率,但HAART治疗效果并没有因为合并HCV感染受到影响。

    作者:饶和平;王炜;姚水洪;叶剑华;余新;卢伟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连续1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远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肺癌患者均为Ⅳ期,采取以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中药扶正等综合治疗,观察个体化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放疗、无恶性胸水、既往化疗类型为辅助+解救化疗、病理类型为鳞癌、有使用血管抑制素类和靶向分子药物治疗、转移器官个数少、以及卡氏评分≥7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无恶性胸水(P=0.012)、转移器官个数0~1个(P=0.000)、有接受靶向分子药物(P=0.020)及有接受血管抑制素类药物(P =0.006)为影响肺癌患者综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癌患者经化疗、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化疗配合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等综合治疗仍然为肺癌化疗失败后患者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作者:陈珑;梁冬;林勇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7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资料完整的446例住院肺癌患者中7例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癌并发侵袭性气道曲霉菌病患者占同期新发肺癌住院患者的1.57%,占同期新发中央型肺癌患者的6.48%,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支气管镜下改变缺乏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曲菌5例(5/7),G实验阳性2例(2/7),血清GM测定阳性4例(4/6)。结论:中央型肺癌并发气道曲霉菌病临床并不少见,预后差。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并行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外周血清或BALF的G实验和GM测定对早期诊断帮助较大。

    作者:陈雪平;白晶;何志义;梁毅;唐海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