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陈明卫;赵丽丽;王琼;毋飞飞;夏同佳;余本富;王佑民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加用氯吡格雷,C组及阿司匹林敏感组(D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3~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结果:A 组患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换药前相比增高,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B组患者AA 诱导及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A 组、C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B 组、D 组(P<0.05);而4组患者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
作者:苏微微;饶世俊;肖丽萍;孙志华;丁俊丽;易兴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外科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可高达76%[1]。焦虑可在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和炎症反应之间形成不良循环,导致脑功能损害和老年性疾病发生[2]。阻滞麻醉手术中镇静不当可使患者产生与全麻知晓相似的术后心理障碍,对患者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消除焦虑仍然是当今临床麻醉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随着计算机和脑电分析技术的发展,无创脑电监测在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和普及,目前主要用于全身麻醉中,而在非全身麻醉,如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脑电监测指导镇静深度则不多。舒适医疗的含义是让患者在安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务人员和患者一种新的追求。
作者:秦再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44岁,连州市大路边镇人。于2014年4月21日14时8分因“呕吐伴腹痛、腹泻1d”入院。患者自诉:20日晚吃枇杷1 kg 后,于21日凌晨0时起突然出现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物,每次约150 mL ,非喷射状,伴腹痛、腹泻,疼痛向背部放射,呈持续性胀痛,大便由烂便逐渐变成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头痛头晕,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无胸痛气促。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5次/min,呼吸20次/min ,血压186/80 mmHg ,听诊双肺无啰音,心率65次/min ,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触诊腹肌软,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肠鸣音5~7次/min ,双下肢无浮肿。既往有“颈椎病、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高时180/130 mmHg ,未进行系统诊治,平素血压控制不详。入院后进行了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8×109,中性粒细胞75.5%,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离子生化 K 3.3 mmol/L,血糖8.4 mmol/L,乳酸脱氢酶318.7 U/L,羟丁酸脱氢酶341.6 U/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1)急性胃肠炎;(2)低钾血症;(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4)颈椎病。入院后予“抗感染,护胃制酸,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患者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减轻。当日凌晨1∶50诉右侧颈痛,难以入睡,予镇静、止痛处理,症状无明显缓解,于6∶10突然出现呼之不应,呼吸、心跳停止,测血压为0,瞳孔散大。立即予心肺复苏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兴奋心脏,洛贝林、可拉明兴奋呼吸,多巴胺升压,纳洛酮促醒等积极抢救,至7∶12患者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瞳孔散大固定,床边心电图示:死亡心电图。根据患者平素有头痛及高血压病史,死亡原因考虑:(1)脑血管意外?(2)主动脉夹层?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尸体解剖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心包腔血液填塞及胸腔积血致急性心功能障碍而死亡。
作者:梁邦翼;盘满华;刘孝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3[1]。手术夹闭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所伴发的脑水肿常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所以促进脑水肿尽快消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是术后康复治疗的重点。我院在脑动脉瘤术后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华明;吴清安;邹积典;于建波;柳大岗;郭庆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导管的固定方法,减少 ICP 导管的脱出率,提高 ICP 导管护理质量。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科开展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ICP 监测仪观察 ICP情况共76例。按照ICP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固定组及“三点法”固定ICP导管的加固组,观察两组ICP 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常规固定组 ICP 导管脱出数多于加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三点法”固定ICP导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ICP导管脱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卫萍;申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等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静脉自控镇痛(PCIA)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关节及半髋关节,且人工髋关节的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关节)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年龄>60岁),根据接受PCIA和PCEA随机分为两组,术后12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评分≤2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每组30例。各组随机抽取15例,在术后12 h 留取血液标本,分别采用ELISA、RT-PCR 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EA 组患者血清 TNF-α和 IL-6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 PCIA 组(P <0.05),IL-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TGb-β血清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两组间IL-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EA较PCIA可以更好地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维护炎性因子平衡。
作者:鲁义;屠伟峰;尧新华;陆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 HBsAg 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 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 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点为 T1762、A1764、G1775、V1753、G1803。单因素分析:HBV DNA≥105 copies/mL、T1762、A1764和V1753突变均与肝癌高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BV DNA≥105 copies/mL和 A1764突变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水平、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存在相关性。
作者:石仁芳;吴继周;万裴琦;吴健林;宁秋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xomicin(EPO)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与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方法:采用MTS 法检测不同浓度EPO 在不同时间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APC4的抑制作用以及沉默基因AR后对LAPC4细胞的抑制作用。转染AR沉默LAPC4细胞AR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AR mRNA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AR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蛋白酶体抑制剂EPO对前列腺癌两组不同细胞系LAPC4及DU145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 LAPC4细胞沉默基因AR后发现AR mRNA 及AR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但沉默AR基因后EPO 对于LAPC4的细胞抑制作用并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 对前列腺癌细胞株 DU145及 LAPC4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并不受AR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利平;罗荣城;符鹏程;黄朝刚;罗迪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在俯卧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PTED)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 PTED 患者4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 D 组和 C 组。 D 组于俯卧位后在15 min 内静脉输注Dex 1μg/kg,继以0.5μg/(kg·h)持续至术毕,C 组则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毕。观察俯卧位(T1)、Dex 给药或生理盐水后10 min(T2)、20 min(T3)、切皮后1 min(T4)、扩张器扩皮后1 min (T5)、开始摘除椎间盘后1 min (T6)、术毕(T7)等时点的 HR、SBP、MAP、SpO2、Narcotrend 指数(NI)及Ramsay 评分,并于 T4~ T7用 VAS 评估手术部位疼痛,术中记录躁动、呼吸抑制的例数及手术时间。结果:与 C 组比较,D 组的心率在 T2~ T7显著减慢(P <0.05),SBP 及 MBP 在 T3~ T7显著降低(P <0.05),VAS 评分和 NI 也显著降低、Ramsay 评分显著增高(P <0.05),术中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及躁动的例数均显著减少(P <0.05);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及严重心动过缓。结论:15 min 内给予 Dex 1μg/kg 后继以0.5μg/(kg·h)持续输注复合地佐辛及局部浸润阻滞用于 PTED 可获得较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此类手术。
作者:洪庆雄;熊昕;龙文飞;钟敏;李永津;肖建斌;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2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 S1PR2)对体外培养的人冠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应用 MTT 比色法检测给予1-磷酸鞘氨醇( S1P )和 S1PR2特异性拮抗剂 JTE-013处理后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结果:1μmol/L S1P 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剂量依赖性抑制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明显抑制内皮细胞中S1P 诱导的p-ERK 磷酸化水平。结论:S1PR2可能通过激活 ERK 信号通路参与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过程。
作者:刘慰华;刘少军;邱怀娜;郭景新;刘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不同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D0组为空白对照组,D1、D2和D3组分别以0.5、0.75、1.0μg/(kg·h)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啶。记录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0分钟的HR、MAP、SpO2、Ramsay 镇静评分和 Narcotrend 值,对比各组的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2、D3组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D0及D1组(P<0.05)。D2、D3组的镇静维持时间较D0、D1组明显延长(P<0.05)。4组患者术中使用升压药、阿托品的例数以及SpO2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0.75~1.0μg/(kg·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手术老年患者可产生安全有效的镇静作用。
作者:邓金和;石永勇;招伟贤;陈小杏;李雨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及胱硫醚β合成酶( CBS )基因 T833C 多态性与新疆哈族原发性高血压( EH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哈族 EH 患者239例( EH 组)和206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自动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血浆 Hcy 水平及生化指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 ARMS )检测两组 CBS T833C 多态性,观察 TT、TC 和 CC 基因型以及 T、C 等位基因频率在 EH 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结果:哈族EH 患者血浆 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 TC 基因型个体血浆 Hcy 水平高于 TT 基因型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 EH 组 C 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组携带 C 等位基因的 TC 基因型个体患 EH 的风险是 TT 基因型的2.39倍(OR =2.39,95%CI:1.125~5.076,P =0.02)。结论: Hcy 水平升高可能是哈族 EH 的危险因素之一, CBS T833C 基因多态性与哈族 EH 存在相关性。
作者:张蕾;蔡伟娟;张丽翠;张红梅;程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AESKU抗dsDNA抗体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AESKU试剂与欧蒙试剂对242例样本进行双盲、平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Kappa系数,并进行Kappa 一致性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AESKU试剂与欧蒙试剂的阳性符合率为90.48%,阴性符合率为94.94%,总符合率为93.39%; Kappa =0.8541,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P <0.05);配对卡方检验字2=0.125,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SKU试剂与欧蒙试剂具有等效性和很高的符合率,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清晰易读,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吴炜霖;林德伟;陈曲波;刘瑞萍;曹楠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脏X 综合征是指患者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TET)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麦角新碱诱发试验阴性从而排除大的冠脉痉挛,因而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客观的阳性参数主要为运动平板试验,本文分析了心脏 X 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氧化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81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1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胰岛素抵抗水平。结果:肺癌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病理类型及 TNM 分期的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无远处转移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肺癌发生远处转移相关(OR=2.19,P =0.013)。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肺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提示肺癌患者具有越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赵文飞;李宏云;郭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体外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尼克酰胺、活化素A、肠促胰岛素类似物-4、肝脏生长因子、胃泌素对其进行诱导分化,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检测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分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形态为成纤维状,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59、CD44及CD29,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 CD34。经过诱导分化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分化组细胞高表达胰岛素促进因子(PDX)-1、C肽、胰高血糖素,RT-PCR结果显示分化组高表达PDX-1与胰岛素,激素测定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分化后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是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良好移植来源。
作者:柴树宏;鲍艳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肝内大量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组成,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0.4%~7.3%,尸检的发现率约3%~20%,影像学(超声、CT、MRI )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性可高达97%~100%[2]。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通常发生在30~50岁,约80%发生于女性[3]。约20%肝血管瘤大于4 cm,10%~29%表现为多发肝血管瘤[4]。肝血管瘤被检查出后倾向处于静止或无进展状态,在早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5],47例患者首次发现肝血管瘤后1~6年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肝血管瘤体积增大。然而,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肝血管瘤可快速生长出现破裂、瘤内出血、凝血障碍等,此时需要对肝血管瘤进行干预,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等[6],但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缺乏各治疗方法之间的高质量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对肝血管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以及新近发展的微创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决策分析。
作者:康振;肖恩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