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安;钱传沐;邵伟栋;徐波;屠伟峰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肝内大量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组成,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0.4%~7.3%,尸检的发现率约3%~20%,影像学(超声、CT、MRI )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性可高达97%~100%[2]。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通常发生在30~50岁,约80%发生于女性[3]。约20%肝血管瘤大于4 cm,10%~29%表现为多发肝血管瘤[4]。肝血管瘤被检查出后倾向处于静止或无进展状态,在早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5],47例患者首次发现肝血管瘤后1~6年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肝血管瘤体积增大。然而,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肝血管瘤可快速生长出现破裂、瘤内出血、凝血障碍等,此时需要对肝血管瘤进行干预,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等[6],但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缺乏各治疗方法之间的高质量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对肝血管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以及新近发展的微创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决策分析。
作者:康振;肖恩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 HBsAg 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 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 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点为 T1762、A1764、G1775、V1753、G1803。单因素分析:HBV DNA≥105 copies/mL、T1762、A1764和V1753突变均与肝癌高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BV DNA≥105 copies/mL和 A1764突变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水平、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存在相关性。
作者:石仁芳;吴继周;万裴琦;吴健林;宁秋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椎动脉扭曲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患者,进行磁共振颅颈动脉增强扫描( CE-MRA )检查,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信息,记录血脂、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比较椎动脉扭曲组和对照组相关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患者入组,试验组55例,对照组10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第6椎体厚度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年龄、女性性别是椎动脉扭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散点图线性拟合提示女性50岁以后椎动脉扭曲系数高于男性。结论:绝经期女性及高龄是椎动脉颈段扭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居克举;曹化;杜长春;程冠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细胞块在宫颈细胞疑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宫颈细胞标本应用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制片诊断,疑难病例制备细胞块并行HE 染色及p16INK4A、Ki67染色,将单纯TCT(TCT组)与TCT结合细胞块HE和免疫细胞化学诊断(联合组)进行比较。结果:p16INK4A、Ki67在26例反应性不成熟鳞状化生细胞中均无表达,在22例 HSIL 阳性表达分别为81.8%(18/22)、90.9%(20/22);在30例绝经的萎缩上皮中均不表达,萎缩背景中的19例HSIL/SCC均阳性表达。TCT组和联合组的符合率分别为70.1%和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难宫颈TCT病例行细胞块制作、HE 染色及p16INK4A和Ki67染色,可提高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吴共发;郑娜芬;叶梓莹;曾宇婷;黄绮亭;区瑞章;林俊汕;李海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59岁,因“突发头晕、呕吐6 h ,意识不清4 h”入院。入院前日23: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呕吐,自觉四肢乏力,凌晨01:00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05:00至我院急诊,行颅脑 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7℃,血压:103/56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意识呈中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左侧瞳孔直径约2.0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检查不合作,压眶四肢可见屈曲,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入院后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强化他汀等治疗,06:00急诊行 DSA 检查提示基底动脉近端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未见代偿。更换6F MPD 指引导管(强生公司,美国),并将其头端置于右侧椎动脉 V1段远端,微导管(EV3,美国)内衬微导丝(0.014 cm ×205 cm)经指引导管缓慢通过基底动脉闭塞段,置于基底动脉远端,经微导管内造影可见基底动脉远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将 Solitaier 可回收支架4 mm ×15 mm(EV3,美国)经微导管于基底动脉远端释放,回拉取栓,可见1枚破碎血栓。复查造影见闭塞段部分再通,基底动脉末端可见一血栓,远端血管显影差。再次重复取栓,取出1枚大小约4mm×4mm×3mm 红色血栓。复查造影(图1)可见:基底动脉闭塞段完全再通,左侧大脑后动脉 P2段远端未显影。结束手术,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等治疗。术后患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术后第3天意识恢复清楚,感视物模糊,查体:四肢肌力4+级,左眼睑下垂,左侧眼球内收、外展、向上、向下活动受限,行颅脑MRI 检查示脑干及左侧枕叶急性脑梗死。术后14 d 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改华法林口服抗凝,随访1个月症状完全缓解,mRS 评分、NIHSS评分均为0分。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邱佩琴;王双虎;何文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 检查配合 X 线监测下行 Amplatzer 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VSD合并ASD。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即刻、1周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TTE观察封堵效果,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周边无残余分流。3例ASD及2例VSD 未成功封堵。结论: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术后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劲松;郑权辉;邓素雅;王洁;张春丽;曾广绥;石挥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及泼尼松联合氯膦酸二钠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伴骨转移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8例确诊患者给予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滴,第1天;泼尼松口服5 mg 每天2次,第1~21天,21 d 为1个周期,每例接受6~10个化疗周期。结果:28例患者随访26~94周,其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完全缓解9例(32.2%),部分缓解10例(35.7%),稳定6例(21.4%),进展3例(10.7%),总有效率为67.9%,tPSA 值降低稳定期平均为10.3个月,缓解和稳定患者的tPSA进展中位时间为32.9(11~79)周;骨痛缓解18例(85.7%),中位生存期达13.4个月;不良反应:Ⅲ~Ⅳ度骨髓抑制3例,Ⅱ度骨髓抑制3例,胃肠道反应7例,过敏反应3例,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及泼尼松联合氯膦酸二钠治疗CRPC伴骨转移患者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李曾;廖洪;谭政;毛顿;吴毅;肖英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 Cx4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EH )的关联性。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um )芯片技术,检测 EH 组( n=250)和对照组( n=250) Cx43基因3个 SNP 位点( rs1925223、rs2071165、rs3805787)多态性。结果:rs1925223位点在汉族人群中 EH 组的 CC、CG 和 GG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35.6%和5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Cx43基因rs192522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汉族EH相关。
作者:张文雯;赵磊;石文艳;刘卫东;马克涛;李丽;郭淑霞;司军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抑郁(PD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柴甘解忧汤对其行为学及脑组织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6-OHDA)及孤养结合慢性持续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模型。通过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体重测量、旷场试验及蔗糖偏嗜实验评定其行为学变化,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行为学异常,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明显降低,柴甘解忧汤组可显著改善其行为学改变并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结论:6-OHDA及CUMS的造模方法可制备较理想的PDD模型;柴甘解忧汤可明显改善PD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其抗 PDD 作用与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有关。
作者:马丹丹;郑春叶;雒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2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 S1PR2)对体外培养的人冠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应用 MTT 比色法检测给予1-磷酸鞘氨醇( S1P )和 S1PR2特异性拮抗剂 JTE-013处理后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结果:1μmol/L S1P 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剂量依赖性抑制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明显抑制内皮细胞中S1P 诱导的p-ERK 磷酸化水平。结论:S1PR2可能通过激活 ERK 信号通路参与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过程。
作者:刘慰华;刘少军;邱怀娜;郭景新;刘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44岁,连州市大路边镇人。于2014年4月21日14时8分因“呕吐伴腹痛、腹泻1d”入院。患者自诉:20日晚吃枇杷1 kg 后,于21日凌晨0时起突然出现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物,每次约150 mL ,非喷射状,伴腹痛、腹泻,疼痛向背部放射,呈持续性胀痛,大便由烂便逐渐变成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头痛头晕,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无胸痛气促。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5次/min,呼吸20次/min ,血压186/80 mmHg ,听诊双肺无啰音,心率65次/min ,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触诊腹肌软,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肠鸣音5~7次/min ,双下肢无浮肿。既往有“颈椎病、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高时180/130 mmHg ,未进行系统诊治,平素血压控制不详。入院后进行了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8×109,中性粒细胞75.5%,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离子生化 K 3.3 mmol/L,血糖8.4 mmol/L,乳酸脱氢酶318.7 U/L,羟丁酸脱氢酶341.6 U/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入院诊断:(1)急性胃肠炎;(2)低钾血症;(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4)颈椎病。入院后予“抗感染,护胃制酸,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患者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减轻。当日凌晨1∶50诉右侧颈痛,难以入睡,予镇静、止痛处理,症状无明显缓解,于6∶10突然出现呼之不应,呼吸、心跳停止,测血压为0,瞳孔散大。立即予心肺复苏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兴奋心脏,洛贝林、可拉明兴奋呼吸,多巴胺升压,纳洛酮促醒等积极抢救,至7∶12患者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瞳孔散大固定,床边心电图示:死亡心电图。根据患者平素有头痛及高血压病史,死亡原因考虑:(1)脑血管意外?(2)主动脉夹层?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尸体解剖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心包腔血液填塞及胸腔积血致急性心功能障碍而死亡。
作者:梁邦翼;盘满华;刘孝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17岁,因“突发胸闷气喘2周,加重2d 入院”,患者2周前突发胸闷气喘,间断发作,活动后加重,近2 d突发病情加重,不能平卧。既往无心脏病史,病程中无发热。发病时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突向左房,瓣叶上方探及一中等回声团块附着,大小约2.7 cm ×0.7 cm ,二尖瓣重度返流,左心室舒张末直径6.2 cm,左心室射血分数49%,重度肺动脉高压。血培养示血链球菌,予万古霉素抗炎,多巴胺静脉持续泵入维持血压,患者持续不能平卧,伴胸闷气喘。急诊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见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二尖瓣大量赘生物形成(图1),二尖瓣大量返流,术中彻底切除二尖瓣前叶附着赘生物及坏死二尖瓣前叶组织,心包补片修补二尖瓣前叶,Goretex 缝线植入人工腱索,间断缝合植入30 mm 二尖瓣成形环,术中打水示二尖瓣闭合良好(图2)。术后停机顺利,患者安全返回 ICU ,术后第2天早晨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4天返回普通病房,按心内膜炎常规予抗炎等治疗。患者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未见明显返流,左心室舒张末直径5.2 cm,轻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王强;徐莉;唐程斌;王东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手足口病是由各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 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1-2]。该病在我国儿童中常见且多发,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作为苏州市手足口病的定点医院,承担苏州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治工作,笔者收集了2010-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蔡艳艳;周卫芳;尤海章;骆亚丽;邵雪军;徐俊;舒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展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煤工尘肺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肺广泛纤维化疾病,常并发 COPD。慢性炎症是导致煤工尘肺合并 COPD的主要因素。有研究[1]表明COPD不仅是肺部的慢性疾病,而且是系统性慢性炎症。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望在治疗COPD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煤工尘肺合并COPD患者的疗效。
作者:祁立芳;祝言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cs, TBSS)方法,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白质的变化。方法:收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35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4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并对其进行全脑的 DTI 扫描,应用 TBSS 的方法比较两组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的差异。结果:抑郁组脑白质微结构异常,与对照组相比,胼胝体体部的FA值降低(P <0.01),RD、MD值升高(P <0.01),AD值无明显变化(P >0.05)。抑郁症组胼胝体体部FA值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脑白质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王滨;徐聪;刘泉源;王光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加用氯吡格雷,C组及阿司匹林敏感组(D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3~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结果:A 组患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换药前相比增高,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B组患者AA 诱导及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A 组、C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B 组、D 组(P<0.05);而4组患者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
作者:苏微微;饶世俊;肖丽萍;孙志华;丁俊丽;易兴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xomicin(EPO)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与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方法:采用MTS 法检测不同浓度EPO 在不同时间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APC4的抑制作用以及沉默基因AR后对LAPC4细胞的抑制作用。转染AR沉默LAPC4细胞AR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AR mRNA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AR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蛋白酶体抑制剂EPO对前列腺癌两组不同细胞系LAPC4及DU145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 LAPC4细胞沉默基因AR后发现AR mRNA 及AR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但沉默AR基因后EPO 对于LAPC4的细胞抑制作用并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 对前列腺癌细胞株 DU145及 LAPC4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并不受AR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利平;罗荣城;符鹏程;黄朝刚;罗迪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脏X 综合征是指患者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TET)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麦角新碱诱发试验阴性从而排除大的冠脉痉挛,因而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客观的阳性参数主要为运动平板试验,本文分析了心脏 X 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糖耐量正常(NGT)人群中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75 g OGTT)后1 h血浆血糖(1-h PG)水平与空腹血脂谱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合肥市郊区4个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75 g OGTT检查结果,共筛选出6402例NGT。再依据随机数据表法随机抽取1291例NGT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1-h PG水平,分为NGT-1组(1-h PG<8.6 mmol/L)和NGT-2组(1-h PG≥8.6 mmol/L),两组受试者人数分别为597和694例。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1-h PG与空腹血脂谱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 NGT-1组、NGT-2组中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4.3和24.5 kg/m2。(2)与NGT-1组相比,NGT-2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OGTT 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G/HDL-c、总胆固醇(TCH)/ HDL-c均显著升高(P<0.05)。(3) 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在NGT-1组还是NGT-2组中,1-h PG 与TG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NGT的超重人群中,75 g OGTT后1 h PG水平与空腹HDL-c、TG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张允;陈明卫;赵丽丽;王琼;毋飞飞;夏同佳;余本富;王佑民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