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礼;朱建平;张前兴
目的: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cs, TBSS)方法,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脑白质的变化。方法:收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35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4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并对其进行全脑的 DTI 扫描,应用 TBSS 的方法比较两组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的差异。结果:抑郁组脑白质微结构异常,与对照组相比,胼胝体体部的FA值降低(P <0.01),RD、MD值升高(P <0.01),AD值无明显变化(P >0.05)。抑郁症组胼胝体体部FA值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脑白质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王滨;徐聪;刘泉源;王光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评价Narcotrend用于监测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男性患者2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以血浆靶控模式输注咪唑安定,逐步升高靶控浓度至患者OAA/S镇静评分达到1分,然后降低靶控浓度直至OAA/S为4分。比较达到每个预设靶浓度时患者NT指数、效应室浓度与OAA/S的相关性,以及NT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语言指令反应消失(LVC)和摇头反应消失( LSH )的预测概率。结果:诱导期 NT 指数、咪唑安定效应室浓度与 OAA/S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P <0.05)、0.647(P <0.05),苏醒期分别为0.513(P <0.05)、0.554(P <0.05)。 NT 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LVC 和LSH 的预测概率均高于0.5(P <0.05)。结论:NT 指数可有效用于判断咪唑安定的镇静深度。
作者:万朝权;朱毅;梅莉;赵国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在俯卧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PTED)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 PTED 患者4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 D 组和 C 组。 D 组于俯卧位后在15 min 内静脉输注Dex 1μg/kg,继以0.5μg/(kg·h)持续至术毕,C 组则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毕。观察俯卧位(T1)、Dex 给药或生理盐水后10 min(T2)、20 min(T3)、切皮后1 min(T4)、扩张器扩皮后1 min (T5)、开始摘除椎间盘后1 min (T6)、术毕(T7)等时点的 HR、SBP、MAP、SpO2、Narcotrend 指数(NI)及Ramsay 评分,并于 T4~ T7用 VAS 评估手术部位疼痛,术中记录躁动、呼吸抑制的例数及手术时间。结果:与 C 组比较,D 组的心率在 T2~ T7显著减慢(P <0.05),SBP 及 MBP 在 T3~ T7显著降低(P <0.05),VAS 评分和 NI 也显著降低、Ramsay 评分显著增高(P <0.05),术中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及躁动的例数均显著减少(P <0.05);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及严重心动过缓。结论:15 min 内给予 Dex 1μg/kg 后继以0.5μg/(kg·h)持续输注复合地佐辛及局部浸润阻滞用于 PTED 可获得较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此类手术。
作者:洪庆雄;熊昕;龙文飞;钟敏;李永津;肖建斌;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人群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 Cx4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EH )的关联性。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um )芯片技术,检测 EH 组( n=250)和对照组( n=250) Cx43基因3个 SNP 位点( rs1925223、rs2071165、rs3805787)多态性。结果:rs1925223位点在汉族人群中 EH 组的 CC、CG 和 GG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35.6%和5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Cx43基因rs192522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汉族EH相关。
作者:张文雯;赵磊;石文艳;刘卫东;马克涛;李丽;郭淑霞;司军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前后血清环氧化酶-2(COX-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8例晚期 NSCLC 患者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OX-2水平的变化,同时进行CT检查以判断近期疗效,并随访至疾病进展,分析血清COX-2水平的变化与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血清COX-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效患者显著降低(t=11.258,P=0.000),疾病稳定患者无显著变化(t=1.424,P=0.170),疾病进展患者则显著升高(t=-7.759,P=0.000)。有效患者治疗前血清COX-2基线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者(F=20.852,P=0.000)。治疗前血清COX-2水平越高,患者的PFS越长。结论:血清COX-2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晚期NSCLC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可作为预测服用EGFR-TKI药物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焕焕;巩平;苏帆;李晶;林芷伊;董益明;赵丹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剜除术(TUERP)与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4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41例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其中SP组62例行SP,TUERP组79例行TUER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IPSS评分、QOLS评分和PVR等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41例手术均成功,无膀胱穿孔、TURS 等严重并发症。 SP 组手术时间为53~86 min,平均(69.6±9.9)min;TUERP 组手术时间为48~120 min,平均(88.9±18.0)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SP 组前列腺切除重量为60~180 g,平均(101.9±22.3)g;TUERP组前列腺切除重量为58~170 g,平均(91.2±19.8)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SP组术后住院10~26 d,平均(13.4±3.2)d;TUERP组为7~12 d,平均(8.6±1.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IPSS评分、QOLS评分和PVR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剜除术与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均安全、有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剜除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徐遵礼;朱建平;张前兴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体部伽马刀治疗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对12例肿块直径超过5 cm 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伽马刀治疗。结果:2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50%以上7例,稳定2例,肿块增大3例;疼痛或下肢水肿等症状缓解达83.3%;有4例患者半年内因其他部位肿瘤继续生长至恶病质死亡。1年局部肿瘤控制率为50%(6例),有2例患者已经存活2年以上。结论:体部伽马刀可用于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作者:易峰涛;向陶陶;张帆;邵志雄;曾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 HBsAg 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 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 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点为 T1762、A1764、G1775、V1753、G1803。单因素分析:HBV DNA≥105 copies/mL、T1762、A1764和V1753突变均与肝癌高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BV DNA≥105 copies/mL和 A1764突变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水平、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存在相关性。
作者:石仁芳;吴继周;万裴琦;吴健林;宁秋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血管介入医师在冠脉造影过程中常会碰到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病变,但对比剂在远端血管的充盈和排空却明显延迟,这种现象被称为原发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 CSFP 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容易造成患者胸痛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造成患者死亡[1]。统计显示,CSFP发生率大约在7%[2]。目前,有关CSFP 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现将CSFP 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风雷;袁燕;郑曼;徐新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 检查配合 X 线监测下行 Amplatzer 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VSD合并ASD。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即刻、1周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TTE观察封堵效果,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周边无残余分流。3例ASD及2例VSD 未成功封堵。结论: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术后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劲松;郑权辉;邓素雅;王洁;张春丽;曾广绥;石挥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HBV 感染后血小板的行为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乙肝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BV 感染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 PAgT;采用 C8000生化仪检测 ALT 和 AST;采用 XE-21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并计算APRI (即AST 与血小板的比值)。结果: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的表达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PAgT 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 PAgT 下降越明显;APRI(AST/血小板)值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分别与肝功能指标及 APRI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的增高与肝功能指标 ALT、AST 及 APRI 的升高呈正相关。结论:HBV 感染后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引起血小板功能下降;APRI 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乙肝病情的轻重程度,可能作为慢性乙肝病情发展的非创伤性间接评价指标之一;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水平可能成为肝病临床分期与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叶润清;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近年来,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复发表的现象越来越多。这里说的重复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来稿中,有一部分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国外学者将这种稿件称为“腊肠切片”( salami slicing ),而国内学者将这类论文叫做“变相重复发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种。本刊结合国内外学会及专家的意见,将“重复发表”稿件定义为:(1)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者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者不同;(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3)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4)结论类似。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等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静脉自控镇痛(PCIA)及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关节及半髋关节,且人工髋关节的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关节)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年龄>60岁),根据接受PCIA和PCEA随机分为两组,术后12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评分≤2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每组30例。各组随机抽取15例,在术后12 h 留取血液标本,分别采用ELISA、RT-PCR 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EA 组患者血清 TNF-α和 IL-6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 PCIA 组(P <0.05),IL-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TGb-β血清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IA组(P <0.05);两组间IL-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EA较PCIA可以更好地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维护炎性因子平衡。
作者:鲁义;屠伟峰;尧新华;陆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笔者对13例肾盏憩室伴结石患者施行超声引导下腹腔镜肾盏憩室盏颈缝扎术,效果良好,汇报如下。
作者:陈雷;林宁殊;殷民;许建挺;张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戊四氮诱导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 status epilepticus , SE )中, P-糖蛋白( P-glycoprotein , P-gp )在72 h 内表达的动态变化,为下一步抑制P-gp 的表达选定佳检测时间点。方法:用免疫组化、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建模后不同时点(0、3、6、12、24、48、72 h)海马组织中 P-gp 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海马组织中P-gp蛋白在SE 24 h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3251±0.0082,比对照组增加(P <0.05),SE 48 h 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3963±0.0168,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RT-qPCR 结果:MDR1a 基因在 SE 24 h 组比对照组增加(P<0.05),SE 48 h 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 结果:P-gp 蛋白在 SE 48 h 组比对照组增加(P <0.05)。这些结果显示,SE 模型中海马组织内P-gp 表达在24 h 后开始升高,并在48 h 达高峰。结论:SE 后48 h P-gp 的表达达高峰,此时可能为减少SE后产生耐药的佳检测时间。
作者:余涵;邓镇;罗淼珊;赵元淑;谢柳;陈丽;朱晓琴;胡景鑫;雷水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指标即肌钙蛋白 T (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随机选取9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检查排除心梗、心衰,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4 h内心梗三项及BNP变化,研究髋部手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围术期心梗三项及 BNP 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监测心梗三项及BN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军;何伟;徐剑鸥;江红卫;刘永明;陈海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系统评价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单纯手术组)治疗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 Stata12.0软件比较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治疗ⅠB期NSCLC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转移率和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终纳入5篇文献,病例数1131例,其中辅助化疗组568例,单纯手术组5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在5年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升高,远处转移率降低。结论:术后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ⅠB期NSCLC的5年总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可以提高5年无病生存率并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刘盛华;邵中夫;刘路浩;徐岗;饶旭光;陈永东;刘太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导管的固定方法,减少 ICP 导管的脱出率,提高 ICP 导管护理质量。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科开展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ICP 监测仪观察 ICP情况共76例。按照ICP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固定组及“三点法”固定ICP导管的加固组,观察两组ICP 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常规固定组 ICP 导管脱出数多于加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三点法”固定ICP导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ICP导管脱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卫萍;申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同时检测前S1抗原(preS1抗原)和核心抗原(HBcAg)即双抗原联检在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BsAg 阳性且经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HBV DNA的HBV感染者血清,按HBV DNA定量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1组<103 copies/mL、2组103~104 copies/mL、3组105~106 copies/mL、4组≥107 copies/mL,每组40例,共160例,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preS1抗原和HBeAg 检测及双抗原联检,比较三种方法检测结果与 HBV DNA 定量的对应关系,以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为阴性对照。结果:4组样本的双抗原联检、preS1抗原和HBeAg的阳性率分别为1组:22.5%(9/40)、17.5%(7/40)、2.5%(1/40);2组:72.5%(29/40)、52.5%(21/40)、17.5%(7/40);3组:92.5%(37/40)、90.0%(36/40)、75.0%(30/40);4组:100%(40/40)、100%(40/40)、97.5%(39/40);阴性对照组无一例阳性。结论:双抗原联检在HBV DNA处于中低载量的感染者比单独检测preS1抗原和HBeAg能更好地反映HBV复制,但是在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中三者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王瑞莲;张婷;林裕龙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