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及相关启示

陈葵;吴雷;刘亦舒;邹吉平;万雨;黄英子;李秀;程飚

关键词:难愈合创面, 住院
摘要:目的:回顾性调查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的形成原因、好发部位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难愈合创面的防治以及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因创面问题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以皮肤组织缺损经2个月治疗未愈合为判定标准,筛选出难愈合创面患者120例,回顾性调查患者创面形成原因、年龄、创面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我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136例,其中难愈性创面患者120例,占5.6%。创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代谢性疾病(43.3%),其次为创伤感染类(20%)和肿瘤类(20.0%)(χ2=62.917, P <0.01)。创面难愈患者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其次为60~80岁(χ2=29.562, P <0.01)。难愈合创面好发部位为四肢(61.6%),又以足部为多见(占38.3%)(χ2=17.546, P=0.002)。目前我科全部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41±8.98) d,慢性创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3.21±28.27) d]较同期所有住院患者明显延长(t=-9.968, P<0.05)。结论:代谢类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成为难愈性创面主要人群,难愈创面常发生在四肢,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造成住院时间拖延,给患者家属、社会均带来极大负担。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SSRIs治疗伴焦虑状态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对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伴焦虑状态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SSRI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口服枸橼酸坦度螺酮,2组均连续治疗6周,在入组时及治疗第2、4、6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2组疗效,并根据HAMD 第14项评定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治疗的第2、4、6周,2组的 HAMD 评分、HAMA 评分均有降低,而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对照组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SSRIs治疗伴有焦虑状态的抑郁症患者具有疗效高、对性功能影响小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刘雪琴;万爱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展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煤工尘肺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肺广泛纤维化疾病,常并发 COPD。慢性炎症是导致煤工尘肺合并 COPD的主要因素。有研究[1]表明COPD不仅是肺部的慢性疾病,而且是系统性慢性炎症。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望在治疗COPD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煤工尘肺合并COPD患者的疗效。

    作者:祁立芳;祝言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胱硫醚β合成酶T833C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及胱硫醚β合成酶( CBS )基因 T833C 多态性与新疆哈族原发性高血压( EH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哈族 EH 患者239例( EH 组)和206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自动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血浆 Hcy 水平及生化指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 ARMS )检测两组 CBS T833C 多态性,观察 TT、TC 和 CC 基因型以及 T、C 等位基因频率在 EH 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结果:哈族EH 患者血浆 Hcy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 TC 基因型个体血浆 Hcy 水平高于 TT 基因型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 EH 组 C 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组携带 C 等位基因的 TC 基因型个体患 EH 的风险是 TT 基因型的2.39倍(OR =2.39,95%CI:1.125~5.076,P =0.02)。结论: Hcy 水平升高可能是哈族 EH 的危险因素之一, CBS T833C 基因多态性与哈族 EH 存在相关性。

    作者:张蕾;蔡伟娟;张丽翠;张红梅;程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preS1抗原和核心抗原联检在监测HBV复制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同时检测前S1抗原(preS1抗原)和核心抗原(HBcAg)即双抗原联检在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BsAg 阳性且经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HBV DNA的HBV感染者血清,按HBV DNA定量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1组<103 copies/mL、2组103~104 copies/mL、3组105~106 copies/mL、4组≥107 copies/mL,每组40例,共160例,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preS1抗原和HBeAg 检测及双抗原联检,比较三种方法检测结果与 HBV DNA 定量的对应关系,以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为阴性对照。结果:4组样本的双抗原联检、preS1抗原和HBeAg的阳性率分别为1组:22.5%(9/40)、17.5%(7/40)、2.5%(1/40);2组:72.5%(29/40)、52.5%(21/40)、17.5%(7/40);3组:92.5%(37/40)、90.0%(36/40)、75.0%(30/40);4组:100%(40/40)、100%(40/40)、97.5%(39/40);阴性对照组无一例阳性。结论:双抗原联检在HBV DNA处于中低载量的感染者比单独检测preS1抗原和HBeAg能更好地反映HBV复制,但是在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中三者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王瑞莲;张婷;林裕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反复囊袋清创对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反复囊袋清创对起搏系统感染后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患者共43例。根据导线拔除术前清创次数不同分为2组,其中术前清创0~1次(非反复清创组)患者23例,术前清创≥2次(反复清创组)患者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耗时、术后发热率、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反复清创组较非反复清创组导线完全拔除成功率低(75% vs.100%, P <0.05),手术耗时长[(3.8±1.13)h vs.(2.63±0.69)h, P<0.01],术后发热率高(35%vs.4.3%, P<0.05),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高(50%vs.4.3%, P<0.01)。结论:导线拔除是彻底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安全、有效方法。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反复清创会增加导线拔除难度,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

    作者:蓝荣芳;毛丽娟;吉文庆;狄文成;李晓宏;徐标;余洪松;徐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清肺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出气冷凝液和血清中内皮素-1、前列腺素E2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肺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及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52例ARD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清肺汤组,每组26例。52例患者均在治疗的第1、5天采用Ecoscreen 呼出气冷凝液收集器收集 EBC 标本,同步留取血清,以 ELISA 法测定 EBC 和血清中 ET-1和 PGE2浓度。结果:治疗后,清肺汤组 EBC 和血清 ET-1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 P <0.05)。治疗后,清肺汤组血清PGE2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氧合指数改善差值,清肺汤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清肺汤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ARDS患者联用中药清肺汤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提高疗效。

    作者:顾言;陈建荣;邵峰;高想;唐艳芬;徐志华;李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热点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 HBsAg 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 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 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点为 T1762、A1764、G1775、V1753、G1803。单因素分析:HBV DNA≥105 copies/mL、T1762、A1764和V1753突变均与肝癌高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BV DNA≥105 copies/mL和 A1764突变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水平、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存在相关性。

    作者:石仁芳;吴继周;万裴琦;吴健林;宁秋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4种蛋白质/多肽在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评价质荷比( m/z )分别为1060、1944、2081和3954的4种血清蛋白质/多肽(以下分别用A、B、C 和D 表示)区分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能力。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57例结核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谱,分析其 A、B、C、D 中的表达水平(用相对强度表示)并比较其差异,并应用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分析其区分结核病患者群与健康人群的能力。结果:(1) A、B、C、D 在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1、1597±3102、460±765、1208±1003和123±201、47±98、36±93、397±355,两者差异显著。(2)以A、B、C、D 血清表达水平为指标判定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0.848、0.735和0.810,分界值分别为≤166、≥318、≥48和≥728。结论:B、C和D 3种血清蛋白质/多肽具有较好的区分结核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能力,有望作为新型结核病诊断候选标志物。

    作者:刘志辉;刘玉美;孟繁荣;谢贝;王楠;邓晓华;吴玲;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俯卧位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中右美托咪啶镇静效应及Narcotrend 指数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在俯卧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PTED)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 PTED 患者4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 D 组和 C 组。 D 组于俯卧位后在15 min 内静脉输注Dex 1μg/kg,继以0.5μg/(kg·h)持续至术毕,C 组则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毕。观察俯卧位(T1)、Dex 给药或生理盐水后10 min(T2)、20 min(T3)、切皮后1 min(T4)、扩张器扩皮后1 min (T5)、开始摘除椎间盘后1 min (T6)、术毕(T7)等时点的 HR、SBP、MAP、SpO2、Narcotrend 指数(NI)及Ramsay 评分,并于 T4~ T7用 VAS 评估手术部位疼痛,术中记录躁动、呼吸抑制的例数及手术时间。结果:与 C 组比较,D 组的心率在 T2~ T7显著减慢(P <0.05),SBP 及 MBP 在 T3~ T7显著降低(P <0.05),VAS 评分和 NI 也显著降低、Ramsay 评分显著增高(P <0.05),术中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及躁动的例数均显著减少(P <0.05);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及严重心动过缓。结论:15 min 内给予 Dex 1μg/kg 后继以0.5μg/(kg·h)持续输注复合地佐辛及局部浸润阻滞用于 PTED 可获得较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此类手术。

    作者:洪庆雄;熊昕;龙文飞;钟敏;李永津;肖建斌;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164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PLR=250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 PLR 组(PLR>250)和低 PLR 组(PLR≤250),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Cox 单因素和多因素确定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低 PLR 组相比,高 PLR 组患者的中位 PFS(10个月 vs.18个月)和 OS (28个月 vs.48个月)均显著缩短(P<0.001)。 Cox 单因素显示FIGO 分期晚、腹水、减瘤不满意、术前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PLR 的增高均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Cox 多因素显示除 FIGO 分期晚和减瘤不满意以外,PLR 增高也是影响卵巢癌患者 PFS (HR:1.003,95%CI:1.001~1.005, P <0.001)和OS(HR:1.002,95%CI:1.001~1.004,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LR 可作为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张维维;马丹宇;李小庭;胡国林;王媛媛;吕成伟;梁卫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开颅术前脑钠肽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具有较高致残率及死亡率[1-3],目前在基层医院治疗HICH手术方法仍多为开颅术,其效果不甚理想。研究[4]表明急性脑出血患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较亚急性期患者显著升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开颅术前BNP水平对HICH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利涛;张丽兴;蔡少松;黄少周;巫国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达托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1例

    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成为社区、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临床医生需要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用于治疗MRSA 感染。达托霉素(daptomycin)是一种新型的环脂肽类抗生素,主要针对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病原菌,对VRE、MRSA、MRSCoN、PNSSP 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为此,笔者采用达托霉素治疗 MASA 菌血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时方;徐建国;侯赛妙;周菲美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2种固定方法在动态颅内压监测导管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导管的固定方法,减少 ICP 导管的脱出率,提高 ICP 导管护理质量。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科开展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ICP 监测仪观察 ICP情况共76例。按照ICP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固定组及“三点法”固定ICP导管的加固组,观察两组ICP 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常规固定组 ICP 导管脱出数多于加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三点法”固定ICP导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ICP导管脱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卫萍;申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体外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尼克酰胺、活化素A、肠促胰岛素类似物-4、肝脏生长因子、胃泌素对其进行诱导分化,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检测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分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形态为成纤维状,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59、CD44及CD29,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 CD34。经过诱导分化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分化组细胞高表达胰岛素促进因子(PDX)-1、C肽、胰高血糖素,RT-PCR结果显示分化组高表达PDX-1与胰岛素,激素测定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分化后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是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良好移植来源。

    作者:柴树宏;鲍艳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Narcotrend 指数监测下不同速度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镇静效应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D0组为空白对照组,D1、D2和D3组分别以0.5、0.75、1.0μg/(kg·h)静脉恒速泵注右美托咪啶。记录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20分钟的HR、MAP、SpO2、Ramsay 镇静评分和 Narcotrend 值,对比各组的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2、D3组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D0及D1组(P<0.05)。D2、D3组的镇静维持时间较D0、D1组明显延长(P<0.05)。4组患者术中使用升压药、阿托品的例数以及SpO2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0.75~1.0μg/(kg·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对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手术老年患者可产生安全有效的镇静作用。

    作者:邓金和;石永勇;招伟贤;陈小杏;李雨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肝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肝内大量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组成,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0.4%~7.3%,尸检的发现率约3%~20%,影像学(超声、CT、MRI )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性可高达97%~100%[2]。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通常发生在30~50岁,约80%发生于女性[3]。约20%肝血管瘤大于4 cm,10%~29%表现为多发肝血管瘤[4]。肝血管瘤被检查出后倾向处于静止或无进展状态,在早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5],47例患者首次发现肝血管瘤后1~6年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肝血管瘤体积增大。然而,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肝血管瘤可快速生长出现破裂、瘤内出血、凝血障碍等,此时需要对肝血管瘤进行干预,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等[6],但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缺乏各治疗方法之间的高质量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对肝血管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以及新近发展的微创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决策分析。

    作者:康振;肖恩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露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诱导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露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分离的小鼠红细胞孵育在含TNF-α(1 ng/mL)的培养液中6、12、24、48 h或在不同浓度(0.1、1、10 ng/mL)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前向散射值(FSC)的变化,红细胞膜PS的标记率。结果:经TNF-α处理后的小鼠红细胞相较对照组于24 h 后出现前向散射值减小[(81.5±1.02)%vs.(87.6±0.55)%,P<0.05],红细胞膜 PS 外露水平增加[(5.5±1.07)%vs.(2.7±0.17)%,P<0.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论:TNF-α可诱导红细胞膜PS外露和细胞体积缩小,是红细胞衰亡的触发因素。

    作者:刘鸿翔;马国光;沈鹏飞;马爽;南勇;石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心脏X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及临床意义

    心脏X 综合征是指患者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TET)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麦角新碱诱发试验阴性从而排除大的冠脉痉挛,因而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客观的阳性参数主要为运动平板试验,本文分析了心脏 X 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合肥市郊区糖耐量正常的超重人群中口服糖耐量试验1小时血糖与空腹血脂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糖耐量正常(NGT)人群中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75 g OGTT)后1 h血浆血糖(1-h PG)水平与空腹血脂谱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合肥市郊区4个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75 g OGTT检查结果,共筛选出6402例NGT。再依据随机数据表法随机抽取1291例NGT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1-h PG水平,分为NGT-1组(1-h PG<8.6 mmol/L)和NGT-2组(1-h PG≥8.6 mmol/L),两组受试者人数分别为597和694例。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1-h PG与空腹血脂谱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 NGT-1组、NGT-2组中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4.3和24.5 kg/m2。(2)与NGT-1组相比,NGT-2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OGTT 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G/HDL-c、总胆固醇(TCH)/ HDL-c均显著升高(P<0.05)。(3) 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在NGT-1组还是NGT-2组中,1-h PG 与TG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NGT的超重人群中,75 g OGTT后1 h PG水平与空腹HDL-c、TG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张允;陈明卫;赵丽丽;王琼;毋飞飞;夏同佳;余本富;王佑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清环氧化酶-2在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前后血清环氧化酶-2(COX-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8例晚期 NSCLC 患者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OX-2水平的变化,同时进行CT检查以判断近期疗效,并随访至疾病进展,分析血清COX-2水平的变化与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血清COX-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效患者显著降低(t=11.258,P=0.000),疾病稳定患者无显著变化(t=1.424,P=0.170),疾病进展患者则显著升高(t=-7.759,P=0.000)。有效患者治疗前血清COX-2基线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者(F=20.852,P=0.000)。治疗前血清COX-2水平越高,患者的PFS越长。结论:血清COX-2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晚期NSCLC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可作为预测服用EGFR-TKI药物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焕焕;巩平;苏帆;李晶;林芷伊;董益明;赵丹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