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荣芳;毛丽娟;吉文庆;狄文成;李晓宏;徐标;余洪松;徐伟
目的:探讨体部伽马刀治疗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对12例肿块直径超过5 cm 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伽马刀治疗。结果:2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50%以上7例,稳定2例,肿块增大3例;疼痛或下肢水肿等症状缓解达83.3%;有4例患者半年内因其他部位肿瘤继续生长至恶病质死亡。1年局部肿瘤控制率为50%(6例),有2例患者已经存活2年以上。结论:体部伽马刀可用于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作者:易峰涛;向陶陶;张帆;邵志雄;曾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肝内大量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组成,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1]。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0.4%~7.3%,尸检的发现率约3%~20%,影像学(超声、CT、MRI )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性可高达97%~100%[2]。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通常发生在30~50岁,约80%发生于女性[3]。约20%肝血管瘤大于4 cm,10%~29%表现为多发肝血管瘤[4]。肝血管瘤被检查出后倾向处于静止或无进展状态,在早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5],47例患者首次发现肝血管瘤后1~6年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肝血管瘤体积增大。然而,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肝血管瘤可快速生长出现破裂、瘤内出血、凝血障碍等,此时需要对肝血管瘤进行干预,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等[6],但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缺乏各治疗方法之间的高质量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对肝血管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以及新近发展的微创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利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决策分析。
作者:康振;肖恩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成为社区、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临床医生需要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用于治疗MRSA 感染。达托霉素(daptomycin)是一种新型的环脂肽类抗生素,主要针对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病原菌,对VRE、MRSA、MRSCoN、PNSSP 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为此,笔者采用达托霉素治疗 MASA 菌血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时方;徐建国;侯赛妙;周菲美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细胞周期相关转录因子 E2F-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是细胞周期相关转录因子 E2F 家族成员之一, E2F1的活化可将信号传至核内,推动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到 S 期,是细胞周期进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E2F1除调控细胞周期外也参与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E2F1与肿瘤代谢重编程特别是有氧糖酵解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梦婕;黄耀;谢国然;陈晓婷;秦映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xomicin(EPO)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与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方法:采用MTS 法检测不同浓度EPO 在不同时间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及LAPC4的抑制作用以及沉默基因AR后对LAPC4细胞的抑制作用。转染AR沉默LAPC4细胞AR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AR mRNA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AR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蛋白酶体抑制剂EPO对前列腺癌两组不同细胞系LAPC4及DU145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及时间依赖。 LAPC4细胞沉默基因AR后发现AR mRNA 及AR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但沉默AR基因后EPO 对于LAPC4的细胞抑制作用并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 EPO 对前列腺癌细胞株 DU145及 LAPC4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并不受AR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利平;罗荣城;符鹏程;黄朝刚;罗迪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氧化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81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1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胰岛素抵抗水平。结果:肺癌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病理类型及 TNM 分期的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无远处转移肺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肺癌发生远处转移相关(OR=2.19,P =0.013)。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肺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提示肺癌患者具有越高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作者:赵文飞;李宏云;郭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国际多中心研究表明,我国处于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高发区带,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8%。脑梗死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复杂,20世纪70年代国际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Kochanek 等[1]在对大鼠和人脑卒中标本的研究中建立了免疫生物学的概念,表明免疫反应在脑卒中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多数学者认识到卒中后脑局部及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立;吴世政;张淑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对于 ICU 内伴高血糖的危重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1-12月期间的120例ICU内伴高血糖的危重患者分为CGMS组、指尖血组和生化组,分别采用CGMS(CGMS组)、指尖血糖监测(指尖组)及静脉血血糖监测(生化组)3种方法对所有患者的胰岛素泵治疗进行指导,对3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CGMS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指尖血组和生化组,并且1周后血糖漂移幅度、血糖的平均值、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PBG AUC 以及入住 ICU 的时间均低于指尖血组和生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CGMS 组患者发生低血糖、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以及1个月内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指尖血组和生化组(均 P<0.05)。结论:对于进行胰岛素治疗的伴发高血糖的重症患者,CGMS比指尖及静脉血糖监测有更好的效果及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福攸;叶文华;梁伟灿;张宗绵;曹凤萍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外科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可高达76%[1]。焦虑可在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和炎症反应之间形成不良循环,导致脑功能损害和老年性疾病发生[2]。阻滞麻醉手术中镇静不当可使患者产生与全麻知晓相似的术后心理障碍,对患者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消除焦虑仍然是当今临床麻醉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者:招伟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随着计算机和脑电分析技术的发展,无创脑电监测在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和普及,目前主要用于全身麻醉中,而在非全身麻醉,如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脑电监测指导镇静深度则不多。舒适医疗的含义是让患者在安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务人员和患者一种新的追求。
作者:秦再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清肺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及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52例ARD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清肺汤组,每组26例。52例患者均在治疗的第1、5天采用Ecoscreen 呼出气冷凝液收集器收集 EBC 标本,同步留取血清,以 ELISA 法测定 EBC 和血清中 ET-1和 PGE2浓度。结果:治疗后,清肺汤组 EBC 和血清 ET-1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 P <0.05)。治疗后,清肺汤组血清PGE2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氧合指数改善差值,清肺汤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清肺汤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ARDS患者联用中药清肺汤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提高疗效。
作者:顾言;陈建荣;邵峰;高想;唐艳芬;徐志华;李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导管的固定方法,减少 ICP 导管的脱出率,提高 ICP 导管护理质量。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科开展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ICP 监测仪观察 ICP情况共76例。按照ICP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固定组及“三点法”固定ICP导管的加固组,观察两组ICP 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常规固定组 ICP 导管脱出数多于加固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三点法”固定ICP导管,固定效果好,能有效地减少ICP导管脱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卫萍;申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评价Narcotrend用于监测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男性患者2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以血浆靶控模式输注咪唑安定,逐步升高靶控浓度至患者OAA/S镇静评分达到1分,然后降低靶控浓度直至OAA/S为4分。比较达到每个预设靶浓度时患者NT指数、效应室浓度与OAA/S的相关性,以及NT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语言指令反应消失(LVC)和摇头反应消失( LSH )的预测概率。结果:诱导期 NT 指数、咪唑安定效应室浓度与 OAA/S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P <0.05)、0.647(P <0.05),苏醒期分别为0.513(P <0.05)、0.554(P <0.05)。 NT 指数、效应室浓度对OAA/S、LVC 和LSH 的预测概率均高于0.5(P <0.05)。结论:NT 指数可有效用于判断咪唑安定的镇静深度。
作者:万朝权;朱毅;梅莉;赵国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椎动脉扭曲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患者,进行磁共振颅颈动脉增强扫描( CE-MRA )检查,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信息,记录血脂、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比较椎动脉扭曲组和对照组相关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患者入组,试验组55例,对照组10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第6椎体厚度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年龄、女性性别是椎动脉扭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散点图线性拟合提示女性50岁以后椎动脉扭曲系数高于男性。结论:绝经期女性及高龄是椎动脉颈段扭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居克举;曹化;杜长春;程冠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在临床上较少见,仅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0.4%~1.8%[1]。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癌(duode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d-NEC )更为罕见,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大宗病例研究较少。 d-NEC 术前与其他十二指肠肿瘤往往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6例d-NEC ,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祯;肖卫东;李勇;蔡军;敖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女,59岁,因“突发头晕、呕吐6 h ,意识不清4 h”入院。入院前日23: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呕吐,自觉四肢乏力,凌晨01:00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05:00至我院急诊,行颅脑 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7℃,血压:103/56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意识呈中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左侧瞳孔直径约2.0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检查不合作,压眶四肢可见屈曲,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入院后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强化他汀等治疗,06:00急诊行 DSA 检查提示基底动脉近端闭塞,远端血管未显影,未见代偿。更换6F MPD 指引导管(强生公司,美国),并将其头端置于右侧椎动脉 V1段远端,微导管(EV3,美国)内衬微导丝(0.014 cm ×205 cm)经指引导管缓慢通过基底动脉闭塞段,置于基底动脉远端,经微导管内造影可见基底动脉远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将 Solitaier 可回收支架4 mm ×15 mm(EV3,美国)经微导管于基底动脉远端释放,回拉取栓,可见1枚破碎血栓。复查造影见闭塞段部分再通,基底动脉末端可见一血栓,远端血管显影差。再次重复取栓,取出1枚大小约4mm×4mm×3mm 红色血栓。复查造影(图1)可见:基底动脉闭塞段完全再通,左侧大脑后动脉 P2段远端未显影。结束手术,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等治疗。术后患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术后第3天意识恢复清楚,感视物模糊,查体:四肢肌力4+级,左眼睑下垂,左侧眼球内收、外展、向上、向下活动受限,行颅脑MRI 检查示脑干及左侧枕叶急性脑梗死。术后14 d 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改华法林口服抗凝,随访1个月症状完全缓解,mRS 评分、NIHSS评分均为0分。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邱佩琴;王双虎;何文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HBV 感染后血小板的行为特征与乙型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乙肝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BV 感染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 PAgT;采用 C8000生化仪检测 ALT 和 AST;采用 XE-21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并计算APRI (即AST 与血小板的比值)。结果: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的表达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PAgT 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 PAgT 下降越明显;APRI(AST/血小板)值在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 分别与肝功能指标及 APRI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小板 CD40L 和 CD62P的增高与肝功能指标 ALT、AST 及 APRI 的升高呈正相关。结论:HBV 感染后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引起血小板功能下降;APRI 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乙肝病情的轻重程度,可能作为慢性乙肝病情发展的非创伤性间接评价指标之一;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水平可能成为肝病临床分期与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叶润清;吴晓蔓;邓小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借鉴国外医师薪酬支付及其改革模式,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医师薪酬支付制度的改革思路。方法: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结果:梳理了国外医师薪酬支付模式现状及改革情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立医院医师薪酬支付模式存在的问题。结论:我国公立医院医师薪酬支付制度改革应着重提高医师整体薪酬水平;合理测算各医疗服务项目的资源和技术投入;建立责任中心,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欧阳明;李虹;王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脏X 综合征是指患者具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TET)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麦角新碱诱发试验阴性从而排除大的冠脉痉挛,因而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客观的阳性参数主要为运动平板试验,本文分析了心脏 X 综合征患者运动平板试验表现,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2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 S1PR2)对体外培养的人冠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应用 MTT 比色法检测给予1-磷酸鞘氨醇( S1P )和 S1PR2特异性拮抗剂 JTE-013处理后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结果:1μmol/L S1P 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剂量依赖性抑制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 S1PR2拮抗剂 JTE-013明显抑制内皮细胞中S1P 诱导的p-ERK 磷酸化水平。结论:S1PR2可能通过激活 ERK 信号通路参与 S1P 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过程。
作者:刘慰华;刘少军;邱怀娜;郭景新;刘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