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炜;李高峰;巫正伟;王德光
患者男,22岁,10个月前因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发热(体温38℃)、牙龈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红系增生极度减低,淋系增生极度活跃,原淋80.4%,幼淋17.2%.免疫分型示B-ALL,于2010年12月8日行VDCLP方案诱导化疗即VDS 4 mg d1、8、15、22,DNR60mgd 1~3、d15~17,CTX1.0 g d2、5、16、19,L-Asp 1万U d5、8、11、15、18、22,PDN 60 mg d1 ~ 28,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2010年12月21日骨穿提示达CR.2011年2月16日开始Hyper-CVAD方案化疗,2011年5月6日开始VDCLP方案诱导化疗即VDS 4 mg d1、8、15、22,DNR 60 mg d1~3、d 15-17,CTX 1.0 g d2、5、16、19,L-Asp 1万U d5、8、11、15、18、22,PDN60 mg d1~28.201 1年7月16日行EAD方案化疗即Ara-c 500 mg d1、3、5,VP-16 400 mg d1、3、5,DEX 40 mgd1 ~4.
作者:钟志清;张金盈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53例,在强化降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3个月,全部患者继续氯吡格雷治疗到12个月,观察开始治疗3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3.1%、51.9%,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3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7.7%、29.6%,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没发现严重出血情况.结论:短时间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没有发现严重的出血事件.
作者:曲辉;王拥军;郑华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前列腺脓肿已经很少见.以往前列腺脓肿的诊断比较困难,现在随着经直肠超声(TRUS)、CT等诊断技术的成熟,已经不再是难以确诊的疾病.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前列腺脓肿5例,均行经尿道脓肿去顶减压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5例,年龄51~72岁.本组均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5 ~ 40.0℃,其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4例,尿潴留1例,会阴部或肛门坠胀不适3例.
作者:刘博;张庆皎;刘德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女,54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3个月于2011年7月21日入院.无自觉症状,体重无减轻.曾在我院门诊行乳透检查示左乳肿块,建议手术治疗.入院查体:左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3 cm×4 cm大小质韧肿块,无压痛,活动度差,边界欠清晰,表面皮肤无橘皮样变,乳头无溢液及内陷,左侧腋窝可扪及一约0.5 cm×0.5cm大小肿大淋巴结,无触痛,活动度可.左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入院查胸透示左肺中野疑似见类圆形密度增高影.遂查胸部CT示双侧胸廓对称,双肺纹理增多,气管及主支气管通畅,左侧胸膜见突入胸腔内高密度结节影,边缘光整,大小约1.7 cm×2.2 cm,临近肋骨受压变薄,纵隔内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影.
作者:张玉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MoCA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T)、连线测验、语词流畅性测验、数字广度分测验、符号-数字分测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在各项认知测验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数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SCWT测验耗时数方面均较治疗后2周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余各项认知测验分数较2周时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方面与治疗后2周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各项认知测验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间各项认知测验评分比较,存在差异,治疗组的评分好于对照组.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隆昱洲;雷进;罗丽华;尚正良;刘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66与现在公认的脑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在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133和CD166在80例脑膜瘤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33和CD166均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呈散在或簇状聚集分布.CD133、CD166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在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中差异有显著性(Z=-4.080,P=0.000;Z=-4.657,P=0.000),二者表达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高,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00).结论:CD133与CD166表达与组织病理级别密切相关,CD166可能是脑膜瘤干细胞标记物之一.
作者:朱震威;罗皓;石丰榕;李静宇;李婷;余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除药物治疗外,通过非药物治疗手段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十分重要,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1].
作者:周彬;周迎莉;石鹏;付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乳酸血症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51例存活时间>24h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高乳酸血症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初始动脉血乳酸值的差异;按高乳酸血症时间将患者分为<48h组和≥48 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高乳酸血症时间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无明显差异(P>0.05).高乳酸血症时间≥48 h组的病死率为94.4%,显著高于<48 h组的6.1%(P<0.01).结论:高乳酸血症时间可用于评估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妍;顾勤;唐健;孙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腰痛是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症状,在肾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占较大比例.但腰痛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病因复杂,有时多种因素纠缠,病情更复杂而导致诊断困难,因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成为诊治的难点.本文拟对在肾脏内科门诊就诊的360例腰痛患者诊治情况做临床分析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肾脏内科门诊以腰痛为主诉就诊且临床资料完善的患者360例,年龄16 ~ 77岁,平均(45.6±6.5)岁,其中男230例,女130例;360例病例中病程短的为1.5 h,病程长的是30年.
作者:范立明;黄远航;童俊容;张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对人体危害极大,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上治疗很棘手,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为进一步探讨病因及治疗方法,现将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0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女12例,男8例,年龄40 ~ 76岁,糖尿病史5.6 ~ 29年.入院时空腹血糖为8.9 ~24 mmol/L,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胸痛、心悸、腹胀、不能平卧.经胸腔B超及胸部X线检查均为中、大量积液,其中双侧胸腔积液16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
作者:俞仙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不同肾内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在二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例确诊2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组,30 mg/24 h<尿蛋白<500 mg/24 h,早期)患者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30例(肾小球疾病组,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IgA肾病17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27例为对照组.行肾动脉、肾内段间动脉、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测定,计算相应动脉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同时检测各组血、尿肌酐及尿白蛋白并计算Alb/Cr、eGRF.结果:与肾小球疾病组及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段间动脉RI、叶间动脉RI及段间动脉PI明显升高(P<0.01),但肾动脉RI及肾动脉PI、叶间动脉PI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组段间动脉、叶间动脉RI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r=0.64、0.62,P< 0.01)及尿Alb/Cr比率(r=0.54、0.51,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存在血流动力改变,表现为肾小动脉抵抗,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建华;周晓玲;陈孟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缝合止血法与双极电凝法对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剔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后行促排卵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止血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双极电凝法止血,B组采用缝合法止血,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卵巢反应性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在促排卵时平均促性腺激素剂量少于A组患者,促排卵所需时间也较短,两组患者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缝合止血术能更好地保护患者卵巢功能.
作者:黎晓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i67作为Luminal乳腺癌进一步分型中的重要指标的可能性,为以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并将Luminal型乳腺癌分为Luminal A、Luminal B、Luminal-HER2 3种亚型,回顾性分析717例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1)3种亚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2)3种亚型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辅助性放疗能降低Luminal B型患者的复发风险(P<0.05),辅助性化疗能够降低Ki67阳性且存在高危险因素的Luminal型患者的复发风险(P<0.05).内分泌治疗是Luminal型患者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P<0.05).结论:Ki67可成为对Luminal型乳腺癌进一步分型的指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作者:张同先;王亚红;张巍;吕淑华;刘宁;杨天敬;牛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SGC7901细胞与GES-1细胞中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蛋白表达差异及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干预前后SGC7901细胞中ECRG4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方法:Western blot检测SGC7901细胞、GES-1细胞中ECRG4编码蛋白的表达,以不同浓度(0、5、10 μmol/L)5-Aza-CdR干预SGC7901,48 h后再以Western blot检测ECRG4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GC7901细胞中ECRG4蛋白表达较低而GES-1细胞中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以5-Aza-CdR干预SGC7901细胞48 h,随着药物浓度增加,ECRG4蛋白表达逐渐上调,10 μmol/L处理组比5μmol/L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GC7901细胞中ECRG4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GES-1细胞;以5-Aza-CdR处理SGC7901细胞48 h后ECRG4蛋白表达有上调,且10μmol/L组比5μmol/L组其恢复表达作用更明显.
作者:方圆;刘展;张渝;刘寿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儿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水平对判断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脓毒症惠儿(脓毒症组,103例)、一般感染患儿(非脓毒症组,55例)和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对照组,28例)进行研究.检测各组患儿NT-pro-BNP水平及变化,分析脓毒症患儿APACHEⅡ评分,探讨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探讨不同预后患儿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脓毒症组患儿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及非脓毒症组(P<0.0l).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患儿随着治疗进展,NT-pro-BNP水平逐渐降低(P< 0.01).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并发MODS的患者及死亡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NT-pro-BNP水平与28d生存状况及MODS发生率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小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评价指标.
作者:刘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He-Ne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B组:He-Ne激光仪光束照射皮疹区;C组:除口服加巴喷丁外,联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3组均口服泛昔洛韦1周抗病毒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结果:C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A、B组(P<0.05);C组结痂和脱痂时间短于A组(P<0.05),脱痂时间短于B组(P<0.05);C组疼痛缓解和消失时间短于B组(P<0.05),疼痛消失时间短于A组(P<0.05);C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He-Ne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优于单用加巴喷丁或He-Ne激光治疗,不良反应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钟文英;王小波;李炜;李琦;王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疗效及诊治体会.方法:对120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免疫指标甲胎蛋白(AFP)及临床治愈、明显好转、好转、暂时稳定、进展或恶化5种指标评价近期疗效,采用1、2、3年生存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行TACE术278次,平均2.32次,术后1个月AFP下降明显,与术前AFP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67,P<0.05);术后6个月治愈好转率66.67%,无效恶化率33.3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7%、51.67%、33.33%.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疗效确切,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涂文辉;侯伟;宋玉龙;杨雪梅;刘清欣;颜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中肿块高密度组与等密度组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征象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资料并采用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出现肿块征象的39例按密度分成高密度组及等密度组进行单因素分析:(1)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2)比较两组包括年龄、腺体分型、侧别、象限、肿块形态、边缘、密度、肿块短径、肿块长径、钙化形态、分布、腋下淋巴结改变、乳头改变、皮肤改变、病理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肿块密度与腺体组成成分呈中度正相关(r=0.332,P=0.039),肿块边缘呈中度负相关(r=-0.506,P=0.001),淋巴结转移呈中度负相关(r=-0.421,P=0.036).(2)肿块高密度组较肿块等密度组腺体更少(Z=-2.048,P=0.041),边缘更不规则(Z=-2.065,P=0.039),淋巴结转移更常见(Z=-2.235,P=0.025).结论:钼靶X线中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出现肿块为高密度者乳腺腺体成分相对更少,肿块边缘更不规则,更多出现淋巴结病理转移,结合乳腺癌预后指数Cox预测模型,预后指数增高,患者预后差.
作者:徐莉;张刚;刘园园;刘波;刘岘;岑东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冠状断面中“太阳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5例乳腺恶性肿物及48例乳腺良性肿物的ABVS冠状断面中的“太阳征”,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价值.结果:ABVS的冠状断面上,“太阳征”对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的准确度88%,敏感性68%,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4%,阴性预测值85%.乳腺良恶性肿物“太阳征”的出现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VS冠状断面的“太阳征”为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指标,是二维超声的良好补充.
作者:矫健;孙欣;刘娜;林方才;周志丹;孙秋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与HBV-DNA量和HBe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突变位点(包括180、204、181、236位点),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血清HBV-DNA量,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对血清HBeAg进行定性检测,分析HBV耐药突变与HBV-DNA量和HBeAg之间的关系.结果: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率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和维族在180位点的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余3个位点的突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病毒的耐药突变率在不同HBV-DNA水平及不同HBeAg状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中水平(105 ~ 107 IU/mL)及高水平(≥107 IU/mL)之间HBV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肝病毒耐药变异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180位点的突变与患者的族别有关,而其余3个位点的突变与患者的族别无关.乙肝病毒耐药变异与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状态有关,HBV-DNA水平高者,HBeAg阳性者,其HBV耐药突变率较高.而当HBV-DNA达到中等以上复制水平时,其耐药突变率与HBV-DNA量无关.
作者:荣海燕;张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