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玺;王思齐;张方毅;翁志梁
目的:通过观察CPEB-4蛋白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癫痫发病、发展过程中及对癫痫手术治疗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组)致痫灶和12例行神经外科减压或清创患者(对照组)的脑组织标本中CPEB-4蛋白的表达,并与癫痫病程、发病频率、手术预后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PEB-4在正常脑组织和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均有表达,致痫灶内CPEB-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PEB-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但与癫痫病程、发作频率呈正相关,与手术预后呈负相关.结论:CPEB-4蛋白可能与难治性癫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药物治疗癫痫提供了新的靶点,同时也为手术治疗癫痫的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谢井伟;王新军;梁博;周少龙;单峤;武跃辉;王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30 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 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 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郭院霞;王颖慧;李明芳;刘明;周美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建立一种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新型手术体位——半截石斜侧卧位.方法: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半截石斜侧卧位行PCNL术患者97例.半截石斜侧卧位体位:垫高患侧肩和臀部使身体向健侧倾斜30°~ 45°左右;健侧下肢利用腿架使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患侧下肢外展并放于手术床上利用手术台腿板外展15°~ 20°左右;健侧腰下垫软垫,使整个腰部抬高10~ 20 cm左右,呈被动折刀位.结果:97例均穿刺成功,患者能良好耐受手术,术中血压及心率较为平稳,术中平均动脉压差为(14.7±6.0)mmHg,平均心率差为(13.5±6.0)次/min,无胸膜或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81.1±25.3) rain,一期结石取净率80.4%(78/97),术后住院时间(5.8±3.7)d,手术后平均血红蛋白降低(9.8±10.2)g/L,术后无患者需输血.结论:半截石斜侧卧位下行PCNL术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作者:黄锡玺;王思齐;张方毅;翁志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长足发展,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从传统的正中开胸到小切口,再到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外科手术,对心外科医生的临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治疗方面,筛选我科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77例,其中正中开胸组102例,右侧腋下小切口组45例,全腔镜组30例,并对临床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石磊;张平;涂寒剑;林庆;龚南平;陈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前的一般状况、手术时机、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等资料,对可能影响CVS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1)年龄≤50岁、吸烟、出血次数≥2次的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2)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患者CVS的发生率高于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unt-Hess Ⅰ~Ⅱ级患者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与中期手术组比较CVS的发生率低(P< 0.05);Hunt-HessⅢ级、Ⅳ~Ⅴ级患者3组之间CV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50岁、出血≥2次、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985、12.711、4.022和2.663 (P< 0.05).结论:年龄≤50岁、吸烟、出血次数≥2次、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及手术时机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显微术后CVS发生的因素,其中年龄≤50岁、出血次数≥2次、术前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岩升;宋来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 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 +Tr)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 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r)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磊;彭俊生;陈志强;王伟;鲜振宇;汪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吸烟者成功戒烟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4-6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对126例就诊的当前有吸烟习惯的男性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给予小于30 s的戒烟警告的干预组和无干预的对照组进行电话随访1个月,分析两组吸烟者能否成功戒烟的影响因素.结果:1个月随访干预组的7天点戒烟率为28.6%,对照组为7.7%,单因素分析发现,医生简短戒烟建议(本试验的干预内容)、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每天吸烟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均能影响吸烟者的戒烟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者的戒烟率与医生简短戒烟建议(本试验的干预内容)、每天吸烟数量和受教育程度有关(P<0.05).结论:吸烟者的戒烟率与医生采取的戒烟建议及吸烟者自身的吸烟情况和学历有关,应对医务人员及吸烟者本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戒烟.
作者:林沛茹;何雩霏;张颖;赵子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C组)、H组、D组、DH组、DHY组和HY组.200 μmol/L H2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差别;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Hoche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与NC组比较,H组细胞生存率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SOD活力下降(P<0.05),MDA含量增加(P<0.05);而DH组相对于H组,细胞生存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H2O2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玲;屠伟峰;陈茜;欧阳惠碧;郄文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Diaphanous相关成蛋白(DRFs)家族中FMNL3基因在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MNL3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0例石蜡组织标本(其中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100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FMNL3蛋白的表达;(2)采用RT-qPCR技术分析FMNL3在60对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FMNL3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0%和26.7%,P<0.01);在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90%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5%和5%,P< 0.01);在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不伴转移者(阳性表达百分比为86.7%和80%,P< 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3%和0,P< 0.01)).(2)FMNL3 mRNA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转移有关,癌组织低分化者共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者,侵犯肌层乃至浆膜层以外者其表达水平高于早期浸润者(黏膜下层以内);伴发转移的癌组织其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前者为后者的2.3倍).结论:FMNL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并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作者:肖移生;龚利平;路名芝;曾元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的频率、表型及其功能特征.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刺激剂PMA和离子霉素,同时加入蛋白转运抑制剂BFA,细胞置于37℃、50 mL/LCO2培养箱培养4~5h.收集细胞,以荧光素-mAb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人PBMCs经PMA+ Ionomycin刺激后,Th17细胞的频率为(1.63±0.72)%,细胞表达CD45RO (99.32±0.79)%、CCR6(97.37±3.04)%和CCR4 (96.27±3.49)%;约15%的Th17细胞表达IFN-γ,超过80%的Th17细胞表达IL-2,但Th17细胞几乎不表达IL-10或IL-4.结论:正常人外周血中存在记忆性Th17细胞,该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6和CCR4,且具有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功能特征.
作者:周茂华;张敏;欧阳维富;吴璐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房颤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组(52例)、持续性房颤组(36例);另选窦性心律者72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所有患者EAT厚度,搜集基本资料,分析EAT厚度与房颤的关系.结果:EAT厚度在对照组[(4.71±1.43)mm]、阵发性房颤组[(6.18±1.86)mm]、持续性房颤组[(7.93±1.93)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有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示:EAT厚度≥5.55 mm(OR=8.217,95%CI2.655~ 25.435,P=0.000)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AT厚度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 0.001).结论:EAT厚度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显著相关,是预测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地;高传玉;李牧蔚;张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腰部多发肿块12年,疼痛、酸胀7d”就诊.查体:患者左侧腰部皮肤可见数个局部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红肿、色素沉着,无局部溃烂,质地较韧,位置固定,触之无压痛,扪之内有结节感,肿块大者约4.4 cm×3.0 cm.超声检查示:左侧腰部肿块处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与深部肌肉组织分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回声减低区,CDFI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图1).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腰部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作者:江珍珍;夏国园;乔金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临床上颅内小病变术前定位很重要,尤其是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在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或神经导航系统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普通CT或螺旋CT,通过改进既往定位方法[1-2],为基层医院CT定位颅内小病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5例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15~70岁,平均36.5岁,病变部位分布如下:顶叶10例,颞叶5例,额叶8例,枕叶2例,病变浅面距离脑表面0.5 cm范围内;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1.5 cm.25例患者病灶有如下一些特点:(1)病变小;(2)病变位于功能区;(3)病变位于脑表面或较表浅,常规CT或MRI水平扫描平面与手术人路路线可能存在夹角.
作者:杜春富;舒丽娟;吴建兵;曹毅;赵鹤翔;罗丽;张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城中村居民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现况,为城中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2月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城中村居民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 600名居民,调查结果表明,49.58%和41.96%的人认为当地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现状一般:居民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度在60分以上的只有28.90%;71.67%的儿童按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接种;只有4.50%的受访者表示有获得完整的慢性病定期询问服务;患常见病时,37.86%的人会“自己买药”;56.79%受访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超过50%.结论:仍需进一步改善城中村社区的基本卫生状况,加强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特别是要提高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作者:吴娴波;朱君陶;林锦彦;熊益权;陈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研制一种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用于C臂机监控下经皮进行腰椎间盘穿刺,以提高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方法:自制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国家专利号:ZL 2011 2 0140972.2),根据腰椎CT或MRI横截面设计好导向器参数,利用该导向器在C臂机监控下将治疗针准确穿刺到腰椎间盘预定位置.本组应用该导向器对44例(56个椎间盘)进行经皮腰椎间盘穿刺,总结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盲穿”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该导向器的穿刺优良率为80.4%,应用传统“盲穿”方法的穿刺优良率为28.3%,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自制经皮腰椎间盘穿刺导向器应用方便,能有效提高经皮腰椎间盘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贵清;汤勇智;杨立群;黎昭华;利洪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口腔内手术常需要经鼻气管插管.如何使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并减轻患者的插管反应和插管损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已证实可视喉镜可清晰地暴露喉部组织,提高插管成功率[1-2].本研究通过比较可视喉镜与普通喉镜下口腔内手术患者经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和插管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口腔手术行经鼻气管插管的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属ASA Ⅰ或Ⅱ级,年龄18 ~ 65岁,体重指数< 25 kg/m2,无明显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或鼻甲肥大等病理改变,无鼻外伤史.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普通Macintosh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组(M组)和贝格(BEIIGER)可视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组(B组),各40例.M组和B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作者:辛婧媛;汤翠翠;张丽华;邓立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透壁炎症,病变侵蚀肠壁引起的裂隙状溃疡容易形成急性穿孔或各种慢性内、外瘘,大部分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常需要急症手术[1].手术时将病变肠管切除后可做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但采用何种吻合方式目前尚无定论:有提倡侧侧吻合[2],也有建议端端吻合[3].研究[4]表明端端吻合可能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关,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少.也有研究[5]显示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别.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90-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5家医院普通外科实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9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以期为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肠吻合术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文鹏;陈景繁;杨建青;董陈诚;梁中晓;陈希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27例,分为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10 mg)、B组(阿托伐他汀20mg),药物连续服用3d以上.比较术后3组患者24、48、72 h血肌酐(Scr)变化和CIN发生率.结果:(1)术后CIN的总发生率为11.02%,对照组6.67%(1例),A组13.60%(3例),B组11.10%(1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组患者Scr水平在48、72 h升高幅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不同常规剂量他汀预防CIN的作用无差异.
作者:吴云涛;邢爱君;关凤焕;黄宇玲;郑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从原位癌到远处组织定居的全过程,主要包含了上皮间质转化、穿透基膜、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侵袭邻近组织、细胞迁移、不依赖于锚着的生长、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到达远处部位定居和生长[1].肿瘤转移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并且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由肿瘤间质和周围组织、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邻近的周细胞、炎性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ECM成分构成[3].
作者:孙欢;艾文兵;王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 169处(44.9%),颈内动脉(ICA) 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作者:厉建林;王兵;王越;安乾;吴斐;司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