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alectin-7在人和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雒真龙;周鸿敏;黄霞;方静;徐洪来;高义;杨超;潘铁成;陈忠华

关键词:Galectin-7, 急性排斥反应, 心脏移植, 人, 小鼠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小鼠及人移植心脏的galectin-7表达,进而分析galectin-7在急排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分为鼠急排组和鼠对照组.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移植心脏galectin-7的表达情况.选择15例心脏移植急排患者(人急排组)和10例正常人(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galectin-7的表达.结果:鼠急排组gatectin-7表达明显高于鼠对照组(1.34±0.18,0.77±0.03,P< 0.01).人急排组心脏galectin-7表达明显高于人对照组,且galectin-7主要定位于人急排心脏的浸润淋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结论:Galectin-7与人和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近期喹诺酮使用对前列腺穿刺后感染的影响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预防感染措施对术后急性感染发生的影响,探讨目前预防感染措施的可能的不足之处.方法:对2009-2012年间在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男性患者,共236例,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调查他们近期喹诺酮类使用史,糖尿病史、慢性便秘史、术前是否灌肠、术后急性感染发生率,对术后发生感染者的血、尿样本进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期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较近期未使用者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感染(P=0.017),对喹诺酮类耐药的比例较高、糖尿病史、慢性便秘史、是否灌肠、先前穿刺史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明显影响.结论:近期喹诺酮类使用史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急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目前前列腺穿刺预防使用抗生素方案可能需要改进.

    作者:刘坤;孟峻嵩;徐宗源;傅广波;庄海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填胸包肾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已成为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1],但有其自身的缺点,本研究分析了自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行脾切除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填胸包肾术及同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共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金柱;蔡卫华;胡进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卵巢移位加阴道延长在年轻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年轻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时行卵巢自体带血管移位+阴道延长手术前后患者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变化.方法:实验组49例,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阴道延长,对照组51例,行腹式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阴道延长.结果:两组手术前后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阴道长度、性生活满意度、激素水平、术后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达到了保留卵巢功能,维持激素水平,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腹腔镜手术有微创、恢复时间短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南阳;苑中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以及厄贝沙坦治疗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146例)和厄贝沙坦治疗组(143例),予以药物干预1年,观察血浆ADMA水平与血压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脑卒中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下降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血浆ADM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氨氯地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 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低于氨氯地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降低血浆ADM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有益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东骊;张曹进;符永恒;陈富荣;莫与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府逐淤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手术是确诊及治疗的主要措施[1],患者手术后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孕三烯酮是近年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好的药物.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中医临床实践,我们对139例经手术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保守手术后患者,采用孕三烯酮和中药联合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情况.

    作者:陈沛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脂素、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并发症更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病变就是原因之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因子和内脂素有关[1].研究已经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密切,被认为是血管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文旨在了解内脂素、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树娇;唐灵;陈春莲;王志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乙肝表面抗原ELISA试剂盒检测灰区的探讨

    目的:重新探讨定义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的检测“灰区”.方法:以乙肝表面抗原定值质控血清为标本对ELISA和电化学发光(ECLIA)两种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比较试验;同时用ELISA试剂盒检测由ECLIA检测为乙肝表面抗原弱反应性的标本,从而重新考虑ELISA试验时的复查“灰区”设定.结果:ELISA检测灵敏度为0.5 IU/mL,ECLIA检测灵敏度为<0.125 IU/mL;经过筛选标本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由ECLIA检测为乙肝表面抗原弱反应性的标本的S/CO值为0.24~1.结论:ECLIA的检测灵敏度高于ELISA;同时为了防止漏检,目前ELISA检测HBsAg的所使用的复查“灰区”有必要进一步扩大.

    作者:吴子安;徐宁;邱智詠;李涛;易四维;何文军;罗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微创腰麻穿刺用于外阴白色病变聚焦超声治疗非住院观察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我院自2011年将微创腰麻穿刺用于外阴白色病变非住院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腰麻下行外阴白色病变聚焦超声治疗的患者400例,年龄(46±5)岁,身高(164.3±6.3)cm,体重(68.7±12.3)kg,ASA Ⅰ或Ⅱ级,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A组(微创组)用21G注射针引导下行腰椎穿刺,B组(对照组)用16G硬膜外针引导下行腰椎穿刺.

    作者:田静茹;郭素兵;张梅;李茂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在支气管镜麻醉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分别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30例.分别设置效应室浓度P组为丙泊酚4.0 μg/mL+瑞芬太尼6.0 ng/mL诱导,E组为依托咪酯1.0 μg/mL+瑞芬太尼6.0 ng/mL诱导.达靶浓度后入镜,并调整药物浓度以维持麻醉.记录患者吸氧前(T0)、诱导开始1 min(T1)、入镜即时(T2)、入镜后1 min (T3)、入镜后2 min (T4)、入镜后5min (T5)及术毕(T6)的MAP、HR及SpO2数据,记录检查时间、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期间不良事件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P组比较,E组的苏醒时间延长;E组在T2时点MAP值较高,低血压发生率较低,注射痛发生率较低,而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结论: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分别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支气管镜麻醉时,选择依托咪酯诱导使患者血压更平稳,但恶心、呕吐发生率高.选择丙泊酚诱导效果更满意.

    作者:梁幸甜;李渭敏;廖美娟;杨承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大鼠肠黏膜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体温+假手术对照组(Ctrl);正常体温+肠IR组(IR);38.5 ~ 39℃热应激+肠IR组(39IR);40~ 40.5℃热应激+肠IR组(40.5IR);41.5 ~ 42℃热应激+肠IR组(42IR).检测肠黏膜HSP72蛋白表达水平、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结果:HSP72蛋白表达水平随预处理温度增高而增加.三个温度预处理组Caspase-3活性比IR组明显降低(P<0.01).凋亡指数:40.5IR、42IR组比IR组明显降低(P<0.01),39IR组虽有下降,但与CTRL、IR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能诱导肠黏膜表达不同水平的HSP72蛋白,对肠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40.5℃温度水平的处理可能为佳选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王丹妹;何佟;吉丽敏;翁阳;罗志飞;莫燕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T、MR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CT、MR表现,比较两者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确诊急性胰腺炎并行CT、MRI检查51例,分析两者图像质量和征象,比较其价值.结果:满足诊断要求CT 51例,MR146例.CT平扫对胰周、肾前筋膜增厚敏感,阳性率90.2%,MRI平扫对胰周积液敏感,阳性率为91.3%.CT增强扫描胰腺坏死55%(11/20),MRI增强胰腺坏死46.9%(15/3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CT、MR平扫胆总管结石阳性率分别为33.3%和54.3%,MR更敏感,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MRI平扫对急性胰腺炎敏感度接近,增强对胰腺坏死的敏感度相近,病因诊断MRI优于CT,对能配合检查患者,MR检查优于CT.

    作者:彭红芬;张东友;马志娟;董进;刘海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5例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机械通气应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6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气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辅助/控制(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PSV),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总结机械通气的特点,分析疾病的转归.结果:54例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2~7d后顺利撤机,5例患儿入院4h内死亡,6例患儿由于家人放弃治疗死亡.2011年、2012年采取不同的机械通气指征,比较其抢救成功率及机械通气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的百分率,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机械通气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危重状态,适当的机械通气时机的选择及设定合适的PEEP可有效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的发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李黎;徐丽琼;罗华清;刘慧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胸痛为首发症状的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

    患者,女,61岁,以左侧胸痛2d,腹痛12h为主诉急人我院.患者2d前出现左侧胸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考虑患者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给予治疗(具体不详),患者胸痛症状略有缓解.12h前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逐渐出现休克症状.既往糖尿病病史3年,未行系统诊治,未规律监测血糖.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查体:脉搏108次/min,血压:107/58 mmHg,呼吸频率18次/min,神清语明,双瞳孔等大正圆,D≈3.0 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轻度黄染,唇部皮肤发绀,周身皮肤花纹,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哕音,心音钝、律齐,腹部膨隆,未见蠕动波及肠型,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腹软,全腹压痛,中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移动性浊音(-),肝肾区无叩击痛,未及肠鸣音,双下肢无水肿.全腹CT提示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腹腔多发渗出,胆囊内胆汁淤积或泥沙样结石.

    作者:蔡雪;戢新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瓣膜病合并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同期施行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201例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排除5例术后死亡病例,根据术后住院期间的心律监测结果,98例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其余98例出现房颤复发.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房颤病程、高血压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病程长、高血压病史、术前较大的左房内径影响瓣膜病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宜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房颤治疗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陈从涛;曹海龙;武忠;王东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PGE2的影响及影像学观察

    目的:观察黔棘茎楤木水煎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12 mg/kg)、黔棘茎楤木低、中、高剂量组(0.88、1.75、3.5 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足跖皮下注射复制AA模型,给药组大鼠连续35d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X线拍摄左后足踝关节侧位片,采用x硝酸盐还原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踝关节局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面明显毛糙,关节间隙变窄、消失,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片组、黔棘茎楤木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了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P< 0.01,P<0.05);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黔棘茎楤木高剂量组踝关节局部的PGE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黔棘茎楤木对AA大鼠关节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有关.

    作者:杨奕樱;乔为平;乔晓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尿α1-微球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尿α1-微球蛋白(o1-M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为术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首次行肾移植术患者,于术毕即刻、术后1、3、5、7、14d采集尿和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α1-MG、SOD和MDA含量;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浓度.观察肾功能恢复过程中尿α1-MG、SOD和MDA含量变化,并分析它们与SCr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在肾移植术后两周内,尿α1-MG、SOD和MDA的峰值均出现在术后早期(P<0.05).随着时间推移,尿α1-MG、SOD、MDA呈递减性下降;且尿α1-MG、SOD和MDA与SCr相关性良好.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尿α1-MG、SOD和MDA的动态监测对研究肾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意义,亦可作为反映肾功恢复的指标.

    作者:祝卿;胡正杨;金建国;赵喜越;朱梅帧;林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散发型克雅氏病临床、脑电图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克雅氏病(Jakob-Creutzfeld Disease,CJD)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广泛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的朊蛋白病,全世界范围年发病率大约1~1.5/100万,90%为散发病例.CJD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起病形式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进展迅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发病早期与其他痴呆综合征鉴别困难.现就我市2010-2011年住院的9例患者临床、脑电图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

    作者:石志鸿;刘梅丽;岳伟;王毅;刘首峰;张雪青;纪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眼内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iabetic mellitus,DM)与非DM患者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分布特征,分析IOP与DM相关全身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试验组为2型DM患者150例和对照组212例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详细眼部检查等;比较DM患者与非DM患者IOP高低,同时分析DM状态、血糖控制情况、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DM相关因素与IOP的关系.结果:DM患者IOP(16.14±3.36)mmHg高于非DM患者(14,98±3.0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P=0.005).IOP与DR严重程度无关(F=0.38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r=0.30,P<0.00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r=0.22,P<0.05)和胆固醇(r=0.17,P<0.05)可能是IOP的影响因素.结论:DM组IOP显著高于非DM组,性别、BMI、胆固醇水平可能与IOP相关.

    作者:崔颖;韩云飞;孟倩丽;郭海科;张敏;张冠荣;罗晓阳;黄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rolac tromethamine)属于异丁芬酸类,是临床上可供注射的非甾类抗炎药,它的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稍弱,适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而且没有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我们研究设计将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无痛人流手术,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玲;李淑丽;纪春梅;孙德海;姜长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转录因子8在食管癌细胞EC1的表达及其对EC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EC1中转录因子8(transcription factor 8,TCF8)的表达对EC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1细胞中TCF8的表达;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作用于EC1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TCF8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划痕损伤和trao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TCF8表达于EC1细胞核,PDTC可以导致EC1细胞中NF-κBp65、TCF8表达降低,而E-cadherin表达增高;PDTC组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过的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细胞EC1中表达TCF8,下调TCF8可上调E-cadherin,抑制EC1细胞的迁移侵袭,为阐明食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分子靶点.

    作者:江亚南;张艳艳;杨洪艳;田芳;马俊芬;刘康栋;董子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