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关系

张晴晴;罗娜;万崇华;李红;左帆;李晓梅;张晓磬

关键词:糖尿病, 生命质量, 量表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DM)患者生命质量(QOL)与临床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糖尿病患者QOL测定量表QLICD-DM (V1.0)正式版,调查糖尿病患者159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客观指标与QOL得分的关系.结果:生理功能领域得分的影响指标有球蛋白、血红蛋白和尿液免疫球蛋白G;心理功能领域得分的影响指标有嗜碱性粒细胞、尿胆原和尿液白蛋白;社会功能领域得分的影响指标有钾和谷氨酰胺转肽酶;特异模块领域得分的影响指标有AST/ALT;量表总分的影响指标有嗜碱性粒细胞和尿胆原.结论:临床客观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QOL得分情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动脉成像在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体积,成分组成比(钙化、脂质、纤维).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病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121例经临床证实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并行颈部动脉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我们测量斑块体积,成分组成比,将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体积呈一定程度正相关,年龄和吸烟史与斑块体积成正相关,高血脂患者的斑块脂质成分相对较少而钙化较多.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因素与斑块体积和斑块成分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斑块体积及成分比与临床风险因素有相关性,有吸烟史患者斑块体积及脂质比例大,符合易损斑块特征,较其他危险因素与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相关性.了解它们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殷云志;陈燕浩;金朝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关节软骨的应用进展

    过去的十年里,人们一直积极开发和验证磁共振生物标记物检测早期关节软骨变性地方法[1].近认为在空间上解决的水的扩散率用于评估软骨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性能具有很大的潜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软骨微创疗法和新颖的药理治疗策略不断涌现[3].这样就强凋需要精确定量诊断工具,提供早期诊断、分期和检测功能用于调整治疗目标[4].扩散加权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就可以用来研究关节软骨退变或修复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作者:周芳;田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及厄贝沙坦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以及厄贝沙坦治疗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146例)和厄贝沙坦治疗组(143例),予以药物干预1年,观察血浆ADMA水平与血压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脑卒中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下降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血浆ADM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氨氯地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 0.05);厄贝沙坦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低于氨氯地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降低血浆ADM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有益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东骊;张曹进;符永恒;陈富荣;莫与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内引流术(ERBD)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后胆系感染的细菌谱.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3例,根据胆管梗阻情况分别施行ERBD或PTCD.对围手术期的胆道感染,进行血及胆汁细菌培养.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对再次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同样进行血或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围手术期:术前合并胆系感染者98例(50.77%),术后新发胆系感染10例(5.18%).术后随访:6个月内发生1次感染者104例,其中25例反复发生胆系感染.血培养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茵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及粪肠球菌.术后、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内血或胆汁培养显示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及粪肠球菌、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革兰阳性茵,ESBLs菌株明显增多.结论:胆系感染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行ERBD或PTC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了解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行ERBD或PTCD术后胆系感染的细菌谱,有助于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并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

    作者:乔秀丽;宋文冲;李爱君;高孝忠;褚衍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巨大肝肾囊肿个体化经皮化学消融疗效观察

    肝肾囊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目前,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肾囊肿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直径< 10 cm囊肿疗效显著[1],但对于直径≥10 cm的巨大肝肾囊肿的介入治疗报道疗效不佳.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酒精硬化治疗31例巨大肝肾囊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学群;任重阳;狄镇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HC视频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应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时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与Macintosh喉镜对比,观察HC视频喉镜对经口气管插管时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择期手术患者72例,ASA Ⅰ~Ⅱ级,年龄18~ 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HC视频喉镜和Macintosh喉镜经口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气道评估情况及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1、3、5 min时的血压、心率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插管时间、Cormack-Lehane分级及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Cormack-Lehane分级显著提高(P<0.05).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HC视频喉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不增加血流动力学波动且可提供更好声门显露情况,可安全应用于临床气管插管操作.

    作者:孙政;弓胜凯;韩雪萍;李沛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温作业对某钢铁企业工人心血管系统及血糖尿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温作业对工人心血管系统、血糖、尿酸的影响.为高温作业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从广州市某钢铁企业随机抽取高温作业工人220人为高温组,劳动强度相似的常温作业工人213人为对照组,收集个人信息,并检测和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压、心电图、血糖、尿酸等指标.后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温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40.6%)高于对照组(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温组和高温组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5.16%和5.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高温组高血糖检出率(17.27%)高于对照组(3.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温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33.18%)高于对照组(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高温作业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发现问题及早调岗有助于保障工人的健康.高温是作业人群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朱志媚;林爱华;庄宏杰;李浣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大鼠肠黏膜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体温+假手术对照组(Ctrl);正常体温+肠IR组(IR);38.5 ~ 39℃热应激+肠IR组(39IR);40~ 40.5℃热应激+肠IR组(40.5IR);41.5 ~ 42℃热应激+肠IR组(42IR).检测肠黏膜HSP72蛋白表达水平、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结果:HSP72蛋白表达水平随预处理温度增高而增加.三个温度预处理组Caspase-3活性比IR组明显降低(P<0.01).凋亡指数:40.5IR、42IR组比IR组明显降低(P<0.01),39IR组虽有下降,但与CTRL、IR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温度热应激预处理能诱导肠黏膜表达不同水平的HSP72蛋白,对肠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40.5℃温度水平的处理可能为佳选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王丹妹;何佟;吉丽敏;翁阳;罗志飞;莫燕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府逐淤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手术是确诊及治疗的主要措施[1],患者手术后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孕三烯酮是近年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好的药物.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中医临床实践,我们对139例经手术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保守手术后患者,采用孕三烯酮和中药联合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情况.

    作者:陈沛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5例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机械通气应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6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气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辅助/控制(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PSV),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总结机械通气的特点,分析疾病的转归.结果:54例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2~7d后顺利撤机,5例患儿入院4h内死亡,6例患儿由于家人放弃治疗死亡.2011年、2012年采取不同的机械通气指征,比较其抢救成功率及机械通气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的百分率,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机械通气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危重状态,适当的机械通气时机的选择及设定合适的PEEP可有效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的发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李黎;徐丽琼;罗华清;刘慧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孕妇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孕妇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分析其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对2 776名孕妇进行肛周拭子培养,筛查无乳链球菌,并对阳性标本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出无乳链球菌60株,分离率为2.2%.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7%、68.3%和53.3%.结论:青霉素可作为孕妇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临床应重视对无乳链球菌的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王辛;张小平;殷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表观遗传学机制在1、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

    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依赖于DNA序列遗传信息及表观遗传学信息的相互作和平衡,其一表达失衡即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与众多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肿瘤、糖尿病、衰老、老年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环境因素(如营养改变、饮食习惯、吸烟等)能引发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改变[1-2].当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且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表观遗传机制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通过研究表观遗传学来揭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玉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行经胸腔镜探查+内固定手术的探讨

    随着交通事故及各种碰撞伤、挤压伤及摔伤等的增多,创伤性多根肋骨骨折发生率相应增加,对其研究行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并比较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 来源于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胸腔镜探查+可吸收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简称内固定组;另一组行胸腔闭式引流,胸带固定,简称对照组.内固定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19例).两组间无明显创伤原因、年龄及男女性别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立;张淼;贲晓松;康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后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AL)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9例行Dixon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研究249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有23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9.24%(23/249);术后AL的发生与体重指数、术前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肠道准备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远切缘距肛距离、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23例AL漏患者中有21例行非手术治疗,2例患者则行一期横结肠造瘘、局部冲洗引流及二期复瘘术,均痊愈.结论:患者术前的自身因素以及术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可能是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掌握相关因素并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处理对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至关重要.

    作者:任磊;周业江;刘春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RQ-PCR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初步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初诊APL患者临床资料及融合基因表达监测结果.结果:47例初诊APL患者,男30例,女17例,中位年龄29(6~ 67)岁.PML/RARα融合基因以ABL基因作为内参进行标化(normalized quantity,NQ).治疗前31例患者NQ中位数0.446 7(0.044 ~ 1.4512).患者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R)时及CR后巩固化疗1~4疗程NQ中位数分别为0.000 53(0~ 0.030 4)、0(0 ~ 0.001 037)、0(0~ 0.000 27)、0(0 ~ 0.000 24)、0(0~0.000 08),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6%、31.6%、26.1%、9.1%、4.8%,维持治疗期间降至0.结论: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能够直观、有效的反应APL患者治疗过程中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的变化,可用于APL患者的疗效评估.

    作者:刘龙;耿素霞;杜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根据AHI确定OSAHS患者气道正压治疗的适压力探讨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适压力的相关因素,探讨能否根据OSAHS的严重程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确定其适治疗压力.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间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OSAHS并进行整夜人工CPAP压力滴定的47例患者,分析适压力值与性别、年龄、颈围(NC)、体质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氧减指数(ODI)的相关性.结果:适压力值与BMI,AHI呈正相关(r值分别=0.362,0.354),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8,P<0.05).结论:适压力值不仅与AHI有关,还与年龄、BMI有关,不能仅根据AHI确定OSAHS患者的适治疗压力.

    作者:李燕;高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转录因子8在食管癌细胞EC1的表达及其对EC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EC1中转录因子8(transcription factor 8,TCF8)的表达对EC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1细胞中TCF8的表达;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作用于EC1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TCF8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划痕损伤和trao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TCF8表达于EC1细胞核,PDTC可以导致EC1细胞中NF-κBp65、TCF8表达降低,而E-cadherin表达增高;PDTC组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过的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细胞EC1中表达TCF8,下调TCF8可上调E-cadherin,抑制EC1细胞的迁移侵袭,为阐明食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分子靶点.

    作者:江亚南;张艳艳;杨洪艳;田芳;马俊芬;刘康栋;董子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rHSG基因对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

    目的:研究外源性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at hyperplasia suppressor gene,rHS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EGFP-rHSG转染至COPD模型大鼠气道成纤维细胞,分别感染24、48 h及3、5d和7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rHSGmRNA的不同时段表达水平,MTT、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结果:转染24 h,rHSGmRNA表达量开始增加,高峰在7d时,各转染组间rHSG mRNA表达差别满足(P<0.05);转染48 h后rHSG基因转染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转染后48 h凋亡开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延长,凋亡逐渐增加,7d时凋亡率达大(P<0.05).结论:外源性rHSG基因能够抑制气道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葛正行;李波;周洵;李常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方法:120例择期行输卵管结扎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布托啡诺20 μg/kg(B1组)、布托啡诺30 μg/kg(B2组)、布托啡诺40 μg/kg(B3组)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观察四组呼吸循环变化、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1、B2、B3组与C组相比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5);B2、B3组术中无痛率明显高于B1、C组(P<0.05);术后1、4、8hB1、B2、B3组与C组比较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而术后1、4hB2、B3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B1组;B3组术后头晕嗜睡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30 μg/kg剂量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输卵管结扎术,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谢颖超;曾静贤;朱喜超;何智恒;潘应生;梁影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微创腰麻穿刺用于外阴白色病变聚焦超声治疗非住院观察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我院自2011年将微创腰麻穿刺用于外阴白色病变非住院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腰麻下行外阴白色病变聚焦超声治疗的患者400例,年龄(46±5)岁,身高(164.3±6.3)cm,体重(68.7±12.3)kg,ASA Ⅰ或Ⅱ级,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A组(微创组)用21G注射针引导下行腰椎穿刺,B组(对照组)用16G硬膜外针引导下行腰椎穿刺.

    作者:田静茹;郭素兵;张梅;李茂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