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语言疗法和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的作用

谭红;张智博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 口颜面失用, 语言康复, 作业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语言疗法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的语言康复方法.方法 55名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用前瞻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训练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同时,用作业疗法对其进行失用症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后进行测评.结果训练组口颜面失用现象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语言表达能力(复述、说、出声读)训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患者在语言康复训练同时,运用作业疗法进行口颜面失用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口颜面失用,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减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1/3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在3个月内不能行走.为了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治疗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患者进行训练.但传统的康复治疗如传统的增强肌力和单一运动训练的方法、神经促通技术、带有共同运动的Brunnstrom技术、带有螺旋和对角线运动的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或带有反射抑制性的神经发育(Bobath)疗法等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他们不得不帮助患者转移体重和维持平衡.目前,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减重训练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作者:毕胜;王福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分子生物物理信号

    许多康复手段都与生物物理学原理有关.一切生理学变化都是生物信号的表现方式[1-3].物理因素通过生物信号系统发挥生理作用.蛋白质是生物信号传递的核心物质.任何生物学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质的物理状态,然后启动或影响生物信号传递过程.作者在蛋白质生物信号理论的基础上讨论生物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赵钦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中有71%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因此,对脑卒中患者除了积极开展言语治疗和肢体的运动等康复措施外,还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以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1 吞咽障碍的类型和特点吞咽障碍包括吞咽前口腔准备时期(口腔相)的障碍和食物从口腔送入胃过程(咽相)中的障碍.根据病变部位,吞咽障碍主要有3种类型:①伴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②伴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③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1.1 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特点与吞咽有关肌肉功能低下,协调性差;用口唇进食差,食物易从口唇掉落;咀嚼能力低下,食物不能送入舌根部;往往存在吞咽失用,尽管残存有吞咽反射,但吞咽反射诱发困难,故此食物很难进入咽部;由于唾液分泌亢进和口唇闭锁不全,患者流涎现象明显.1.2 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特点患者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萎缩明显;舌、软腭、咽肌弛缓性麻痹;吞咽反射几乎消失,故此类患者极易发生误咽.

    作者:卫冬洁;王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空气净化前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PaO2和PaCO2的变化

    目的探讨对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行空气净化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所处疗养室每日24h进行空气净化.分别于净化前、净化后第2、3、4周抽取动脉血检测PaO2、PaCO2、pH值和氧饱和度.结果空气净化 4周后,观察组PaO2、PaCO2、氧饱和度有明显改善(P<0.01),pH值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空气净化能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PaO2、PaCO2.

    作者:汪涛;程薇莉;连芳;何虹;郭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弱智儿童语言教育探析

    弱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几年来,我根据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教学的特点,科学而有序地对弱智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具体的做法是:

    作者:孙银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运动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肢体瘫痪的康复作用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中8例进行运动疗法训练,7例常规治疗,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8例训练者在肌力和ADL方面较未训练者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动疗法可以减少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残疾程度,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李洁辉;纪树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7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分为综合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1例).综合治疗组进行针灸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能促进功能恢复、减少鼻饲并发症.

    作者:邹子奇;靳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足部截肢及其康复

    为了足部截肢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足趾截肢时应尽可能选择远的水平,以保证较好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防止残足畸形的发生.1 足部截肢水平的选择在充分保证良好皮肤愈合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足的长度是足部截肢水平选择的总原则.前足杠杆力臂缩短可严重影响快步行走、跑和跳跃.经跖骨截肢时,前足的负重点消失,经跗骨近端的截肢可破坏足部肌力的平衡,常发生残足马蹄内翻畸形,影响矫形器的穿戴、站立和行走.

    作者:王子旭;崔寿昌;赵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烧伤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在瘢痕增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克隆抗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例正常真皮、7例肉芽组织及34例增生性瘢痕标本中的PDGF及其受体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PDGF及其受体在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6个月以内的增生性瘢痕中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而正常真皮组织中仅少数标本呈微弱表达(P<0.05).结论 PDGF及其受体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密切相关.

    作者:贲晓松;利天增;祁少海;梁惠珍;文剑明;黎志明;罗超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增生性瘢痕

    深Ⅱ°以上的烧伤创面,外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均可伴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挛缩.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严重影响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康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加压、浅层放射、激素、中草药等,但效果均不甚满意[1].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创伤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 UVC 15 mJ/cm2,15s/d和60 mJ/cm2,60s/d分别照射大鼠背部伤口3d,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伤口肉芽组织中TGF-β的表达.结果致伤后照射7天时,15 mJ/cm2 照射组TGF-β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60 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P<0.05);照射21天时,60 mJ/cm2 照射组TGF-β mRNA表达高于15 mJ/cm2 照射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在伤口愈合早期15 mJ/cm2 UVC照射能促进TGF-β的表达,有利于组织修复;愈合晚期,60 mJ/cm2照射使TGF-β的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作者:索伟;王兴林;王德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手术切除的新鲜烧伤创面肉芽及各个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制成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匀浆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 VEGF可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表达量进一步增加,在4-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量达到峰值.瘢痕成熟后,VEGF的组织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VEGF的表达量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血管丰富程度以及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沈锐;利天增;祁少海;李叶扬;谢举临;徐盈斌;赵继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评估的价值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以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行BAEP检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进行随访,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复查BAEP.分析BAEP分级与GCS评分、GOS评分的关系以及清醒前后BAEP变化的特点.结果康复治疗前BAEP异常率为93.3%(28/30例),康复治疗1个月后BAEP异常率为86.7%(26/30例),其中Ⅳ级减少5例(16.7%),而Ⅰ级增加2例(6.7%).BAEP分级越高,则预后越差.有12例(40%)患者意识恢复,意识改善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Ⅴ波的出现,其次是各波分化的改善和潜伏期的缩短.结论 BAEP检测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脑干功能并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Ⅴ波的出现提示脑干功能的恢复,是意识改善的脑电生理学指标.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邓爱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早产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脑瘫致病因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脑瘫患者的致病因素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早产的脑瘫患者与足月产的脑瘫患者相比,重度者的比例高(P<0.01),痉挛型发生率高(P<0.05).结论对早产儿早期随访,早期干预,有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雁;胡莹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4例交叉性失语患者的言语症状及其康复

    目的探讨交叉性失语患者的的临床表现及康复疗效.方法对4例交叉性失语症的右利手患者初次发病时的语言病理症状,及经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后的改善效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及结论交叉性失语症多出现于右侧大脑半球因外伤受损的患者中,为非流畅性失语,言语表现以听理解轻度障碍、命名及复述轻度障碍、阅读理解轻度障碍和表达、自发性书写明显障碍的语言障碍征候群.其介入训练的时间越早越好,训练显效时间为3周左右,康复训练效果与其训练前病程相关,1年以上训练效果较差.

    作者:张庆苏;李胜利;贾革红;秦江天;何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语言疗法和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的作用

    目的探讨语言疗法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的语言康复方法.方法 55名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用前瞻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训练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同时,用作业疗法对其进行失用症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后进行测评.结果训练组口颜面失用现象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语言表达能力(复述、说、出声读)训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口颜面失用患者在语言康复训练同时,运用作业疗法进行口颜面失用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口颜面失用,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谭红;张智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后Ⅱ级痉挛以上的患者按入院比例1:1随机划分为两组,用解痉合剂治疗30例,并与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33.3%,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解痉合剂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偏瘫后痉挛,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朱文宗;胡万华;周龙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瘫延迟诊断的原因探讨

    目的分析我国脑瘫患者延迟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延迟诊断与患儿相关病史及体征进行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12个月以内诊断组与12个月以上诊断组(延迟诊断组),在家长文化程度、患儿的城乡分布、脑瘫类型等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危因素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消除城乡差别,普及脑瘫早期诊断及评价知识,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以及建立高危新生儿病例的长期监测都将成为减少延迟诊断的重要举措.

    作者:李润洁;高哓红;曲宸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药物依赖综合征治疗的现状及未来

    美国的药物依赖者有300-600名/10万人;欧洲有150-300名/10万人[1].据公安部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有86万人,1999年女性吸毒者有11.8万人,2000年上升到13.8万人[2].国家禁毒委与联合国禁毒署、艾滋病规划署非常关注全球的戒毒工作.1 药物依赖综合征的现况对药物的生理性依赖和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统称药物依赖综合征.目前可产生药物依赖的药品有:①阿片类:如阿片、海络因及人工制剂哌替啶、吗啡、盐酸二氢唉托啡等;②古柯类生物碱:可卡因,其提纯后的毒品为克赖克,其毒性和成瘾性更为严重;③大麻类:主要有印度大麻、北美大麻和四氢大麻酚等,在新疆大麻滥用的问题尤为突出;④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安眠酮、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⑤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其中甲基苯丙胺的提纯品冰毒的毒害作用更大;⑥用于注射的甲基丙胺:商品名为快速丸,能迅速产生强烈的欣快感;⑦致幻剂:如麦角二故乙胺、苯环已呱啶等.

    作者:周用桓;赵慧林;魏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方法对15例脑瘫患儿进行系统的家庭康复治疗1年.结果基本正常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结论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治疗是一种有效、经济、简单易行的康复治疗方法.

    作者:李春香;冯雅凡;李树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