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周立奉;茆建国;路荣

关键词:特发性, 多发性, 斑片, 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 化学物质, 血常规, 胸腹部, 性刺激, 无意识, 无接触, 尿常规, 慢性病, 氯丙嗪, 电解质, 诊治, 药物, 颜色, 物理
摘要:患者男,27岁.主因躯干青灰色斑片6个月余,于2010年12月30日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意识突然发现胸腹部出现少量青灰色斑片,无不适,未诊治,青灰色斑片逐渐增多,近2个月,类似皮疹数量及颜色无明显变化.既往无慢性病史,无接触化学物质、物理性刺激史,无服砷、银、氯丙嗪等药物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无异常.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馈控制在骨科护理缺陷中的导入与探讨

    目的:探讨应用前馈控制方法降低骨科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总结了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骨科发生的86例护理缺陷,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导入前馈控制管理方法,提出防范措施,将护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结果:导入前馈控制后骨科护理缺陷发生率从5.21%降到1.22%,患者满意度从91%提高到96%.结论:应用前馈控制方法,贯穿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淑英;徐英华;方亚群;任艳玲;王艳艳;信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内镜分级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内镜分级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NBI内镜引导靶向活检,对BE病灶实施动态病理监测,早期识别特殊肠化生细胞(SIM)、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原位癌等病变阶段,在内镜下实施氩离子凝固疗法(APC)、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分级治疗.结果:术后第6个月复发内镜BE 6例,病理BE 4例,应用APC治疗后消失;本组未见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APC、EMRC、ESD分级治疗BE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作者:王昌雄;尚惺杰;朱雅碧;黎红光;陈光兰;徐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内脏灌注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20例行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麻醉诱导后吸入1 MAC七氟醚维持麻醉,开始降压时通过调节瑞芬太尼的剂量0.2 ~ 0.5 μg/(kg·min),直至收缩压较基础值降低30%或MAP不低于60 mmHg.记录降压前即刻(T0)、降压后1 h(T1)、降压后2 h(T2)、降压后3 h(T3)、术后1 h(T4) 的MAP、HR、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同时测血气计算胃黏膜pH值(pHi).结果:与T0相比,MAP、HR、pHi在T1、T2、T3下降(P < 0.05),PgCO2在T1、T2、T3升高(P < 0.05),其余各指标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行控制性降压后,可引起胃黏膜pHi可逆性改变,降压后3 h内的内脏灌注均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倪红伟;罗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可能机制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可侵犯脊髓前角、脑干及皮质运动神经元等,而致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ALS人群患病率(0.8 ~ 7.3)/106,年发病率约(0.2 ~ 2.4)/106,男女之比为(1.4 ~ 2.5)∶1,平均存活时间一般为31 ~ 43个月[1].ALS主要为散发型,5% ~ 10%为家族型,在20%的家族型患者中,有明确的SOD1基因突变.关于ALS的病因假说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假说、遗传基因假说、自体免疫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等[2].目前尚无特殊方法可治愈此病,其治疗困难的原因在于:(1)ALS潜在的病因尚不明确;(2)运动神经元的弥漫性死亡;(3)疾病诊断之前即存在线粒体、神经元变性的慢性原因.利鲁唑是目前唯一推荐用于该病的药物,但只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ALS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全交界;陈卓铭;姚滔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莫唑胺治疗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常使用烷化剂进行治疗,但传统烷化剂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1].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TMZ)毒副作用小,长时间用药耐受性好,已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有效药物之一[2].本综述总结TMZ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如下.

    作者:李晓兴;王之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时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入选高血压病不伴房颤75例(A组)、伴阵发性房颤30例(B组)、伴持续或永久性房颤20例(C组).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判定心律失常情况,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同时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浆B型钠尿肽(BNP)浓度,协助评估心功能.结果:(1)3组间,C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室壁相对厚度(RWT)、血浆BNP浓度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且均与其他2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2)B组的LAD、IVST、LVPWT、LVESd、LVEDd、LVMI、RWT、LVEF、血浆BNP浓度大于A组,但仅LAD、LVMI、血浆BNP浓度达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房颤时左心结构及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且以合并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时显著.

    作者:林文辉;邵健智;王齐增;李新祥;朱玲军;林斌;马湘俊;周仁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敏感性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索高敏感性肌钙蛋白T(hs-cTnT)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入选88例发病在6h以内的高度怀疑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检测hs-cTnT,并与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诊断性能用ROC曲线及AUC表示,并根据hs-cTnT、cTnI和CK-MB的阳性率,得出对NSTEM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结果:(1)NSTEMI患者hs-cTnT、cTnI及CK-MB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 < 0.001).(2)根据ROC曲线分析,hs-cTnT、cTnI和CK-MB的AUC分别为0.908、0.851、0.789,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32 ~ 0.985、0.763 ~ 0.939、0.695 ~ 0.883.(3)hs-cTnT以14 pg/mL为诊断临界点时,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96.7%,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96.8%.而cTnI诊断临界点为0.08 ng/mL时,灵敏度为37.0%,特异度为96.7%,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77.6%.CK-MB以4 ng/mL 为诊断临界点时,灵敏度为25.9%,特异度为93.4%,阳性预测值为63.6%,阴性预测值为79.2%.结论:hs-cTnT对NSTEMI的早期诊断性能优于cTnI和CK-MB,有利于早期筛选NSTEMI患者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作者:崔文娟;卢成志;唐志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分化抑制因子4、转录因子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4(Id4)及转录因子1(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组)、10例癌旁(癌旁组)和10例正常肾组织(正常组)中Id4、E2F1的表达,探讨二者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分析二者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肾癌组Id4阳性表达率为67.5%,明显高于癌旁组的30.0%和正常组的20.0%(P < 0.05);肾癌组E2F1阳性表达率为75.0%,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的40.0%和正常组的20.0%(P < 0.05);二者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r = 0.588,P < 0.05);但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 > 0.05).结论:Id4及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或单独或共同促进肿瘤形成,但对肾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不大;Id4、E2F1二者可为临床肾癌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

    作者:吴剑;史子敏;朱安义;罗仪;林双泉;李里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及心肺疾病史,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化验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良好,且心功能良好[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 55 mm],年龄(57.02 ± 2.30)岁,拟行开胸手术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5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同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VEF和LVEDD.结果:该组患者术后第3、7天的血浆BNP水平[(153.48 ± 62.95,111.93 ± 47.11)pg/mL]均高于术前血浆BNP水平[(57.20 ± 28.62)pg/mL](P < 0.01),术后第7天LVEF[(47.09 ± 4.97)%]低于术前LVEF[(64.17 ± 4.87)%](P < 0.05),术后第7天LVEDD[(59.98 ± 4.86)mm]高于术前LVEDD[(49.74 ± 3.69)mm] (P < 0.05),且术前血浆BNP水平与术前LVEF无相关性(r = -0.075,P > 0.05)、与术前LVEDD呈正相关(r = 0.451,P < 0.01);术后血浆BNP水平与术后LVEF呈负相关(r = -0.426,P < 0.01)、与术后LVEDD呈正相关(r = 0.802,P < 0.01).结论: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后血浆BNP水平高于术前血浆BNP水平,且术后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的降低而升高.

    作者:崔洁;李平新;徐怡;侯本新;范志勤;薛峰;徐朱华;胡淑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ME对皮层脑梗死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tsB)抑制剂环氧酶琥珀酰肽甲基酯(Ca-074ME)对皮层脑梗死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易卒中肾性高血压大鼠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dMCAO) 模型,实验分Ca-074ME组、溶剂对照组及假手术组3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行脑组织匀浆酶活性测定以及脑梗死体积测量和免疫荧光/TUNEL检测,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梗死灶周组织CtsB活性在dMCAO术后6 h开始即增高,一直持续到24 h之后.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术后6 h Ca-074ME组梗死灶周CtsB的活性显著降低(P = 0.012);术后24 h、3 d Ca-074ME组梗死灶周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值分别为0.046和0.040);术后24 h、3 d Ca-074ME组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分别为0.037和0.025);术后3 d Ca-074ME组Bederson评分和横木行走测试评分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33和0.048).结论:Ca-074ME能抑制皮层脑梗死后CtsB的早期活化,对皮层脑梗死有保护作用,减少梗死灶周围细胞凋亡是其中的重要机制.

    作者:侯清华;解龙昌;曾进胜;张波;付贤;张斌;高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盆底静脉曲张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关联性研究

    目的:评价盆底静脉曲张患者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关联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客观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提供影像学佐证.方法:对146例盆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常规阴道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肌层及两侧血流、附件区及盆底静脉丛,测量扩张迂曲静脉的范围及宽内径,检测血流频谱,进行影像学分级诊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测量,观察影像学分级与疼痛积分的关联性.结果:不同影像学等级盆底静脉曲张患者症状积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5),且影像学等级越高患者症状积分越高;同时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与彩超检查所得静脉内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盆底静脉曲张患者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可能具有一定关联性,值得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

    作者:施春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结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下结直肠癌手术中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差异,探讨FTS联合腹腔镜的必要性.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FTS联合腹腔镜手术(FTS+腹腔镜组),B组采用FTS开腹手术(FTS组),两组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皮质醇等应激反应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同B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3 d vs 2.6 d)、排便时间(3.1 d vs 3.5 d)、术后住院时间(4.1 d vs 4.5 d)略有缩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费用显著增加(3.6万元 vs 2.3万元),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第1、3天 CRP、IL-6、皮质醇等应激反应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个并发症及总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再入院率(1/40,2.5%)稍低于B组(2/40,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的联合应用并不能进一步改善FTS指导下的结直肠癌术后康复进程.

    作者:谢正勇;程黎阳;张玉新;康慧鑫;陈俊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局灶性及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中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与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25例局灶性PCa组织和11例转移性PCa转移灶组织,以及1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CXCR4的阳性细胞数.分析其与前列腺癌转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与BPH比较,CXCR4在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转移性PCa组织中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局灶性PCa组织的表达(P < 0.05);在不同病理分级PCa组织中,从高分化组到低分化组CXCR4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XCR4在Whitmore-Jewett分期系统C+D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B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Ca组织中,尤其是转移性PCa组织中的CXCR4高表达,其表达随PCa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而增多.在PCa发生发展过程中CXCR4的表达可能作为PCa转移趋势及预后随访判定转移的新指标.

    作者:张嵩;郝斌;张海鹏;李和平;关兵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儿童髌骨袖套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儿童髌骨袖套撕脱性骨折[1]临床发病率极低,对于该骨折的治疗常通过手术恢复伸膝装置的完整性,但通常人们对该骨折的认识不足而漏诊或误诊,髌骨未能复位引起髌骨肥大高位、伸肌迟滞及股四头肌萎缩,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10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髌骨袖套撕脱性骨折6例此类型患者,获得满意良好的疗效.

    作者:徐明;陶圣祥;何振华;夏春明;胡阿威;程智涛;刘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应受到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推广

    如何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时间, 加快床位周转,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是医疗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 FTS)这一新理念为临床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传统外科治疗的陈旧模式,在减少医疗费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在真正意义上缩短了住院时间.本文对FTS这一新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并就医院管理部门如何积极推进FTS在临床的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江志伟;易学明;黎介寿;杨国斌;王与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9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ⅢA期57例,ⅢB期38例)先接受2个周期的诱导化疗,再行3D-CRT(总剂量64 ~74 Gy,中位剂量68 Gy) + 同步紫杉醇化疗.结果:诱导化疗有效率为46.3%.同步化放疗后有效率为71.6%.全组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7.1个月和10.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2%、35.8%、18.9%和41.1%、14.7%、6.3%.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治疗后失败主要为肿瘤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结论:诱导化疗后3D-CRT+紫杉醇单药同步化放疗不可手术的Ⅲ期NSCLC的疗效和耐受性较好.

    作者:占艳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淋巴漏18例分析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并发淋巴漏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结果:18 例患者中,4例单纯引流后治愈;14例经留置管注入无水乙醇并继续引流,其中11例治愈,另3例经开放手术治愈.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漏多与术中漏扎淋巴管有关;充分的引流是治愈的关键,注射硬化剂可促进愈合,形成淋巴囊肿者多需开放手术治疗.

    作者:周大海;李景勤;张金平;陈建中;魏永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作用,为临床提供血糖测定的准确实验数据.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EP7-A2文件,实验组中加入多巴酚丁胺,对照组中加入生理盐水,采用配对差异实验评价多巴酚丁胺对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己糖激酶法(HK)、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A)和基于葡萄糖脱氢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B)的干扰作用.剂量依赖试验评价不同浓度的多巴酚丁胺对血糖干扰作用的大小.结果:配对差异实验显示多巴酚丁胺对己糖激酶法不存在干扰,对葡萄糖氧化酶法存在负干扰,对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对基于葡萄糖脱氢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剂量依赖试验显示对存在干扰的3种方法中干扰程度随多巴酚丁胺浓度增高而增高,剂量响应曲线呈线性关系.结论: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存在不同的干扰作用.当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药物时,临床应合理选择血糖测定方法.

    作者:李有强;张云燕;林晓敏;徐建华;郭龙华;张彬;王建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甲亢患者131碘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分析

    目的: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131碘治疗前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其与甲亢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克森人格问卷(EPQ)对48例131碘治疗前甲亢患者(甲亢组)进行测量并与4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比较.结果:甲亢组SCL-90在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和F10(其他)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F6(敌对)、F7(恐怖)、F8(偏执)和F9(精神病性) 因子分和总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01=.EPQ测量:甲亢组的精神度(P)和神经质(N)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1=,甲亢患者多属于抑郁质(内向不稳定型)人格,而对照组多属于多血质(外向稳定型)和黏液质(内向稳定型)人格特质.结论:甲亢患者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神经质的人格特征与甲亢的发病有关.

    作者:何长武;黄莺;屈伟;王社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存活与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达,DAPI 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GDN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BMSCs存活率增高,神经微丝阳性细胞率上升,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结论:GDNF基因修饰有助于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周玲;邓莉;涂江义;高小青;杨朝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