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冰;徐武华
疼痛不仅是个医学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也是所有骨科住院患者为担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许多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目前世界医学领域内正在提倡无痛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而创建无痛护理病房就是使患者得到高质量和舒适的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个体化、多模式镇痛等方法使患者在无痛的条件下接受诊疗和护理,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我科无痛病房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护理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三氧自血疗法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3组,药物组给予多潘立酮10 mg,口服,每日3次; 三氧组给予医用三氧自血治疗,每周3次; 三氧+药物组:给予多潘立酮及三氧自血治疗.结果:3组患者腹胀、早饱、嗳气、恶心、食欲下降症状显著改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三氧+药物组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积分较三氧组、药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三氧组钡条总排除率为(59.0 ± 21.5)%,有效率为40.0%,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三氧+药物组的钡条总排除率[(89.0 ± 37.4)%]及有效率(80.0%)高于三氧组、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三氧自血疗法可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排空功能; 三氧自血疗法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消化性功能不良的疗效优于三氧自血及单用多潘立酮.
作者:覃黎葵;龚正;庄小强;张兰玲;李佑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小抑菌浓度(MIC)法,运用统计学软件EpiInfor2000、WHONE5.4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在所有170株受检肠球菌中,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其他肠球菌分别占52.9%、41.2%和5.9%.检出肠球菌株数多的标本是尿液,其余为胆汁和血液等.药敏结果表明,肠球菌属总体耐药水平较高,仅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极度敏感,屎肠球菌除对氯霉素、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以外,对其他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利奈唑胺对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MIC值大多为1和2 μg/L.72%粪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MIC值大于2 μg/L,而80%的屎肠球菌对其的MIC值则小于2 mg/L.结论:临床肠球菌属感染以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利奈唑胺对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均显示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只对屎肠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或选用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同时密切关注抗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以此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
作者:胡锡池;万林;胡仁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头位妊娠脐带绕颈中围产儿预后的分析,探讨脐带绕颈是否应成为剖宫产指征.方法:将正常头位妊娠1 348例分为两组(脐带绕颈组468例,无脐带绕颈组880例)进行分析,了解脐带绕颈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在阴道分娩和产程的不同阶段,其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脐带绕颈组剖宫产率显著升高,剖宫产中胎儿窘迫率脐带绕颈组反而低于无脐带绕颈组,差异有显著性;此外,脐带绕颈中阴道分娩者胎儿窘迫率明显低于剖宫产分娩者.结论:脐带绕颈显著增加了选择性剖宫产率,但脐带绕颈与围产儿预后不良之间无特异性关系,因此不应成为剖宫产指征.
作者:熊琼英;胡俊;杨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他汀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相关指南的更新.但在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领域,他汀仍主要作为预防性药物,随着他汀多效性研究证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主张他汀应作为治疗性药物尽早应用在AIS急性期,本文将综述他汀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
作者:凌冰;徐武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失眠是神经科、精神科及心理科患者常见主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1]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为:主诉入睡困难(DIS)或维持睡眠困难(DMS),或者为非恢复性睡眠(non-restorative sleep, NRS),至少持续1个月.NRS首次出现于DSM-Ⅲ-R,一直沿用至即将出版的DSM-Ⅴ[2].失眠常常导致患者白天功能受损,然而,相对于DIS和DMS,NRS的研究较少,国内目前还没有发表NRS的相关文章.但国外有研究报道[3],NRS白天功能受损情况比其他主诉如DIS和(或)DMS的严重.自从1994年DSM-Ⅳ出版以来,NRS越来越受到睡眠研究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NRS是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或不依赖于其他失眠症症状而单独存在?NRS是否可作为一独立疾病以及如何治疗NRS?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做一些探讨.
作者:刘亚平;潘集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百分率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透明质酸能明显提高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活性,抬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结论:透明质酸可抑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从而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软骨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作者:李化光;刘华;杨新明;张林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4种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组织来源的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41例在我院首次诊断为鳞癌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鳞癌和腺癌患者中根据不同组织来源又将其分为消化系统(包括食管、胃肠道来源等)、呼吸系统(包括咽喉部、支气管来源等)、泌尿生殖系统(包括男性、女性生殖道来源)3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未发现恶性肿瘤依据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腺癌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鳞癌组和对照组;鳞癌组血清鳞癌抗原(SCC)水平高于腺癌组和对照组;在呼吸系统腺癌中血清CEA、CA199水平及其阳性率均较高(P < 0.05),在消化系统腺癌中CEA表达亦较高(P < 0.05).4种肿瘤标志物中SCC对鳞癌的灵敏度高;CEA对腺癌中的灵敏度高.联合检测能提高对鳞癌和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SCC = 1.15 ?滋g/L可提高诊断鳞癌的灵敏度,CA199 = 12.26 U/mL,AFP = 3.03 ng/mL,CEA = 3.28 ng/mL可分别提高诊断腺癌的灵敏度.结论: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鳞癌和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不同,对提示组织来源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价值.
作者:陈庆;刘升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基因编码区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180例研究对象的β2-AR基因编码区第2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β2-AR基因2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OPD合并EH组、COPD非合并EH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患者FEV1%预计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282、P = 0.755),与COPD合并EH组的血压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本研究中,β2-AR基因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老年COPD合并EH的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王成;杨皑岚;李华;毕鸿雁;傅玮萍;戴路明;陈芬;谭芳;符琴;田陆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通过震动感觉阈值(VPT)测定,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溃疡风险.方法:120例未发生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VPT,同时测定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按VPT结果将患者分为VPT正常组和VPT升高组进行临床特征比较及糖尿病足病的相关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患者中,VPT正常组70例(58.3%),VPT升高组50例(41.7%),其中低度风险组9例(7.5%),中度风险组28例(23.3%),高度风险组13例(10.8%).两组间BMI、HbA1c、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VPT正常组比较,VPT升高组的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FBG更高(均P < 0.05).相关分析显示VP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FB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349、0.214).结论:VPT能客观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溃疡风险.年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因素.
作者:舒毅;陈幼萍;曾春平;罗少荘;潘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P38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丁苯酞组.Y-型迷宫观测学习记忆能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AP-43及突触素P38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VD组和丁苯酞组GAP-43 mRNA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 < 0.05),丁苯酞组较VD组升高更明显(P < 0.05);丁苯酞组GAP-43蛋白较假手术组和VD组均升高(均P < 0.05),VD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丁苯酞组突触素P38 mRNA较假手术组和VD组上调(均P < 0.05),假手术组和V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VD组和丁苯酞组突触素P38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均P < 0.05),VD组下调更明显(P <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提高VD 大鼠海马区突触素P38及GAP-43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其认知功能.
作者:李秋霞;陈淅泠;王欣东;潘娟;张晓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变化规律及特征.方法:39名健康志愿者和4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左室构型正常组;B组:向心性重构组;C组:向心性肥厚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图像后脱机分析,观察左室内涡流衍变过程,比较各涡流描述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室内涡流等容舒张期和舒张早、中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环数由松散变密集;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涡流再变小,环数仍较密集;持续整个心动周期.与对照组比较,B、C组在等容收缩期涡流峰值流量和涡流强度增大,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6);C组半流量面积、半流量涡流直径增大,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向量血流图技术能客观反映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为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流结构及心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夏纪筑;高玉丽;王庆庆;马雯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女,75岁,左鼻根部肿块逐渐增大伴流泪4年余.入院时查体:双眼视力0.6,左眼泪囊区触及约2 cm × 2 cm × 1.5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肿块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指压泪囊区未见脓性分泌物溢出,泪点位正,泪道冲洗不通,伴少许黏性分泌物溢出,左眼球向外上方轻度突出,眼球转动无明显受限.双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不浅,房水清,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应灵敏,视网膜平伏.
作者:金琴辉;项振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预注和混用利多卡因对于儿童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预防作用.方法:120例儿外科患儿分为A组(先静脉注射0.5 mg/kg利多卡因 30 s后使用注射丙泊酚全麻诱导)和B组 (丙泊酚和1%利多卡因按20∶1混合液全麻诱导),每组均为60例,观察患儿从开始注射丙泊酚到意识消失过程中出现的注药手臂运动情况和面部表情的反应,评估疼痛的发生率和强度.结果:A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68.3%,其中中重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发生率为38.3%.B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36.7%,其中中重度痛发生率为18.3%.两组相比,B组注射痛及中重度痛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 < 0.01).结论:丙泊酚和1%利多卡因按20∶1混合液较预注射0.5 mg/kg利多卡因30 s后注射丙泊酚更能有效缓解患儿注射痛.
作者:刘长涛;陈玉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经阴道无痛取卵术的效果.方法:90例经阴道穿刺取卵术的患者,分为3组(n = 30).A组:瑞芬太尼0.2 ?滋g/kg;B组:瑞芬太尼0.3 ?滋g/kg;C组:瑞芬太尼0.4 ?滋g/kg;3组均复合丙泊酚2 mg/kg.记录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变化,以及手术时间、丙泊酚总量、取卵数、患者睁眼时间和离床时间.同时记录体动次数、呼吸抑制、辅助呼吸、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术后半小时随访恶心呕吐发生率,腹痛评分,以及患者和术者满意度.结果:3组手术时间、取卵数量、患者睁眼时间和离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丙泊酚总用量小于A组(P < 0.05).A组患者体动≥2次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 < 0.05),C组患者呼吸抑制和辅助呼吸的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P < 0.05).体动次数、手术时间和腹痛评分与取卵数量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瑞芬太尼0.3 μ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用于经阴道穿刺取卵在达到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作者:李雪;乔青;冯艺;沈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8例,分对照组32例,治疗组46例.对照组用复方丹参30 mL+阿拓莫兰0.2 g+门冬氨酸钾镁30 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注,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前列腺素E1 100 μ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肝功能(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纤维化指标(HA 、LN、IV、IV-C、PC Ⅲ)及临床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28.13%和69.57%,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TBIL、AIb、ALT、AST、PTA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疗效显著.
作者:李刚;陈金春;付荣权;孙庆丰;马志全;陈海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 2011年 6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完成的33例经腹腔镜(腹腔镜组)和32例开腹(开腹组)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情况、病理资料、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163.6 ± 65.3)mL vs.(390.6 ± 187.3)mL,P < 0.001]、输血比例小[0 vs.18.8%,P < 0.001]、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早[(2.0 ± 0.8)d vs.(3.0 ± 0.9)d,P < 0.001;(3.7 ± 1.5)d vs.(5.7 ± 1.5)d,P < 0.001]、盆腔引流管拔除早[(3.2 ± 0.9)d vs.(5.3 ± 3.0)d,P = 0.001]、术后3 d 血红蛋白计数高 [(107.8 ± 11.9)g/L vs.(96.0 ± 17.8)g/L,P = 0.003]以及住院时间短[(11.1 ± 3.7)d vs.(14.7 ± 3.9)d,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盆腔引流量、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3 d 白细胞计数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具有开腹同类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微创手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曹世姣;张广亮;夏伟兰;孙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TRI)中Allen试验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15例进行TRI的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为未行Allen试验而直接穿刺桡动脉者,对照组为Allen试验阳性者123例,Allen试验阴性者35例排除出本研究.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介入诊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穿刺成功率(98.1% vs 98.4%)、介入诊治成功率(98.7% vs 98.3%)、并发症方面(2.6% vs 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本研究现有结果判定,Allen试验在TRI中的临床意义有限,尚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作者:方志敏;钟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PiCCO监测液体复苏后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入住ICU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 < 750 mL/m2]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是否大于7 mL/kg分为肺水正常和肺水偏高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按250 mL/15 min的速度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其ITBVI > 850 mL/m2,监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终点后即刻、复苏终点后2 h及6 h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扩容对ITBVI、GEDVI、CI、SVI、CVP、EVLWI有影响(P < 0.05),两组液体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各时间点的ITBVI、GEDVI与复苏前相比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PaO2/FiO2各时间点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肺水正常组的CI、SVI各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肺水偏高组的CI在复苏达终点后即刻和2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 < 0.01),SVI在复苏终点后2 h和6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 < 0.01).CVP与复苏前相比,肺水正常组仅复苏终点后6 h有增加(P < 0.01),肺水偏高组复苏终点后2、6 h均有增加(P < 0.01).EVLWI与复苏前相比,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均有增加(P <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GEDVI、ITBVI、CI、SVI增加,对CVP和EVLWI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影响氧合功能.
作者:许秀娟;孟建标;张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将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瑞格列奈和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及生化指标、△I30/△G30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降糖效果,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P < 0.05);餐后0.5 h血清胰岛素明显升高(P < 0.05),说明二者均能刺激胰岛素早时相分泌,但空腹及餐后2 h血清胰岛素上升不明显(P > 0.05);△I30/△G30比值升高(P < 0.05),HOMA-β升高(P < 0.05),HOMA-IR下降(P < 0.05);但两组间比较,除2 h FIns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其余各组间均P > 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瑞格列奈强化治疗同胰岛素一样可以良好控制血糖并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刘璐;曾姣娥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