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房颤患者186例临床分析

涂富莲;郭海平;江明宏;沐贤友;曹雪滨;王俊玲;汪明慧

关键词:心房颤动, 老年人, 左房内径, 抗凝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临床特点、治疗的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 年2月至2009年7月住院的老年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Af共186例,初发性Af 20例(10.75%)、阵发性Af 45例(24.19%)、持续性Af 60例(32.22%)、永久性Af 61例(32.79%).其中冠心病96例(51.62%),高血压62例(33.33%),肺心病12例(6.45%),瓣膜病10例(5.75%),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6例(3.22%).其中合并2种相关疾病占86%,合并3种或3种以上相关疾病占72%以上,合并心衰53例.(2)转复窦性心律及1年后窦律维持情况:初发性Af 20例(100.00%)均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例(89.47%);阵发性Af 42例(93.33%)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26例(61.90%);持续性Af 32例(54%)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53.12%).永久性Af 61例中,56例控制心室律为主.1年内窦性心律维持占总转复人数的65.21%.(3)超声结果显示:左房内径为持久性Af >持续性Af >阵发性Af、初发性Af.(4)接受抗凝治疗及脑卒中情况:初发性Af 20例14例进行了抗凝治疗,阵发性Af 42例、持续性Af 53例、永久性Af 50例进行了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达81.18%,华法林应用率仅4.3%,脑卒中达20.3%.结论:本调查中,Af发生率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老年性疾病;初发性Af、阵发性Af以控制节律为主,持续性Af、永久性Af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华法林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化.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苦参碱对HepG2细胞DLK1基因表达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碱能否重新诱导HepG2细胞DLK1基因被印记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RT-PCR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HepG2细胞后DLK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MTT、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作用后HepG2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力的变化.结果:HepG2细胞经苦参碱处理后,DLK1基因的Mrna 表达量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均降低,细胞抑制在G1期.结论:苦参碱能有效地抑制DLK1基因的表达,且能抑制肿瘤细胞HepG2生长、增殖和侵袭能力.

    作者:罗耀玲;黄铀新;刘瑶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应用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完成PCI 218例,单纯冠脉造影264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异搏定组、硝酸甘油组和混合组(5 mg异搏定+0.2 mg硝酸甘油),异搏定组161例,硝酸甘油组158例,混合组163例.结果:异搏定组未能完成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其中CAG后复杂病变需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4例;硝酸甘油组中未能完成同侧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3例;混合组10例发生了桡动脉痉挛,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2例.3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衰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拟行冠脉介入患者,经桡动脉给予异搏定或者硝酸甘油针剂都能起到明显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作用,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7F股鞘行PCI介入患者3个月后桡动脉闭塞率较5F、6F桡鞘闭塞发生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石海莉;黄捷;秦立;李艳;冯艳;韩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GlideScope 视频喉镜在ICU困难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

    留置胃管是ICU常见的一项侵袭性技能,不熟练或护理不恰当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伤,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配合吞咽动作,大部分可顺利留置.但根据经验盲插,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缺陷.尤其针对一些特殊患者,盲插非常危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快速的成功留置胃管是一直以来需要不断改进的一项重要技术.现将我院综合ICU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困难置胃管患者,成功留置的案例汇总,报告如下.

    作者:俞超;叶佳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67LR和MMP-7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检测67 kD层粘连蛋白受体(67L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26例非典型增生食管黏膜组织、23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67LR和MMP-7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1)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癌旁非典型组织和癌组织中,67LR、MMP-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依次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1).(2)不同浸润深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中,67LR蛋白阳性表达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MMP-7蛋白阳性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 0.05).(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中67LR、MMP-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或P < 0.01).(4)67LR蛋白的表达与MMP-7呈正相关(P < 0.05).结论:67LR、MMP-7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MP-7蛋白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有关,而67LR蛋白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无关;67LR 、MMP-7蛋白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王晓兰;华新宇;陈奎生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无创双相正压通气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创双相正压通气(BiPAP)模式用于无痛肠镜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无痛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鼻导管吸氧组(A组,n = 40)和BiPAP组(B组,n = 40).以芬太尼、丙泊酚全麻诱导后,两组均以5 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检查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体动反应,静脉注射0.5 mg/kg丙泊酚加深麻醉,观察2 min后,继续操作,如若再次出现体动反应,重复静注丙泊酚,直至能够满足检查为止.麻醉诱导即刻给予A组患者面罩吸氧(2 L/min),给予B组患者无创BiPAP通气(氧浓度27%).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血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后1、3 min SpO2,及需要托下颌辅助呼吸的次数,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发生舌后坠、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结果:A组患者麻醉后3 min SpO2明显低于B组,检查中需要辅助呼吸的概率(37.5%)也明显大于B组(0%).两组舌后坠的发生率、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iPAP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患者呼吸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氧合,规避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艾青;王志萍;刘林汉;吴硕雄;汪昊星;李筱;安明昊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46例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或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术,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患者的生存率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DSA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者46例,中央型动门静脉瘘14例,周围型动门静脉瘘24例,混合型8例,轻度动门脉瘘13例,中度动门脉瘘18例,重度动门脉瘘15例.其中同时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3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术.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中位生存时间,2个月、6个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均高于肝动脉内化疗术患者.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中位生存时间,2个月、6个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弥漫型肝癌.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静脉瘘的患者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混合型、重度动静脉瘘患者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应尽量使用栓塞剂有效封堵瘘口血流后行经皮肤动脉化疗栓塞,如无法封堵瘘口,则仅行肝动脉内化疗术.

    作者:陈燕浩;李家平;谭国胜;张树桐;殷云志;金朝林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老年房颤患者18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临床特点、治疗的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 年2月至2009年7月住院的老年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Af共186例,初发性Af 20例(10.75%)、阵发性Af 45例(24.19%)、持续性Af 60例(32.22%)、永久性Af 61例(32.79%).其中冠心病96例(51.62%),高血压62例(33.33%),肺心病12例(6.45%),瓣膜病10例(5.75%),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6例(3.22%).其中合并2种相关疾病占86%,合并3种或3种以上相关疾病占72%以上,合并心衰53例.(2)转复窦性心律及1年后窦律维持情况:初发性Af 20例(100.00%)均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例(89.47%);阵发性Af 42例(93.33%)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26例(61.90%);持续性Af 32例(54%)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53.12%).永久性Af 61例中,56例控制心室律为主.1年内窦性心律维持占总转复人数的65.21%.(3)超声结果显示:左房内径为持久性Af >持续性Af >阵发性Af、初发性Af.(4)接受抗凝治疗及脑卒中情况:初发性Af 20例14例进行了抗凝治疗,阵发性Af 42例、持续性Af 53例、永久性Af 50例进行了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达81.18%,华法林应用率仅4.3%,脑卒中达20.3%.结论:本调查中,Af发生率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老年性疾病;初发性Af、阵发性Af以控制节律为主,持续性Af、永久性Af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华法林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化.

    作者:涂富莲;郭海平;江明宏;沐贤友;曹雪滨;王俊玲;汪明慧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硝苯地平对哮喘小鼠肺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脂联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对哮喘小鼠肺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联素受体(AdipoRs)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和硝苯地平干预组(C组)、硝苯地平联合PPAR-γ抑制剂GW9662干预组(D组),每组6只.建立哮喘模型并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PPAR-γ和AdipoRs 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气道炎症细胞数增多,PPAR-γ表达增加,AdipoRs表达下降(均P < 0.05).C组较B组炎症细胞数下降,PPARγ酌表达增加,AdipoRs表达增加(均P < 0.05).D组炎症细胞数较C组升高,肺组织几乎无PPAR-γ表达,AdipoRs表达水平减少(均P < 0.05).结论:硝苯地平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增加AdipoRs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气道炎症.

    作者:赵玲;朱述阳;陈玉玲;陈碧;刘文静;吴瑕;陈云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 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 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 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

    作者:周薇;何佩仪;刘丽兰;卫建宁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影响.方法:在正常葡萄糖(5.5 mmol/L)或高糖(16.8 mmol/L)条件下以50 ~ 5 000 pmol/L艾塞那肽孵育HUVECs,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Cs的一氧化氮(NO)释放量,荧光法检测细胞内eN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内eNOS 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和总蛋白水平,real time RT-PCR检测eNOS mRNA水平.结果:正常葡萄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使HUVECs释放NO增加,提高细胞内eNOS活性及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eNOS总蛋白水平.高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仍具有上述作用,且可提高eNOS mRNA水平.结论:艾塞那肽可上调HUVECs中eNOS的活性和表达,使NO释放增加,可能是其发挥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丁丽;张锦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全麻过程中过度通气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目的:明确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过度通气使PetCO2由40 mmHg水平降至25 mmHg水平并维持20 min.记录PetCO2 40 mmHg、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图α、δ、θ波相对功率值,NI值、NT 分级.结果:与PetCO2 40 mmHg水平相比,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δ-θ波相对功率值显著增加(P < 0.05),NI值明显降低(P < 0.05),E2-F级的例数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全麻时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可增加麻醉深度,易导致麻醉过深.

    作者:王刚;邓龙姣;康茵;李文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普瑞巴林联合氨酚羟考酮对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术后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对102例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A组)、氨酚羟考酮组(B组)、普瑞巴林联合氨酚羟考酮组(C组)以及安慰剂对照组(D组).结果: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时间延长VAS值逐渐下降.单独使用氨酚羟考酮组与单独使用普瑞巴林组于用药3 d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使用氨酚组羟考酮与普瑞巴林组在14 d以后VAS评分与单用氨酚羟考酮组或单用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

    作者:王静;陶熔;马松鹤;姜迎海;夏令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膀胱水扩张与膀胱内透明质酸钠灌注结合治疗对于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间,25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镜下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灌注1次,共8次.在水扩张前及扩张后3、6及9个月通过疗效问卷及ICSI、ICPI、VAS、尿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大膀胱容量以及通过疗效问卷、ICSI、ICPI、VAS检测所显示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膀胱水扩张后3个月时效果明显.无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及间质性膀胱炎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徐勇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以及其预后.方法:收集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并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对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可比性分析,再对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症状压榨样疼痛比例(55.00%)与非糖尿病组(7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糖尿病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脂水平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临床症状中压榨样疼痛不比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往往以上腹痛、恶心及腹泻等其他临床症状入院治疗,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特别关注其早期典型临床症状.同时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过性血糖过高对其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对非糖尿病组患者也应在监测血糖的情况下,给予合理的治疗.

    作者:田恒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拇指在手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拇指外伤后应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及功能,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在临床上多见,多用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东;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限制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向危重症发展的救治方案.方法:采取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进行积极联合干预,并以既往类似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为对照,分析总结疗效及预后.结果: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积极联合干预能有效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发展成为危重病例,保护脑功能,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结论:采取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积极联合干预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措施,能有效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向危重症发展.

    作者:刘晟;潜丽俊;蔡海芳;蓝菊红;张亚丽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

    目的:初步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NO组为17例吸入NO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对照组为19例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给予常规机械通气和扩血管药物治疗.监测两组各时点的平均气道压和氧合指数,同时比较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比较肺出血、肺气漏的发生和死亡人数.结果:NO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起始时平均气道压及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 > 0.05),在治疗开始后24 h,NO组的平均气道压为(7.9 ± 2.3 )kPa,较对照组(10.5 ± 1.9) kPa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开始后6 h及24 h,NO组氧合指数分别为15.6 ± 3.9和8.9 ± 3.1,明显较对照组(分别为20.3 ± 4.4,15.8 ± 2.9)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N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吸氧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并发症肺气漏、肺出血及死亡人数等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对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给予吸入NO,可以迅速地改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冯晋兴;刘晓红;余珍珠;杨慧;齐利峰;李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2010-2011年广西医院就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耐药性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10-2011年广西各地医院就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的变迁情况.方法:对所收集的广西各地医院检验科就诊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检验报告支原体药敏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所调查广西6家医院共1 578例感染者检出的支原体中,解脲支原体(Uu)对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达44.61%、33.75%和27.22%;人型支原体(Mh)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8.79%、8.47%和8.14%;Uu + Mh双重感染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79.51%、79.21%和71.68%;男性Uu感染率比女性高,而女性Mh及Uu + Mh感染率均比男性高.结论:广西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混合感染、耐药现象严重,建议将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氧氟沙星等药物重新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

    作者:黄颉刚;陈晓燕;祝文坚;韦银花;赵秀兰;李海芬;张恒珠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时期肺康复的依从性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期与稳定期肺康复的依从性.方法:将113例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急性期康复组(76例)及稳定期康复组(37例).急性期康复在患者感染控制,症状缓解出院时即开始.稳定期康复在感染控制,症状缓解并稳定达8周时开始.康复项目包括步行锻炼及呼吸锻炼,持续8周.患者需完成康复日记,接受随诊及随访.结果:稳定期康复组患者步行锻炼、呼吸锻炼以及肺康复总的时间、次数、依从性得分均高于急性期康复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稳定期康复组步行锻炼、呼吸锻炼、肺康复总的时间、次数依从性好的百分率均高于急性期康复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COPD患者康复依从性较低,急性期康复依从性比稳定期康复差,提示应重视COPD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康复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梁少英;岑慧红;郑则广;陈沁;崔立谦;罗俏玲;曾丽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3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行腰椎穿刺术,标本送检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找抗酸杆菌,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阳性率52.7%,明显高于脑脊液涂片找抗酸菌(1.2%)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11.5%).荧光定量PCR与抗酸杆菌培养方法对比,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检测明显优于细菌学培养.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高,分析周期短,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睿彦;陈志成;肖芃;邱薇;陈品儒;王维勇;岑文昌;陈慧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