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坏死68例临床分析

邢宏运;卞铁荣;景丽;李晓明

关键词:骨髓坏死, 临床资料, 大面积, 骨髓组织, 造血细胞, 造血骨髓, 早期症状, 细胞发生, 结构, 骨髓基质, 发病原因, 病理活检, 易误诊, 无定形, 嗜酸性, 不典型, 脂肪, 原位, 特征, 漏诊
摘要: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是指造血骨髓中骨髓组织和基质细胞发生大面积坏死,即造血细胞原位坏死及骨髓基质的坏死,并出现嗜酸性结构不清的无定形物,组织病理活检表现为正常骨髓的结构被破坏,并出现大面积脂肪空泡的缺失[1].本病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预后极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年 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髓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普瑞巴林联合氨酚羟考酮对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术后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对102例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A组)、氨酚羟考酮组(B组)、普瑞巴林联合氨酚羟考酮组(C组)以及安慰剂对照组(D组).结果: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时间延长VAS值逐渐下降.单独使用氨酚羟考酮组与单独使用普瑞巴林组于用药3 d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使用氨酚组羟考酮与普瑞巴林组在14 d以后VAS评分与单用氨酚羟考酮组或单用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

    作者:王静;陶熔;马松鹤;姜迎海;夏令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应用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完成PCI 218例,单纯冠脉造影264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异搏定组、硝酸甘油组和混合组(5 mg异搏定+0.2 mg硝酸甘油),异搏定组161例,硝酸甘油组158例,混合组163例.结果:异搏定组未能完成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其中CAG后复杂病变需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4例;硝酸甘油组中未能完成同侧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3例;混合组10例发生了桡动脉痉挛,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2例.3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衰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拟行冠脉介入患者,经桡动脉给予异搏定或者硝酸甘油针剂都能起到明显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作用,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7F股鞘行PCI介入患者3个月后桡动脉闭塞率较5F、6F桡鞘闭塞发生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石海莉;黄捷;秦立;李艳;冯艳;韩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全麻过程中过度通气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目的:明确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过度通气使PetCO2由40 mmHg水平降至25 mmHg水平并维持20 min.记录PetCO2 40 mmHg、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图α、δ、θ波相对功率值,NI值、NT 分级.结果:与PetCO2 40 mmHg水平相比,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δ-θ波相对功率值显著增加(P < 0.05),NI值明显降低(P < 0.05),E2-F级的例数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全麻时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可增加麻醉深度,易导致麻醉过深.

    作者:王刚;邓龙姣;康茵;李文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多发性巨大膀胱结石1例

    患者男,49岁,因频发性下腹部疼痛并血尿1个月于2012年2月21日入院.偶有排尿不畅病史,因经济原因一直未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 = 0.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表现.双肾区无叩击痛,各输尿管压痛点及膀胱区无压痛.尿常规提示酸碱度7.6,白细胞16个/HP,亚硝酸盐阳性,蛋白阴性,白细胞1.395 × 109/L,管型阴性,尿潜血(++).尿酸、血脂、肝肾功能正常.泌尿系彩色超声示左肾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双肾内可见片状强回声、边界清,多考虑钙化灶;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充盈尚可,壁完整,增厚毛糙,其内可见径线大约3.8 cm的多个强回声、伴声影.追问病史患者8年前因车祸致双下肢瘫痪、长期卧床.我科于2012年2月23日成功实施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取出大小不等结石10余个.

    作者:赵宪龙;陆玲;张大富;常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IGF)在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PIGF在轻、中、重度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的水平,分析PIGF与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相关性.结果:COPD各组PI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COPD中度组PIGF水平较轻度组升高(P < 0.01);COPD重度组PIGF水平较COPD轻度组和中度组升高(P < 0.01);COPD组患者血清PIGF水平与FEV1%呈负相关(r = -0.879,-0.664,均P < 0.01),与PASP呈正相关(r = 0.85,P < 0.01).结论:PIGF可能在COPD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关巍;冯喜英;许金花;王晋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GlideScope 视频喉镜在ICU困难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

    留置胃管是ICU常见的一项侵袭性技能,不熟练或护理不恰当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伤,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配合吞咽动作,大部分可顺利留置.但根据经验盲插,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缺陷.尤其针对一些特殊患者,盲插非常危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快速的成功留置胃管是一直以来需要不断改进的一项重要技术.现将我院综合ICU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困难置胃管患者,成功留置的案例汇总,报告如下.

    作者:俞超;叶佳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PS)能降低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少呼吸作功;机械通气是许多外科干预治疗的手段,但也能增加或加重已有的肺部损伤,导致肺过度膨胀并伴随PS异常及炎症改变.

    作者:戴长宗;王德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骨水泥强化对老年性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在治疗老年性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13例年龄在63 ~ 75岁,平均68.3岁的老年患者腰椎骨折手术撑开复位中的椎弓根钉空内首先注入医用骨水泥,然后再旋入螺钉,待骨水泥凝固后安装连接杆,撑开复位和植骨融合.结果:13例患者均得到了1 ~ 3年(平均1.6年)的随访,患者椎体骨折复位满意,椎体高度的丢失程度少,植骨融合率100%,无固定钉松动和断钉的情况发生.结论:对于骨质强度下降的老年患者使用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钉有利于增强对固定钉的把持力,避免钉的松动和断钉,对稳定骨折,促进植骨融合,避免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屈燕铭;黄仁辉;袁杰;李浩瑜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Th22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Th22的发现源于皮肤的固有防御机制和创口愈合等炎症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Th22有稳定的效应因子体系和独特的信号传导方式,主要参与皮肤的自稳调节和病理状态.相关研究报道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Th22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对Th22及IL-22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颖;张秀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4例体会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74例采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结果: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较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简便,手术历时30 min ~ 1 h.手术后再出血5例,全部74例手术后死亡4例,占5.4%.出院后获得随访51例,随访时间3个月,51例存活者的ADL分别为:ADLⅠ级9例(17.6%)、Ⅱ级24例(47.1%)、Ⅲ级16例(31.7%)、Ⅳ级2例(3.9%).结论: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手术损伤小,可迅速达到血肿并清除血肿,开颅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操作简便,有利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涂明;郑伟明;苏志鹏;叶盛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骨髓坏死68例临床分析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是指造血骨髓中骨髓组织和基质细胞发生大面积坏死,即造血细胞原位坏死及骨髓基质的坏死,并出现嗜酸性结构不清的无定形物,组织病理活检表现为正常骨髓的结构被破坏,并出现大面积脂肪空泡的缺失[1].本病在临床上比较罕见,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预后极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年 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髓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宏运;卞铁荣;景丽;李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17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男性癌症第二位[1],严重威胁我国老年男性健康.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Th17细胞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辅助性CD4+ T细胞亚型,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共同参与了前列腺上皮的恶性病变.早期研究发现,IL-17在前列腺癌患者的炎性增生萎缩病变(PIA)部位明显表达增高,此外,还有研究显示IL-17高表达的前列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IL-17低表达患者.这些结果均提示,Th17和IL-17在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进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二者的研究势必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瘤苗开发和预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周錞;陈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限制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向危重症发展的救治方案.方法:采取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中进行积极联合干预,并以既往类似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为对照,分析总结疗效及预后.结果: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积极联合干预能有效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发展成为危重病例,保护脑功能,缩短病程及住院时间.结论:采取甘露醇及小剂量地塞米松积极联合干预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措施,能有效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向危重症发展.

    作者:刘晟;潜丽俊;蔡海芳;蓝菊红;张亚丽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肾动静态联合显像在梗阻性肾病中对积水肾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加99mTc-DMSA肾静态显像在梗阻性肾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2例上尿路梗阻性肾病患者的检查资料,分为切肾组(185例)和非切肾组(387例).结果:切肾组术前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 为(5.37 ± 3.86)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0.63 ± 0.32;非切肾组术前GFR为(31.18 ± 17.48)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1.73 ± 0.62,两组之间的肾静态指数、GFR值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01).肾动静态联合显像评估的肾功能与在手术中发现的肾的结构、形态相一致.非切肾组术后GFR为(38.52 ± 14.71)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2.76 ± 0.58,较非切肾组术前的肾静态指数、GFR值有明显改善(P < 0.05).肾静态显像对上尿路感染的性质、程度、病变范围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99mTc-DMSA核素肾静态显像结合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方法,它可以获得直观的肾脏摄取-排泄曲线和GFR值,从而能够定量地评判分肾功能,为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刁伟霖;张海滨;刘建华;陈勇;余丰文;冯彦林;温广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拇指在手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拇指外伤后应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及功能,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在临床上多见,多用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东;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32例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组中、老年患者和吸烟人数分别显著高于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组;TC组中央型肺癌和发热人数分别显著高于AC组.根治性手术、TC患者和Ⅰ~Ⅱ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手术性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类癌的两种亚型临床表现有所差别,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的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肺类癌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江文洋;付向宁;廖永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3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行腰椎穿刺术,标本送检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找抗酸杆菌,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阳性率52.7%,明显高于脑脊液涂片找抗酸菌(1.2%)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11.5%).荧光定量PCR与抗酸杆菌培养方法对比,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检测明显优于细菌学培养.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高,分析周期短,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睿彦;陈志成;肖芃;邱薇;陈品儒;王维勇;岑文昌;陈慧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无创双相正压通气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创双相正压通气(BiPAP)模式用于无痛肠镜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无痛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鼻导管吸氧组(A组,n = 40)和BiPAP组(B组,n = 40).以芬太尼、丙泊酚全麻诱导后,两组均以5 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检查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体动反应,静脉注射0.5 mg/kg丙泊酚加深麻醉,观察2 min后,继续操作,如若再次出现体动反应,重复静注丙泊酚,直至能够满足检查为止.麻醉诱导即刻给予A组患者面罩吸氧(2 L/min),给予B组患者无创BiPAP通气(氧浓度27%).连续监测患者ECGⅡ、SpO2和血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后1、3 min SpO2,及需要托下颌辅助呼吸的次数,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发生舌后坠、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结果:A组患者麻醉后3 min SpO2明显低于B组,检查中需要辅助呼吸的概率(37.5%)也明显大于B组(0%).两组舌后坠的发生率、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iPAP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患者呼吸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氧合,规避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艾青;王志萍;刘林汉;吴硕雄;汪昊星;李筱;安明昊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丹栀逍遥散调控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丹栀逍遥散(DanZhi XiaoYao power,DZXYP)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应用皮下埋植左旋18-甲基炔诺酮硅胶棒联合皮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方法建立PCOS模型,光镜观察卵巢形态及颗粒细胞分布,生化分析仪和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等,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307丝氨酸及AKT 473丝氨酸的磷酸化.结果:DZXYP显著改善PCOS大鼠卵泡的囊性扩张性变化及颗粒细胞排列,与PCOS组相比,DZXYP显著降低TG(P < 0.01)、TC(P < 0.05)和LDL(P < 0.01)水平,显著增高HDL水平(P < 0.05),降低FINS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均P < 0.05),抑制了体重增长(P < 0.05)并减低卵巢重量(P < 0.01),降低了IRS-1的307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 < 0.01),显著增加AKT 473丝氨酸的磷酸化水平(P < 0.01).结论:DZXYP改善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RS-1的307丝氨酸磷酸化和增加AKT 473丝氨酸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刘颖;邢福祺;张丽华;靖林林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替罗非班不同给药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预后的影响

    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脉内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AMI患者急诊PCI预后的影响.方法:急诊AMI患者80例,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及负荷量替罗非班注射液给予方式分为A组21例(经静脉组)、B组31例(经冠脉组),C组28例(常规治疗组).观察PCI术后靶血管前向TIMI血流分级情况,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心功能的影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替罗非班经静脉和冠脉两种给药方式较对照组更能改善PCI术后靶血管前向TIMI血流分级(P = 0.015),改善心功能(EF值:P = 0.000;E/A > 1例数:P = 0.012).30 d内死亡率3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346),但替罗非班使用组(经静脉或冠脉)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小出血并发症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具体为A组> B组> C组;替罗非班使用组(A、B两组)血小板较对照组低,但均无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3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结论:经冠脉内及经静脉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均可有效改善PCI术后血流情况,改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何文凯;李明琰;邢晓雯;陆东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