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陈喆;吴泽宇;彭林;王三明;胡世雄;杨威
观察冬虫夏草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脑利钠肽(BNP)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氧组和冬虫夏草组.冬虫夏草组大鼠给予冬虫夏草灌胃,对照组和低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将低氧组和冬虫夏草组大鼠置于自制的常压低氧舱内造模,对照组大鼠置于舱外自由呼吸空气.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血浆BNP、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o)水平.结果:冬虫夏草组大鼠mPAP、RV和RV/(LV+S)显著低于低氧组(P<0.05).低氧组大鼠的mPAP、RV和RV/(LV +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冬虫夏草组大鼠的血浆BNP、血清TNF-α和IL-6显著低于低氧组(P<0.01).而低氧组大鼠的血浆BNP、血清TNF-α和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冬虫夏草可能通过有效降低血浆BNP和抑制炎性反应而发挥减低肺动脉压和预防右室肥大的效应.
作者:张晓斌;高宝安;杨京会;肖玉;曹敏;陈世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21例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进行治疗,用药方案为:第1天0.5 mg/(kg·d),第2天1mg/(kg·d),第3天及以后2 mg/(kg·d),均分3次餐后口服,住院服药6~8d,如无明显异常反应,出院继续服药4个月,减量停药,随访.观察瘤体大小、色泽变化,服药后不良反应,停药后有无复发等指标.结果:初始服药平均年龄为5.7个月(2.2 ~ 9.2个月),停止服药的平均年龄为11.2个月(6.2~22.3个月).患儿口服普萘洛尔48 h后瘤体颜色即开始变淡,体积有所缩小.1周后瘤体缩小明显,有效率达90.47%(19/21).服药4个月后,部分完全消退,总有效率达95.23%(20/21).2例伴发溃疡的血管瘤患儿,溃疡在服药后1个月痊愈.共4例观察到不良反应(19%):1例患儿服药后出现腹泻,1例肝功轻度异常,2例患儿有出汗增多现象,其余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停药随访半年,尚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可考虑应用于有治疗指征的婴幼儿头面部血管瘤.其不良反应目前发现较少,但仍需扩大观察例数及长期随访.
作者:刘海金;刘潜;傅忠;李丽辉;张春龙;黄海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miR-21在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3例,宫颈鳞癌不伴淋巴结转移者39例,正常对照组12例,应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血清标本中miR-21表达情况.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对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3组miR-21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组进行两两比较,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miR-21表达水平较不伴淋巴结转移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不伴淋巴结转移组血清中miR-21表达水平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iR-21在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贺婵娟;姚德生;陈军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放射性肺炎(R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科诊治的187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3D-CRT治疗NSCLC后RP的危险因素.结果:NSCLC患者治疗后≥2级RP发生率为37.9%.单因素分析显示DVH中双肺MLD、V5、V10、V20、V30、V40、V50和V60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双肺MLD和V5为3D-CRT治疗NSCLC后RP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局部晚期NSCLC患者3D-CRT治疗后RP的发生与剂量体积直方图有关,双肺MLD和V5为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姚红群;阮云丹;李青峰;肖天林;习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自制病员服在神经外科行人工气道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收治的164例人工气道昏迷危重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入院后采用自制的病员服,对照组82例入院后采用传统的病员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士平均更换病员服时间缩短,患者衣领与气道摩擦呛咳及意外遮管频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高(97.6%vs 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病员服缩短平均更换病员服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了摩擦呛咳及意外遮管率,使患者安全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王正梅;黄丽丽;孙春霞;李金芳;金孝东;丁涟沭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多效蛋白(PTN)、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中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组48例、肺结核组82例、健康对照组104例的痰液PTN、CEA、CYFRA21-1 3项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PTN、CEA和CYFRA21-1在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显著高于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T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较高,CEA在肺腺癌中的水平较高,而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水平较高.单项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敏感性CEA> CYFRA21-1 >PTN;腺癌诊断中CEA敏感性高(59.1%),鳞癌中CYFRA21-1敏感性高(70.0%),小细胞肺癌诊断中CEA、CYFRA21-1和PTN敏感性均较低(分别为0.0%、20.0%和20.0%).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在肺癌诊断中PTN、CEA、CYFRA21-1组合敏感性高(72.9%),特异度也较好(91.3%);腺癌诊断中PTN、CEA组合敏感性高(77.3%),鳞癌诊断中PTN、CEA、CYFRA21-1组合敏感性高(85.0%),小细胞肺癌中PTN、CYFRA21-1组合敏感性高(60.0%).结论:痰液PTN、CEA、CYFRA21-1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选择合适的组合有利于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舒凯;肖立珠;范子田;田建园;杨柏臣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不同厚度的微型板层角膜刀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保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LASIK术后60例患者(120只术眼),术中应用MariaⅡ90刀头组21例(42只眼),110刀头组19例(38只眼),130刀头组20例(40只眼).术后1周应用频域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患者角膜0°子午线角膜基质床厚度.结果:应用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区保留基质床厚度90刀头组(286.85±12.94)μm,110刀头组(297.38±22.71)μm,130刀头组(324.6±23.67)μm.结论:频域前节OCT能够准确安全的测量LASIK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可作为术后观察分析的方法.
作者:许雪妹;张媛梅;潘峰;王跃丽;李晓红;付笑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患者男,63岁.因终末期矽肺、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于2011年11月2日在我院全麻下行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术,术后经哌啦西林钠唑巴坦、伊曲康唑、更昔洛韦预防感染,骁悉、他克莫司、甲强龙免疫抑制,恢复可.12月1日监测血常规示:WBC 3.1×109/L,Hb 85g/L,考虑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立即予骁悉减量,停用更昔洛韦,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后12月3日复查WBC 1.4×109/L,Hb 79 g/L,立即停用骁悉,并再次注射集落刺激因子.12月5日监测WBC 0.8×109/L,Hb 79 g/L,立即请血液科会诊,行骨穿,骨穿结果提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加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剂量为600 μg/d,加入免疫球蛋白冲击提高免疫力.
作者:钱瑛;顾中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L-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um)芯片技术,检测H1N1流感组(167例)和健康对照组(192例)IL-1α基因4个SNP位点(rs 1304037,rs16347,rs17561,rs2071373)多态性.结果:rs17561位点具有T和G两种等位基因,其中T等位基因频率在H1N1组为13.8%,对照组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OR=2.031,95% CI 1.238-3.331);其他3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α基因rs17561位点多态性与甲型H1N1流感易感性相关,T等位基因是甲型H1N1流感易感基因.
作者:张国良;汪文斐;杨辉;杨帆;李秀惠;刘映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观察超声介导下肩峰下滑囊联合肩胛上神经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超声组(B组),B组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峰下滑囊和肩胛上神经注射术,A组根据解剖定位行肩胛上神经和痛点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B组较A组疼痛缓解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B组与A组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小冬;方梅;王梅芳;黄莉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评价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t、springer、CNKI、VIP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相关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病例对照研究4 062例患者.结果显示,HER-2表达在肠型与弥漫型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rcep Test组(RR=6.05,95% CI 3.90~9.38);常规IHC组(RR=5.38,95% CI 2.56 ~ 11.30);HER-2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 CI l.43 ~ 2.44);HER-2在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未分化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95,95% CI 2.72 ~ 5.62);HER-2在临床TNM 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 CI 0.25 ~ 0.67);HER-2在胃癌周围血管侵袭组与非侵袭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9,95% CI 1.02~1.90);HER-2阳性表达组和阴性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3,95% CI 0.42~0.67).结论:HER-2阳性表达在肠型胃癌较弥漫型更常见,HER-2阳性表达是影响胃癌的预后因素.
作者:刘金英;刘小康;寇炜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联合恒定外磁场体外对膀胱癌细胞的凋亡促进作用.方法:以羧甲基壳聚糖为骨架与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合成纳米载体粒子,将拟Smac合成肽SmacN7与其结合,制备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并通过透射电镜、振动样磁强计等考察其理化性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外加磁场下纳米复合物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形态,MTT比色分析法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46.2 nm;磁化曲线提示具有超顺磁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1.8±3.6)%和(65.2±2.4)%并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外加磁场下磁性纳米粒子能使肿瘤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并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结论:拟Smac合成肽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具有粒径小、较强的磁响应性、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和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联合恒定外磁场具有明显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膀胱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作者:王竞;曾甫清;汪良;蒋国松;黄慧;汪涛;潘晖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房间隔膨出瘤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进行胎儿畸形筛查的患者共5 310例,应用超声重点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对房间隔进行观察,详细记录房间隔图像,并对异常患儿在出生后进行随访.结果:30例胎儿房间隔膨出瘤的声像图均清晰显示房间隔中部(卵圆窝处)变薄,呈半环形“囊袋状”或“气球样”自右房膨向左房,膨出度为6.0 ~ 11.0mm,占左房横径的1/2~2/3,基底直径约为4.6 ~ 8.9 mm,所有患者均在出生后得到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出胎儿房间隔膨出瘤并确诊.
作者:邓宇鲲;张若冰;曹燚;曹少曼;吴兴建;高侃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预见性护理是否能降低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统计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置管于常规护理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堵塞组和未堵塞组,结合血常规探讨导管堵塞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及其他相关类似的研究结果,依据Plt> 300×109标准,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98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间纳入214例患者,常规护理下其中发生导管堵塞54例(25.3%);与未堵塞组相比,堵塞组置管时间(48±12)d,血小板参数Plt[(325.18±45.32)×109/L]、MPV[(10.31±1.16)d]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塞组凝血参数PT[(13.16±0.48)s]和APTT[(35.84±2.31)s]与未堵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98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8.20%(8/98),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25.30%,54/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处于高凝状态下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
作者:丘德林;黄康华;唐烁帆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分析影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并发症出现的因素及应对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的125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共138侧手术,多元统计分析手术时机、trocar的选取方式、术中粘连、引流管留置数量对于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的影响.结果:138侧手术均成功.术中粘连影响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机的选择影响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粘连程度重则手术时间延长(P=0.008),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P=0.001).手术及时介入则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短(P=0.032).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持续漏气.结论:手术中胸腔粘连的程度是影响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的重要因素.及时手术介入可以缩短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
作者:贺未;宋金涛;王通;闫天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长期以来缺乏简便易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治疗这一顽疾带来曙光.然而,文献报道中少见大宗、长期的病例对照研究,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研究,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尚无成熟的方案.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干细胞取材途径及种类的选择干细胞根据其供体来源分为自体干细胞和异基因干细胞;根据其取材部位可分为脐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等;根据其体外处理方式还可分为直接采集后定点移植和体外扩增、定向分化后的移植.
作者:岑朝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早产儿听力耳声发射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305例,按诊断标准分为4组:适于胎龄早产儿组(AGA组)、小于胎龄早产儿组(SGA组)、AGA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组(黄疸+ AGA组)和SGA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组(黄疸+SGA组),回顾性分析各组耳声发射筛查情况.结果:4组间筛查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AGA组筛查通过率高(94.05%),黄疸+SGA组低(52.86%),SGA组与黄疸+AGA组的筛查通过率居中(均P<0.007).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早产儿听力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于胎龄早产儿中更为明显,是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高危因素,应早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夏芳琴;朱小芳;傅晓丹;谢微微;留佩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构成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脑卒中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取得211株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125株(59.2%),革兰阳性球菌66株(31.3%),真菌20株(9.5%),其中非发酵菌89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2%,在89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位于首位,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碳青霉烯类、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复合剂仍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该医疗单元非发酵菌病原菌构成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非发酵菌呈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加强病原菌的诊断及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谢惠芳;刘艳;龙军;颜振兴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评价叶酸治疗在高龄“H”型高血压患者中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75岁以上的高龄高血压患者,定义血浆Hcy≥12μmmol/L为“H”型高血压,在常规高血压治疗的同时,随机分为叶酸治疗组(叶酸片10 mg,每日3次)与对照组,平均随访72周,观察血Hcy水平的变化和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1)叶酸治疗组血浆Hcy由治疗前(13.0±0.6)μmmol/L降至(10.8±1.8)μmmol/L,对照组治疗前(13.1±0.7)μmmol/L降至(12.9±0.8)μmmoL/L,两组相比,叶酸治疗明显降低血Hcy水平(t=12.18,P< 0.001).(2)叶酸治疗组发生脑卒中10例,占9.5%;对照组发生卒中13例,占13.4%,差异无显著性(x2=1.21,P=0.272).(3)生存分析未能证实叶酸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x2=1.50,P=0.22).结论:叶酸治疗能降低高龄“H”型高血压患者血Hcy水平,但未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陆咏;沈宇;唐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老年无痛肠镜检查中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方法:择期无痛肠镜诊疗的患者120例,年龄60~70岁,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麻醉趋势组(N组)和临床组(C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N组根据麻醉趋势指数(NI)调节麻醉深度;C组根据临床体征调节麻醉深度.分别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和NI,诱导、检查、苏醒、定向力恢复及留观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N组平均动脉压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插镜时降幅小(P< 0.05),NI在插镜时降幅小(P<0.05).N组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苏醒、定向力恢复及留观时间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老年肠镜检查中,Narcotrend监测能减少丙泊酚的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同时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作者:王雁;衡新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