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

张敏;罗春明;潘丽雅

关键词:血液灌流, 尿毒症脑病
摘要:目的:评价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方法:将42例尿毒症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灌流组(HP组)和血液透析组(HD组),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检测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HP组尿毒症脑病缓解95.2%,不缓解4.8%,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显著下降(P﹤0.01);HD组尿毒症脑病缓解47.6%,不缓解52.4%,治疗前后SCr、BUN显著下降(P﹤0.01),而iPTH、β2M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灌流能有效清除iPTH、β2MG,治疗尿毒症脑病效果显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 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 s,术后5 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 268 ± 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 和21天分别减少至1 301 ± 105/mm2、760 ± /60 mm2和648 ± 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 748 ± 98/mm2、1 030 ± 68/mm2和840 ± 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方庆;陆卫华;赵智刚;程青;邬明;刘非凡;李小平;杨剑虹;唐忠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护骨胶囊(实验组)61例与安慰剂(对照组)61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BMD、TRACP5b、OC、OPG/RANKL,疼痛症状与不良反应等.结果:(1)腰椎(L2 ~ 4)和Wards 三角BMD:实验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101,P=0.038; t=2.170,P=0.032).对照组各部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0.841,P=0.417; t=0.571,P=0.569).(2)TRACP5b、OC 及OPG/RANKL指标:实验组治疗后血清OPG和O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671,P=0.009; t=2.861,P=0.005);而RANKL和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3.120,P=0.002; t=2.108,P=0.037),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t=1.241,P=0.536;t=2.963,P=0.673;t=0.677,P=0.808;t=2.067,P=0.937).(3)疼痛评分:实验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798,P=0.002);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t=0.423,P=0.673).实验过程中,各组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东;邓伟民;洪曼杰;刘丰;王青;孙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丝内膜下循径技术在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缪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4例

    目的:探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胫骨干骨折提供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 34 例,并进行术后功能及骨折愈合情况评价.结果:所有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 6 ~ 20个月(平均 14个月),优良率 94.1%.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具有轴向加压、抗短缩、抗分离和抗扭转的功能,其结构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具有广泛的适应证.

    作者:蔡荣辉;刘康;曾毅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THL)是妇科领域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特别适合于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该技术利用内镜经自然腔道(阴道)进入盆腔,直接观察子宫、输卵管、卵巢和卵巢窝,可以在门诊进行,不需住院.作为一线手段,它可以探查不孕患者的盆腔结构,尤其是输卵管的通畅性,还可以评估慢性盆腔痛和痛经等,以及进行盆腔粘连松解手术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卵巢多点打孔术.现将THL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罗文姬;陈递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评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顺序静推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后行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取L2 ~ 3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记录两组麻醉前、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的MAP和HR,I-P时间、I-D时间、U-D 时间、P-D 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黄素应用例数,新生儿1、5、10 min Apgar 评分,术后24 h随访母婴.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MAP和HR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切皮时、取胎前MAP显著下降(P<0.01),取胎后回到术前水平,而HR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均显著增快(P<0.05或P<0.01).观察组I-D时间、I-P时间明显缩短(P<0.01),麻黄素应用例数显著减少(χ2=8.533,P=0.003),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各观察时点均≥8分,但观察组1 min Apgar评分降低(P<0.05),5、10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用于剖宫产术,起效迅速,产妇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对宫缩无明显影响,新生儿抑制轻微,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文法;王鹤;纪睿;罗成才;姜永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36例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改善生存质量.方法:对行肺切除术的5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随访5年以上的生存率.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的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相关.结论:本文资料分析结果提示鳞癌的5年生存率高为39.9%,腺癌次之为30.7%,扩大手术指征是在不得已情况下,减轻癌瘤负荷,使其他综合治疗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周超;倪国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survivin及其剪接变异体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癌旁和正常膀胱组织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表达.结果: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survivin和survivin-ΔEx3表达升高(P<0.05),且两者正相关(0<r<1,P<0.05);而survivin-2B的表达则降低(P<0.05).结论: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ΔEx3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不同作用,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凯;刘春晓;郑少波;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2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膀胱癌、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CM2的表达.结果:正常膀胱黏膜中未见MCM2表达,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腺性膀胱炎(20%),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2表达与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复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恶化程度逐渐升高,但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不相关.结论:MCM2表达是反映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葛波;宋建文;侯巧燕;李美琼;李勇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绝经后阴道奇痒1例

    患者女,59岁,医院保洁员.绝经8年,爱人体健,既往无特殊病史记载.因阴道瘙痒2年,于2010年3月4日来门诊就诊.患者诉近2年来感阴道奇痒,以夜间为甚,以致不能入睡,每晚以衣物压迫止痒,一夜也只能勉强入睡2 ~ 3 h,白天可缓解.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阴道冲洗加上药等治疗无效,非常痛苦.

    作者:黄海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再灌注损伤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正常犬行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变化,为在急救时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控制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麻醉后气管插管.自制体外腹主动脉阻断装置将腹主动脉远段向脊椎椎体挤压至血流完全阻断,阻断时间30 min.分别于腹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30 min及开放阻断后即刻、开放阻断后30、120、240 min各时间点由前肢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动脉开放即刻、30、120 min血清SOD活力下降,与阻断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开放30、120 min血清MDA值升高,与阻断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犬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30 min,动脉开放后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限在短时间可恢复的程度.

    作者:武钢;肖利民;杨庆永;鲍光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对散发遗传性白内障患者主要候选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方法:收集2例蓝点状白内障、2例人字缝白内障、1例海马状白内障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蛋白酶K法提取白内障患者血液中的DNA,针对α晶体蛋白(CRYAs)、β晶体蛋白(CRYBs)、γ晶体蛋白(CRYGs)、缝隙连接蛋白-50(GJA8)基因外显子区域,用Primer3.0软件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BLAST比对等方法检测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的突变.结果:在CRYBA1中,发现两名蓝点状白内障患者在第2内含子区域5′端 + 75位的变异T → G,另外3例患者(表型为人字缝、海马状)未找到该变异.结论:蓝点状白内障患者的变异属于内含子的多态性位点,系该两例患者的一种遗传标记.此5例散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不存在于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上,需继续筛查其他候选基因.

    作者:范俊丽;郑芳;向飞艳;饶艳;董素芳;宋贵波;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二尖瓣环钙化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超声研究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钙化(MA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138例MAC患者[MAC组,含重度MAC患者(SMAC组)45例,非重度MAC患者(NSMAC组)93例]及90例同期进行检查无MAC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计算颈动脉的狭窄幅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MAC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SMAC组上述指标比较更为显著(P<0.05); NSMAC 组及SMA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C组颈动脉IMT与NSMA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性;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AC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50%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通过对MA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作者:刘彩杰;孙志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侧卧位与单肺通气对老年人每搏量变异与脉压变异值的影响

    目的:观测老年食管癌患者侧卧位与单肺通气(OLV)对每搏量变异(SVV)与脉压变异(P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6例,年龄65 ~ 82岁,ASAⅠ~Ⅱ级.围术期使用PiCCOTM plus系统监测SVV、PPV,观测双肺通气下侧卧位前(T1)、侧卧位后15 min(T2)与OLV 15 min后(T3)SVV、PPV的变化.结果:与T1时点比较,SVV于T2及T3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V均数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麻醉中,胸膜腔闭合状态下,由仰卧位、双肺通气改换为侧卧位、OLV时,SVV较PPV波动大,可能影响其作为容量治疗效果指标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凤仙;徐世元;刘辉;许睿;雷洪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两种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良性病变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对保留脾血管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SPDP)及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术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45例行SPD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留脾血管的SPDP 24例(观察组),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 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 ± 27.3)min和(169.9 ± 31.4)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1.4 ± 30.0)mL 和(292.3 ± 54.9)mL(P<0.01),术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3.4 ± 48.9) × 109/L和(306.3 ± 58.9) × 109/L(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 ± 2.7)d和(20.0 ± 4.7)d(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合并脾血管切除SPDP相比,保留脾血管SPDP尽管手术难度大,但因避免损伤脾血管,保护了脾脏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并发症少,应为SPDP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赵志鸿;白志刚;王栋;刘俊飞;李予闽;刘洪波;温永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 或)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20世纪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给GERD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PPI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现部分患者经PPI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不能彻底缓解,难治性GERD因此而生.目前对于难治性GERD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外,还存在对于难治性GERD含义的理解不统一、功能性烧心的定位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而对于该病的治疗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综述如下.

    作者:王高峰;朱生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sCD16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3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9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sCD16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163、hs-CRP水平及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CD163水平与hs-CRP浓度、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r=0.79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16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IMT值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163水平与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指标.

    作者:陈秀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留置针与头皮针预防化疗药外渗的效果比较

    肿瘤化疗患者,由于肿瘤治疗的长期性与化学药物的特殊性,均应采用中心静脉输注,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损害,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工作效率[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基层医院,患者在治疗间歇时需定时换膜、冲管.乡村医生无这方面的培训,患者需回院维护管路,患者及家属怕麻烦以及考虑经济因素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化疗患者拒绝行中心静脉置管.所以只能采用外周静脉,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临床工作中因F4留置针较头皮针费用高,留置时间受到化疗药的限制,因此使用头皮针的占绝大部分.但是这样做,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护理风险,以及化疗药一旦外渗后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对2009年7-12月于我科住院拒绝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需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两种穿刺工具输注化疗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立静;刘俊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免疫营养支持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一般而言,患者术后会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受损.由于患者术后摄入量达不到正常值,机体很快就会出现营养素缺乏,从而增加感染性并发症、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临床试验证实,手术患者接受免疫营养支持能够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1].

    作者:李红春;夏照华;宁新忠;王海江;蒋可松;余卫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完全实性型3例,边界较清楚,平扫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无水肿;(2)部分实性型7例,边界欠清有浅分叶,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呈混杂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瘤周无水肿,瘤内均有出血;(3)大囊型4例,病灶体积较大且呈偏心性生长,平扫囊性部分信号类似脑脊液,实性部分及囊壁类似于脑灰质,增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周均有水肿;(4)完全实性型及大囊型病理结果均为WHO Ⅱ级,部分实性型均为WHO Ⅲ级.结论:颅内非典型室管膜瘤常表现为完全实性、部分实性及大囊性3种类型,且具有较特异性MRI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病理的类型.

    作者:朱晓军;许乙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