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

王文法;王鹤;纪睿;罗成才;姜永旺

关键词:麻醉药, 全身, 异丙酚, 瑞芬太尼, 司可林, 剖宫产, Apgar评分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评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顺序静推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后行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取L2 ~ 3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记录两组麻醉前、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的MAP和HR,I-P时间、I-D时间、U-D 时间、P-D 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黄素应用例数,新生儿1、5、10 min Apgar 评分,术后24 h随访母婴.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MAP和HR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切皮时、取胎前MAP显著下降(P<0.01),取胎后回到术前水平,而HR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均显著增快(P<0.05或P<0.01).观察组I-D时间、I-P时间明显缩短(P<0.01),麻黄素应用例数显著减少(χ2=8.533,P=0.003),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各观察时点均≥8分,但观察组1 min Apgar评分降低(P<0.05),5、10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用于剖宫产术,起效迅速,产妇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对宫缩无明显影响,新生儿抑制轻微,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对剖宫产母婴的影响,评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顺序静推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后行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取L2 ~ 3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记录两组麻醉前、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的MAP和HR,I-P时间、I-D时间、U-D 时间、P-D 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黄素应用例数,新生儿1、5、10 min Apgar 评分,术后24 h随访母婴.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MAP和HR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切皮时、取胎前MAP显著下降(P<0.01),取胎后回到术前水平,而HR在切皮时、取胎前、取胎后均显著增快(P<0.05或P<0.01).观察组I-D时间、I-P时间明显缩短(P<0.01),麻黄素应用例数显著减少(χ2=8.533,P=0.003),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各观察时点均≥8分,但观察组1 min Apgar评分降低(P<0.05),5、10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司可林全麻用于剖宫产术,起效迅速,产妇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对宫缩无明显影响,新生儿抑制轻微,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文法;王鹤;纪睿;罗成才;姜永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癌术后胸主动脉瘘的治疗经验

    随着吻合器、闭合器、直线切割器、医用OB胶等医疗器械及材料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食管癌术后发生食管、胃-胸主动脉瘘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该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实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往往短期内即造成患者的死亡.本文总结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998-2010年抢救的6例食管癌术后发生胸主动脉瘘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恩五;曾茜;曾伟生;乔贵宾;张卓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早期DN患者(DN组)、63例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NDN组)和6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血清CysC、β2MG和晨尿中mAlb的含量,并分析比较三者单项、两两联合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早期DN的诊断效能.结果:早期DN组的血清CysC、β2MG和尿mAlb含量及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DN组(P<0.05);三者诊断DN的灵敏度分别为79.7%、50.6%和75.9%,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达89.9%,明显高于任一单项和两两联合检测组合(P<0.05);三项指标诊断早期D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832、0.890,以血清CysC优.结论:CysC、β2 MG与mAlb,都是诊断早期DN较敏感的指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对于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顺仪;陈慧谊;朱丽梨;刘志伟;何琨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神经导航辅助切除功能区胶质瘤的体会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科住院确诊为邻近重要功能区神经胶质瘤的患者47例,采用Brain LAB公司VectorVision2导航系统辅助切除肿瘤,分析其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所有病例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顺利到达病变部位,病灶全切除27例(57.5%),次全切除15例(31.9%),部分切除5例(10.6%);平均注册误差为(1.4 ± 0.5) mm;手术时间91 ~ 164 min [平均(119.54 ± 21.44)min];术后症状好转36例(76.6%),症状无变化7例(14.9%),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4例(8.5%).结论:神经导航系统仅仅是一个向导,一种辅助工具,受影像学资料的准确性、注册的准确性及术中影像漂移位等因素的影响,神经外科医师术中要时时注意防止和及时纠正系统的精确性,不能盲目依赖神经导航系统,需要具备神经解剖知识、娴熟显微手术技巧和丰富临床经验来完成手术.

    作者:李波;朱世强;戴文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对散发遗传性白内障患者主要候选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方法:收集2例蓝点状白内障、2例人字缝白内障、1例海马状白内障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蛋白酶K法提取白内障患者血液中的DNA,针对α晶体蛋白(CRYAs)、β晶体蛋白(CRYBs)、γ晶体蛋白(CRYGs)、缝隙连接蛋白-50(GJA8)基因外显子区域,用Primer3.0软件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BLAST比对等方法检测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的突变.结果:在CRYBA1中,发现两名蓝点状白内障患者在第2内含子区域5′端 + 75位的变异T → G,另外3例患者(表型为人字缝、海马状)未找到该变异.结论:蓝点状白内障患者的变异属于内含子的多态性位点,系该两例患者的一种遗传标记.此5例散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不存在于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上,需继续筛查其他候选基因.

    作者:范俊丽;郑芳;向飞艳;饶艳;董素芳;宋贵波;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均从初检索至2010年6月.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早期气管切开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6篇文献入选,合并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不能降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RR 0.87,95%CI(0.59,1.30)]、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RR 0.89,95%CI(0.68,1.17)]和机械通气时间[WMD -4.49,95%CI(-11.64,1.7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并不能给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益处,但尚需更多设计完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志强;张印纲;邱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改良法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瘘的防治

    目的:探讨减少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成功在我科行改良法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的675例患者的颈部吻合口瘘的情况.结果:6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2例,瘘发生率为6.22%,无一例瘘入胸腔,住院时间(12.5 ± 8)d.结论:改良法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能减少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且治疗方便,愈合周期短.

    作者:束余声;孙超;胡继宽;王书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会阴部带状疱疹合并排尿排便困难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侧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 d,出现红斑、水疱1 d就诊.2 d前右侧臀部及会阴部出现烧灼感及针刺样疼痛,随后右侧臀裂部及会阴、阴囊、阴茎皮肤出现红斑、集簇性水疱.3 h前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表现为排尿排便费力,等待时间长,但能自主排出大小便,下腹无明显胀痛.患者发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身体健康,无膀胱炎、前列腺炎及便秘等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永强;汤予锋;尹继平;魏启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清tPSA、fPSA和f/tPSA 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中的诊断作用评价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和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癌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冠心病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3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2).测定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前、后24 h和30 d时的tPSA,fPSA和 f/tPSA值.结果:组1 tPSA、fPSA和 f/tPSA值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2术后24 h tPSA、fPSA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0 d tPSA、fPSA和 f/tPS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置入术可引起tPSA、fPSA值明显升高,到术后30 d时恢复正常范围.tPSA、fPSA值不能用于冠状动脉置入术后30 d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育斌;高兴成;黄伟佳;张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方法:将42例尿毒症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灌流组(HP组)和血液透析组(HD组),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检测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HP组尿毒症脑病缓解95.2%,不缓解4.8%,治疗前后SCr、BUN、iPTH和β2MG显著下降(P﹤0.01);HD组尿毒症脑病缓解47.6%,不缓解52.4%,治疗前后SCr、BUN显著下降(P﹤0.01),而iPTH、β2M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灌流能有效清除iPTH、β2MG,治疗尿毒症脑病效果显著.

    作者:张敏;罗春明;潘丽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发热的探讨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心前区疼痛1月,腹透液混浊半天,于2009年9月9日入我科住院.患者1月前因心前区疼痛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转入ICU治疗.既往糖尿病10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3年,高血压病3年,冠心病2年.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双侧),结肠溃疡并出血.给予如下治疗:多次床边血液滤过,并于10 d前行腹膜透析置管术,3 d前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双侧胸腔CVP管引流;凝血酶灌肠;先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肟等抗感染治疗4周.半天前,患者出现腹透液混浊,转入我科住院治疗.目前患者食欲较差,无咳嗽、咳痰,无憋气,保留导尿,尿量400 ~ 500 mL/24 h,大便10余次/d,5 ~ 10 mL/次,黄色稀便,近3 d,双侧胸腔引流量约500 ~ 600 mL/ d,胸水呈透明、淡黄色.入院查体:T 36.9℃, P 84次/min, R 18次/min, BP 125/55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肺底呼吸音低,心率84次/min,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崔永军;万美燕;邹作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Ⅲ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疾病(DeBakeyⅢ型)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和患者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连续收治的768例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为常见(62.9%),约6.8%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全程主动脉CT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确诊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在减少住院病死率方面,腔内修复术较保守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对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患者及时行主动脉CT、D-二聚体等检查,早期确诊,尽早控制血压、心率,腔内修复术可以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作者:王慧勇;罗建方;刘媛;黄文晖;薛凌;谢年谨;何鹏程;陈纪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硬膜外血肿骨化11年1例

    患者男,31岁,约11年前有头部外伤史,未行CT检查.1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阵发性头痛,情绪激动后易出现,为轻度跳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自行缓解,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视力减退,复视,眩晕耳鸣,无瘫痪失语,1个月前头痛加重,疼痛发作时间延长,疼痛剧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作者:钱晟;程新富;谭宗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郝元涛等研制的<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试用版,对300例初诊肺结核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测量,并对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现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其中,社会歧视感高于健康人群;但在一般生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在医疗费用压力上并不高于健康人群,社会支持水平甚至高于健康人群,并自觉生存质量和生存意义不低.结论:肺结核患者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费用负担与社会环境支持状况良好;结核患者的社会歧视感仍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社会对结核患者的歧视问题有待改善.

    作者:温文沛;梁国添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2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膀胱癌、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CM2的表达.结果:正常膀胱黏膜中未见MCM2表达,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腺性膀胱炎(20%),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2表达与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复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恶化程度逐渐升高,但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不相关.结论:MCM2表达是反映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葛波;宋建文;侯巧燕;李美琼;李勇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鼻面罩无创通气预防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鼻面罩无创通气(NPPV)预防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及B组,每组再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亚组进行观察.A组患者自主呼吸及咳嗽反射恢复,断开呼吸机SpO2≥90%,拔除气管插管.B组患者要求意识恢复,其余拔管条件同A组.患者拔管后均面罩吸氧3 ~ 5 min,然后呼吸空气5 min,观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情况.接着A组行NPPV 1 h,B组行面罩吸氧,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1 h行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气管拔管后吸空气SpO2呈逐渐下趋势,以老年人下降更明显,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在41.18% ~ 52.38%,分层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气管拔管后气道梗阻发生率以年龄< 60岁明显,分层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MH=5.487,P=0.019).A组应用NPPV后气道梗阻改善,1 h后血气分析PaCO2、PaO2优于B组.结论: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NPPV能防治气道梗阻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可增加安全性.

    作者:杨明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长期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3组:针灸联合血液透析滤过(针灸 + HDF)组15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15例,每周透析2次,血滤1次,对照组血液透析(HD)组16例,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皮肤瘙痒情况及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P3-)的变化.结果:针灸 + HDF组、HDF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情况明显改善,缓解率分别为86.6%、66.7%,对照组缓解率为18.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5),而两组治疗组相比,针灸 + HDF较HDF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 + HDF、HDF是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有效方法,前者更有效.

    作者:张芬;邱志亮;黄华星;房星星;沈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护骨胶囊(实验组)61例与安慰剂(对照组)61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BMD、TRACP5b、OC、OPG/RANKL,疼痛症状与不良反应等.结果:(1)腰椎(L2 ~ 4)和Wards 三角BMD:实验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101,P=0.038; t=2.170,P=0.032).对照组各部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0.841,P=0.417; t=0.571,P=0.569).(2)TRACP5b、OC 及OPG/RANKL指标:实验组治疗后血清OPG和O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671,P=0.009; t=2.861,P=0.005);而RANKL和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3.120,P=0.002; t=2.108,P=0.037),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t=1.241,P=0.536;t=2.963,P=0.673;t=0.677,P=0.808;t=2.067,P=0.937).(3)疼痛评分:实验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798,P=0.002);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t=0.423,P=0.673).实验过程中,各组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护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东;邓伟民;洪曼杰;刘丰;王青;孙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PAC-1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5 例脑梗死患者GMP-140和PAC-1的表达,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参数进行测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GMP-140、PAC-1 、MPV和PDW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恢复期组GMP-140、PAC-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并高血压组患者与单纯性脑梗死组患者相比,GMP-140、PAC-1、MPV和PDW水平增高;GMP-140、PAC-1与MPV、PDW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MP-140、PAC-1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病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和表达;GMP-140、PAC-1表达与血小板参数密切相关,都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作者:刘远智;黄春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BD分级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73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53例(72.6%);(2)73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0级10例(13.7%),1级2例(2.7%),2级7例(9.6%),3级24例(32.9%),4级30例(41.1%).(3)MBD 2 ~ 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0 ~ 1级患者(P值均< 0.05),而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高于2 ~ 3级患者(P值均< 0.05).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以及轻链型出现溶骨性病变的患者要多于IgA型(P值均< 0.05).(4)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 ~ 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 ~ 1级),同时类型为IgG或轻链型的患者容易出现溶骨性病变.

    作者:郭文坚;董爱淑;姚荣欣;何牧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