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韶;车英林;李风华;戴耀辉;程斌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和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35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手术切口拆线后1 ~ 3 d内行放射治疗,每周照射3次,每次3 Gy,总剂量21 Gy.1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术中在手术切口局部皮下注射A 型肉毒素,5 U/点,间隔1 cm,总量不超过100 U/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定期随访记录治疗疗效、毒性反应.结果:35例患者行术后放射治疗后,治愈25例,治愈率为71.4%;有效7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复发率为8.6%.总有效率为91.4%.放疗相关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10例患者行术后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治愈7例,治愈率为70.0%;有效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例,复发率为10%.术后无感染,无延期愈合,无皮肤红斑、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浅层X线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有效方法,毒性反应轻,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温传阳;张毅;程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Ki-67、P27在GCB及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并制作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对DLBCL进行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免疫表型分类,同时检测Ki-67及P27蛋白的表达.结果:(1)60例DLBCL中GCB类型29例(48.3%),non-GCB类型31例(51.7%).(2)Ki-67及P27蛋白的表达在DLBCL中GCB及non-GCB亚型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5).(3)在DLBCL中Ki-67及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 0.449,P < 0.05).结论:Ki-67及P27的表达可能与DLBCL免疫学分型有关,non-GCB中,Ki-67高表达,P27蛋白低表达.
作者:宋恩霖;熊小亮;艾有生;刘繁荣;朱静;刘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1例MPP伴CK-MB升高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均给予红霉素抗感染以及营养心肌等治疗.一经确诊为MPP,治疗组即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静滴,每次0.2 mg/kg,1次/d,连用3 d.两组均在静滴红霉素第7 d末,复查血CK-MB等,同时记录患儿MPP症状、体征等的演变情况.结果:(1)CK-MB恢复正常例数:对照组11例,治疗组21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78,P < 0.05);(2)MPP症状、体征消失例数:对照组10例,治疗组2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4.620,P < 0.05);(3)CK-MB恢复滞后现象:对照组6例,治疗组3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 5.991,P < 0.05);(4)未发现地塞米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MPP伴CK-MB升高患儿,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辅助治疗能显著减少CK-MB恢复滞后现象的发生,可为肺炎支原体致心肌损害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孙雨;颜世军;童国元;潘秋莎;缪东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66例,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T组)和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组(T + H组).采用随机双盲法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每位受试者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和试验用药1 mL(可能是1 mg氟哌啶醇或1 mL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PONV程度.手术结束后记录恶心、干呕、呕吐和两组止吐药物治疗的情况,同时记录有无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结果:术后恶心发生率T组37.6%,T + H组12.0%,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术后呕吐或干呕的发生率T组11.3%,T + H组4.5%,T + H组明显低于T组(P < 0.05).T + H组预防PONV的疗效明显高于T组(P < 0.05),只有少数恶心患者需给予止吐药物治疗.两组手术前后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均未出现烦躁、谵妄、肌张力障碍、不能静坐和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结论: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啶醇对于预防PONV的效果和时程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托烷司琼,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黎阳;王建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鸡尾酒配方PCA泵膝关节腔镇痛这一新的镇痛方法的护理.方法:选择2010年3-1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择期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并应用鸡尾酒配方PCA泵膝关节腔镇痛,术后予配合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留置管护理、疼痛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鸡尾酒配方PCA泵膝关节腔镇痛并配合护理治疗,在术后18、26、34 h显示出镇痛优势,术后膝关节活动在第3天有较好恢复.结论:护理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鸡尾酒配方PCA泵膝关节腔镇痛这一新的治疗方法中能够起到预防感染、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等作用,特别是能够加快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陈红云;傅秀珍;陈丽宜;刘美芬;贾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和血液稀释联合应用对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神经外科患者30例,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后随机均分两组,用130/0.4羟乙基淀粉进行急性等量血液稀释至红细胞压积A组为32%,B组为24%.术中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至平均动脉压55 mmHg 80 min.测量血液稀释前后、控制性降压后80 min及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的Vmca及血气分析.结果:血液稀释后(T1)Vmca A组(+126%)、B组 (+158%)均较血液稀释前(T0)显著增加;与血液稀释前(T0)比,B组控制性降压后80 min(T2) (+132%)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T3) (+138%)Vmca均显著增加.A组 Vmca T2、T3时较T1时明显增加(P < 0.05),T1时B组较组A明显增加(P < 0.05),但T2或T3点两组Vmca差异无显著性(P > 0.05).B组 T1时搏动指数明显增加(P < 0.05),但T2时较T1时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全麻中等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24%)时硝普钠并不减少大脑中动脉流速.
作者:于天英;孙莲美;郭晓;孙雪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与15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良好( < 6.5%)、尚可(6.5 ~ 7.5%)、控制差( > 7.5%)3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99,比较4组CA199水平.结果:(1)HbA1c控制差组的CA199水平[(18.67 ± 8.29)U/mL]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0.52 ± 4.31)U/mL,良好组(11.03 ± 5.04)U/mL,尚可组(12.51 ± 6.60)U/mL,P < 0.01];(2)CA199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经控制血糖2周后,CA199水平下降至(35.63 ± 3.30)U/mL,与治疗前(40.20 ± 1.01)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较正常人高,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尚可及良好的患者.
作者:杨黎娟;邹立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RNAi技术条件下,干扰VHS合成对HSV-1复制的影响及对宿主细胞Vero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用T7 RNA聚合酶体外合成3种针对VHS(UL41)mRNA的siRNA,用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转染到Vero细胞中后感染HSV-1,MTT法检测了细胞12 h到72 h的细胞活力,并测定了各时间点的病毒滴度值,绘制了子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子代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和MTT活力测底结果表明,转染的3对实验组siRNA都出现了病毒滴度明显降低,细胞病变相对空白组延迟的现象.结论:体外合成VHS基因特异性siRNA,能够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保护宿主细胞,这为siRNA治疗HSV-1的感染提供的初步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云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复合异丙酚在老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0例行ERCP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n = 30):异丙酚组A组,异丙酚加瑞芬组B组,异丙酚加地佐辛组C组.A组以异丙酚诱导及维持;B组以异丙酚诱导,异丙酚加瑞芬维持;C组以地佐辛加异丙酚诱导,异丙酚维持.观察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进镜、术中、退镜、苏醒等不同时间点的HR、MAP、RR、SpO2及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记录术中控制BIS评分在55左右的丙泊酚维持剂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顺利完成ERCP手术操作,3组患者在诱导后收缩压明显低于诱导前(P < 0.01),组间比较:B组和C组收缩压、呼吸频率在诱导后、进镜前后、术毕时点显著低于A组(P < 0.05); A组和B组、A组和C组平均清醒时间、异丙酚维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 < 0.05),而B组和C组平均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地佐辛复合异丙酚均能有效维持ERCP术中循环及呼吸的平稳,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容易苏醒,是老年患者ERCP术中安全的麻醉选择方式.
作者:梁礼权;胡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临床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占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55%[1].有医生认为,在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对患者输注冷沉淀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达到控制术后出血及减少患者术后用血的目的.本文拟探讨冷沉淀在婴幼儿TOF外科根治术中的实际作用.
作者:黄敏;王艳;刘晓峰;钟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髋部骨折误诊为脑卒中再发的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患者均有脑率中病史,因一侧下肢无力及活动不利就诊.头颅CT及MRI检查未见新鲜脑出血或梗死病灶.患髋X线检查示髋部骨折.从初诊到确诊历时4 ~ 9 d,平均(6.6 ± 1.9)d.确诊后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容易误诊为脑卒中再发.脑卒中后患者出现下肢无力或活动不利,应对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要时行患髋X线检查,以防漏诊.
作者:边振宇;李茂强;何齐芳;朱六龙;朱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5年多来收治的35例HLAP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与同期9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ABP患者比较,HLAP患者在病史及病程上明显延长(P < 0.05),合并糖尿病及脂肪肝的比率明显升高(P < 0.01);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淀粉酶低于ABP患者(P < 0.05);在衡量胰腺炎的临床病变程度上,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重视HLAP的早期诊断,熟悉其有别于ABP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上,关注胰岛素和(或)肝素的应用,以及必要的外科干预.
作者:王甘露;侍立志;林建山;陈晖;黄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男,68岁,入院前1 d发生3次晕厥.每次晕厥发生均与体位有关,由蹲位或卧位变为立位时即出现头晕、恶心,继而晕倒,平卧休息后可逐渐缓解.第3次晕厥发作后,患者觉有持续性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为进一步诊治而入科.
作者:易绍东;向定成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肾移植术后感染是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EB病毒感染后,不能被机体彻底清除,可引起从良性B细胞增殖到恶性淋巴瘤一系列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PTLD的发生率约1% ~ 2%,虽然不高,但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约51%,5年生存率约39%.本文就肾移植术后EB病毒相关PTLD的发生,临床特征及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郝彤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年龄66 ~ 78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记录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显像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技术可清晰显示腰丛、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行径,动态观察局麻药扩散情况.两组患者基础血压差异无显著性,麻醉后E组BP明显降低,N组BP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N组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E组明显高于N组.结论:超声引导技术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精确操作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杨丽华;徐玉灿;董铁立;孙振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氨甲环酸(TA)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用6%羟乙基淀粉AHH 联合TA静脉注射,B组单用AHH.分别于AHH前(T0)、AHH完成即刻(T1)、AHH后1 h(T2)、术毕(T3)记录 MAP、CVP、HR、SpO2 及血气、电解质变化.结果:A、B两组CVP在T1、T2高于T0(P < 0.05);两组各时点pH、PaO2、PaCO2、BE无明显改变;两组K+ 、Ca2+在T1和T2均低于T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Na+、Cl-在T1和T2均高于T0(P < 0.05或0.01),但T3时均在正常范围.结论:6%羟乙基淀粉 AHH联合TA静注,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无明显不良影响,电解质变化轻微.
作者:骆喜宝;刘志贵;林高翔;梁萌;翟庶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孤立性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较难明确诊断的肿瘤性疾病.由于其恶性病变的发生率为13.7% ~ 49%[1],因此对临床中检查出的孤立性肺结节应该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和手术切除.我院自2006年以来利用胸腔镜辅助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了诊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秋泽;黎涛;孙强;寇卫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男,66岁.腹痛、腹胀、尿频1年,腹水2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腹痛、腹胀,当地就诊诊断为肠梗阻,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近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腹水,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医.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及外伤史.
作者:邢荣格;田亮;张荣菊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oral lichen planus,OLP)治疗前后唾液中白介素17(IL-17)的水平,研究唾液IL-17与OLP发病以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OLP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唾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OL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中均未检出IL-17.结论:唾液中IL-17浓度较低,需进一步完善唾液保存方法和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来检测唾液中IL-17 表达水平.
作者:徐韶;车英林;李风华;戴耀辉;程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 55例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47例,男女比例1∶5.9,确诊时年龄为15 ~ 71岁,中位年龄34岁.原发性APS(PAPS)35例,继发性APS(SAPS)20例.55例患者中,30例(54.5%)发生血栓事件,血栓事件以下肢深静脉血栓(27.3%)和脑梗死(14.5%)常见.18例(32.7%)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患者发生恶性APS.24例(43.6%)女性患者出现病态妊娠.所有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L)均为阳性.结论:APS以血栓形成和病态妊娠为主要特点,其免疫学特征主要是高滴度ACL阳性,由于血栓可以累及多个部位,首发症状多样化,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谭立夫;邱茜;梁柳琴;叶玉津;陈冬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