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巨大恶性间皮瘤1例

邢荣格;田亮;张荣菊

关键词:腹膜, 症状, 患者, 腹胀, 腹痛, 腹水, 对症治疗, 不明原因, 外伤史, 家族史, 肠梗阻, 诊治, 诊断, 尿频, 就医
摘要:患者男,66岁.腹痛、腹胀、尿频1年,腹水2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腹痛、腹胀,当地就诊诊断为肠梗阻,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近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腹水,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医.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及外伤史.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瘢痕疙瘩45例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和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35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手术切口拆线后1 ~ 3 d内行放射治疗,每周照射3次,每次3 Gy,总剂量21 Gy.1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术中在手术切口局部皮下注射A 型肉毒素,5 U/点,间隔1 cm,总量不超过100 U/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定期随访记录治疗疗效、毒性反应.结果:35例患者行术后放射治疗后,治愈25例,治愈率为71.4%;有效7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复发率为8.6%.总有效率为91.4%.放疗相关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10例患者行术后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治愈7例,治愈率为70.0%;有效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例,复发率为10%.术后无感染,无延期愈合,无皮肤红斑、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浅层X线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有效方法,毒性反应轻,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温传阳;张毅;程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因门静脉高压症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7例(选择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1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手术前后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术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断流术后选择组FPP较非选择组FPP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均减少,选择组减少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肝动脉血流量均增加,选择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选择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8%,非选择组为27.5%(P < 0.05).选择组50例完成6 ~ 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16.0%,3年生存率88%;非选择组42例完成6 ~ 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30.2%,3年生存率78.6%.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5年多来收治的35例HLAP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与同期9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ABP患者比较,HLAP患者在病史及病程上明显延长(P < 0.05),合并糖尿病及脂肪肝的比率明显升高(P < 0.01);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淀粉酶低于ABP患者(P < 0.05);在衡量胰腺炎的临床病变程度上,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重视HLAP的早期诊断,熟悉其有别于ABP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上,关注胰岛素和(或)肝素的应用,以及必要的外科干预.

    作者:王甘露;侍立志;林建山;陈晖;黄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胆囊内罕见胆泥块误诊胆囊占位性病变1例

    患者女,69岁,查体无特殊体征,外院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和中等回声团块,中等回声团块考虑胆囊内占位,CT检查未发现胆囊异常表现.来本院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见长径约31 mm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诊断为结石,另见18 × 21 mm的类圆形中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后方无声影,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小范围体位改变团块未见明显改变,大幅度体位改变见中等回声团块位置改变,且受结石影响,形状发生改变呈月牙状.询问病史:15年素食.明确诊断为胆泥块.手术证实为胆泥块.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和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有7例患者确诊为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第1次手术在笔者单位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另1例为外院手术患者.在第1次手术时所有患者均植入人工瓣环,第1次手术至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的间隔时间为0 ~ 65 d(中位数30 d),出现溶血至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0 ~ 40 d(中位数19 d).心脏彩超检查均显示有二尖瓣残余返流,返流面积3.6 ~ 20.88 cm2.内科保守治疗1例,再次外科手术治疗6例.再次手术均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1例患者经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6例接受再次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脑出血,另外4例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至3年9个月,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后期死亡病例.结论:人工瓣环植入并有残余返流是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发病基础,重症患者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再次瓣膜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黄焕雷;谢旭晶;卢聪;刘菁;肖学钧;谢斌;庄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与血糖的关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与15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良好( < 6.5%)、尚可(6.5 ~ 7.5%)、控制差( > 7.5%)3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99,比较4组CA199水平.结果:(1)HbA1c控制差组的CA199水平[(18.67 ± 8.29)U/mL]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10.52 ± 4.31)U/mL,良好组(11.03 ± 5.04)U/mL,尚可组(12.51 ± 6.60)U/mL,P < 0.01];(2)CA199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经控制血糖2周后,CA199水平下降至(35.63 ± 3.30)U/mL,与治疗前(40.20 ± 1.01)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较正常人高,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尚可及良好的患者.

    作者:杨黎娟;邹立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间充质干细胞对睾丸辐射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睾丸辐射损伤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睾丸损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接受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线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对照组不接受照射.治疗组大鼠接受辐射24 h后尾静脉输注MSCs 3 × 106 /只;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共3周.当模型组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水平、血清和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染色法)制作大鼠的睾丸病理切片,观察辐射对睾丸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少,嗜睡,毛发变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反应灵敏.治疗组大鼠血清SOD明显高于模型组,而MDA水平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但较正常组低.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生精小管横切面见精原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组成多种形态的完整生精上皮图像;模型组生精上皮变薄,生精层数减少,各级生精细胞明显减少,部分曲细精管内仅剩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消失,显示辐射对大鼠睾丸组织损伤明显;治疗组外形较规则,各级生精细胞有序排列,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数量增多,精子发生良好,形态结构接近于对照组.结论:MSCs对睾丸的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能够改善睾丸的生殖功能.

    作者:郭洪波;蒋玲;孟伟;郭坤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直肠黏膜套扎术在南海守礁官兵69例内痔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直肠黏膜套扎术在南海守礁官兵内痔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南海守礁官兵69例Ⅰ~Ⅲ度内痔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平均时间5 ~ 10 min,47例Ⅰ、Ⅱ度内痔,45例治愈,治愈率为95.8%;22例Ⅲ度内痔,19例治愈,治愈率为86.4%,总治愈率为92.8%,随访3 ~ 6个月,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肠黏膜套扎术疗效确切、安全、无需麻醉,无需住院,操作简单,适用于南海守礁官兵及舰艇人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许辉;邹文俊;邓昌林;周淑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不同药物预处理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孕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处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副反应.方法:将65例PCOS合并IR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环丙孕酮 + 二甲双胍组(A1组)和环丙孕酮 + 吡格列酮组(A2组),两组治疗前的血激素水平、体质指数及有关糖代谢指标、IR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比较不同药物预处理后患者血激素水平、BMI及有关糖代谢、IR指标的变化以及促排卵的效果.结果:A1、A2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黄体生成素、睾酮、2 h胰岛素及2 h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下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显著升高(P < 0.05);而治疗后A1、A2两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两组排卵率和妊娠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副反应:A1组患者中63.3%有明显胃肠道反应,73.3%体重明显下降,A2组患者中34.3%出现水肿,体重增加者占37.1%,仅8.6%有轻度胃肠道反应,两组的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应用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或盐酸吡格列酮治疗PCOS合并IR的不孕患者,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及IR,均获得良好的排卵率和妊娠率,由于副作用不同,适合于不同PCOS患者而选择.

    作者:陈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心肌缺血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

    目的:研究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在心肌缺血患者的变化特点.方法:52例胸痛患者,分别行CPET、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分为心肌缺血组及非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CPET相关指标如每公斤体重峰摄氧量(VO2 peak/kg)、峰摄氧量 (VO2 peak)、峰氧脉搏(VO2 peak/HR)、大呼吸频率(RR)、氧斜率(O2 slope)、呼吸储备(BR)、大心率(HR)、心率储备(HR reserve)和无氧阈(AT)、无氧阈时氧气通气当量(VE/VO2 @AT)、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 /VCO2 @AT)、无氧阈时氧脉搏(VO2/HR@AT)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心脏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的比值(E/A值)和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E/A值及E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心肌缺血组VO2 peak/kg、VO2 peak、VO2 peak/HR、HR、AT、VO2/HR @AT低于非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患者VO2 peak/kg、VO2 peak、VO2 peak/HR、AT和VO2/HR @AT等心肺运动指标较非心肌缺血患者降低.

    作者:余慧文;汪得喜;伍惠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白介素17的检测

    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oral lichen planus,OLP)治疗前后唾液中白介素17(IL-17)的水平,研究唾液IL-17与OLP发病以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OLP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唾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OL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中均未检出IL-17.结论:唾液中IL-17浓度较低,需进一步完善唾液保存方法和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来检测唾液中IL-17 表达水平.

    作者:徐韶;车英林;李风华;戴耀辉;程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来氟米特对实验性兔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冠心病防治寻找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体重1.5 ~ 2.5 kg的成年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来氟米特组(B组)及普伐他汀组(C组),建立AMI的模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作术后6 h血液学观察,4 d及4 周时分别作血液、血清、血流动力学、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的观察.结果:B、C组与A组比较,6 h﹑4 d及4周时WBC明显下降(P < 0.05),一氧化氮(NO)术后4 d及4周时3组无明显差异(P > 0.05),丙二醛、心房钠尿肽、左室功能测定值、左室舒张末压B、C组均明显下降 (P < 0.05).术后4 d时B、C组梗死面积明显下降(P < 0.05),4周时瘢痕面积明显下降,瘢痕厚度较A组略薄(P <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梗死区术后4 d时A组WBC浸润程度大,坏死心肌结构消失,B、C组梗死区中浸润程度显著减轻,残存少量坏死心肌结构及一定存活心肌组织.结论:AMI使用来氟米特后,兔死亡减少,心功能改善,WBC、梗死及修复后的瘢痕面积减小,仅瘢痕厚度略变薄,提示来氟米特治疗AMI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黄晓忠;林曙光;周志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肾移植术后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生病

    肾移植术后感染是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EB病毒感染后,不能被机体彻底清除,可引起从良性B细胞增殖到恶性淋巴瘤一系列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PTLD的发生率约1% ~ 2%,虽然不高,但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约51%,5年生存率约39%.本文就肾移植术后EB病毒相关PTLD的发生,临床特征及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郝彤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IL-1、MMP-1及TIMP-1在兔骨性关节炎模型滑膜、软骨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在兔实验性骨性关节炎病理性过程中的表达,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IL-1、MMP-1 及TIMP-1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 组,A1、A2、A3组为对照组,B1、B2、B3组为模型组.B1、B2、B3 组用1.6%木瓜蛋白酶膝关节腔内注射,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分别于2周、4周、6周后处死,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及标本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 的表达.结果:模型组B1、B2、B3 组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A1、A2、A3 组比较,B1组> A1组、B2组> A2组、B3组> A3组(均P < 0.01);模型组B1、B2、B3 组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B1组< B2组、B2组< B3组(均P < 0.01).结论:IL-1、MMP-1、TIMP-1的异常表达与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病理过程有关.

    作者:李干;李奇;林荔军;段鑫;张西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髋臼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由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导致的髋臼缺损在进行全髋置换时的处理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7例(19髋)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导致髋臼缺损的患者,采用髋臼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的方法修复缺损,恢复髋臼窝的高度及支撑,配合全髋关节置换,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后,对其中15例17髋进行了1年2个月至4年1个月,平均2年9个月的随访,按 Harris 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90分以上10髋,80 ~ 89分5髋,70 ~ 79分1髋,< 70分1髋,总优良率达88.2%,疗效满意.结论:髋臼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导致的髋臼缺损,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远期效果满意.术中术后应注意观察及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杰;范少地;王仁;申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控制性降压和血液稀释联合应用对大脑中动脉流速的影响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和血液稀释联合应用对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神经外科患者30例,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后随机均分两组,用130/0.4羟乙基淀粉进行急性等量血液稀释至红细胞压积A组为32%,B组为24%.术中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至平均动脉压55 mmHg 80 min.测量血液稀释前后、控制性降压后80 min及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的Vmca及血气分析.结果:血液稀释后(T1)Vmca A组(+126%)、B组 (+158%)均较血液稀释前(T0)显著增加;与血液稀释前(T0)比,B组控制性降压后80 min(T2) (+132%)控制性降压结束后60 min(T3) (+138%)Vmca均显著增加.A组 Vmca T2、T3时较T1时明显增加(P < 0.05),T1时B组较组A明显增加(P < 0.05),但T2或T3点两组Vmca差异无显著性(P > 0.05).B组 T1时搏动指数明显增加(P < 0.05),但T2时较T1时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全麻中等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24%)时硝普钠并不减少大脑中动脉流速.

    作者:于天英;孙莲美;郭晓;孙雪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激光喉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激光喉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1999年4月至2010年8月以来多中心共1 158例喉肿瘤患者使用Diamod激光、Nd:YAG激光、CO2激光行喉部肿瘤切除术,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并发症提出预防及处理策略.结果:激光引起的并发症110例,占9.50%,术中呼吸道烧伤1例,占0.08%,术后声带粘连72例,占6.21%,术后出血20例,占1.72%,颈部皮下气肿及颈部瘘管7例,占0.60%,呼吸困难6例,占0.52%,局部感染伴颈前脓肿3例,占0.30%,术后吞咽困难及吸入性肺炎1例,占0.08%.结论:激光治疗喉部肿瘤并发症是相对常见的,外科医师必须非常清楚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策略.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的位置有关,肿瘤侵犯前联合,术后并发症增加;还与术者的经验、支撑喉镜下肿瘤的暴露效果有关.

    作者:马超武;黄益灯;刘丹;罗兴华;孙广滨;夏思文;梁耕田;周水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海洛因脑病1例

    患者男,38岁,主因意识障碍1月余于2009年2月27日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静注海洛因后持续昏迷,17 h后送至省第六医院,测BP 70/50 mmHg,经纳洛酮等治疗无好转,并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2009年2月3日转至我院急诊科,查有昏迷、高热、双肺湿鸣,血WBC及中性分类高,床旁胸片见双下肺纹理粗, CK、肌红蛋白、肝肾功、电解质水平异常,经止血、抗炎,辅助呼吸及支持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以上指标好转.

    作者:王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早期机械通气下纤支镜灌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下纤支镜灌洗在重型颅脑损伤严重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严重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进行机械通气下纤支镜灌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 < 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下纤支镜灌洗治疗,对严重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有明显治疗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陈汉民;管定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尼古丁对成体干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尼古丁是烟草中主要毒性成分之一,其吸入并沉积体内,便会导致多组织、器官的慢性损伤,引发多种疾病.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是已分化组织中的一种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免疫调节、多项分化潜能等多种优势,在造血重建、移植免疫、基因治疗、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患者而言,体内沉积的尼古丁将影响ASCs的活性,局限其临床应用.探讨尼古丁对ASCs的增殖、凋亡、分化、黏附等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ASCs治疗吸烟所致相关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尼古丁对ASCs增殖、凋亡等影响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卜欠欠;曾慧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