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郭华雄;龚平;赵廷宽;李春燕
目的:评估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适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aph,CAG)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A组患者使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B组患者采用手工压迫股动脉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及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在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并不优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同时其价格较昂贵,因此在选择病例时需非常谨慎,而不能作为经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作者:杭涛;何松清;王立军;宫剑滨;程训民;彭永平;江时森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大鼠肾组织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与慢性移植肾病的关系.方法:依照国际标准CAN实验大鼠模型,以F344大鼠作供者,Lewis大鼠作受者,行原位异体肾移植,建立大鼠CAN模型,作为CAN组.以Lewis大鼠做供、受体,行原位异体肾移植,作为对照组.16周后,观察两组大鼠肾功能、肾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TSP-1及TGF-β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N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明显升高(P<0.01);根据Banff97评分标准,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而CAN组肾小球硬化率达24%以上,可见明显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严重的血管内膜纤维化,两组移植肾Banff评分结果差异显著(P<0.01);TSP-1在对照组弱表达,TGF-β1仅有少量表达,而CAN组TSP-1、TGF-β1阳性表达面积显著增强,可见于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结论:TSP-1在CAN大鼠移植肾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作为TGF-β1的上游分子参与TGF-β1介导的慢性移植肾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米永杰;文莉莉;李健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对随意尿蛋白/尿肌酐(P/C)值判断24 h尿蛋白定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测定200例肾脏病患者身高、体重、肾功能,留取上午的随意尿测定P/C,并留取当日至次日的24 h尿送检蛋白定量.GFR计算公式:175×(SCr)-1.234×年龄-0.179×0.79(女).对P/C和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GFR越低,P/C尿蛋白定量较24 h尿蛋白定量越高.(2)P/C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相关系数0.799,P=0.000.Y (24h尿蛋白定量)=0.288+0.740x(P/C).(3)GFR<45 mL/min·(1.73 m2)]-1组,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以回归方程求得的尿蛋白量较实测的P/C值更准确.结论:P/C值是判断24 h尿蛋白定量有效简单的指标.肾功能损害严重者,P/C值会偏高,应作必要的修正.
作者:余海峰;赵梅霖;余妙;杨再娇;陈军斌;李春胜;聂艳芳;施慧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例1男,3岁.出生后不久其家人察觉患儿左肩高于右肩,1岁时出现斜颈,此后左肩关节活动受限.追溯病史患儿系自然分娩、顺产,无产伤,无家族病史,属地为非地方病高发区.体检:左侧肩胛骨位置较高,肩胛上角约平第6颈椎,肩关节外展受限.临床拟诊:Sprengel畸形,需CT检查.
作者:刘海洋 刊期: 2011年第2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min,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高心病常见,部分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
作者:杨丽嵘;王晨霞;白延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对轻度血脂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FMD)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随机分为依折麦布组(46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随防8个月.治疗前及后行血脂水平、肱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FMD)和尿白蛋白/肌酐等检查.结果:以上两组患者基线情况相似.依折麦布组患者用依折麦布等治疗8个月后.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及尿白蛋白/肌酐均有显著下降;依折麦布组患者治疗8个月后负荷后1 h的FMD升高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8个月后后负荷后1 h的FMD,依折麦布组患者治疗8个月后负荷后4 h的FMD升高也较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8个月后负荷后4 h的FMD.结论: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新型降脂药物依折麦布能明显改善轻度血脂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FMD及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作者:彭晓玲;张荣奎;舒平春;吴世琴;林泽鹏;张志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例1男,38岁,于2008年10月中旬搬家具时出现右下肢间断性麻木,未重视及处理,1个月后感症状加重,伴有右下肢胀痛及行走困难,患侧皮温较对侧低,就诊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既往史:10年前因横结肠坏死行横结肠切除术,术后2个月出现肺栓塞及左下肢静脉血栓,当地医院治愈,2000年患脉管炎.内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腓肠肌压痛(+).神经系统查体:右下肢肌力近端肌力5级,远端0级,足背屈、跖曲不能,余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右小腿外侧针刺觉减退,右侧足底痛觉过敏,右手尺侧远端针刺觉减退,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
作者:林浩;傅求真;王磊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旱产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及生殖道感染主要致病菌.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及分娩的病例共1 832例,排除内外科合并症、产科原因所致流产、早产及生殖道器质性病变所致早产等情况外,将参与研究者按照初次产前检查是否存在生殖道感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于研究组成员,随机分为接受抗生素治疗(A组)、未接受抗生素治疗(B组)(所有抗生素治疗均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结果:发生流产的机率:生殖道感染组(B组)发生率为3.2%,与A组及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A组(2.2%)与对照组(2.0%)之间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28~31+6周早产发生率B组(13.6%)较A组(6.1%)及对照组(1.6%)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32~33+6周早产发生率与妊娠28~31+6周相似,妊娠34~35+6周早产发生率3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A组在28~31+6及32~33+6周发生的早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无乳链球菌(42.2%)、大肠埃希氏菌(33.7%)、表皮葡萄球菌(10.8%)、其他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13.3%),此外支原体阳性率(62%),多伴发其他生殖道细菌感染.结论:早产与生殖道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较早期早产的发生,通过针对病原菌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作者:杨春艳;胡小平;周沫;柳艳丽;梁穗英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正在临床使用的诺和笔3已使用时间对其注射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正在使用的诺和笔3,根据已使用时间分为A组(使用时间在2年以下)、B组(使用时间在2~5年)和C组(使用时间在5~8年),每组6支.分别使用称重法对3组诺和笔3在注射10 IU和30 IU时的实际剂量进行测定,观察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组织(ISO)对其准确性的要求,即10IU时不超过10%(±1.0IU),30IU是不超过5%(±1.5 IU).准确性的比较采用实际值差值占目标值的百分比.结果:18支笔的准确性均符合IS0的要求.注射10IU时,A、B两组的准确性相当(mean absolute percent deviation 1.86±0.79% vs 1.93±0.86%P>0.05),两组均优于C组(3.45±1.54%,与A、B组比较时均P<0.01).注射30 IU时,A、B、C组的准确性相当[(0.89±0.32)%vs(O.8 7±0.65)%vs(0.92±0.72)%P>0.05].A、B、C组注射10 IU时,分别有1.8%、1.3%、2.4%的注射次数超出了ISO允许的下限,注射30 IU时分别有0.6%、1.9%、1.9%超出了IS0允许的下限范围.结论:使用8年以下的诺和笔3其准确性仍符合标准.使用5年以上的诺和笔3注射小剂量时准确性下降.
作者:王涛;刘云;陈雪辉;曹萌;李燕;尹清风;张清贵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对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72例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治疗5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关节液中TNF-α、hs-CRP和MMP-3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液中TNF-α、hs-CRP和MMP-3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患者关节液中TNF-α、hs-CRP和MMP-3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能够减少OA患者关节液中TNF-α、hs-CRP和MMP-3的含量,延缓关节软骨退变的进程.
作者:吴斌;朱宁;邓明艳;毛静;张小莲;梁彩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是临床的经典术式,但近年来有临床工作者采用胆总管探查不置T管引流、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有较好效果的报道.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对胆总管结石和可疑胆总管结石,并排除胆道恶性肿瘤及肝内胆管结石的52例患者,行探查一期缝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祖科;林彬;许龙迪;王铁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用贝前列素钠片替代PGE1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口服贝那普利10mg,1次/d.试验组另口服贝前列素钠40μg/次,3次/d.疗程为15 d.观察药物副作用,检测用药前后的24 h尿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Cys C、ALT、PLT等指标.结果:24 h尿蛋白:试验组治疗前(1935±810)mg/d,治疗后(1 010±790)mg/d,对照组治疗前(1 920±780)mg/d,治疗后(1575±808)mg/d.24 h尿微量白蛋白:试验组治疗前(201±175)mg/d,治疗后(110±86)mg/d,对照组治疗前(215±188)mg/d,治疗后(172±112)mg/d.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有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下降的更为明显,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LT、GGT、PLT无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率也较低.结论:贝前列素钠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效果明显,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
作者:齐志华;吴冬云;朱贵忠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capsule,UDCA,商品名优思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护肝利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采我科已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且Child-pugh评分为A或B级(≤7分)、BCLC分期为B期或C期的60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再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原有常规综合护肝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全部病例在术前1 d、术后1 d(且在护肝治疗前)、术后2周记录外周血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价熊去氧胆酸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熊去氧胆酸治疗组TBIL、TBA、ALP、γ-GT、ALT、AST分别下降为(28.3±2.6)μmol/L、(31.4±2.4)μmol/L、(161±27)U/L、(87±19)U/L、(39±24)U/L、(45±20)U/L,对照组TBIL、TBA、ALP、γ-GT、ALT、AST分别下降为(47.3±3.6)μmol/L、(55.4±2.4)μmol/L、(342±30)U/L、(185±23)U/L、(34±17)U/L、(39±23)U/L,两组间TBIL、TBA、ALP、γ-G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改善肝功能指标更明显;两组间ALT、AST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加用熊去氧胆酸能更有助于肝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艮好.
作者:张磊;李勇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年龄≥90岁的超高龄老人血镁及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超高龄患者的血清镁水平,比较脑梗死及非脑梗死患者血镁水平,并比较不同血镁水平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总血清镁浓度为(0.973±0.544)mmol/L,不同年龄、性别组患者组间血镁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镁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镁血症组、血镁正常组及高镁血症组患者脑梗死患病率分别为81.82%、35.71%、23.08%,低镁血症组脑梗死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超高龄患者中低镁血症者脑梗死患病率较非低血镁者高.因此,超高龄患者适当补充镁可能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俞宙;赖添顺;郭振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直肠肿瘤患者进行直肠肿瘤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三维图像构建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直肠癌和直肠息肉患者36例,行肠道准备后使用CT进行薄层扫描及数字模型构建;手术后取患者病理标本,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突起、凹陷及肠管狭窄,可用于分析肿痛与周围结构的相互有关系,重建的三维图像与直肠肿瘤大体标本一致性较高.结论:此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肿瘤的整体形态,更好地分析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指导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俞金龙;黄宗海;崔春晖;黄淑馨;史福军 刊期: 2011年第22期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其病情危重、患者年老体弱、抢救过程采用各种诊疗措施甚至侵入性操作,因此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1].为了解我院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瞿浩;卢丽娜;张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比较AIM V、OpTmizer两种培养基对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的增殖、表型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7位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别应用AIM V、OpTmizer两种培养基体外常规诱导CIK细胞,于培养第3、7、10、12、14、17、21天时,计算CIK细胞扩增倍数: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3、CD8、CD56分子的表达;通过LDH释放实验比较两种培养的CIK细胞对K562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培养的10、12、14、17、21 d,OpTmizer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IM V(P<0.05):平均CD56+及CD3+CD56+细胞频数,两组均高于基线(P<0.05);平均CD3-CD56+细胞频数,OpTmizer组高于基线(P<0.05);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OpTmizer扩增CIK细胞效率明显高于AIM V,而扩增的细胞亚群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两组基本相同,OpTmizer比AIM V更适合于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
作者:张克;姜维;周建;陶然;李溢柔;李进;马世武;侯金林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分析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及良性子宫内膜组织间MiRNA表达谱差异.方法:收集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及良性患者内膜组织,采用mirVana RNA isolation kit提取总RNA,利用芯片检测miRNA表达谱差异.结果: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及良性内膜组织间均有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Ⅰ型内膜癌与良性内膜组织间存在59个表达差异miRNAs,Ⅱ型内膜癌与良性内膜组织间存在13个差异表达miRNAs,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间存在30个差异表达miRNAs.结论: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间miRNA的表达差异可能与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作者:薛纪森;张乾;李晓琳;胡燕;杨孝军;颜笑健;郑飞云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溶质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按二阶段设计,比较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溶质的清除情况.结果: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两种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种治疗均能有效清除K、BUN、PO4及β2-M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较好地清除BUN、PO4及β2-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1,P=0.010),但两种治疗对白蛋白的影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具有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较好的中小分子毒素的清除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作者:李锐钊;梁馨苓;陈源汉;章斌;胡鹏华;许德珍;史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院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7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72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血小板CD40L与血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小板CD40L水平(3.96±2.36)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3.77±2.53,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6和0.519,均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作者:楚罗湘;吴昊;赖沙毅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