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洁;郑飞云;邹双微;朱雪琼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无瘤技术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近年在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治疗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16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量70~150 mL,平均110 mL.切除标本远端阴性切缘≥2 cm,环周经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侵犯.术后无肠漏、吻合口狭窄或大便失禁等并发症.中位随访18个月,无种植性肿瘤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拖出式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可以达到肿瘤手术中的无瘤原则,具有美容、微创和安全可靠的临床效果.
作者:钟先荣;卢榜裕;梁家强;孔勇;陈坤;薛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以4~10个月多见.复位后部分患儿可能再次复发肠套叠.复发性肠套叠病因尚未明确,现通过对我科2005-2009年收治的14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的观察,探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
作者:汪岭;魏亚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患者女,28岁,平素体健,23岁结婚.孕5产1流4.于2005年9月平安产一男活婴,夫儿体健.末次月经2009年4月5日,停经后行B超检查确诊宫内妊娠.8月1日在外院门诊行药物流产,8月1日及2日每日各口服药物(具体药物不祥)3片,8月3日阴道上药(药物不祥)2片后,胎儿未排出,后又上药物胎儿仍未排出,予加压及清宫术,术中清除少许胎儿组织,后感腰痕,以右侧为甚.
作者:鲍俊初;杜绪仓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稳定型腹膜后血肿的疗效.方法:对63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并与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结果: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均明显比常规保守治疗组缩短.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促进腹膜后血肿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又能加快血肿吸收和肾损伤的恢复.
作者: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使用低分子肝素对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高凝状态患者行抗凝治疗,观察疗效,探讨机制.方法:Ⅳ级AECOPD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和D二聚体增高者随机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5 000 IU/d×5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检测血浆vWF、D二聚体、血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抗凝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vWF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vWF水平、血浆D二聚体浓度、动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但改善程度与抗凝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Ⅳ级AECOPD患者伴高凝状态患者的血浆vWF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白细胞计数及动脉血氧分压,减少住院时间,对急性加重期的控制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伟春;孙嵘;胡国萍;吴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缺氧诱导因子-1(hvpoxia-inducibJefactor-1,HIF-1)是细胞缺氧条件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Kuwai等[1] 于1991年在研究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3'末端含有缺氧诱导的增强子序列的过程中发现.HIF-1作为细胞、组织在低氧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的核心因子,在促进促EPO、葡萄糖载体、血管源性因子生成及细胞增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玮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 ,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爱蓉;金益梅;杨好妹;王传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ischemic lesions,WML)的关系.方法:总结我院100例老年患者的资料,将头颅磁共振所见WML按照Fazekas评分标准分为WML无-轻度组和WML中-重度组,并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患者的有关参数与WML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WML无-轻度组相比,WML中-重度组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患病率高,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高,血压控制较差(P<0.05).而24 h、白天、夜间舒张压及昼夜节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OR=1.096;P=0.027)和24 h平均收缩压(OR=1.066;P=0.006)是WML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是WML独立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高血压,控制其血压达标,对预防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娜;饶丽芬;徐书雯;莫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将不规则抗体筛查列入血液制品常规检测,而我国尚未对血液制品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查[1]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本站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的91 522份献血者标本及442份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了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报告如下.
作者:侯治兵;张艳;陈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比较2,4-二氯苯胺重氮法(DCA)和钒酸盐氧化法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的结果.方法:根据NCCLS(EP6-P)评价方案,评估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偏倚.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8 5),Ⅰ、Ⅱ、Ⅲ组检测结果无差异,Ⅳ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应建立与方法学相对应的血清结合胆红素参考值范围.
作者:刘云军;李雄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2Rα)基因的表达调控,从分子水平探索麻醉药影响机体免疫的机制.方法:将IL-2Rα基因上游调控序列驱动的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质粒通过脂质体法稳定转染Jurkat细胞.转染48 h后的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 group)及分别加入1 μmol/L异丙酚(P1),10μmol/L异丙酚(P10),50μmol/L异丙酚(P50),100μmol/L异丙酚(P100)和200 μmol/L异丙酚(P200)组.在异丙酚处理后1 h(T1),5 h(T5),10 h(T10),24 h(T24)使用荧光测定法检测CAT活性.结果:T5时,P10、P50、P100组及P200组CAT活性较T1时CAT活性出现显著变化.随着异丙酚处理时间继续延长,T10和T24时CAT活性改变并不明显.P1组CAT活性与C组无显著差异.P10组T5时CAT活性较C组升高17%(P<0.05).P50、P100组及P200组T5时CAT活性仅为C组CAT活性的80.2%,49.3%和11.3%,呈显著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浓度及作用时间均影响其对IL-2Rα基因的表达调控.临床使用浓度异丙酚对IL-2Rα基因的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而高浓度异丙酚对IL-2Rα基因的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提示异丙酚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陆瑜;李锦;刘思宇;高勇;李淑琴;韩如泉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较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皮下输注的途径是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极佳的选择,对于只须短期使用(数天到数星期)非肠道止痛患者及无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适宜采用皮下输注的途径.采用皮下持续输注麻醉性止痛药,约95%的患者疼痛可获得缓解,且极少发生感染、呼吸抑制等合并症[1] .我院于2006年12月由麻醉科、外科等负责,在社区开展对晚期癌症患者运用镇痛泵皮下镇痛,以消除或减轻癌性疼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海微;赵丽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剂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知晓情况的效应.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112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一次推注雷米芬太尼3μg/kg;对照组静脉一次推注力蒙欣2 mg/kg,BIS组靶控输注力蒙欣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5~65之间;两组均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力蒙欣(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 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5~6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记录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阶段力蒙欣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87.90±19.2)mg/kgvs.(146.67±21.4)mg/kg,P<0.05;维持(587.90±159.2)mg/kg vs.(796.67±211.3)mg/kg,P<0.05] .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BIS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7±1.3)min vs.(11.1±1.4)min,P<0.05] ;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BIS监测指导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力蒙欣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马伟斌;杨世忠;肖志刚;谢国水;邱灿金;陈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脑血管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国外研究发现大约6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而不同种族的人群脑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也不尽相同,白种人好发颈动脉颅外段病变,亚洲人以颅内血管病变似乎更多见[1-2]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和易患因素,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狭窄提供依据.
作者:孙瑄;陶庆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感染人轮状病毒乳鼠小肠黏膜白细胞黏附分子-1(ICAM-1)、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及嗜酸乳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用ICR乳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感染组(B组)、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C组)和嗜酸乳杆菌治疗组(D组),B、C、D组喂服人轮状病毒Wa株.C、D组另喂服嗜酸乳杆菌进行预处理和治疗干预,于病毒感染后第4天随机处死各组8只乳鼠,留取小肠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ICAM-1、IFN-γ的表达.结果:B组ICAM-1表达细胞数和灰度为(52.66±6.62)%和108.11±2.42,A组为(38.10±4.43)%和101.97±2.10,B组比A组显著增高(P<0.05);C组为(43.93±4.42)%和101.75±2.28,D组为(43.45±5.26)%和101.42±2.23,均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C组、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IFN-γ表达细胞数和灰度为(43.51±31.40)%和127.71±3.36,A组为(37.52±3.21)%和117.71±3.39,B组比A组显著增高(P<0.05);C组为(50.08±4.21)%和136.37±3.40,D组为(49.50±4.05)%和135.90±3.49,均较B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感染人轮状病毒的乳鼠有免疫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增强IFN-γ的表达有关.
作者:石海矾;陈益平;徐志伟;狄军波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近视国人Kappa角的分布特征.探讨国人Kappa角大小对近视屈光手术切削偏心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行近视激光手术术前检查的连续病例200名,根据近视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3组.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地形图得到Kappa角及其在角膜的水平和垂直偏移量,进行分组统计.取这些受试者中行近视屈光手术患者135例,测量其术后1个月随访时的角膜地形图,分析激光切削偏心量和Kappa角之间的关系.结果:低、中、高度近视患者的Kappa角水平偏移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为0.000),其中,低度近视组的水平偏移量大,而高度近视组的水平偏移量小.Kappa角的水平和垂直偏移量与术后激光切削偏心的水平和垂直偏移量高度相关(水平P=0.000;垂直P=0.000),Kappa角的角膜偏移量在术前术后并无明显变化(水平P=0.964,垂直P=0.861).结论:总体而言,Kappa角在国人中随近视屈光度数增加而减小.近视屈光手术的效果受Kappa角影响,尤其是低度近视患者的大Kappa角会造成较大的切削偏心.
作者:冯旺强;郑海华;蔡剑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患者男,68岁,因肝癌术后1年余,发热、嗜睡2 d于2008年12月26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7年7月出现肝区隐痛、牙龈出血.血化验检查提示:HbsAg(+)、HbeAb(+)、抗HBc(+).甲胎蛋白1 413 mg/mL.腹部CT示:肝硬化,肝右叶前段见一5.5 cm×4.5 cm低密度影,考虑肝癌.
作者:宋长城;陈铖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运用帕金森病的临床分级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运用Orem自理模式训练能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静梅;张锐芝;周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目的:观察SLIPA喉罩在Cormack and Lehane评分下困难气道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60例Cormack and Lehane评分下Ⅲ级和Ⅳ级预测为困难气道的患者,分为气管插管(T组)和SUPA喉罩置入(S组).两组惠者分别进行常规诱导后气管插管或SLIPA喉罩置入,允许多次气管插管或喉罩放置,直至成功,期间记录操作次数,MAP、HR、SPO2、EtCO2以观察患者的应激情况.结果:T组建立成功气道通气的操作次数明显多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没有严重的缺氧发生,T组插管应激观察指标MAP、HR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插管后EtCO2也高于S组,在反复插管过程中有CO2潴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常见困难气道的发现和处理,Cormack and Lehane评分下的困难气道进行反复气管插管尝试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高应激和CO2潴留,SLIPA喉罩的置入可以提高一次建立成功气道通气的几率.所以,SLIPA喉罩的置入可以优先于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
作者:张和峰;黄华君;周志华;吕雄英 刊期: 2010年第08期
Th17细胞是近十年发现的一群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IL-17A、IL-17F、IL-6和TNF等细胞因子.IL-17A,又名IL-17,虽然它主要由记忆性T淋巴细胞分泌,但却在天然免疫、宿主防御和自身免疫中有特殊功能.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IL-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近几年对IL-17与SLE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雪;吕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