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激素受体β过表达对大肠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许飞;王国斌;蔡开琳;翟荣林

关键词:肠肿瘤, 雌激素受体β, 侵袭, E-钙黏蛋白, CXCR41
摘要: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β(ERβ)过表达对侵袭转移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和CXCR4表达的影响,研究其对大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介导的ERβ基因转染SW480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SW480-C1-ERβ).以正常SW480细胞和转染了空质粒的SW480细胞(SW480-pEGFP-C1)作为对照,在有或无雌激素作用的条件下.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测定SW480、SW480-pEGFP-C1和SW480-C1-ERβ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钙黏蛋白和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无雌激素作用时,SW480-C1-ERβ细胞的侵袭能力和CXCR4的表达显著低于另两株细胞(P<0.05).有雌激素作用时,SW480-C1-ERβ细胞在三者中的侵袭能力低,E-钙黏蛋白的表达高(P<0.05),而CXCR4表达无明显变化.在SW480-C1-ERβ组细胞中,雌激素作用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无雌激素作用时的细胞(P<0.05),而CXCR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ERβ可以以配体非依赖性的方式和配体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这种效应可能与调控E-钙黏蛋白和CXCR4的表达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yclinD1-pRb-ppRb通路异常在食管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以鳞癌为主,病死率和发病率均居世界首位.由于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完全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我们在探索食管癌规范化治疗的同时,也开始从生物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食管癌的方法.

    作者:王沐廷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组Ⅰ予颈深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Ⅱ予臂神经丛加颈浅神经丛阻滞;组Ⅲ予全身麻醉.结果:组Ⅰ、组Ⅱ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为96.7%和93.3%,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3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90.0%、63.3%和76.7%,组Ⅰ优于组Ⅲ、组Ⅱ(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麻醉方法比较,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兼具术后镇痛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作者:张莹;沈浩;周雅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Caspase 3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感染肺泡上皮细胞探讨凋亡蛋白caspase 3的活性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凋亡蛋白caspase 3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肺泡上皮细胞A549,用肺炎链球菌R6体外感染A549,TUNEL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RT-PCT法检测caspase 3基因转录强度,化学荧光测定法检测caspase 3.结果:肺炎链球菌能时间依赖性地诱导A549凋亡;Caspase 3的基因翻译强度与蛋白活性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而且与A549细胞凋亡变化同步.结论:Caspase 3在肺炎链球菌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贾明旺;黄文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和分布以及临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7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诊治经过.结果:26例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死亡,7例自动出院.结论:广州地区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为5~9月,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是主要高发人群,普及规范疫苗接种,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是降低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作者:杨艳红;苏嬿莉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非典型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方彩文;徐小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运用帕金森病的临床分级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运用Orem自理模式训练能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静梅;张锐芝;周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主动脉夹层合并晕厥、左侧胸腔积液1例

    患者女,91岁,某高校退休职工,突发胸背部疼痛伴喘息、气促16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d晚饭前突发胸背部持续撕裂样疼痛,伴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后渐出现喘息、气促,呈端坐呼吸,无发热、咳嗽,无胸闷、心悸,无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不缓解,次日上午入院,在送至病房途中突发晕厥.

    作者:汪征;李自成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及药物干预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及药物对AF的预防作用.方法:60只家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舒降之)组(n=20)、氯沙坦组(n=20)及对照组(n=20),辛伐他汀组与氯沙坦组预先分别给予辛伐他汀、氯沙坦灌胃4周后,建立家兔急性AF模型.根据实验结果是否诱发出AF将家兔分为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比较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刺激前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比较辛伐他汀组、氯沙坦组及对照组刺激前与刺激后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F组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N-AF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血清hs-CRP、IL-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的AF诱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越高,AF越易诱发,AF持续时间越长.预先控制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就可能会有效抑制AF的发生、发展,表明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AF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志伟;胡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合并戒酒综合征8例误诊分析

    慢性酒精依赖的患者突然断酒或减少饮酒后,出现多种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紊乱,再次饮酒可使症状消失,称为戒酒综合征[1] .临床主要表现为出汗、肌颤、谵妄,严重者出现惊厥、癫痫样发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从而危及生命.

    作者:占林兵;汪永斌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髋部骨质疏松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OP)患者髋部骨髓血流灌注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志愿者行双能X线骨密度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骨密度异常者30例,其中骨量减少组16例和骨质疏松组14例.分别测量各研究对象动态增强曲线(TIC)增强后的大信号强度、到达峰值的时间和SI/sec,比较各组间不同部位感兴趣区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特点.结果:(1)OP组大信号强度(SImax)和大斜率(SI/se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骨量减少组(P<0.01),其TIC曲线为平缓,SImax值亦低.(2)股骨头,股骨颈及大粗隆区的SImax和SI/sec均与整体髋BMD值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骨量减少及OP患者股骨近端血液灌注低于正常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以通过观察股骨近端血流灌注的异常来预测OP的发生.

    作者:张思伟;许鸿新;罗建东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社区皮下持续镇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较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皮下输注的途径是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极佳的选择,对于只须短期使用(数天到数星期)非肠道止痛患者及无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适宜采用皮下输注的途径.采用皮下持续输注麻醉性止痛药,约95%的患者疼痛可获得缓解,且极少发生感染、呼吸抑制等合并症[1] .我院于2006年12月由麻醉科、外科等负责,在社区开展对晚期癌症患者运用镇痛泵皮下镇痛,以消除或减轻癌性疼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海微;赵丽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儿童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 ,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爱蓉;金益梅;杨好妹;王传夏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臀部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女,35岁.出生时全身多处黑色皮肤斑点,散在分布,以四肢为主,躯干数目少,双侧腋下可见少许咖啡牛奶斑,无破溃,臀部大片皮肤黑斑,表面无毛发生长.因不影响生活,一直未予以治疗.

    作者:陈宇;樊东力;王韶亮;雷泽源;张一鸣;令狐锐;毛彤春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透明质酸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NR)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ADNR患者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疼痛指数、大开口度.结果:术后1、3、6个月对35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疼痛指数、大开口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ADNR能有效地减缓疼痛、改善开口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梁;李幼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预后的作用利弊探讨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各病程中的作用利弊,以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临床诊断78例IPF患者,对其各病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和IPF预后无关(P>0.05),KaPlan-Meier检验也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改变IPF的预后.

    作者:佘巍巍;曾锦荣;陈峰;林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4与Smad7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4与Smad7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们与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10例正常肾组织、45例未转移的肾癌与10例已有转移的肾癌组织的TGF-β1、Smad4与Smad7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mad4蛋白在正常肾组织和未转移组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组肾癌组织,且肾癌分化程度越低,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TGF-β1、Smad7蛋白在转移组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和未转移组肾癌组织(P<0.05).TGF-β1、Smad4及Smad7蛋白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TGF-β1、Smad4与Smad7蛋白三者表达的异常可能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可能成为研究肾癌分化与转移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王养民;鲁守琳;赵玉海;赵志强;王楠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口服,101例患者(男65例,女56例),观察组:120例患者(男68例,女52例).三七皂甙片200mg,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2组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后分别检测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5.83%)与对照组相比(1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皂甙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可能与三七皂甙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作者:张剑宇;彭岚;刘冬柏;刘定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时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迭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来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霆芳;曹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剂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知晓情况的效应.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112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一次推注雷米芬太尼3μg/kg;对照组静脉一次推注力蒙欣2 mg/kg,BIS组靶控输注力蒙欣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5~65之间;两组均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力蒙欣(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 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5~6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记录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阶段力蒙欣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87.90±19.2)mg/kgvs.(146.67±21.4)mg/kg,P<0.05;维持(587.90±159.2)mg/kg vs.(796.67±211.3)mg/kg,P<0.05] .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BIS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7±1.3)min vs.(11.1±1.4)min,P<0.05] ;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BIS监测指导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力蒙欣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马伟斌;杨世忠;肖志刚;谢国水;邱灿金;陈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IL-1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新进展

    Th17细胞是近十年发现的一群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IL-17A、IL-17F、IL-6和TNF等细胞因子.IL-17A,又名IL-17,虽然它主要由记忆性T淋巴细胞分泌,但却在天然免疫、宿主防御和自身免疫中有特殊功能.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IL-1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近几年对IL-17与SLE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雪;吕玲 刊期: 2010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