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明质酸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临床分析

王梁;李幼华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透明质酸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NR)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ADNR患者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疼痛指数、大开口度.结果:术后1、3、6个月对35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疼痛指数、大开口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ADNR能有效地减缓疼痛、改善开口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及药物干预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家兔急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及药物对AF的预防作用.方法:60只家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舒降之)组(n=20)、氯沙坦组(n=20)及对照组(n=20),辛伐他汀组与氯沙坦组预先分别给予辛伐他汀、氯沙坦灌胃4周后,建立家兔急性AF模型.根据实验结果是否诱发出AF将家兔分为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比较AF组(AF组)与非AF组(N-AF组)刺激前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比较辛伐他汀组、氯沙坦组及对照组刺激前与刺激后血清中hs-CRP、IL-6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F组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均高于N-AF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血清hs-CRP、IL-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用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干预组的AF诱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刺激前血清hs-CRP、IL-6水平越高,AF越易诱发,AF持续时间越长.预先控制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就可能会有效抑制AF的发生、发展,表明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AF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志伟;胡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乳腺癌的MRI扩散量化研究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8个乳腺癌,24个乳腺良性病变及20个正常乳腺进行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性,分析平均ADC值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相关性,同时利用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E)曲线评价DWI预测乳腺癌的效能.结果: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82±0.119)、(1.307±0.196)、(0.941±0.16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1).浸润性导管癌的平均ADC值低于导管原位癌(U=60.0,P<0.05),同时平均ADC值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呈负性相关(r=-0.715,P<0.01).利用平均ADC值预测乳腺癌时,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24,佳临界点为1.065×10-3mm2/s,此时诊断的敏感性为78.95%(30/38),特异性为87.50%(21/24),准确性为85.48%(53/62),阳性预测值为90,90%(30/33),阴性预测值72.41%(21/29).结论:DWI量化分析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及病理分型.

    作者:于向荣;张威江;李薇;汪桦;杨金妹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6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肾动脉不夹闭;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4 h;利多卡因组(L组)肾动脉阻断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mg/kg,I/R组、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中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I/R组呈明显心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L组心肌组织损伤明显改善.I/R、L组血浆H-FABP,心肌组织NE、TNF-α较sham组升高,但是I/R组高于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下调TINF-α表达有关.

    作者:朱小兵;石翊飒;刘桦;张喜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透明质酸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NR)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ADNR患者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疼痛指数、大开口度.结果:术后1、3、6个月对35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疼痛指数、大开口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治疗ADNR能有效地减缓疼痛、改善开口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梁;李幼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时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迭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来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霆芳;曹桂霞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RGS16过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检测RGS16在大肠癌表达情况,并评估其是否涉及了大肠癌的转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62例大肠癌及23例相应正常组中RGS16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对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GS16在细胞浆表达.与正常大肠组织相比,大肠癌中的RGS16表达明显增高(P=0.000).进一步分析发现,发生远处转移原位大肠癌中的RGS16表达比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原位大肠癌高(P=0.015).结论:RSG16在大肠癌中高表达,并可能促进了大肠癌的转移.

    作者:张渝;刘展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改良法骶管麻醉应用于肛周手术的临床观察

    有报道[1] 称约20%的正常人骶管呈解剖学异常,传统法骶管麻醉常因此造成阻滞不全甚至失败,其成功率仅85%左右,且该方法易损伤骶管内静脉丛和误刺入静脉导致局麻药中毒.为此我们采用改良法[2] 骶管阻滞麻醉并与传统法进行比较,以观察该方法用于肛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蒋立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Caspase 3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感染肺泡上皮细胞探讨凋亡蛋白caspase 3的活性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凋亡蛋白caspase 3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肺泡上皮细胞A549,用肺炎链球菌R6体外感染A549,TUNEL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RT-PCT法检测caspase 3基因转录强度,化学荧光测定法检测caspase 3.结果:肺炎链球菌能时间依赖性地诱导A549凋亡;Caspase 3的基因翻译强度与蛋白活性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而且与A549细胞凋亡变化同步.结论:Caspase 3在肺炎链球菌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贾明旺;黄文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心脏外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总结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为两组,观察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心脏病类型等),操作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鼻肠管留置等),药物性因素(如镇疼镇静药物,抑酸药物使用等),术中因素(如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是否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共10项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手术或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是该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术前评估,充分术前准备,减少术中意外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心肺功能监测等措施,是预防心脏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

    作者:祝利华;张伟文;王舜尧;楼炳恒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两种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2,4-二氯苯胺重氮法(DCA)和钒酸盐氧化法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的结果.方法:根据NCCLS(EP6-P)评价方案,评估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偏倚.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8 5),Ⅰ、Ⅱ、Ⅲ组检测结果无差异,Ⅳ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应建立与方法学相对应的血清结合胆红素参考值范围.

    作者:刘云军;李雄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孕妇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35 961例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孕妇血清(AFP/β-hCG)二联法筛查在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对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 961例孕14~21周的孕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DELFLA)进行血清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单位浓度的检测,结合孕周、体重、年龄等因素,通过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评估.将筛查结果与B超、羊水染色体分析、新生儿检查结果对照.结果:35 961例孕妇中筛查出唐氏综合征高危妊娠1 856例,筛查阳性率为5.16%,经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10例唐氏综合征怠儿;18-三体高风险者170例,筛查阳性率为0.47%,经羊水染色体分析确诊5例;神经管缺陷高危者259例,筛查阳性率为0.72%,其中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61例.结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可减少缺陷儿的出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落实优生优育政策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作者:陆丹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下肢单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等比重布比卡因液在下肢单侧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腰麻禁忌手术患者260例,年龄16~80岁,ASA Ⅰ~Ⅲ级.单侧下肢创伤患者230例和非创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等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组(1组)和重比重传统腰麻组(2组),手术时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不同比重布比卡因1.5~2mL实施麻醉.结果:1组取得了与2组相同的麻醉效果,其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达高阻滞平面和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2组(均P<0.05),大感觉阻滞平面低于2组(P<0.01),其对循环的影响明显小于2组.结论: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黄金平;李玉明;王益顺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腹膜后血肿63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稳定型腹膜后血肿的疗效.方法:对63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并与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结果: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肿缩小时间、血尿消失时间等均明显比常规保守治疗组缩短.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促进腹膜后血肿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又能加快血肿吸收和肾损伤的恢复.

    作者: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CD44v5 mRNA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食管鳞癌中CD44v5 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食管鳞癌组织60例(维族、汉族各30例),及其对应的正常食管上皮组织60例中CD44v5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CD44v5 mRNA在维吾尔族食管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剐为86.67%和46.67%(P=0.003):在汉族食管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和50.00%(P=0.000);但在两民族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CD44v5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CD44v5 mRNA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食管癌转移及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田勍;李惠武;庞作良;李卉;郭英;郭文佳;王洪江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吻合器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器械吻合的价值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的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19例中男8例,女11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根治性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3例.肿瘤下缘距肛门均≤5 cm.全部病例均行GF-Ⅰ型34号吻合器吻合.吻合口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器械吻合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作用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燕辉;黄丽霞;姜雨昕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抗体筛查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将不规则抗体筛查列入血液制品常规检测,而我国尚未对血液制品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查[1]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本站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的91 522份献血者标本及442份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了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报告如下.

    作者:侯治兵;张艳;陈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使用低分子肝素对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高凝状态患者行抗凝治疗,观察疗效,探讨机制.方法:Ⅳ级AECOPD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和D二聚体增高者随机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5 000 IU/d×5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检测血浆vWF、D二聚体、血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抗凝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vWF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vWF水平、血浆D二聚体浓度、动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但改善程度与抗凝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Ⅳ级AECOPD患者伴高凝状态患者的血浆vWF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白细胞计数及动脉血氧分压,减少住院时间,对急性加重期的控制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伟春;孙嵘;胡国萍;吴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联合麻醉术后脑脊液外漏1例

    患者女,35岁,足月孕,要求手术产.麻醉选择一点法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阻滞,穿刺点L2-3,麻药2%盐酸利多卡因3 mL+1‰盐酸肾上腺素0.2 mL+10%葡萄糖注射液0.8 mL混合液.

    作者:王刚祥;毛责冬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者54例患者术前2 h可进食水,进食量为平日的70%.对照组56例患者术前禁食禁水6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饥饿,口渴,腹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的恶心呕吐、误吸的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2 h仍可进食半流食物,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严旭梅;徐小芹;陈茂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食物过敏引起失声1例

    患者男,13岁.突发失声2 h急诊就诊,患者于夜间突然睡梦中惊叫醒来,惊恐状,示意头痛,腹痛,不能言语,呕吐胃内容物1次,稀水样便1次.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脑膜刺激征阴性,能听懂问话,但不能发声,不能对答,查体配合.

    作者:王学艳;任华丽 刊期: 2010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