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文;谢清兰;朱彤;付禄;李彩花;肖性文
目的:与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的常规支架术相比较,分析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9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并置入金属裸支架的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A组187例患者的214处病变施行了直接支架术.B组202例患者的276处病变施行了预扩张置入支架术.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相似,将两组的介入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A组187例患者中181例成功施行直接支架术,技术成功率96.8%:6例患者换为常规支架术而顺利置入支架,介入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无差异,A组手术操作时间较短、球囊导管用量较少(P<0.01)、X线暴光时间较短、造影剂用量较少、手术费用较低(P<0.05).A、B两组分别有3例(1.6%)和17例(8.4%)术中发生血管撕裂夹层(P<0.05).术后12~36个月随访显示,A组有10例患者(5.3%)心绞痛复发,9例患者经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证实有心肌缺血复发,这19例复发患者经CAG复查示14例(7.5%)为支架内再狭窄:B组有26例患者(12.9%)心绞痛复发,6例患者活动平板试验心肌缺血复发,复查CAG显示其中20例(9.9%)为支架内再狭窄.临床随访期内A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B组(P<0.05).结论:直接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其术中血管并发征及术后心绞痛发生率较低.
作者:张荣林;徐标;施广飞;宋杰;王涟;张静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肝癌细胞及其冻融裂解物作为实验组,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B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培养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以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Hepal-6为靶细胞,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组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其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的CTL可有效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
作者:万亚锋;李兴睿;易继林;沈文状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手术配合要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应用ESIN治疗35例儿童桡骨颈骨折.完善术前各项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以及器械护士与手术者的熟练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结果:35例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和固定,手术操作过程顺畅,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应用ESIN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是值得提倡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韩红娜;李曼;刘艳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胰腺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理类型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位于胰腺体尾部的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而胰腺囊性肿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多可手术切除.胰腺体尾部肿瘤以胰体尾切除为标准术式,其中又分为保留脾脏与联合脾脏切除的术式.近年,随着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的功能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日益受到重视.胰腺体尾部切除对胰腺内分泌、外分泌功能影响较大,特别是合并慢性胰腺炎的患者,术后易出现糖尿病及营养不良.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是否均需切除胰腺体尾部,近年备受争议,也是国内外胰腺会议讨论的热点.
作者:甄作均;王峰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鼻内镜手术因其直观、微创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手术术野小,血供丰富,毗邻重要结构,所以术中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决定手术时间及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可明显减少鼻内镜手术术中出血,确保手术操作直观、精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罗燕云;张钊;姚行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确定MRSA的van基因的表达与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趋势的相关性.方法:分析MRSA菌株耐药谱确定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趋势,通过PCR筛选出现耐药趋势的MRSA菌株中va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MRSA菌株对糖肽类抗生素药敏结果中位数和频数分布趋势都显示向耐药方向的偏态分布,而van基因在85株MRSA中没有阳性表达菌株.结论:MRSA菌株对糖肽类抗生素出现明显的向耐药方向发展的趋势,而van基因的表达与这种耐药趋势不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证明对于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还会更加复杂,尤其是hVISA的出现对MRSA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罗强;徐宁;易四维;黄丽英;何文军;吴子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对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分类标准,年龄≤16岁,病情处于活动期,关节炎数≥2,肌腱端炎数≥3,总体疼痛VAS≥4(0~10),对NSAIDs和传统DMARDs疗效不佳,给予依那西普0.4 mg/kg,每周2次(大用量至50 mg/w),疗程12周.评价指标为0、4、8、12周关节炎数、肌腱端炎数、总体疼痛评分VAS、晨僵时间及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浓度(CRP)等.并随访至48周,观察依那西普减量维持和停用依那西普后患者病情状况.随时记录观察期间不良事件.结果:26例患者完成了12周的观察.4周后,关节炎数和肌腱端炎数均减少,与各自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时这种情况继续改善;其他各项疗效指标也反映出相似的改善程度和趋势;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12周后也明显下降(P<0.05).随访过程中,16例患者降低依那西普剂量密度继续使用,病情维持稳定.停用依那西普的患者中,多数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未发现结核、严重感染等情况.结论:依那西普可以迅速改善JSpA的症状和体征,降低用药频率可维持疗效,安全性较好.
作者:谢红伟;李娟;吕卓;高国华;盘晓燕;戴森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0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病原菌50株,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第一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两株共占80%,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占1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偏低,对氨基糖甙类、奎诺酮类部分敏感,对其它各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缺乏特异性,对可疑患儿早期宜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菌相对少,血培养报告后,再根据药敏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马继龙;朱义杰;余建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危重评估过的PICU住院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非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组患儿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0例.均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并分别检测凝血常规(PT、APTT、TT、Fbg)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脓毒症组PT、APTT、TT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一般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Fbg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作者:蔡爱东;刘勇;肖岳;缪红军;杨军;王晓榕;喻文亮;江涛;李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 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L-4)100 ng/mL体外诱导.第二阶段:第5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α-(rhTNF-α)100 ng/mL,继续培养2 d,刺激D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83、CD1a、CD86、CD40、CD14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及rhIL-4诱导培养5 d后,多数细胞呈集落生长,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14.3%、12.8%、20.1%、19.9%及16.2%.加入rh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7天,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29.8%、18.2%、33.6%、28.1%及8.0%(与第5天比较,均P<0.05).成熟后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rhGM-CSF联合rhl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rhTNF-α,继续培养2 d,可诱导出成熟的DC,成熟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作者:彭卫斌;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虽然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本文将综合有关文献阐述目前胰腺癌外科治疗中存在的争议.
作者:区金锐;侯宝华;王慧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诱导期无辅助呼吸下气管插管的方法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我科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也多次应用,获得了肯定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观察到其与腹腔镜宫外孕手术术后呕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夏东云;潘国秋;舒敬华;邱国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7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7.7±17.5)min,术中出血量(102.6±37.7)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4.8)h,术后住院天数(3.8 ±1.2)d,无脏器损伤及严重术后并发症,切口全部甲级愈舍,术后常规2~3个月B超复查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有月经者月经均正常.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手术方法,但需要注意术前常规彩超检查,术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必要时中转开腹,防止并发症.
作者:张艳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累及腹膜后者临床虽不少见,但因其表现无特异性,病情复杂,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及预后.2001年5月至2008年4月本院收治波及腹膜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5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琛;肖接承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在我国,胰腺癌近20年来发病率增长约6倍,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而其总手术切除率和5年存活率无显著提高.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只占10%~15%,此类患者无手术治愈的希望,治疗原则是合理选择各种治疗措施,稳定或减缓肿瘤发展速度,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夏金堂;徐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达15%~20%[1].采用可靠的内固定手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是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疗效好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手术体位摆放难度较大,导致麻醉管理困难及C臂机不良生物效应等障碍.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制定了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标准手术体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荷花;方芳;徐怡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我院于2009年7月24日收治11例急性维生素D中毒患者,经及时确诊,采取有效措施,均脱离危险,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昭穗;夏挺;许树根;黄昭喧;梁萌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且置管时间长.我科于2009年12月22日给一患者置入PICC管后,12月31日床边B超显示有血栓形成.经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得到较满意效果.
作者:李俊璞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接受PCI治疗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平均年龄(57.5±9.70)岁;女20例,平均年龄(63.45±6.74)岁.入选患者均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07年12月ACC/AHA发布的PCI治疗指南中规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指征.所有患者PCI治疗前1 d静脉取血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术后6 h复查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对比术前、术后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结果:58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发生低钾血症.所有患者术后无低钠血症发生.术前血钾3.5~4.0 mmol/L者23例,术后12例发生低钾血症;血钾≥4.0 mmol/L者35例.术后2例发生低钾血症;比较两组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4.1%,估测总体低钾血症发病率的95%可信区间为13.12%~35.16%.结论:PCI治疗后电解质紊乱并不少见,术后应常规进行血电解质检测.
作者:张云强;宋昱;齐向前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食管壁双瓣修补气管缺损术局部的大体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愈合情况,为临床上治疗获得性食管气管瘘的术式选择及进一步改进此种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犬28只,随机分为3组,A组(12只)和B组(12只)建立犬食管气管瘘模型,行食管双瓣修补术,A组剔除、B组保留长瓣黏膜层及黏膜下层,C组(4只)正常犬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8周处死动物,观察实验动物存活情况、修补局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气管狭窄指数及修补瓣羟脯氨酸含量.结果:A、B组动物均存活至预定时间,修补瓣和气管问愈合良好,修补瓣血供良好;A组均未出现气管狭窄,B组8周后狭窄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A组双瓣间愈合良好,未形成囊肿,B组2只动物8周后双瓣间形成囊肿;A组较B组羟脯氨酸含量增加及胶原染色增强出现更早更显著.结论:食管双瓣修补术效果良好,剔除长瓣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更有利于双瓣间愈合及防止气管狭窄和囊肿的发生.
作者:白光振;杨光;韩勇;张志培;李小飞;王小平;周勇安;程庆书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