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

刘霞;金中高;周林江

关键词:肠源性囊肿, 颅内, MRI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分析5例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资料,分析其MRI特征.结果:病灶位于颅-颈交界枕骨大孔区3例,桥小脑角区偏左侧1例,鞍区(向鞍内鞍上生长)1例.病灶呈长椭圆形3例,类圆形2例.4例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1例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出现囊壁强化.结论: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点与囊液的蛋白含量有关,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9例眼袋术后继发出血的处理体会

    眼袋整形术是眼部美容外科常见手术之一,技术要求高,做得成功可增强容貌美感,否则适得其反.术后局部继发出血是影响眼袋整形术后恢复过程及效果的常见原因之一,轻者可造成睑外翻,延长恢复时间,严重者血肿可压迫视神经,使其萎缩变性,造成失明[1].因此,对眼袋整形术后继发出血者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十分重要.

    作者:刘尊敏;夏东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老年人踝臂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静息踝臂指数以及运动后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89例老年人根据IMT不同分为IMT增加组(≥0.8 mm)和IMT正常组(<0.8 mm),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一般情况,并测量所有病例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结果:IMT增加组老年人与IMT正常组老年人比较,静息踝臂指数与运动踝臂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IMT与静息踝臂指数与运动踝臂指数均呈负相关性(r=0.783,-0.820,P<0.05).结论:运动后踝臂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IMT情况,对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筛查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凌龙;周思朗;谢潮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向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注射后2 h开始,每日灌胃给予脑脉Ⅱ号口服液(8 mL/d)或等容积蒸馏水直至处死.注射后6、12 h,1、3、7 d取脑,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用荧光分光计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百分率在注射6 h后显著增加(P<0.01),3 d达到高峰,持续增加至7 d以后;模型组caapaae-3活性值在注射6 h后开始增加(P<0.01),1 d后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持续增加至7 d以后.注射后12 h~7 d各时间点.治疗组细胞凋亡百分率和caspase-3活性值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抑制caspase-3活化可能是脑脉Ⅱ号口服液抗高血压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何纲;黄培新;刘茂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在危重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浙江医院55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怀疑CRBSI的危重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当天采集血样分析PCT水平和同时留取血培养和导管标本.结果:25例患者(45.5%)符合CRBIS诊断标准,CRBIS组PCT水平3.98(3.00~5.46)V,μg/L,明显高于非CRBIS组的0.88(0.50~1.51)μg/L(P<0.001);革兰阴性细菌感染CRBIS患者的PCT水平较革兰阳性感染者高(P=0.042);用ROC曲线分析示PCT理想的阳性和阴性预测CRBIS水平为3μg/L,该临界值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6.7%、阴性预测值为87.0%、阳性预测值为82.8%.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虞意华;蔡国龙;吴亮;严静;龚仕金;戴海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布林佐胺治疗青光眼的降眼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布林佐胺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49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及术后残余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布林佐胺组)和对照组(马来酸噻吗洛尔组),其中治疗组14例25只眼,对照组14例24只眼.治疗组采用1%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对照组采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种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眼压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眼压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心率抑制,治疗组心率无变化,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未发现明显的全身副作用.结论:布林佐胺对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且对心率无抑制作用,是理想的抗青光眼药物.

    作者:陈爱菊;高和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肾上腺髓质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MHD)患者肾上腺髓质素(ADM)分子水平清除的效果,观察血液灌流对其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MHD患者56例,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HP+HD组)56例(正常血压24例、高血压16例、低血压16例)和血液透析组(HD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h后采血: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组;分别检测血清中ADM水平.结果:治疗前HP+HD组和HD组患者血ADM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HD组治疗后血AD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组治疗后血AD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HP+HD组治疗后血ADM降低的水平较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比血液透析更有效地降低MHD患者的ADM水平,改善血液净化效果,随着血液透析时间延长ADM水平逐渐升高,血液灌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金领微;李占园;陈辉乐;叶白如;刘俊;张国华;刘志强;陶惠琴;何晓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浆硫化氢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AH)患儿血浆硫化氢(H2S)水平的变化及其与PAH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12月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PAH患儿26例作为PAH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的血浆H2S水平以及PAH患儿肺动脉压(PAP)水平,并测定PAH组患儿的APACHEⅢ评分,研究血浆H2S水平与它们的关系.结果:PAH组患儿血浆H2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PAP的增高而下降, 两者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882,P=0.004),而APACHEⅢ评分也与血浆H2S水平相关,随着血浆H2S浓度降低而逐渐增高(r=-0.813,P=0.004).结论:H2S下调可能在PAH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H2S可能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勇;但艳苹;王大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医源性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医源性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临床所见15例医源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源性肝功能异常在临床各科室均常见,常由直接或间接的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以及肝脏循环功能障碍所致,以转氨酶升高及黄疸为主要表现.多因未足够重视相关治疗可能出现的肝脏毒副作用,以至未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而导致肝功能异常.结论:避免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及相关治疗常能有效地预防医源性肝功能异常.对于已发生的医源性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停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及相关治疗,并积极护肝和利胆以及改善肝脏循环,多预后好.有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应以人工肝支持治疗,必要时行肝移植.

    作者:李明松;陈村龙;崔生达;刘恩德;姜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偏瘫患者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中期介入神经康复治疗,探讨其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经过CT或MRI确诊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卒中后康复介入时期分为早期组(病程小于1个月)、中期组(病程大于3个月小于6个月),于康复治疗介入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时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早期组、中期组ADL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早期康复组不论是康复治疗2个月、4个月时ADL评分较中期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够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

    作者:邓永萍;姚子弘;郑凯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46例,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9~43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度)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结论:经后路短节段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肯定.

    作者:梁润林;朱文雄;刘先银;何仲佳;郭建恩;周雪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及己酮可可碱治疗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己酮可可碱(PTX)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1例收入ICU内的ARDS患者分为PTX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O2/FiO2)、PaCO2、APACHEⅡ评分进行测定.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值呼吸频率、PaCO2(mmHg)、PaO2/FiO2、年龄及MMP-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PTX治疗可显著减少ARDS患者血清中MMP-9的表达(P<0.05),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情况,改善APACHE Ⅱ评分(P<0.001).结论:PTX抑制ARDS的MMP-9表达和改善呼吸情况,对ARDS患者有保护作用.

    作者:章义利;阮宏云;庄荣;林孟相;潘利伟;应斌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老年男性气囊导尿管插管深度与气囊注水量的探讨

    目的:观察气囊导尿管插管深度的改进对尿道损伤的影响,观察不同气囊注水量对溢尿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男性需插导尿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将气囊导尿管插入尿道20~22 cm,见有尿液流出后再插入2 cm,向气囊内注入灭菌注射用水12~15 mL,观察组将气囊导尿管插入尿道20~22 cm,见有尿液流出后再插入8 cm,向气囊内注入灭菌注射用水5~8 mL.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尿道出血及肉眼血尿,溢尿1例;对照组发生尿道出血2例,肉眼血尿2例,溢尿8例.结论:改进导尿管插入深度可减轻尿道损伤,气囊内注入液体量以5~8 mL为宜.这样既可有效地防止尿道口溢尿,又不会增加尿管脱出的机会.

    作者:郑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DR摄影中不同摄影仟伏对成像质量和辐射效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ly radiography,DR)成像中不同摄影仟伏(KV)的变化对辐射效 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图像检测板在飞利浦DR系统上.通过改变摄影KV(50~120 KV)曝光,记录专用图像检测板中心区及空曝区的表面吸收剂量,并测定不同KV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摄影KV在80~100变化时表面吸收剂量减少明显,成像的中心区、空曝区、各级灰阶的密度值变化不大,具有较好的辐射效能和影像质量.结论:适当提高摄影KV可明显减少表面吸收剂量,提高辐射效能,而DR成像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作者:崔志敏;穆晶伟;朱永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治疗体会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少见.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常引起误诊.就目前国内已报道的6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1],无一例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很难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文作者曾诊治1名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现报告如下,并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标本处理加以讨论.

    作者:田景琦;孙立波;张德恒;崔黎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鼻内窥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60例,手术结束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毕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1 mg为负荷剂量后接PCA泵,泵内药物为酒石酸布托啡诺8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对照组: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为负荷剂量后接自控镇痛泵,泵内药物为芬太尼1.2 mg+氟派利多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均采用持续输注2.0 mL/h,单项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减少芬太尼不良反应,提高镇痛质量.

    作者:曾宝眉;陈炽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融合基因Tat-HPV16L1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基因和蛋白转导肽基因Tat的融合表达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探索制备经济而高效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新方法.方法:以pBR322-HPV16质粒为模板扩增L1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重组质粒再与自行设计蛋白转导功能片段Tat连接,经测序鉴定后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DE3进行诱导表达Tat-HPV16L1融合蛋白.结果:融合基因Tat-HPV16L1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符合,经过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诱导表达成功.结论:本研究为制备经济而高效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进芳;马文丽;危敏;赵慧;朱秀兰;郑文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不同操作方法91例

    目的:比较单用右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和常规使用左右双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的效果.方法:回顾常规使用左右双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的55例和单用右造影导管作冠状动脉造影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造影方法的操作时间、曝光次数、总曝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双导管造影组专家指导18例,操作时间(20±10)min,曝光次数(9±4)次,总曝光时间(103±20)s;独立操作37例,操作时间(27±10)min,曝光次数(12±4)次,总曝光时间(118±25)s.单导管造影组专家指导10例,操作时间(13±7)min,曝光次数(7±2)次,总曝光时间(58±10)s;独立操作26例,操作时间(18±6) min,曝光次数(9±4)次,总曝光时间(78士15)s.结论:单导管造影组在操作时间、曝光次数、总曝光时间上均优于双导管造影组,即使用右造影导菅作左冠状动脉造影失败,还可改用左造影导管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值得推广.

    作者:沈建宏;范存忠;石国平;严循成;杨如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成人肥胖者臀部肌肉注射深度的探讨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人群臀部肌肉注射的深度.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肥胖成人男女各100例,B超测量臀大肌注射区皮肤到臀大肌间的距离,并计算7号注射针头能够达到肌层的百分率.结果:男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2.86±8.15)mm,女性组皮肤脂肪厚度(26.35±7.53)mm,能够达到以7号针头长度32 mm的2/3(21.3mm)进针深度的男占49.54%,女占5.86%.结论:目前使用的7号注射针头大多不能到达肥胖成人的臀部肌肉注射层,建议研制加长型注射针头.

    作者:李小云;王从华;袁丽敏;梁雪峰;李靖丽;邹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肌腱细胞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肌腱缺损的修复是临床常见问题,肌腱移植虽然简便易行,但常受来源紧缺和供区继发损害的制约,而组织工程技术有可能成功解决此问题.肌腱的组织工程化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种子细胞的来源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目前,较多使用的种子细胞有肌腱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有优缺点.肌腱细胞是肌腱的基本功能单位,它合成和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维持肌腱组织的新陈代谢.

    作者:刘运晃;邢更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健康心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健康心脏的影响.方法:在开展切除胸交感神经节治疗双手多汗症的同时,研究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健康心脏的影响.对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电图,术前、术后24 h动态心电图,以及术后第6天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33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患者表现为术前术后一致的夜间睡眠后心率降低,而白天活动后心率在正常范围内增快,心律及心电图波形无异常改变.患者术前术后平均心率、日间平均低心率、夜间平均低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活动平板试验均表现出随运动强度加大而心率逐渐加快,休息后心率又逐渐平复.各运动强度活动后,平均心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健康心脏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作者:宋奇;兰志祯;王春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