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肺肿瘤切除术合并低钠血症的麻醉处理1例

代金贞;杨辉

关键词:右肺中叶, 肿瘤切除术, 低钠血症, 肾上腺, 动脉血气分析, 左室高电压, 转移性肿瘤, 肿瘤性病变, 左室肥厚, 高血压, 心脏彩超, 生化检查, 升主动脉, 脑梗死病, 基底节区, 窦性心律, 血常规, 外周型, 尿常规, 经静脉
摘要:患者女,71岁,体重56 kg,因体检发现右下肺肿块1周入院.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60/90 mmHg,脉搏90次/min,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年余.术前血常规、尿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除血Na+113.5 mmol/L(经静脉补NaCl后复查血钠,升到136.3 mmol/L)、尿钠396.41 mmol/L(参考值40~200 mmol/L)外余无异常.ECG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心脏彩超:左室肥厚、升主动脉近端增宽、EF 58%.胸部CT:右肺中叶结节,考虑外周型肺癌可能性大.头部CT:左侧基底节区腔梗.肾上腺CT:右肾上腺肿瘤性病变,多为转移性肿瘤.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黑色素瘤15例

    黑色素瘤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多发生在下肢,常见于足部.本病恶性程度和病死率极高,笔者1998-2007共收治该病患者15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吕大为;杨良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CD16+56+的随访意义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i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患儿治疗过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在提示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SOJIA病例,分析治疗早期及联合治疗后多项炎症指标、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中10例病情反复难治者,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9例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降低,8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4例发现异形淋巴细胞,4例有吞噬现象).及时采用强联合治疗方案后,8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结论:SOJIA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非特异性指向,治疗中同时警惕NK cells CD16+56+比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变化,及早采用个体化强联合治疗方案,是阻止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翠婵;曾华松;韦茹;王蓓;熊小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质子泵抑制剂干预疗程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溃疡性再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不同干预疗程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所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118例患者分为3组:A组服用PPI 2~3个月后停服,B组应用PPI>12个月并拟继续应用,C组同时应用PPI及胃黏膜保护剂,疗程同B组.比较3组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的高低.结果:A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33.0%(10/30),B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8.0%(4/53),C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6.0%(2/35),B组及C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1),而B组患者与C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PI干预疗程(<3个月)不能减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长期干预治疗(疗程>1年)可明显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及再出血的发生率.是否合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会松;叶国良;程德希;盛红;谢韵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诊断性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在疼痛临床治疗中,骶髂关节炎、髋关节滑膜炎、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症和腰椎椎间关节损伤的症状、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仿,甚至影像学同时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使腰腿痛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易误诊.诊断性阻滞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疗效.

    作者:姜长林;张成宇;曲向林;李淑丽;马立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关系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高敏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确诊且未经治疗并排除其他疾病的OSAS患者96例为OSAS组,52例PSG监测正常者且排除其他疾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RP(hs-CRP)、ET-1、NO水平.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hs-CRP、ET-1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P<0.05),且OSAS越严重,血清hs-CRP、ET-1升高越明显,NO降低越明显(P<0.05).结论:OSAS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hs-CRP、ET-1水平升高时,NO水平降低,且血清hs-CRP、ET-1、NO水平与OSAS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许继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胚胎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宫腔镜表现与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不孕症患者着床窗口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与整合素αVβ3、组织学诊断关系的研究,探讨宫腔镜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不孕症患者于排卵后第7日行宫腔镜检查,根据宫腔镜的表现分为:第Ⅰ组,腺体杯状开口、血管丰富;第Ⅱ组,腺体点状或斑状开口、血管分布欠佳.取内膜行组织学检查及整合素αVβ3的测定.结果:第Ⅰ组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高于第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Ⅰ组的内膜组织学日与生物学日符合率高于第Ⅱ组.结论:胚胎着床窗口期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的形态可能对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有一定价值.

    作者:魏静;王蕊;李春霞;罗晓燕;梁竹巍;姚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梗死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6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 d,抽取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4.67%,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20.33%,其中阿司匹林抵抗与女性、高LDL血症和糖尿病有相关性.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明确是否达到治疗目的,如有抵抗应调换其他药物.

    作者:池丽芬;易兴阳;张顺开;周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得失.结果:16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康复指导后,效果满意,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及出院康复指导,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郭芝芳;刘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B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氟比洛芬脂75 mg,c组在麻醉结束拔管后5 min静脉注入生理盐水10 mL.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后15 min、1 h、2 h、4 h、8 h各时段疼痛评分,同时记录3组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术后8 h内有无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4 h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且A组在术后1 h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期间躁动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明显缓解腔镜手术患者的早期疼痛,降低拔管期间蹂动和呛咳的发生率.

    作者:秦钟;姚敏;艾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理治疗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132例CP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7例,用抗生素、α-受体阻断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除常规治疗外,还辅以心理治疗.结果:132例CP患者,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5项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我国常模对照比较,P均<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组平均症状评分9.7±5.1,与对照组12.9±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患者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等心理改变,心理干预对CP的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对CP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辅以积极的心理治疗.

    作者:霍山;蒋善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KFD)复发病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的KFD 15例,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15例KFD中有3例病情反复发作,复发比例为20%,高于国外报道的1%~3%复发率.3例复发性KFD中病程长达14年.其中2例抗核抗体阳性,另外1例狼疮细胞(+),实验室指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均有重叠,但尚未达到SLE的诊断标准.结论:本组KFD病例的高复发率可能具有人群和区域特点.复发性KFD的实验室指标与SLE多有重叠,应重视其合并或进展为SLE的可能性.

    作者:孙永馨;王向波;叶静;贾建平;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20例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ush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种新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ICU及急诊科应用此法做了20例手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千;施正雄;李江华;谢映翠;蓝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ysferlin在子痫前期胎盘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Dysferlin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中的表达及可能意义.方法:随机选择PE患者20例,其中轻度PE 10例(轻度PE组),重度PE 10例(重度PE组),正常对照10例(对照组),取其胎盘中央母体面组织制成石蜡块.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Dysferlin在各组胎盘的表达及分布,并作定量分析.结果:Dysferlin在胎盘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层表达阳性,亦在内皮细胞出现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在对照组为27.31±14.09,轻度PE组为39.64±17.29,重度PE组为48.35±12.83,各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sferlin在胎盘表达阳性,可能跟PE发病有关,并随病情加重表达增强.

    作者:黄小玲;王自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测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的变化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异体移植后不同时期胶原亚型的变化.方法: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于大鼠背部皮肌下,分别于术后1、2、3、4、8、16、24周切取标本,切片常规HE染色,并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结果:HE染色,2周,成纤维细胞(FB)增多,新生胶原增加;4周,见不到典型的FB;8周,胶原纤维排列平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见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支架具有明显的层次感.0点、1、2、3、4、8、16、24周Ⅰ/Ⅲ型胶原比例分别为2.88±0.15、2.81±0.27、2.22±0.28、1.96±0.17、1.85±0.23、2.02±0.22、2.43±0.27、2.73±0.25(F=16.84).2、3、4和8周数值与0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可观测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动态变化;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不同时期呈现规律性升降.

    作者:刘道峰;左金华;强艳丽;邹亚楠;武目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双瓣膜置换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于体外循环(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的影响.方法:40例行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其中20例使用乌司他丁,检测TNF-α与A-aDO2.结果:两组CPB开始后2 h和24 h TNF-α均有明显升高,非乌司他丁组较乌司他丁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两组CPB开始后2 h和24 hA-aDO2均有明显升高,非乌司他丁组较乌司他丁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乌司他丁能够减少CPB下双瓣膜置换患者TNF-α的产生,降低患者的A-aDO2,从而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损伤.

    作者:蒋成榜;程德志;何志锋;刘瑜;姜晓芬;孙成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前牙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实施减阻手术后安装特制加力装置,加力速度0.75 mm/d,连续加力8 d.C组作为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直接用Ni-Ti拉簧,力量100 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并分别于手术8d及3、5周后,进行标本测量并拍摄X光检查.结果:手术5周后A组前牙平均后退0.65 mm,后牙支抗丧失0.28 mm;B组前牙平均后退4.46 mm,后牙支抗丧失1.46 mm;C组前牙平均后退0.35 mm,后牙支抗丧失0.26mm.且未见明显牙齿松动、骨坏死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起了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证明该手术方法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

    作者:刘楚峰;章锦才;柳大烈;刘从华;徐平平;叶炳坤;盘荣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RI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球后放射治疗疗效的预测

    目的:探讨MRI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球后放射治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球后放射治疗的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已行MRI检查,并且为新发、未行皮质激素治疗、TAO病程≤1年、临床活动评分(CAS)≥4分者.随访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有效组、无效组.分析两组TAO患者MRI影像资料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有效组50例,MRI提示眼外肌均受累,无效组14例,其中MRI提示眼外肌受累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有效组的受累眼外肌T2信号强度比值明显高于无效组(P<0.001);受累眼外肌组内不同的T2信号强度分级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信号强度比值愈高,疗效愈好.结论:MRI可以作为TAO球后照射治疗疗效预测的重要手段.

    作者:范艳飞;沈洁;刘帅;唐杰龙;李际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

    目的:总结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86例(344条肢体)行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术后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正确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消除患肢肿胀及减轻疼痛,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286例患者均治愈,随访1个月~2年,未见静脉曲张复发病例.结论:对使用透光法动力曲张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是促进疾病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若;董咏梅;汤聚雅;艾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并上皮植入1例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收住院.入院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瓣重叠、皱褶,角膜瓣轻度水肿,前房深浅适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左眼底窥不进.

    作者:郑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1例CAVSD患者,年龄3个月~28岁,Rastelli分型中A型6例,B型2例,C型1例,过渡型2例,房室瓣轻度返流2例,中度返流7例,重度返流2例,肺动脉高压重度2例,中度6例,轻度3例,双片法修补7例,单片法修补2例,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2例.结果:1例3个月患儿早期死亡,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早期病死率9.1%,10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MI)轻度5例,中度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3)中度6例.随访1~6年,1例术后MI轻度患者渐发展为MI中度,心功能Ⅱ级,1例术后TI中度患者发展为TI重度.需口服药物维持,心功能Ⅲ级,其余8例患者瓣膜功能保持稳定,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CAVSD应尽量采用双片法矫治,利于患者术后MI的改善.术后MI和TI都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伟新;李刚;王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