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朱培贵;陈华栋;邱永

关键词:胃肠出血, 栓塞, 灌注,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低度恶性甲状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低度恶性甲状腺癌的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低度恶性甲状腺癌6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36例,内镜手术32例.结果:内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166.36±38.54)mL较开放手术组(24.20±25.06)mL显著减少(P<0.01);内镜手术组的引流量与引流时间较开放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内镜手术组的切口满意度(8.14±0.66)分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5.07±0.71)分(P=0.000).结论:低度恶性甲状腺癌内镜手术较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满意度高,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术后切口引流量多,引流天数长.

    作者:吉敏;王彤;崔彦;李成林;张宏文;李晓鸥;周立艳;刘景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音乐疗法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音乐疗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冶疗中,尤其运用于手术室的护理[1],分散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普外科及妇科手术中已有较多的报道[2-3].

    作者:施思;胡慧敏;陈显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锥体束损害1例

    患者男,25岁,业务员.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d人天津市汉沽区中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2 d,劳累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4℃,伴胃部不适,给予退热消炎药物后好转.

    作者: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 Treg)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的研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健康青年人、26例健康老年人及41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惠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青年人相比,健康老年人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1.98±0.50)%vs(1.73±0.22)%,P<0.05];而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水平比健康老年人显著升高[(3.53±1.83)%vs(1.98±0.50)%,P<0.01];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外周血CD4+ CD25high Treg水平升高,在肿瘤进展期(Ⅲ~Ⅳ期)尤其明显,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6±1.24)%vs(2.82±0.76)%,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比率升高,可能在老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茂华;黄蔚;张敏;欧阳维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烟雾病的诊断上MSCTA已越来越体现出其无创性及准确性高的优势.

    作者:郑远洪;张兆祥;黄晓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NF-κBp65、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治疗组(阿奇霉素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p65、TGF-β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NF-κBp65、TGF-β1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各因子的表达下调,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降低NF-κBp65、TGF-β1的表达,缓解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东芹;尚静波;林海英;吝梅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难治性趾甲沟炎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难治性甲沟炎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探索针对难治性甲沟炎的佳手术方法.方法:对难治性的甲沟炎分别进行拔甲、甲床部分切除及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治疗,对比各种手术治疗的复发情况.结果:嵌甲Ⅱ型或凹陷型甲沟炎行拔甲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92.0%和100.0%;行甲床部分切除术复发率分别为58.3%及94.3%;行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术复发率分别为2.4%和4.3%.结论:拔甲对难治性甲沟炎的治疗完全无效;甲床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治疗效果不理想,缺乏应用的价值;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或趾前梭形切皮整形术后,趾缘的宽厚度及高度被降低,避免残甲与甲缘相互挤压,可得到较好的根治效果.

    作者:丁卫华;罗洁珍;李瑞华;洪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彩超在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彩超检测52例患者治疗前后剖宫产瘢痕妊娠处血流特点及血流阻力指数(RI);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hcG值.结果: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治疗前病灶内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RI为中低阻,且血浆β-hcG值含量较高,二者间存在明显负相关性:治疗后病灶内见稀疏彩色血流信号、RI变为高阻,治疗前后病灶内血流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姣玲;戴常平;邓洁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不同表型冠心病血浆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及血栓素B2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sPECAM-1)、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86例CHD患者和23例非CHD患者的血浆PECAM-1、TXB2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sPECAM-1、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组内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浆sPECAM-I、TXB2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5).OMI组与对照组血浆sPECAM-1、TXB2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OMI与SAP组组阃差异较小(P>0.05),SAP组和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CHD患者的血浆PECAM-1与TXB2水平呈正相关(r=0.795 7).结论:血浆sPECAM-1、TXB2水平与CHD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增高明显,可作为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预测因子.过高的血浆sPECAM-1可能是CHD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sPECAM-1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影响CHD的发生和发展.sPECAM-1和TXB2水平的检测可能为CHD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涂胜;吴龙川;蔡鑫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无糖尿病史的中老年COPD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测定两组空腹胰岛素并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VGTT)后2 min、4 min、6 min、8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结果:两组的WC、BMI、SBP、DBP、TG、TC、HDL-c、LDL-c、FBG、HOMA-I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HOMA-β降低(P<0.05),而P2hPG升高(P<0.05).COPD组2 min时胰岛素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成正相关.结论:中老年COPD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退而相应出现糖耐量受损,提示COPD本身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造成机体的糖代谢异常.

    作者:王开成;任益江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1-2006年在本院接受保留下颌骨的改良根治术的14例舌癌患者手术前后实施系统的的护理,总结经验.结果:14例患者伤口全部甲/Ⅱ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术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口腔护理,使患者在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术后复苏期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安全;术后护理重点为保持伤口清洁、适度加压、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康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功能训练指导.结论: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对舌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得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监测肾功能变化的价值

    目的:通过与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研究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价值.方法:肾功能稳定的22例患者年龄(56±12)岁,血清肌酐(128.43±55.82)μmol/L,在4周内分别进行两次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由肾动态显像法计算出GFR,每次肾动态显像当日测定血清肌酐浓度和24 h肌酐清除率.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对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进行同样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两次GFR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高度线性相关(r=0.99,P<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次GFR测量差值的95%一致性限为(1.13±1.96)×5.74 mL,即(-10.12 mL,12.38 mL),一致性限窄(小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种方法测量GFR参数之间一致性良好;两次24 h肌酐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中度线性相关关系(r=0.74,P<0.01),Bland-Altman分析的95%一致性界限为(-0.81±1.96)×22.31 mL,即(-44.54mL,42.71 mL),其一致性限宽(大于小平均测定值的1/2),表明两次测量肌酐清除率参数一致性较差.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比肌酐清除率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其对肾功能变化的监测优于肌酐清除率测定.

    作者:王俊起;刘颖;齐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预防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457例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应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闭合并吻合成功,术中检查发现8例切割圈不完整,行查漏试验检查时发现5例吻合口有泄漏,均进行了手法缝合修补.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9例,发生率4.16%(19/457),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技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的保肛机会,使用得当及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陈仕荣;姚学清;郑仰;王俊江;林锋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颅脑CT、MR表现

    目的: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脑内CT及MRI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HF患者颅脑CT(16/21)和MR(5/21)表现和临床特征,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特点.结果:IHF主要表现为脑内多发钙化病变,CT上表现为高密度,MR表现为T1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21例均有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钙化,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对称性钙化16例,双侧丘脑钙化3例,中脑钙化3例;双侧小脑齿状核钙化11例,全部病例内囊区均未见受累.结论:基底节和大脑内皮层下钙化是IHP的特征性表现,CT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MR,结合临床结果,对IHF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宾精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和影响因素

    骨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3个干细胞群.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对组织损伤修复具有特殊意义.

    作者:朱丹华;舒晓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蜈黛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78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又名神经性皮炎,是较常见的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笔者采用蜈黛软膏(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7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军;王曙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5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2例,单纯手术16例,手术+化疗9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单纯放疗3例,放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7例,手术+放疗5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1%、19.5%和8.7%.加化疗的综合治疗组预后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7).结论: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李东升;陈志坚;林灿峰;林柏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42例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对尘螨过敏的4.5~42岁的各种类型结膜炎患者42例,进行为期2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并对他们治疗前后的结膜炎症状、体征和用药量进行评分与比较.结果:共有31例患者(73.8%)完成1年的治疗,19例患者(45.2%)完成了2年的疗程.治疗前后患者的结膜炎症状、体征评分都显著降低,对组胺药物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前后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粉尘螨滴剂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红梅;钟凤如;叶卫东;熊雪蓉;刘霞;陈丽霞;邝见娉;梁美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FK506诱导热休克反应对大鼠脊髓冲击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FK506诱导热休克反应对大鼠脊髓冲击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和FK506组,FK506组脊髓冲击伤后5 min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FK506(0.3 mg/kg),损伤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生理盐水.术后行改良Tadov评分,尼氏染色和热休克蛋白7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FK506组尼氏染色和行为学评分结果明显优于损伤组(P<0.05):热休克蛋白70表达在FK506组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5),于伤后24 h达高峰.结论:FK506能诱导脊髓冲击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高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潘峰;陶凤华;祝成亮;陶海鹰;陈家禄;彭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胆汁淤积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胆汁淤积伴或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罗库溴胺药效学的变化.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结石切除术、Roux-en-Y分流术或胃切除术患者,分成3组(n=20),Ⅰ组为伴有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Ⅱ组为不伴肝细胞损伤的胆汁淤积患者,Ⅲ组(对照组)为肝功能正常惠者.全身麻醉诱导后,静注罗库溴胺0.6 mg/kg,肌松后气管插管,间断追加罗库溴胺0.15 mg/kg维持肌松.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记录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首剂和重复追加剂量的维持时间及停药后的恢复指数.结果:3组间罗库溴胺首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与第1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相比,Ⅰ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分别从(22±4)min延长至(31±8)min、(38±11)min,Ⅱ组分别从(2l±4)min延长至(28±5)min、(33±9)min(P<0.05),Ⅲ组则无明显变化.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第4、5次追加后作用维持时间与恢复指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肝功能正常患者比较,胆汁淤积患者使用罗库溴胺时,首剂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无明显改变,多次重复用药维持时间则明显延长.胆汁淤积伴与不伴肝细胞损伤患者之间罗库溴胺药效学无明显差异.

    作者:胡玉萍;王昱;惠康丽;李伟彦;王永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