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关键词:镇痛, 氟比洛芬酯, 颅窝, 后
摘要: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 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 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 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 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植物状态早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创伤性植物状态(VS)的护理疗效.方法:对124例创伤性植物状态患者在早期采取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VS患者中,意识恢复79例(63.7%),脱离植物状态8例(6.5%),总有效率为90.2%.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脑损伤患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加强进舱前、舱内及出舱后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作者:申艳;虞容豪;黄怀;旷水红;张海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血压病对肾功能早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动态脉压(24 h PP)、静息心率(RHR)分为不同的亚组.测量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并比较各组的尿mAlb、血BUN、血Cr检测值,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Ⅰ、Ⅱ、Ⅲ组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P<0.05:高血压病Ⅲ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P<0.05),而高血压病Ⅰ组和Ⅱ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比较,P>0.05.动态脉压A组与B组的尿mAlb比较,P>0.05,动态脉压B组、C组与D组患者随24 h PP的升高,尿mAlb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4组患者的尿mAlb高于RHR1、2和3组的尿mAlb(P<0.05),RHR1、2和3组患者之间的尿mAlb比较,P>0.05.各个亚组间血Cr、血BUN均正常,比较,P>0.05.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血BUN和血Cr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肾功能损伤诊断的参考指标,血压、动态脉压、静息心率与尿mAlb呈正相关.

    作者:林转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

    目的:观察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接受针刺加井穴放血,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两组连续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值较对照组低,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8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口服秋水仙碱.

    作者:钟伟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后来曲唑对氯米芬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对氯米芬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行来曲唑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氯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分为3组,A组为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B组为二甲双胍预处理8周后,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C组为单独来曲唑5 mg/d,第3~7天口服.比较3组优势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及雌二醇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A、B、C 3组有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数及E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3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A组为89.82%和51.62%,B组为80.65%和40.75%,C组为61.78%和30.70%,其中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来曲唑可以作为氟米芬抵抗的氯米芬替代促排卵药,妈富隆及二甲双胍预处理1周期可以提高妊娠率.

    作者:张娟辉;孔欣;罗娅军;黄雪霞;李琴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对18例经临床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9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引起放射性脑损伤者18例,发生率为6.02%.治疗总有效率为44.4%.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CT是诊断放射性脑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泉;赵卫东;田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宣威肺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的表达及其与PTEN和Ki-67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的表达在宣威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TEN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PTEN和Ki-67三种蛋白在40例宣威肺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宣威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失表达率为65%(26/4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失表达率0(0/40)(P<0.01);FHIT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性别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宣威肺癌组织中FHIT表达与FFEN表达无相关关系,而与Ki-67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宣威肺癌中FHIT失表达,PTEN低表达,FHIT和Ki-67在宣威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有协同作用,三者可作为反映宣威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FHIT可能成为宣威肺癌早期诊断的更有效分子标记物.

    作者:魏万里;庞国莲;张丽娟;陈芸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533株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有效控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从医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33株葡萄球菌,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比较高,特别是MRSA和MRSCN,但在MRSCN中,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43.7%、22%,不及MRsA高.结论: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疾病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舒峻;何启勇;王媚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蜈黛软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78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又名神经性皮炎,是较常见的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笔者采用蜈黛软膏(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7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军;王曙霞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极迟抗原-4的表达

    目的:探讨极迟抗原-4(VLA-4)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26例进行期、19例静止期)和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并结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静止期患者VLA-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VLA-4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陆茂;叶俊儒;张云光;沈跃莉;唐蓉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74例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46例急性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解痉止吐对症治疗,并饮食调整治疗.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培氟沙星注射液,疗程2~3 d,观察临床症状,大便性状、次数,血、尿、粪常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止泻时间、症状体征好转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疗效确切、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经济方便,是临床治疗急性肠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裴冬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分析

    目的:观察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年至今应用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25例获得随访中,22例骨折愈合过程正常,16例骨折已经愈合并顺利取出内锁针,6例尚在愈合过程中.骨痂生长良好,3例术后时间短,骨痂生长不多.在正常愈合过程中的22例,均无成角及旋转畸形发生,无断针,患肢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满意的效果.结论:内锁针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治疗股骨干骨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俊柱;胡广健;蒋佑升;冯锡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预防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457例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应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闭合并吻合成功,术中检查发现8例切割圈不完整,行查漏试验检查时发现5例吻合口有泄漏,均进行了手法缝合修补.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9例,发生率4.16%(19/457),无手术死亡.结论:双吻合技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的保肛机会,使用得当及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陈仕荣;姚学清;郑仰;王俊江;林锋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46例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术(impmvable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I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探讨其一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对46例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改良的部分性脾栓塞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象、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脾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脾脏大小的变化,并与栓塞面积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栓塞术后1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较栓塞前明显回升,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并且IPSE治疗脾亢栓塞体积在50%~75%之间的疗效好,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改良的IPSE术能有效地缩小脾脏,缓解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无明显副作用,与传统的栓塞方法比较有优势,因此IPSE术是脾功能亢进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手段.

    作者:杨志刚;梅世伟;常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认知功能障碍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氧基酸,是体内甲硫氨酸代谢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在遗传、年龄、营养、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Hcy的生成与代谢失去平衡,导致血浆中Hcy的浓度升高,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作者:刘元德;欧春梅;卞荣兵;叶明好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1-2006年在本院接受保留下颌骨的改良根治术的14例舌癌患者手术前后实施系统的的护理,总结经验.结果:14例患者伤口全部甲/Ⅱ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术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口腔护理,使患者在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术后复苏期应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安全;术后护理重点为保持伤口清洁、适度加压、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康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功能训练指导.结论: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对舌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得时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婴儿淤胆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展望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infantile cytomegalovirus hepatitis,简称婴儿CMV肝炎)是指在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生,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引起的以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脏疾病.

    作者:覃肇源;黄鑫薪;李剑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作者:郑洁;黄雯;李秀季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临床分析

    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先后治疗创伤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莉;雷振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心理护理缓解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6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纳入病例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62例患者中30例仅给予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时照组),另32例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组),心理干预2周.2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利用SPSS15.0软件对两组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卒中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李幼耐;王玲;孙祖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组(Ⅰ组,25例)和左布比卡因组(Ⅱ组,25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均为肌间沟间隙,分别给予Ⅰ组0.375%左布比卡因加氯胺酮0.25 mg/kg(共25 mL),Ⅱ组为0.375%左布比卡因25 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C6、C8及终平面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达C6、C8及终平面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可以增强上肢手术时左布比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作者:漆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