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切断流术引起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高峰;孟健;王孟龙

关键词:门脉高压,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摘要:目的:探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引起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3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近期肝功情况.结果:断流术后门脉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门脉内径较术前变窄,门脉大流速较术前显著变慢、门脉血流量减少:肝总动脉内径较术前显著增宽,肝总动脉大流速较术前变快、血流量增多;术后第30天复查ALB、ALT、TB、TP 4项指标较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从维持肝脏血供及术后肝脏功能方面来看,断流术是一种有效合理手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DG及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DG方案)和多西紫杉醇+顺铂(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不可手术的Ⅲb/Ⅳ期NSCLC患者125例,DG组65例,DP组60例.DG组:多西紫杉醇100ms/m2,d1;吉西他滨1 100mg/m2 d1、8.DP组:多西紫杉醇100mg/m2,d1:顺铂80 mg/m2,d2.对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有效率DG组为46.2%,DP组为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G组和DP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4个月和11.7个月,1年生存率为50.8%和46.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毒副反应均以骨髓抑制、胃肠反应为主,可耐受.DP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较DG组严重(P<0.05).其他毒副反应相似.结论:DG方案和DP方案治疗晚期NSCLC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DG方案毒副反应较DP方案更少、更轻,可作为晚期NSCLC较理想的化疗方法之一.

    作者:吕建发;毛志福;范国华;郑威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细胞色素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0只.D-氨基半乳糖(D-Ga1)诱发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 h 5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Cyt-c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造模后24 h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等指标显著升高,以48~72 h为著,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12 h的Cyt-c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48 h达高峰,72 h则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48 h达高峰,48~72 h开始下降.Cyt-c表达与A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t-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具有促进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黄卡特;吴秀玲;黄海霞;郑明华;肖艳;王小玉;卢新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假手术组(Sham),8只大鼠;Ⅱ组,CCI组,8只大鼠;Ⅲ组,治疗组,32只大鼠再分为4个亚组,Ⅲa组(CCI+NS),mb组[CCI+AP50.1mg/(kg·d)]、Ⅷc组(CCI+AP50.2 mg/kg)、Ⅲd组(CCI+AP50.5 mg/kg),每个亚组8只大鼠.4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14、21 d测量每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结果:CCI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第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与CCI组大鼠的MWT和TWL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腹腔注射AP5各个剂量的CCI组在术后5~21 d的MWT和TWL明显增加,与给药前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注射AP5有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

    作者:周树勤;王忱;郑镇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g)对糖尿痛大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分成3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1型糖尿病组,Ⅲ组为1型糖尿病治疗组.Ⅰ组、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Ⅲ组大鼠给予吡格列酮灌胃.喂养14周,观察生存率,麻醉后处死取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Piog对胰岛素绝对缺乏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与糖尿病未治疗组相比,Piog干预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hs-CRP;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糖尿病大鼠生存率.结论:Piog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炎症标志物表达,可能是其产生有利的心血管系统效应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树梅;沈潞华;李虹伟;唐淑珍;沈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和可溶性瘦素受体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与患者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体重指数(BMI)及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肝穿活检诊断为NAFLD的患者(NAFLD组)分为轻、中、重三度,同时选择20例肝穿活检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空腹血糖、血脂,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结果:NAFLD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瘦素水平、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BMI及血脂紊乱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NAFLD患者随病变程度加重,血清瘦素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逐步下降,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BMI增高及血脂紊乱是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NAFLD病变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正相关,与可溶性瘦素受体水平呈负相关.

    作者:张霞意;郭家伟;罗红彬;陈厚志;胡中伟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二维超声、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血管模式对胎儿肾缺如的诊断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血管模式对胎儿肾缺如的诊断.方法:对5264例胎儿肾脏进行二维、多普勒和三维超声扫描并跟踪妊娠结局.结果:三种方法联合诊断胎儿肾缺如84例(单侧68例,双侧16例),检出率1.59%,单侧1.29%,双侧0.30%.其中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检查诊断肾缺如67例(单侧51例,双侧16例),检出率1.27%(单侧0.97%,双侧0.30%),应用三维血管模式,漏诊的17例单侧肾缺如病例得以诊断.漏诊7例,其中单侧肾缺如5例,双侧2例,5例单侧肾缺如均未进行三维血管模式的检查.结论:二维超声是胎儿肾缺如筛查的基本方法,多普勒检查明确大部分诊断,血管模式明确显示肾血管走行和分布.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李玮璟;吴珍生;石晓蓝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鼻咽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常见肿瘤,其发病率男性高达27.49/万,女性达10.51/万.即使在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也属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苏进;许新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模型肿瘤三维超声成像与三维病理重建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TGMAP)模型并与三维病理图像比较.方法:通过三维微超声成像系统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进行三维超声图像采集,对前列腺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扫描并存储图像,纵向排列所有的二维图像获得重建的三维数字化病理图像,对三维超声图像和三维病理图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定性比较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成像与连续组织学切片,证实了该超声系统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小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结论:小鼠前列腺癌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立;朱李兵;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致兔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白介素-1β研究

    目的:观察大潮气量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injury,VILI)时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蛋白水平的时序性表达规律.方法:按照建立兔的佳VILI模型,以大潮气量(VT)60 mL/kg机械通气,取0、0.5、1、3、6、12、18、24、48 h 9个时间点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LI后不同时间点IL-1β在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VILI后不同时间点IL-1β表达规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通气后0.5、1 h表达有统计学意义,3、6 h表达至高峰,以后逐渐降低,48 h后仍高于正常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IL-1β,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在通气后0.5、1 h开始表达,3、6 h表达至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在48 h后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IL-1β可诱导或加重肺损伤,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早期程序.

    作者:郑平;熊平;郭宇红;孙先军;陈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左氧氟沙星致锥体外系反应2例

    病例1,患者女,20岁,因尿频、尿痛1 d就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胶囊(0.1 g/粒)口服,每天2次,每次2粒.当日症状减轻.患者服药第3天出现颈部歪斜,不能自行转回.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嘱患者立即停药,给予654-2 10mg肌肉注射及补液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作者:许永喜;丛玲;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伴有低钠血症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伴有低钠血症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伴低钠血症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分为A、B两组.A组12例血压顽固性升高(收缩压>140mmHg),B组11例血压降低(收缩压<100mmHg).行持续床边血液净化治疗,分别监测A、B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B型钠尿肽(BNP)、血钠浓度以及恢复正常时间、脱机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A、B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随病情变化,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血钠均恢复正常,血钠平均恢复时间(213±1.4)d,A、B组无明显区别.A、B组脱机时间差异有显著性[(4.5±1.2)d vs(6.0±2.3)d,P<0.05],平均(5.5±2.1)d.A组抢救成功率91.7%(11/12),B组成功率63.6%(7/11),P<O.05.死亡病例均为B组血压降低组患者,血钠(105.3±2.5)mmol/L,与平均值(110.3±12.0)m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床边血液净化对于伴有低钠血症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明显,特别对于此类血压降低合并严重低钠患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张胜;林荣海;李丹萍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白果内酯对不同年龄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

    目的:观察和比较银杏叶提取物(GBE)和白果内酯对不同年龄大鼠动脉环的舒张作用.方法:4~24周SD大鼠的胸主动脉环被固定在组织浴槽内,先给予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稳定后给予各浓度的试验药物,观察其对动脉环舒张作用.结果:(1)GBE和白果内酯对不同年龄大鼠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腹主动脉环均有舒张作用,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对4周大鼠舒张效应,GBE从(1.02±0.21)%(0.01 mg/mL)上升到(27.62±3.62)%(1 mg/mE),白果内酯从(2.53±0.83)%(1 μmol/L)上升到(22.03±3.14)%(100 μmol/L).(2)随着大鼠年龄的增长,GBE和白果内酯对胸主动脉环的舒张效应逐渐降低,白果内酯对老龄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效应下降更加明显.对4周到24周大鼠舒张效应,1 mg/mL GBE AK(27.62±3.62)%降到(14.79±3.67)%(P<0.05),100 μmol/L白果内酯从(22.03±3.14)%降到(6.23±2.16)%(P<0.05).1 mg/mL GBE对24周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效应(14.79±3.67)%明显高于100 μmol/L白果内酯(6.23±2.16)%,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GBE和白果内酯对大鼠动脉环的舒张效应随着大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并且,白果内酯对老龄大鼠动脉环的舒张效应下降更加明显.

    作者:韩亚蓉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弹性引导管芯、自制负压检测仪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弹性引导管芯、自制负压检测仪联合应用在困难气管插管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37例直接喉镜下声门显露分级(Cormach-Lehane分级)Ⅲ~Ⅳ级意外困难插管患者,先采用常规铜质管芯塑形气管导管后直接喉镜下试插管,若试插两次失败者改用直接喉镜下弹性引导管芯引导插管.常规试插管和弹性引导管芯引导插管后均按顺序通过,(1)自制负压检测仪;(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检测装置结合听诊法检测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与否.分别记录常规试插管的次数、直接喉镜下弹性引导管芯一次性成功插管例数、所用时间、自制负压检测仪和PETCO2检测装置结合听诊法检测气管导管位置吻合的例数以及术后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37例患者常规试插两次均失败.改用直接喉镜下弹性引导管芯引导插管后34例一次试插成功(92%),3例两次试插成功;插管时间17~51 8,平均28 8(中位数M).自制负压检测仪和PETCO2检测装置结合听诊法检测气管导管位置的结果完全吻合.术后24~48 h随访所有患者均未见插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弹性引导管芯、自制负压检测仪联合在困难气管插管术中应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能快速判断导管位置,其结果准确可靠,气道损伤小.

    作者:张建峰;唐忠科;董淑琴;臧志文;曹会敏;黄凡;戢运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脊柱转移瘤19例误诊分析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由于临床发病相对较少,往往易漏诊、误诊.本文回顾分析19例早期误诊的脊柱转移瘤,报告如下.

    作者:许刚;史振满;季明华;张鹏;郭树章;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及其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16),先行常规平扫,后行灌注成像.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teTM Workspace 3.0.1.3200).按照病理结果分成正常甲状腺组(18例)、良性病变组(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1例)以及恶性病变组(甲状腺癌28例),分别测量并记录不同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强化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甲状腺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3组间比较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BV、MTT值则差异无显著性(P=0.586,0.104).各组BF值两两比较,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恶性病变组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良、恶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1.000).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34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方便,可行,无创.正常甲状腺与良、恶性肿瘤的BF值差异有显著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颜剑豪;江桂华;黄娟;郑丽吟;文华;李武铭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草酸钙尿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患者(病例组)和90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法研究VDR的Apa Ⅰ、Fok Ⅰ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尿结石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Fok Ⅰ酶切位点FF、Ff、ff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01),基因型FF在病例组占4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差异有显著性;Apa Ⅰ酶切位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AA、Aa、aa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2,P<0.001),基因型Aa在病例组占63.3%,明显高于对照组(35.6%),差异亦有显著性.协同分析Apa Ⅰ和Fok 与泌尿系结石之间的关系,发现病例组FF/Aa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Ff/aa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结石有关,FF/Aa基因型可能是泌尿系结石的易感基因,而Ff/aa基因型则是泌尿系结石的保护基因.VDR Fok Ⅰ基因多态性有望成为筛选和检测泌尿系结石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勤章;钱彪;丁国富;郑丽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糖尿病性基底节病变2例

    病例1,女,27岁,因烦渴、多饮、多尿6个月,行走不稳10 d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多次查血糖高于正常,2个月治疗中血糖一直未能控制.入院前10 d出现双下肢乏力.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查体无特殊.神经科查体:神志淡漠,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未引出,余神经查体无特殊.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2.9 mmol/L,餐后血糖:23.34 mmol/L,尿糖、尿酮均(+++).

    作者:张胜睿;罗新明;陈淦;赵晶;张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32例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临床表现有肉眼血尿者24例(86.8%),血尿伴腰痛10例(31.3%),仅表现为腰痛5例(15.6%),腹部包块2例(6.3%).B超检查发现输尿管实质占位病变9例(28.1%).静脉尿路造影(IVU)30例,4例(13.3%)发现典型的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26例逆行尿路造影,诊断20例(77.0%).CT扫描13例,11例(84.6%)发现输尿管内肿块影.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7例,诊断输尿管癌5例(71.4%).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方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艾迪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及顺铂化疗(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和毒副反应.方法:63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GP方案)和治疗组(艾迪联合GP方案).对照组应用吉西他滨1 000mg/m2,静滴,d1、8,顺铂80mg/m2,分割为第1~3天,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80 mL静滴.d1~14;21 d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受益反应(CBR)在KPS评分、体重增加及止痛药用量减少三项指标上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具有改善生存质量和明显协同、增效和减毒作用,且毒副反应轻微,可作为化疗的重要辅助用药.

    作者:张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前外侧联合小切口异形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49例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在老年上肢骨折中占第2位,而女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1].传统的手术方法,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较大,剥离骨膜,骨折周围血供遭到严重破坏,对骨折愈合不利.

    作者:李国德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