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军;罗少军;汤少明;张培华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血管模式对胎儿肾缺如的诊断.方法:对5264例胎儿肾脏进行二维、多普勒和三维超声扫描并跟踪妊娠结局.结果:三种方法联合诊断胎儿肾缺如84例(单侧68例,双侧16例),检出率1.59%,单侧1.29%,双侧0.30%.其中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检查诊断肾缺如67例(单侧51例,双侧16例),检出率1.27%(单侧0.97%,双侧0.30%),应用三维血管模式,漏诊的17例单侧肾缺如病例得以诊断.漏诊7例,其中单侧肾缺如5例,双侧2例,5例单侧肾缺如均未进行三维血管模式的检查.结论:二维超声是胎儿肾缺如筛查的基本方法,多普勒检查明确大部分诊断,血管模式明确显示肾血管走行和分布.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李玮璟;吴珍生;石晓蓝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住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结核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及测序技术检测深圳地区汉族人群肺结核患者200例及健康对照者197例IL-18启动子区-607 C/A、-137G/C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IL-18启动子区-607 C/A、-137G/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18启动子区-607、-13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结核病易感性无关.
作者:梁肇海;杨慧;冯铁建;王峰;徐小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评价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和小剂量阿曲库铵对喉罩置入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喉罩全麻患者90例,年龄18~60岁,体重40~80 kg,ASA Ⅰ~Ⅱ级,分为3组,异丙酚-芬太尼组(PF组),依托咪酯-芬太尼组(EF组),依托咪酯-芬太尼-阿曲库铵组(EA组),每组30例.每组患者静脉注射1μg/kg芬太尼后2nin,PF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0mg/kg,EF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EA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和阿曲库铵0.05 mg/kg,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在喉罩置入时,评估下颌松弛情况和喉罩置入条件;记录在喉罩置入过程中咳嗽、干呕、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后及喉罩置入后1、2、3 mi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以及从麻醉诱导结束到出现自主呼吸的呼吸暂停时间.结果:EA组与PF组下颌松弛度和喉罩置入条件明显优于EF组(P<0.05):EA组与PF组咳嗽、干呕及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EF组(P<0.05);在麻醉诱导后,PF组MAP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EF组和EA组(P<0.05);各纽呼吸暂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及小剂量阿曲库铵麻醉可提供满意的喉罩置入条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邓纯勇;龙新平;田华平;崔丽萍;吴德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与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2dC)协同作用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株SH-SY5Y(SYSY)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其协同作用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100 ng/mL IFN-γ与5μmol/L 5-aza-2dC联合作用于SH-SYSY细胞5 d后,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总RNA,合成cRNA并分别用cy3和cy5标记,与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研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IFN-γ与5-aza-2dC共同处理SH-SY5Y细胞后共有234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与对照组SH-SY5Y细胞比较,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18个,表达下调的有16个;RT-PCR验证了STAT1、BCL6和SOCS3表达上调,CCNE2表达下调;Western-Blot检测caspase-8蛋白处理后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结论:IFN-γ与5-aza-2dC联合处理SH-SY5Y细胞后,影响了细胞内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在体外对NB细胞的分化、凋亡和生长抑制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为其联合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作者:方依卡;李喜照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对54例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咯血病灶后,采用PVA颗粒和明胶海绵对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结果:54例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术后咯血完全停止,即时止血率100%.BAE术后2周内复发咯血1例,3个月后复发咯血2例,近期复发率1.9%(1/54),中远期复发率3.7%(2/54),总有效率94.4%(51/54).结论: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采用多重栓塞技术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平有;余刚;周选民;杨守俊;徐霖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的新发房颤(af)的预防作用.方法:291例1级、2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40~80 mg/d,18个月),贝那普利组(口服贝那普利10~40 mg/d,18个月),非洛地平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d,18个月).若3组患者经相应治疗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25~50 mg/d,直至达正常(血压<140/90 mm-Hg).测量3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3组患者服药前、后左房内径(LA)、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其对血压的治疗3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3组间降压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后LVEF有所减低(P<0.05),LVPWT、IVST、LVDd、LVMI明显减低(P<0.01),与非洛地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米沙坦治疗的af发生率为5.9%.经贝那普利治疗的af发生率为5.4%,经非洛地平治疗的af发生率为18.43%.经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a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与非洛地平对比af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均能有效的控制血压,并且能够逆转左室肥厚,且三者作用相似,但替米沙坦、贝那普利较非洛地平对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爽;姜春玉;邵海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护理干预MODS提供线索.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危重症医学部177例MODS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7例MODS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治愈44例,治愈率50.57%,死亡43例,病死率49.43%.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评分越低者、老年患者、患3种以上基础疾病者、衰竭器官越多者、诱发因素为休克和脑血管意外者,以及衰竭首发器官为为肾功能衰竭、外周循环衰竭、中枢神经衰竭者,发生死亡的相对危险度较大.结论:在MODE患者的护理中,着重提高预防的意识.结合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首发衰竭器官、诱发因素、基础疾病数、衰竭器官数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春常;蓝惠兰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大鼠中的变化及其对肝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0只.D-氨基半乳糖(D-Ga1)诱发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 h 5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Cyt-c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造模后24 h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等指标显著升高,以48~72 h为著,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12 h的Cyt-c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48 h达高峰,72 h则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48 h达高峰,48~72 h开始下降.Cyt-c表达与A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t-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具有促进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黄卡特;吴秀玲;黄海霞;郑明华;肖艳;王小玉;卢新梅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患者的脉压(pulse pressure,P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老年IS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与治疗后PP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8周时两组老年ISH患者SBP均已达标(<140mmHg).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PP在治疗8周时组间比较差异已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在治疗16周时,两组均可见有所改善,在对照组平均为5 mmHg,在治疗组平均达20 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与硝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ISH患者,可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亦有效降低PP,并且在降低PP方面,辛伐他汀与硝苯地平联合优于单用硝苯地平.
作者:徐名伟;林宇鹏 刊期: 2009年第17期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常见肿瘤,其发病率男性高达27.49/万,女性达10.51/万.即使在我国北方地区,鼻咽癌也属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苏进;许新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在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在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的表现,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往往与女性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POP)合并存在,更有报道[1]妇科肿瘤病例中有40%合并有SUI,尤其是宫颈癌.
作者:李萍;王跃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患者女,26岁,右足外侧创伤感染,反复使用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半年,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时消时现.为行清创手术,于2008年10月6日入院.当天开始用头孢哌酮钠:1 g,静滴,一天2次,抗感染.4 d后创口局部红肿热痛完全消退,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及尿常规等均无异常,于入院后第5天(10月10日),在硬脊膜外麻醉下,施行清创手术,手术过程顺利.
作者:云天佑;文华;韩丽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5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TAT1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STAT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在合并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亦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肿瘤TNM分期中,T3/T4期癌组织STA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T1/T2期(P<0.05).结论:STAT1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恶性潜能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吴琼;王红;聂玉强;李瑜元;夏金堂;杨劭宇;张伟健 刊期: 2009年第17期
患者女,40岁,半年前出现发热,咳嗽,脓痰,胸痛.曾在外院诊断为左上肺炎症,行抗菌素治疗,症状好转.近来因咳嗽,间断性痰中带血及胸部刺痛入院.T 37.2~38.5℃.ESR 31 mm/h,血WBC9.6×109/L,PPT试验1:10000阴性,结核抗体阴性,痰中7次均未查到抗酸杆菌.
作者:李惠民;李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在老年上肢骨折中占第2位,而女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1].传统的手术方法,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较大,剥离骨膜,骨折周围血供遭到严重破坏,对骨折愈合不利.
作者:李国德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保留胸肌后外侧切口(muscle-sparing postero-lateral thoracotomy,MPT)和腋下弧形保留胸肌切口(muscle-sparing curve axillary thoracotomy,MCAT)应用于肺癌标准肺叶/全肺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彻底性以及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有234例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本手术组接受标准的肺叶/全肺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69例接受MCAT(MCAT组),其余65例接受MPT(MPT组).观察不同切口对术后肺部感染和切口并发症的影响,比较清扫纵隔淋巴结数,评价术后上肢早期情况和患者术后3个月切口相关症状.结果:两组清扫纵隔淋巴结数相近,分别为14.27枚和15.69枚.MCAT组有18例患者出现血清肿.所有的MPT患者均出现切口红肿现象.术后第1天术侧上肢活动范围MCAT组优于MPT组(154例vs 7例).术后两组诉切口疼痛的人数相似,但MCAT组VAS评分低于MPT组[1个月时(1.07±0.355)vs(3.55±1.150);3个月时(0.96±0.228)vs(1.75±1.030)].结论:MCAT在手术的彻底性上与MPT相似,均能满意地完成肺叶/全肺切除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MCAT组术后早期阶段上肢活动能力和术后3个月时慢性疼痛优于MPT组.推荐MCAT为肺癌手术标准切口.
作者:杨学宁;廖日强;聂强;钟文昭;吴一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将24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n=122)给予阿奇霉素10 me/(kg·d),对照组(n=120)给予乳糖红霉素20mg/(kg·d),静脉滴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88.52%和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红霉素(P<0.01).结论:阿奇霉素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疗程短、患儿依从性好,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在终末期癌症患者中,约有50%~70%出现呼吸困难,其严重程度随病程进展,且与不良预后相关.持续性呼吸困难多为肿瘤导致加重呼吸负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对症处理是姑息治疗的重要内容[1].
作者:陈默思;刘兵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特别巨大左心室(LVEDD>90mm)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尽管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不断改进,但此类患者接受瓣膜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仍明显较高.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对4例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尚文军;陈国兴;周耀洪;吴旭辉;彭丛兄;吴功志;吴亦志 刊期: 2009年第17期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微成像检测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TGMAP)模型并与三维病理图像比较.方法:通过三维微超声成像系统对TGMAP小鼠前列腺癌进行三维超声图像采集,对前列腺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扫描并存储图像,纵向排列所有的二维图像获得重建的三维数字化病理图像,对三维超声图像和三维病理图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定性比较前列腺癌的三维超声成像与连续组织学切片,证实了该超声系统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小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结论:小鼠前列腺癌模型的三维超声微成像有望成为小鼠临床前期研究的新的微成像手段.
作者:武国军;王福立;朱李兵;袁建林;王禾;张更;于磊 刊期: 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