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维东;乔永东;杨海波;李亚平;吕金捍;戈朝辉
我院自1998年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1~2年随访减少了卧床时间及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小结如下.
作者:王治;吕立新;肖永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手部开放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我院从1989-06~2001-08共收治手部开放性损伤149例.占同期收治开放性创伤的65.1%,远较其它部位损伤为多.若在早期能得到正确处理,则手功能可获得完全恢复或仅损失局限于外伤部分的功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重其残废程度,影响患者的劳动、工作和生活能力.所以早期正确处理手外伤非常重要,现就我院149例手部损伤早期处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田金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髌骨是人体内大籽骨,在其骨折治疗中有着特殊地位,早期及时治疗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保障.现对1998-01~2000-12收治髌骨骨折37例的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余晓杰;贺铭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又称跳跃式脊柱骨折.是指脊柱骨折多于一个节段,且这些节段被正常的脊柱节段所分隔[1].因其相关报道较少,往往不为大多医生所认识而造成延误诊治.我院自1991~2001共收住此类骨折病人8例,试从发病率、发病机制及诊治做一探讨.
作者:李军鹏;张渊;康鹏德;王坤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扩髓胫骨加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开放的胫骨骨折尽早清创及闭合伤口,受伤后立即或2周内用不扩髓加锁髓内针治疗.结果 63例患者的67处骨折中,62处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6周,愈合率为91.2%,2例不愈合,占3%,3例延迟愈合,占4.5%,4例发生感染,占6%.结论不扩髓胫骨加锁髓内针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宫福良;王坤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病理生理紊乱严重,死亡率高,救治过程中需要多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因此,完善整个救治程序非常重要.我院1980-01~2002-06共救治严重多发伤1216例,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救治程序,提高了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水平,现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黄显凯;蒋耀光;周健;费军;姚元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骨折愈合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个涉及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协同交叉作用的变化过程,有多种细胞因子与介质参与其中.多年来,许多学者从基础与临床方面提出了多种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随着近年来对声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超声在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可治疗多种疾病.超声用于骨折治疗,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而且无侵害性,无特殊禁忌证.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斌;康鹏德;王坤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科从1991-10~2001-10先后收治急慢性铅中毒患者3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2岁.
作者:孙怀志;张建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介绍采用吻合趾指动脉游离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指.方法 2001-06~09采用游离第二足趾移植,通过吻合趾指动脉急诊行拇指再造12例.结果再造拇指存活,外形满意,功能满意.结论吻合趾指动脉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急诊拇指再造,不破坏供区及受区主要供血动脉,不适为修复拇指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魏登科;欧学海;谢怀正;宋保平;许玉本;卿忠;张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脊柱整体生理功能来看,椎体的稳定性较之其活动性更为重要,而脊柱的稳定性与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组织学特点直接相关.在脊柱外科领域中,自引入生物力学概念做理论基础后,已从二柱理论到三柱理论.1983年由Denis具体表述为:前纵韧带、椎体及纤维环的前2/3部分构成前柱.椎体后壁,纤维环后1/3,包括后纵韧带构成中柱.
作者:杨述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髌骨是全身骨髂中大的籽骨,在膝关节生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髌骨骨折发生率约1.05%[1],但髌骨骨折多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我院自1992-01~2001-12共收治髌骨骨折76例,随访半年~5年,现将手术方法与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肖永海;刘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Simmons、Apofix、Cervifix 固定对寰枢椎脱位并失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寰枢椎脱位并失稳Simmons或Apofix固定寰枢椎融合术,对7例不可复性寰椎前脱位并寰枢椎脊髓压迫症或失稳者行后路寰椎后弓减压Cervifix固定1年颈枕融合术.结果随访6个月~5年,平均1年.症状全部缓解或消失25例,症状部分缓解4例,无进步1例,因受伤使骨部骨折断裂使症状加重1例.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Simmons、Apofix及Cervifix对寰枢椎脱位并失稳后路上颈椎融合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作者:郝定均;周劲松;张平安;吴启宁;方向义;刘立峰;何思敏;陈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为下肢骨折10.8%.骨折不稳定,常伴有韧带及关节囊损伤,手术治疗能复位,重建踝穴的稳定性,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1].自1992年以来我院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冯庆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60年代Harrnington的器械问世,是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里程碑.由单纯手术融合进展到畸形矫正,同时,可以稳定脊柱而增加了脊柱融合率.此后的手术矫正系统都建立在此系统的基础上.但是,Harrnington系统矫正器在脊柱上的支点在脊柱的后柱即椎板上,而且应力点集中到上下两个钩上,不能矫正矢状面畸形及旋转畸形,也容易发生脱钩断棒等并发症而发生矫正度的丢失[1,2].经椎弓根脊柱矫形器的出现[3,4],由于矫形器在脊柱的应力点增加,矫形应力点分散,尤其是经椎弓根钉钩固定比经椎板固定的把持力强,从而在三维空间上使得畸形得以矫正.我院从1998-04~2000-08应用经椎弓根钉系统治疗18岁以下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30例,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郝定均;陈海波;何思敏;温世明;张平安;贺宝荣;刘立峰;周劲松;何立民;校伯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脊柱侧弯矫正术8例,脊柱结核伴截瘫4例,脊柱纵裂3例.年龄3~15岁,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例,术前常规行脊髓造影及CT、MRI检查,了解有无合并脊髓纵裂、椎管内有无骨嵴畸形,4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儿,术前给X线拍片外,均作了CT、MRI检查.
作者:袁国莲;王坤正;赵龙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手为人体为灵巧的部位,手的解剖较为复杂,手外伤后也很容易发生手术后关节功能受限等并发症,使治疗难度加大,对治疗的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正确处理手外伤外,对术后的粘连问题也应高度重视,使手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尽快恢复伤手的重要功能.我们选用玻璃酸钠(SH)作为术后预防粘连的药物,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鹿军;王启祥;姜海;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种内固定方式和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长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对158例腰椎滑脱患者的神经卡压及狭窄针对性、有效椎管神经根减压后,采用多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及取自体髂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并进行影像学观测,指标包括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融合率及主客观疗效评价.结果随访11个月~8.4年,平均5.3年,Harrington术式终融合率为66.7%,复位率21.7%;Socon术式融合率为91.3%,复位率为77.4%;Steffee术式的融合率为86.7%,复位率为64.3%;RF术式的融合率为97.9%,复位率为89.2%;DRFS术式的融合率为100%,复位率为94.1%.结论选择有利于恢复腰椎正常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内固定,再加良好的植骨,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述华;王剑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3年10月以来,我院采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治疗(血疗)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腹蛇抗栓酶治CO中毒4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发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39例主干血管损伤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本组共39例,急诊病人31例(开放损伤27例占87%)晚期损伤8例,平均随访20.4个月.结果修复血管通畅率为92.3%,2例因术后血运障碍二次手术无效,二期截肢,1例因术中过度失血而死亡.结论作者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此类损伤是成功的关键,对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应立即手术探察血管端端吻合,血管移植是首选的手术方法.对晚期血管损伤应争取修复血管以改善肢体循环.
作者:贾维东;乔永东;杨海波;李亚平;吕金捍;戈朝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8-09~2001-12,对30例患者行胫骨髁间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3年半,平均1年半,根据评定标准,优1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6%.结论对胫骨髁间嵴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解剖复位满意、固定牢固,避免二次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小卫;马建军;王金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