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餐后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并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阳琰;高琳;郝涛;廖鑫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 游离脂肪酸, 血脂
摘要:目的:测空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并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primar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PNAFL)患者空腹及2 h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探讨FFA与T2DM及PNAFL的关系.方法:88例患者分为A组(T2DM并PNAFL,22例)、B组(单纯T2DM,23例)、C组(单纯PNAFL,21例)、D组(对照组,22例),均测空腹及2 h血糖、FFA、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A、B、C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r-谷氨酰转移酶(GGT)、HbAlC、hs-CRP、HBMA-IR均高于D组(P<0.05),A、B组高于C组(P<0.05).(2)A、B、C组2hFFA较D组明显升高(P<0.05),而A组较B、C组明显升高(P<0.05).(3)A、B、C组2hTG均明显高于D组(P<0.05),A组明显高于B、C组(P<0.05).(4)各组2hFFA与WHR、GGT、hs-CRP、2hTG、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与2hFFA有关的因素为WHR、2hTG、HOMA-IR(P<0.001),对2hFFA影响的大小依次为WHR>空腹胰岛素>HOMA-IR>2hTG.结论:餐后FFA可能在PNAFL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T2DM患者有必要检测餐后血脂、FFA来全面反映其脂代谢水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同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上常用各种类型皮瓣进行修复,但是何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尚在讨论之中.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自1992年由Masquelet等[1]报告以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同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19例,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卜凡玉;顾黎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由张破裂出血(EVB)患者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内科药物治疗170例,按72 h~6周内有无再次出血分为早期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回顾性比较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寻找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止血后收缩压、总胆红素、合并感染及腹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感染、收缩压>120 mmHg、年龄>60岁为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398、4.162、3.853,95%CI分别为2.360~76.066、1.027~18.722、0.951~15.614;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25,95%CI为0.153~4.413.结论:合并感染、收缩压>120 mmHg、年龄>60岁是EVB药物控制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腹水是保护因素,应予积极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吴利敏;吴金明;刘扬;金颖;江宏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重建钛板在下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方法:选择外伤引起下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18例,手术用重建钛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同时对关节复位,术后随访6个月,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观察其手术的可操作性及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骨折和关节均得到较好的复位,术后骨折固位稳定,(牙合)位基本迭到正中(牙合),关节头就位良好,随访3~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关节疼痛、张口度均在38 mm以上,颞下颌关节功能正常.结论:用重建钛板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可靠,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美乐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Ki-67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Ki-67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增殖有关的核蛋白,在有丝分裂的G0和G1早期不表达,G1中期到晚期出现,S期和G2期逐渐增加,M期到高值,随后快速降解.由于其表达量随细胞周期不同而发生改变,在细胞周期各阶段有动态变化,起一种计时分子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评估人体肿瘤生长的一种蕈要丁具[1].

    作者:陈姣;贾永前;钟凌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氨酮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的苏醒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婴幼儿36例,随机分为两组,R组(瑞芬太尼组,18例)采用七氟醚加瑞芬太尼维持全麻,K组(氯氨酮组,18例)采用七氟醚加氯胺酮维持全麻,观察两组患儿停药至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苏醒期并发症.结果:R组苏醒、拔管及清醒时间较K组明显缩短,苏醒期并发症较K组明显减少.结论: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较复合氯胺酮苏醒更快、更安全.

    作者:彭俊华;陈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血管生成素-2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子痈前期患者及正常孕妇外周血血管生成素-2(Ang-2)的水平及胎盘组织中Ang-2的表达,探讨Ang-2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子痫前期患者52例,并随机选择正常晚期妊娠妇女20例为对照组.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母体外周血中Ang-2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盘组织中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外周血中Ang-2的水平为(7.01±1.41)ng/mL,子痫前期孕妇的水平为(3.52±1.16)ng/mL.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胎盘组织表达强度与血清水平呈正相关(r=0.701,P<0.01).结论:Ang-2在子痫前期组孕妇的外周血水平及胎盘组织表达降低,可能与子痫前期的病因有关.

    作者:聂改红;邢军;高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胃上皮异型增生在印戒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上皮异型增生在胃印戒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42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为研究材料,AB-PAS(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印戒细胞和癌旁异型增生所舍黏液的组织化学特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者表达胃和肠上皮标志物MUC5AC,MUC6,MUC2,CD10的情况,并将印戒细胞和异型增生分为G型(胃型)、GI型(胃肠型)、I型(肠型)和U型(未分化型)四类,统计并比较印戒细胞、癌旁异型增生的类型.以20例早期肠型胃癌作为对照.结果:AB-PAS染色显示,印戒细胞所含的黏液主要为中性及混合性黏液,癌旁异型增生上皮分泌的黏液成分与印戒细胞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印戒细胞的分类以G型为主,癌旁异型增生G型更多见,而I型少见;G型、GI型异型增生可向印戒细胞癌移行,且在GI型异型增生移行为印戒细胞癌时,肠上皮标志物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印戒细胞癌的发生与上皮异型增生有关,而伴有胃型上皮分化的异型增生可能是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周志华;赵海滨;张建东;赵玲娜;单宝珍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予正常饮食喂养,模型组予高脂饮食喂养,治疗组予高脂饮食同时给予6 mg/kg的银杏叶提取物喂养,每天1次.于12周末处死大鼠,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和Ⅳ型胶原(C-Ⅳ);取肝组织作HE染色,病理分级,同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肝细胞损害较轻,肝功明显改善,肝组织中MDA含量下降,SOD含量上升,且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HA、LN、PCⅢ和C-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刘兴;张利凤;高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44岁,农民,因颈部淋巴结肿大2个月,咳嗽1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物,大小约2.0 cm×2.0 cm,皮肤无红肿及压痛,未检查及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双锁骨上逐渐出现无痛性肿物.

    作者:宁宇;赵增虎;李海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胃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8S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于胃癌诊断和转移灶探查及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方法:60例疑似胃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用于原发灶及转移灶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进行分析,并用于30例胃癌患者治疗后随访.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T/N值(靶与非靶比值).结果:对胃癌原发病灶的定性诊断,灵敏性为80.8%,特异性为90%,准确性为81.7%;30例证实有转移的患者中,局部淋巴结转移20例,12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为阳性,灵敏性为60%(12/20);对肿瘤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的检出,10例中8例为阳性,灵敏性为80%(8/10).30例胃癌治疗后随访患者,对于复发及转移灶的检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灵敏性为90%(18/20),特异性为100%(10/10).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胃癌诊断的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对局部及远处转移的探查有很好的价值,可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亦可以用于治疗后随访,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灶.

    作者:张春银;吴天革;蔡亮;陈跃;黄占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定量分析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定量分析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85例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靶病变血管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效果.结果:术中发现单支病变患者48例(56%),双支病变患者20例(24%),三支病变患者12例(14%),完全阻塞性病变5例(6%).结论:运用平板DSA血管定量分析技术提高了冠脉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崔志敏;陈宏伟;童耀英;姚选军;羊镇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覆盖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覆盖技术应用于尿道下裂手术中的疗效.方法:病例分两组,实验组为从2004年2月至2008年1月共38例尿道下裂患者,在尿道下裂手术中采用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覆盖新尿道及尿痿修补后关闭瘘口;对照组为从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共50例患者,行常规尿道成形术.结果:随访3~12个月,实验组38例术后1例出现尿瘘,对照组50例术后8例出现尿瘘.结论:在尿道下裂手术中,采用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覆盖技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尿瘘发生率.

    作者:肖远松;吕军;谢克基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腹膜后脓肿7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术后腹膜后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LCBDE术后并发腹膜后脓肿7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右侧腹膜后脓肿6例,左侧1例;脓肿范围小10 cm×1.9 cm×1.1 cm,大10.6 cm×16 cm×6.8 cm.其中,1例脓肿局限后自行吸收;其余病例经后腰部途径引流,5例行经皮穿刺置导管引流,1例行切开引流,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治愈时间35~62 d,平均45 d.结论:尽早诊断,积极抗炎和营养支持,有效引流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石党军;周群;吴宁;张波;李强;王克成;李利;张雪鹏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他克莫司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SRN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研究10例SRNS患者,研究开始时快速撤减激素至1 mg/kg隔天1次,口服维持4周并逐渐减量,同时服用TAC,根据TAC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定期随访肝肾功能、24 h尿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10例SRNS中IgA肾病系膜增生型4例,膜性肾病4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就诊时年龄(34.67±6.51)岁,随访(196.67±39.88)d.10例患者在TAC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开始缓解时间为(14.33±6.51)d,6例在缓解期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TAC加量重新治疗后2例缓解,另4例无反应,其中1例死亡;2例在感染后复发,TAC加量后不缓解;2例处于缓解期已半年,尚在随访中.完全缓解率为40%,病死率为10%,复发率为50%.结论:TAC在较高浓度时能使SRNS得到较快缓解,且有一定的缓解期,复发好发于TAC调整剂量减量期,复发及治疗效果与病理类型有关,因TAC免疫抑制作用强大,给后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李红梅;施向东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灵芝孢子粉误认华支睾吸虫卵1例

    患者男,52岁,因腹痛、腹泻,于2008年11月2日来院就诊.查体:T 36.7℃,心率88次/min.血常规:WBC 5.2×109/L,N0.58、L0.33、M0.05、Eo0.03、B0.01.粪便检查:隐血试验(-),镜下发现较多棕褐色卵圆形物,如西瓜籽状,体积在9~19μm×12~15 μm,外壳较厚,一端有突起状的空隙区,疑似华支睾吸虫卵.

    作者:赵俊红;刘定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易感性研究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2例COPD患者(COPD组)及8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TIMP-2基因启动子区域(-418位点)和外显子3区域(+85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IMP-2基因+853位点COPD组基因型频率为G/G 83.7%、G/A 15.2%、A/A 1.1%,基因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2);等位基因G在COPD组为91.3%,对照组为78.1%.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41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TIMP-2基因+853位点G/A等位基因改变在吸烟时与COPD易感性相关.(2)TIMP-2基因-418住点等位基因G/C的改变与COPD易感性无关.

    作者:王伟;徐敏;胡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金葡素联合顺铂腔内治疗恶性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金葡素联合顺铂局部腔内注射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40例晚期肿瘤伴有恶性体腔积液的患者,局部抽出积液后注射金葡素10支及化疗药物顺铂60mg,所有患者完成局部治疗1~2个疗程,2次用药间隙时间为21~28 d.全身化疗一般在局部治疗后一周进行,共治疗1~6个疗程.结果:4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8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毒性反应主要为局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及骨髓抑制.结论:金葡素联合顺铂局部腔内注射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安全有效.

    作者:章莉;李小平;顾建春;马飞;郑磊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有关甲状腺癌肿瘤标志物的探讨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传统上分为甲状腺分化性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分化性癌又分为乳头状癌和滤泡型腺癌[1],甲状腺未分化癌比较少见且预后极差,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在多发性2型内分泌瘤中约25%的患者伴有甲状腺髓样癌[2].

    作者:巫泓生;张帅;古维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Th17细胞与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UC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病变常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可侵及部分结肠或全结肠及回肠末端,呈连续性分布.疾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少数暴发性发病而危及生命.

    作者:周明欢;李学锋;卢放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P120连环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P120连环蛋白(P120ctn)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TUNEL技术检测56例鼻咽癌标本和15例正常鼻咽黏膜上皮标本中E-cadherin、P120ctn的表达情况以及鼻咽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4.29%(36/56)和67.86%(38/56).E-cadherin和P120ctn的异常表达均与鼻咽癌的病理分型(分别为P=0.0118和P:0.001 0)、TNM分期(分别为P=0.020 8和P=0.012 4)、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43 8和P=0.040 6)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120ctn与E-cadherin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21 7,P=0.0000).12例E-cadherin与P120ctn共同正常表达组癌细胞凋亡指数(AI)为0.3%~2.00/0(均数为0.83%),28例E-cadherin与P120ctn共同异常表达组癌细胞AI为0.1%~1.3%(均数为0.56%),无统计学差异(P=0.327 1).结论: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发生E-cadherin与P120ctn的表达异常,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鼻咽癌生物学特征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与P120ctn的表达与癌细胞凋亡无直接相关关系.

    作者:欧海玲;覃宇周;张锡流;何仕远 刊期: 2009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